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周恩來總理曾鄭重警告美國:“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之后,新中國與鄰國并肩戰斗,歷時3年取得某場戰爭的重大勝利,使帝國主義不敢輕易作武裝侵華的嘗試。這場戰爭( ) A.使祖國實現了完全統一 B.為新政權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環境 C.保證了新中國土改的順利進行 D.開拓了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2. “精準扶貧”是當前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始終重視“三農”的一貫原則。這一原則在建國初期最典型的表現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進行抗美援朝 C.實行土地改革 D.開展第一個五年計劃 3. 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現代工業化體系,是中國人尋求了一個多世紀的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新中國于1953年開始( ) A.實行土地改革 B.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C.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抗美援朝 4.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前,曾有1.5億人民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這充分說明( ) A.它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 B.它體現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D.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5. 照片能夠形象的再現歷史場景。對下圖中的歷史場景解讀正確的是( ) A.出現在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B.帶來生產資料所有制轉變 C.成立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D.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6. 下圖是小明在復習時繪制的時間軸。其中,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嚴重失誤是( )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過急 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C.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 D.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 7. 票據是歷史的濃縮與見證。下面的票據見證了( ) A.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 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C.“文化大革命”時期民主與法律受到踐踏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加強法制建設 8. “文革”十年間在交通方面取得的主要建設成就是( ) A.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B.青藏公路通車 C.南京長江大橋建成 D.蘭新鐵路通車 9.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有人贊譽他是“東風第一枝”。這是因為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哪一錯誤傾向而撰寫的( ) A.“浮夸風”現象 B.“共產風”現象 C.階級斗爭為綱 D.“兩個凡是”的方針 10. 按照國有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改變了國有企業過去的經營方式。到1987年,全國80%的國有企業實行了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在企業內部,也進行了以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這主要反映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實行( ) A.按勞分配 B.股份制改革 C.政企分開 D.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 11. 下面是我國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增長統計表(單位:億美元)。該局面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 對外貿易(進出口)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5 年 381.4 1154.4 4722. 9 39600 引進外資 1984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5 年 270. 5 1028. 9 5935. 6 1262. 7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B.?對外開放逐步擴大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D.?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12. 2019年11月27日?面對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流傳的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存廢”的爭議,習近平秉持優秀政治家對問題本質的清醒判斷和精準把握一錘定音:“取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種說法可以休矣!”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是在( ) A.籌建新中國時 B.進行社會主義改革時 C.土地改革完成后 D.改革開放后 13. “七子之歌”將中國帶入無限悲傷,為之淚浸前襟,今天祖國以寬廣胸懷將其擁抱而歸。我國之所以能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澳門回歸問題,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B.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C.我國外交成就顯著 D.全國人民的齊心努力 14. 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是海峽兩岸均堅持( ) A.一個中國原則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獨立自主原則 D.互補互利原則 15. 下圖所示內容可以見證( ) A.萬隆會議召開 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C.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至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背景篇——土地制度 深惡痛絕】 材料一 如圖所示。 (1)材料一與解放前的哪一經濟制度有關?這一制度給新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為此,黨和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策篇——有法可依 目的明確】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 【改革篇——土地易主 歡欣鼓舞】 材料三 (3)上面漫畫與哪一事件有關?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設想一下,“農民”回家鄉后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意義篇——農民翻身 鞏固政權】 (4)結合土地改革的意義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實現了嗎?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請再舉出兩項鞏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權的措施。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中國改革開放的簡要歷程。 ①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安徽鳳陽實行分田包干到戶 ③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④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經濟特區 材料二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指出: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世界格局和發展大勢,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發展思想理念,并在多個場合闡述了這一理念。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之后又寫入了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 (1)請將材料一表格下的史實正確填入表中的相應位置。 (2)材料一中劃橫線的會議,作出了怎樣的歷史性決策?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貿易港的有利條件。 (4)根據以上材料,分析歸納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什么特點? (5)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中國是如何通過改革開放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 18. 請你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技術成就斐然;1966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長征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向中共中央提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得到江澤民的高度重視,他立刻作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批示,這就是“863計劃”的來歷。 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隨后西歐提出“尤里卡計劃”,蘇聯和東歐制定“2000年科學技術進步綜合綱要”,日本提出“今后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 材料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請回答: (1)材料一是粗心的小海同學列出的新中國所取得的部分科學技術成就,其中有3處與史實不符,請細心的你找出并改正。 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一、材料二可以看出國家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哪一領域的競爭? (3)依據材料一、二,結合你了解的知識,分析材料三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原因。 (4)列舉黨和政府為落實“科教興國”發展戰略采取的措施。 (5)作為上名中學生,請你結合材料談談現在或將來的打算。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CBBB 6-10BCCDC 11-15BABAC 二、非選擇題 16.(1)制度: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影響: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措施:土地改革。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3)事件:土地改革。變化:分到土地、農具、房屋等,不必向地主交租等。 (4)實現了。措施: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 17.(1)A②;B③④;C①。 (2)改革開放。 (3)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地理位置獨特,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具有成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獨特優勢。海南的面積比其他自貿區大得多,無論地理條件還是自然條件,海南這個島嶼適合全島建立自貿區。 (4)改革開放的深化都伴隨著思想解放;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改革開放在黨的領導下,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進行。 (5)重視科技創新,用科技推動全球發展。推進國防建設,維護世界安定與和平。積極投身國際合作,承擔大國責任。參與聯合國活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解決本國貧困問題,為世界脫貧與發展出力。 18. (1)“1966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應改為“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長征1號”應改為“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得到江澤民的高度重視”應改為“得到鄧小平的高度重視”。 (2)高科技領域的競爭。 (3)原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大力發展科技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從而推動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提高綜合國力。 (4)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實施“希望工程”等。 (5)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為祖國的科技進步作出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