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第三單元宇宙一、填空題(44題)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運動。運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2、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人類探索的腳印終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3、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4;月球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80;月球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1/6;4、“我邁出了一小步,但人類邁出了一大步”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說的。5、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什么叫月相)6、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7、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8、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形山。9、環形山大多是圓形,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套小環的。10、環形山的直徑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徑能達到幾百千米。11、八大行星從近到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注意順序不能顛倒)12、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括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什么叫做太陽系?)13、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月球→地球→太陽→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宇宙。14、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極星。北極星是顆不太亮的星星,但我們可以借助別的星座比較容易地找到北極星。這個星座就是大熊座。大熊座的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15、夏季是觀察星座的好季節,天空中有許多亮星,其中有三顆亮星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人們稱之為“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織女星和牛郎星。它們分別屬于天鵝座、天琴座、天鷹座。16、我們還會在南部天空發現一顆火紅的亮星,它是一顆紅巨星,屬于天蝎座。17、天空中有一條閃亮的光帶,就是人們常說的“銀河”。18、我們觀察到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數都是和太陽一樣發光發熱的恒星,它們有的也會組成類似太陽系一樣的天體系統。19、在觀星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天空中閃亮的銀河光帶,實際是由許許多多的恒星組成的一個恒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20、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恒星,直徑有10萬光年。21、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鐘30萬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它是用來計量恒星間距離的單位。22、人們發現銀河系以外還有類似銀河系一樣龐大的恒星集團,比如:仙女座星系、獵犬座星系,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100億個河外星系。(大61)23、現在人們用天文望遠鏡已觀測到距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深處,但仍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而且科學家還發現宇宙正處于膨脹之中。24、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許多恒星誕生,同時也有許多恒星消亡。25、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從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來自宇宙的信息。26、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的發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的古籍上就出現了“火箭”的名稱。27、天文望遠鏡可以分為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兩種。28、月球在圍繞著地球公轉,公轉時間的約要29.5天。29、月相變化是隨月球位置的變化而變化的,隨日期的推移向東移動,月相不斷變化。30、環形山的特點: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31、環形山成因的兩種學說:火山噴發說和撞擊說。32、造“環形山”的方法有:撞擊法和噴水法。33、環形山的形成于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34、日食出現時,太陽被擋住的部分總是圓弧形的,說明擋住太陽光的星球是圓的。35、日食出現時,總是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說明擋住太陽光的星球是運動的,而且星球是由西向東移動的。36、中國遠在3000多年前就有觀察日食的記錄了。37、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行星及其衛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小34)38、有些星體,當它們闖入地球的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燃燒發光,形成彗星。39、北極星總是在正北的方位。40、獅子座頭部的幾顆星像一個反問的問號、尾部的三顆星構成一個大三角形,這些就是獅子座的明顯標志。41、日食分為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沒有環食。42、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5000萬千米。它公轉一周需要1年。43、像太陽這樣自己能發光的星,叫做恒星;像地球這樣自己不發光,圍繞恒星運動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這樣自己不發光,圍繞行星運動的星叫衛星。44、大熊座由七顆亮星組成北斗七星。通過連接北斗七星勺形前端的兩顆星,并將連線向勺口方延長約5倍遠,處于此位置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二、判斷題(25題)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山。(×)2、環形山的特點:分布雜亂、數量眾多、大小不同,深度不一。(√)3、造“環形山”的方法有:噴水法和撞擊法。(√)4、“環形山”形成推測:火山爆發、外來流星、隕星撞擊月球后留下的痕跡。(√)5、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6、光年是用來計量時間的單位。(×)7、日月星辰都在圍繞地球轉動,地球是宇宙的中心。(×)8、太陽是宇宙中唯一能發光的恒星。(×)9、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10、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共有385名宇航員遨游過太空。(√)11、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12、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是15天。(√)13、月球上山脈最大特點都是環形山。(√)14、日食一般發生在農歷初一。(×)15、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沒有環食。(√)16、八大行星每天都在發生碰撞。(×)17、在地球任何地方的大樹,樹葉茂盛的一方必定是南方(×)18、太陽系里有1000億到2000億顆恒星。(×)19、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20、我國的“神州六號”載人飛船已經發射成功,楊利偉就是乘神州六號到太空中的。(√)21、美國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回過程中不幸墜毀,造成機組人員全部遇難。(√)23、日食一年發生二到三次,最多發生10多次。(×)24、由于彗星公轉軌道又扁又長,因此地球上的人們很少看到它們。(×)25、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許多的恒星誕生,同時也有許多的恒星消亡。(√)三、選擇題(19題)1、八大行星中沒有衛星的是(B)A、地球天王星B、水星金星C、木星土星2、太陽系中的恒星是(C)A、地球B、月球C、太陽3、圍繞太陽運行,形狀像掃帚一樣的天體是(B)A、流星B、彗星C、衛星4、與地球相鄰的兩顆行星是(C)A、水星金星B、火星木星C、金星火星5、在沒有指南針又沒有其他辨認方法時,我們可以利用(C)辨認方向。A、牛郎星B、織女星C、北極星6、北斗七星的形狀像(C)A、三角形B、人形C、勺形7、夜晚,在(A)能找到大熊座。A、北天B、南天C、東邊8、牛郎星在銀河的(B)A、西面B、東面C、北面9、在(B),可以看到一條銀河橫貫天空。A、春夜B、夏夜C、冬夜10、北極星在(B)的方位。A、天頂B、正北C、正南11、月球公轉形成了(B)A、晝夜變化B、月相變化C、四季變化12、一年中,太陽的直射點移動范圍在(C)A、南北極圈之間B、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C、南、北回歸線之間13、我們的宇宙是一個(A)的宇宙。A、充滿活力B、靜止14、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B)發明了望遠鏡,獲得了更多有關宇宙的信息。A、牛頓B、伽利略C、哥白尼15、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B)A、地球B、水星C、海王星16、(B)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A、北極星B、北斗七星C、天王星17、月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是(C)A、沒有固定的方向B、自東向西C、自西向東18、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C)A、聶海勝B、費俊龍C、楊利偉19、2008年9月發射并安全返回的“神舟七號”實現我國首次太空行走。宇航員(A)成為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A、翟志剛B、楊利偉C、劉伯明四、填圖題1、八大行星大(55頁)1、夏季大三角大(59頁)五、實驗設計。設計實驗模擬造一座環形山。材料準備:泥沙、大小不同的皮球、打氣筒、噴水皇料管撞擊法:用大小不同的皮球,以不同的選度、距離撞向泥沙堆售表面,觀察坑的大小、深淺。噴水法:把打氣簡管口或噴水塑料管口理在泥沙堆中,重氣點噴水,觀察噴射口的形狀、大小。六、連線題月球的知識(小42)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6月球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月球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80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1/49七、簡答題(6題)1、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大52、小42)答:關于月面環形山的形成,人們曾有過多種猜測。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如此眾多的環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月球后遺留下來的痕跡。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相當于少了一層保護層,使得撞擊更為猛烈和頻繁。人們已經觀察到一些行星和許多衛星及小行星的表面都有這種“隕擊坑”,證實了這種猜想。2、日食發生的特點?答:①太陽被一個物體擋住了,②擋住它的物體是圓形或球形的,③擋住它的物體看上去和太陽差不多大,④擋住它的物體是運動著的。3、說說你所了解的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和認識過程是怎樣的。答:(1)古人內眼觀察月球,用畫圖、神話傳說記錄和想象月球。(2)1600年,物利略利用自制天文望遠鏡現察了月球。(3)人類發送無人月球探測飛行器探索月球。(4)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珠上著陸進行考察,人類探索的腳印終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4、月相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答:月相從新月開始,然后是峨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峨眉月。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圓到缺。5、關于月球上的環形山是如何形成的,你有哪些推測?依據是什么?答:雖然火山噴發說和撞擊說都有可能形成環形山,但目前支持“撞擊說”,因為月球上沒有大氣保護層,流星、頂石對月球的撞擊頻繁而猛烈;而在過去的46億年間,月球從來不曾有過頻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動。6、日食是怎樣形成的?答: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處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發生了日食。7、月食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答:當地球轉到月球和太陽的中間,太陽、地球、月球大致排成一條直線時,地球就會擋住大陽射向月球的光,這時在地球上的人就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發生了月食。8、太陽系由哪些星體組成?運動的中心與方式是什么?答:太陽和國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按一定的軌道自西向東圍繞太陽公轉。9、列舉幾個太陽系之最。答:體積最大的行星是水星,衛星最多的行星是土星,最亮的行星是金星,最美的行星是土星,最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是地球。10、如何借助大熊座找到北極星答;由北平七星勺子前沿的兩顆星,向勺于前端直我延長,在這兩顆星距離的五倍處找到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11、為什么北極星的位置總是相對不動?答:由于北極星位于地球自轉軸北端所指的中心,所以不管地球怎么轉,在地球上看上去北極星的位置總是相對不動,而北斗七星和其他星座都在繞著北極星轉動。12、夏季的代表性星座是哪些?簽:天鵝座、天琴座、天鷹座、天蝎座。13、為什么說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宇宙?答:科學家發現宇宙正處于膨脹之中,組成宇宙的主要物質--恒星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每時每刻都有許多恒星誕生,同時也有許多恒星消亡,有些恒星自身還有節奏地膨脹和收縮,有些恒星還不斷地向外拋射物質。所以說牢宙充滿活力。14、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答:自從1609年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以來,人類發明了許多功能各異的天文望遠鏡,獲得了許多來自宇宙的信息,人造衛星、太空探測器、載人航天飛船相繼發明,實現了人類的飛天夢想,宇航員還能邀游太空,并實現了登月考察。1六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1、我們身邊的書、橡皮、桌子、電燈、自來水、房屋、大樹、動物、植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由(物質)構成的。2、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是(物質);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也都是(物質)。空氣、火、電、光和聲音都是(物質)。3、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之中。各種物質之間存在著多種(相互作用),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物質世界)里。4、周圍的物質都會發生變化:燒飯的時候,米變成了飯;寫字的時候,紙上留下了字跡;下雨過后,路上的積水慢慢地變成水蒸氣消失在空中;自然界的巖石風化變成了沙子,等等。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些變化將改變了物質的形態,5、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物質)。6、物體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改變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物質)7、物理變化: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物質,這類變化叫物理變化。如折疊紙張、易拉罐壓扁、水結冰、水蒸發變成水蒸氣、鐵絲彎曲、混合沙和豆子、糖溶解水中等。8、火柴燃燒和鐵釘生銹的變化不僅物質本身的顏色、形態發生了改變,物質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都產生了(新的物質)。9、化學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叫化學變化。如蠟燭燃燒、鐵釘生銹等。10、白糖加熱變化實驗實驗目的:觀察加熱白糖會產生哪些變化實驗過程:(1)取一湯勺白糖,倒在一張白紙上,觀察白糖的特點。(2)用長柄金屬湯勺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蠟燭的火焰上,慢慢加熱,仔細觀察白糖的變化。(3)當加熱結束后,熄滅蠟燭,把金屬湯匙放到托盤里冷卻,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加熱前預測加熱后的變化白糖白色固體顆粒白糖慢慢熔化固體白糖先熔化成液體白糖;不斷加熱,白糖變成了黑色物質,并散發出焦味;繼續加熱,黑色的物質會燃燒起來。實驗分析:(1)固體的白糖在加熱的情況下變成液體的白糖,這個過程只是白糖的存在狀態改變了,但是沒有產生新的物質,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2)繼續加熱,白糖的顏色逐漸加深,直至全部變黑,能聞到焦味,產生了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實驗結論:白糖被加熱的過程先是發生物理變化,后來發生的是化學變化。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生成。11、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發生物理變化,但發生物理變化時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12、很多食物中都含有(淀粉),如:大米、玉米、面粉、大豆、紅薯等。13、米飯為什么越嚼越甜?答:因為米飯里含有淀粉,咀嚼時,由于唾液的作用,產生淀粉酶,生成麥芽糖,就感覺甜了。4、淀粉遇到碘酒顏色會變成(藍色),產生了一種藍色的(新物質)。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6、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實驗材料:米飯、淀粉、碘酒、玻璃片、玻璃棒實驗步驟:(1)、把米飯或者淀粉放在洗凈的玻璃片上;(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碘酒滴于米飯或者淀粉上。實驗現象:米飯或者淀粉變成了藍色實驗結果:米飯+淀粉→藍色7、淀粉與碘酒會發生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深藍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1、小蘇打為白色的、沒有特殊氣味的粉末狀固體,白醋為無色透明有酸味的液體,聞上去有一股刺鼻的酸味。2、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大量的氣泡,生成新的氣體——二氧化碳氣體,這種氣體能使燃燒的細木條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二氧化碳氣體還有比空氣重)、(無色透明)的特征。3、二氧化碳能使燃燒的火焰熄滅。我們喝的飲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當打開瓶蓋時,冒出的氣泡就是二氧化碳;我們呼出的氣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蠟燭燃燒也有二氧化碳產生。4、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實驗目的:觀察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后會發生什么變化。實驗材料:小蘇打、白醋、透明玻璃杯、玻璃片、小勺、細木條、火柴實驗步驟:(1)、小蘇打和白醋的使用比例約為1:3(2)、取一只玻璃杯把1匙小蘇打小心地倒入杯底,再把3匙白醋沿著杯壁緩慢的倒入杯中;(3)馬上將蓋玻片蓋在杯子的杯口。不搖晃杯子,安靜的觀察杯子內出現的變化,并記錄下來。實驗現象:(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反應劇烈,開始產生大量的氣泡,有“嗤嗤”氣泡產生的聲音,后來氣泡逐漸減少,聲音逐漸變小,一段時間后反應停止,用手觸摸玻璃杯外壁,感覺到玻璃杯變涼了。(2)將燃燒的細木條伸進玻璃杯中,火焰熄滅。實驗分析:有氣泡冒出說明小蘇打和白醋混合以后產生了氣體,用手觸摸玻璃杯外壁,感覺比原來涼一些,說明該反應是吸熱反應。實驗結論:(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發生了化學變化,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這種氣體能使燃燒的細木條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2)反應結束后,玻璃杯中留下的液體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蘇打,是醋酸鈉和水。(2)實驗方法:像倒水一樣,把玻璃杯中的氣體倒在燃燒的蠟燭上,觀察實驗現象。注意不要把杯子里的液體倒出來。實驗分析:像倒水一樣,把玻璃杯中的氣體倒在燃燒的蠟燭上,可以觀察到蠟燭的火焰會熄滅,說明這種氣體比空氣重。氣體具有的性質:通過用眼睛觀察和上面兩種實驗可以發現,該氣體是無色、透明的,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這種氣體體是二氧化碳氣體。6、二氧化碳氣體能使燃燒著的火焰熄滅。我們喝的一些飲料,就含有二氧化碳氣體,當打開汽水瓶蓋時,冒出的氣泡就是二氧化碳;我們呼吸時呼出的氣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蠟燭燃燒也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2、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所以鐵生銹的過程屬于(化學變化)。3、分析鐵生銹與那些因素有關認為鐵生銹可能與水和空氣有關,因為我們發現鐵釘暴露在空氣中的部分已經生銹,釘在木板中的鐵釘沒有生銹。1、硫酸銅溶液呈(藍色)。硫酸銅溶液是藍色透明液體。2、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實驗材料:燒杯、硫酸銅溶液、鐵釘、鑷子實驗步驟:(1)配制一杯硫酸銅溶液,用鑷子夾住潔凈的鐵釘并將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銅溶液中。(2)過一會兒,取出鐵釘,再觀察鐵釘顏色的變化。實驗現象:(1)會看到浸入溶液的鐵釘表面有紅色的物質附著,這就是從硫酸銅溶液中被置換出來的金屬銅,(2)淺藍色的硫酸銅溶液顏色會逐漸變淺,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溶液逐漸變成紅褐色。實驗結論:(1)鐵釘顏色變紅,說明生成了新的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此處不是鐵釘生銹,鐵釘上的紅色是置換出的銅)(2)、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是化學變化。4、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的化學變化在進行著。物質的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各種不同的現象。5、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有(發光發熱)、(改變顏色)、(產生氣體)、(產生沉淀物)。例如:淀粉與碘酒的變化,改變顏色;鐵釘生銹顏色變化;蠟燭燃燒,發光發熱、產生氣體;小蘇打與白醋混合,反應有聲音、產生氣體;鐵釘與硫酸銅溶液的變化,改變顏色,產生沉淀。白糖燃燒,改變顏色,有焦味。2、探究鐵生銹與空氣和水有無關系(12分)。研究的問題:鐵生銹與空氣和水有關嗎?我們的假設:鐵生銹與空氣和水有關實驗材料:3個盤子、3枚鐵釘、水、菜油、實驗方法:(1)用同樣大小的盤子,其中兩個分別裝上水、菜油。(2)、把一枚鐵釘放在空盤子中與空氣接觸,另一枚鐵釘完全浸沒在菜油里,還有一枚鐵釘一半放在水里。(3)、每天觀察記錄一次。實驗條件:鐵釘在空盤子里能接觸到空氣;鐵釘在水盤子里,能部分接觸到空氣,部分接觸到水;浸沒在菜油盤中的釘子接觸不到空氣。實驗現象:幾天后,空盤子和水盤子里的鐵釘生銹了,菜油盤子里的鐵釘沒有生銹。實驗分析:空氣中含有水蒸氣,水中溶解有空氣,因此防止在空氣中的鐵釘和放置在水中的鐵釘,都在同時受到空氣和水的作用。實驗結論:鐵生銹是空氣和水共同作用的結果。小蘇打和白醋的反應非常迅速,鐵生銹的速度比較緩慢。但是,每年由于鐵制品生銹所造成的損失十分巨大,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了解鐵生銹的條件和快慢來防止,減緩鐵生秀。(1)實驗目的:研究鐵生秀的快慢(2)實驗用品:4根不帶鐵銹的鐵釘、2支潔凈的試管、潮濕的餐巾紙、2個干燥潔凈的器皿、自來水、鹽水。(3)實驗過程:【對比1】鐵釘放置在空氣中;鐵釘放置在潮濕的餐巾紙上【對比2】鐵釘完全浸沒在水中;鐵釘一半浸在鹽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氣中。實驗記錄表放置位置空氣中潮濕處水中鹽水里和空氣中生銹速度較慢慢快較快我們的結論空氣中水分較少水分較多水中的空氣較少生銹速度加快(5)實驗結論:鐵生銹需要空氣和水的共同作用,在不同的環境里鐵生銹的速度有快有慢,鐵在鹽水里的生銹速度快。6、鐵在水和食鹽溶液中的生銹速度一樣嗎?請你設計一個對比試驗所需試驗器材:2個盤子、2枚鐵釘、水、食鹽實驗中要控制的不變量有:(1)、鐵釘、(2)盤子、(3)空氣實驗中的變量一個盤子里放水,一個盤子里放食鹽溶液實驗步驟:(1)用同樣大小的兩個盤子,分別裝上水和食鹽溶液;(2)將兩枚完全一樣的鐵釘,一枚浸沒在水中,一枚浸沒在食鹽溶液中,(3)過幾天后觀察實驗結果:鐵在食鹽溶液中生銹的速度比在水中生銹的速度快。3、在生產實踐中,人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減緩鐵制品生銹的速度?答:(1)制成合金,以改變鐵內部的組織結構。例如把鉻、鎳等金屬加入到普通鐵里制成不銹鋼,就大大地增加了鋼鐵制品的抗生銹能力。(2)在鐵制品表面覆蓋保護層是防止鐵制品生銹普遍而重要的方法;(3)保持鐵制品表面的潔凈和干燥。4、舉例說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鐵制品生銹的方法,并說明其中的科學道理。答:1、刷上油漆,2、涂上油脂,3、電鍍,4、形成氧化膜,5、組成合金原理:防止鐵制品直接暴露在空氣中,隔絕鐵制品和水、空氣的接觸,從而達到防銹的目的。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會發生變化。物質的變化一般分為兩類:(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發生了(物理)變化,而物理變化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化學變化與生產、生活的聯系①、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化學變化,才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②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產過程包含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先將石灰石、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勻,再經過高溫煅燒、研細,最后變成了水泥。③美麗的煙花,當它在空中爆炸時,發生了劇烈的化學變化,產生了五彩繽紛的色彩。3、環境污染:物質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也給人類生活的環境造成了污染。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劇增加,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土壤沙漠化、大陸和兩極冰川融化,給全球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一、填空題.1、填埋場在填滿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是不能用來建筑房屋和種植莊稼。2、對于生活中的一些廢棄物,我們可以從垃圾中回收它們并重新加工利用。這樣做不但能夠減少垃圾的數量,而且能夠節約大量的自然資源。3、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區分和集中。4、要有效地回收,必須改變垃圾混裝的壞習慣,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這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5、生活垃圾一般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廚余垃圾三類6、垃圾分類、分裝并不難!只要我們人人參與,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周圍的環境一定會變得更加清潔和美麗。7、淡水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地球上的多數地區缺水。8、由于人口迅速增長、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世界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來開始減少,而且持續下降。9、目前60%的大陸面臨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最嚴重的國家達40多個。預計未來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還將減少1/3。10、在淡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水污染更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脅。11、我們可以用沉淀、過濾等方法把污水中的雜質分離出來。12、污染物會溶解在水中,并通過水體運動流向遠方。13、大多數地區的自來水水資源取自水庫、湖泊或河流。14、自來水是主要的飲用水,飲用水源受到污染,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15、空氣是我們生命中每時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資源。16、我國的九寨溝、長白山、四川臥龍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為物種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17、聯合國1972年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提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18、1991年6月由中國發起并在北京主辦了“發展中國家環境與發展部長會議”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41個國家派出代表團與會。19、珍稀植物有珙桐、銀杉;珍稀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等20、當前世界存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污染等21、保護環境,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參與的事情,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22、許多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但人類活動也能夠改善環境。23、目前。對待垃圾最積極、最科學的手段是減少垃圾、再使用和回收利用垃圾。24、植物的“殺手”有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等25、污水處理大致經過沉淀、過濾、消毒等過程二、判斷題.1、許多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人類活動不能改善環境。(×)2、把垃圾倒到海洋里是最好的垃圾處理方法。(×)3、在海邊建造填埋場可以不危害環境,可以讓垃圾的污水直接排到海洋里。(×)4、在垃圾堆上種蔬菜,可以減少肥料,增加垃圾廢物。(×)5、填埋場在填埋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建筑房屋。(×)6、垃圾填埋場有可能會影響十幾年以后的土壤和地下水。(√)7、過期的藥品可以隨便扔在垃圾里,和垃圾一起扔掉。(×)8、購買物品我們盡量選擇一些包裝豪華的物品。(×)9、日光燈管是有害有毒的垃圾。(√)10、飲料瓶可以回收,醫院里的一次性針筒也可以回收,再制作其它塑料制品。(×)三、選擇題.1、我們廚房里產生的垃圾屬于(A)A、生活垃圾B、工業垃圾2、(B)是從源頭上解決的垃圾問題。A、采用新材料B、減少垃圾數量C、重復使用3、(B)要及時處理,否則會傳染疾病,危及我們的健康。A、廢電池B、醫療垃圾C、廢玻璃4、1909年,美國化學家(A)發明了合成塑料。A、貝克蘭B、愛迪生C、愛因斯坦5、下面的做法,你認為正確的是(C)A、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B、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C、把廢紙送到回收站。四、連線題.1、可回收垃圾和有毒垃圾:電池玻璃塑料日光燈管過期藥品紙類金屬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2、可以回收利用和不可以回收利用。食用油白菜葉草稿紙可回收利用易拉罐酒瓶不可回收利用雞骨頭鐵鍋鏟飲料瓶3、垃圾分類⑴馬鈴薯皮⑵廢塑料瓶⑶剩菜剩飯⑷渣土⑸廢電池⑹碎磚塊⑺舊報紙⑻廢日光燈管⑼酒瓶⑽廢注射器⑾過期藥品⑿衛生間廢紙⒀廢輪胎⒁蛋殼⒂破缸廚房垃圾⑴⑶⒁可回收垃圾⑵⑺⑼⒀有害垃圾⑸⑻⑽⑾其他垃圾⑷⑹⑿⒂六、簡答題.1、什么叫做焚燒?答:焚燒是處理垃圾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燒爐里燒掉。2、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大74)答:①紙袋、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②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③包裝盒、包裝紙在垃圾中比例很大。3、家鄉的環境對于我們的生存非常重要,你有沒有看到家鄉的環境受到污染了?哪些方面受到污染了?你認為怎樣才能讓家鄉的人們自覺來保護環境?(結合自己的實際來答,開放性的題目)答:看到了家鄉的環境受到污染。家鄉左面有兩根大煙囪,經常冒黑煙,污染了空氣;不遠處有一個洗煤廠,洗煤廠的污水流出來,水就受到污染;家鄉沒有垃圾坑,白色垃圾到處都是。因此,我建議:①保護環境,人人有責,②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不要亂扔垃圾③宣傳保護環境的好處,④多植樹造林等等。4、人們怎樣合理地利用紙?答:①節約用紙,能不用的就不用,能少用的就少用,②重復使用,雙面使用,充分開發紙的多種途徑,③回收利用。PAGE2六年級科學第一單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鏡1、人的最高視力只能看清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體。2、放大鏡是人們常用的觀察工具之一。3、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顯現人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使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4、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發明了放大鏡。5、放大鏡又叫凸透鏡。作用:能放大物體的圖像。特點是:鏡片是透明的,中間厚邊緣薄。6、水滴也能放大物體,能放大物體的器具都具有放大鏡的特點。7、裝水的燒杯、燒瓶、廣口瓶、試管等(圓柱體)都有放大物體的功能。長方體正方體的則不能。球形的透明物體裝水后放大倍數最大。8、人類很早就發現某些透明的寶石可以放大物體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9、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其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并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10、什么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較大?答:鏡片中間越厚,邊緣越薄,中央凸得越厲害的放大鏡倍數越大。(放大倍數和直徑沒有關系)11、為什么把放大鏡叫做凸透鏡?答:因為放大鏡鏡片具有透明、中間厚邊緣薄的特點,且具有能夠把物體圖像放大的功能。12、水滴、裝水的燒杯、燒瓶、試管還有透明的圓柱形和球形的器皿為什么也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答:因為它們都具放大鏡的特點即透明、中間厚邊緣薄13、怎樣正確的使用放大鏡?有幾種方法?答:兩種。第一種: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第二種: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14、用放大鏡觀察計算機和電視機屏幕圖像,其實圖像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的色彩點組成。二、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昆蟲在自然界中種類繁多,分布很廣,它們有著和其他動物不同的身體構造和本領。蒼蠅落在豎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還能在上面爬行,和它的腳的構造有關。昆蟲的嗅覺很靈敏,是因為他們的觸角。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5、蝴蝶的觸角是棒狀的,蠶蛾的觸角是羽狀的,蝗蟲觸角是絲狀的,天牛的觸角是鞭狀的,螞蟻的觸角是膝狀的。6、蝴蝶的翅膀上布滿彩色的小鱗片,其實是扁平的細毛。7、科學研究表明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這個鼻子能分辨各種氣味,比人的鼻子靈敏的多。8、昆蟲的特征:三對足、一對觸角、并不是所有的昆蟲都有翅膀。9、蚜蟲的天敵是草蛉和草蛉的幼蟲、七星瓢蟲10、蚜蟲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個蚜蟲只有(針眼般)大小,用肉眼只能看見密麻麻的一片,在10倍的放大鏡下可以看清它們的肢體。11、蚜蟲是黃色的,小小的,像小米看起來密密麻麻的。當蚜蟲進食的時候,它全身蠕動,嘴頂著葉子。12、昆蟲的復眼是由許多小眼組成的,每個小眼都只能看到物體的一部分,整個眼睛看物體就像一個拼湊物。三、放大鏡下的晶體1、我們身邊不僅有精彩紛呈的昆蟲世界,還有一個種類繁多的物質世界。2、食鹽、白糖、堿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幾何規則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叫做晶體。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是立方體有的是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針,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4、許多巖石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如花崗巖是有長石、云母、石英等晶體組成。晶體還有黃銅礦、雪花、維生素C,水晶等。5、制作晶體的方法有①減少水分法(蒸發法)②降低溫度法(也叫凝結法)。6、怎樣制作食鹽(或白糖、堿面)晶體、先制作一些濃的的食鹽(或白糖、堿面)的溶液,用滴管滴幾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上留下的痕跡就是食鹽(或白糖、堿面)的晶體。四、怎樣放得更大1、青苔看起來好像綠茸茸的“地毯”,在顯微鏡下看簡直就像一片叢林。2、生物學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于荷蘭,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他用這架顯微鏡第一次看到了血液在毛細血管里的流動。并對污水、河水、牙垢、井水、雨水進行了觀察,發現了微生物。3、在十七世紀,人們發現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明顯提高了放大能力,這就是早期的顯微鏡。4、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微觀世界。5、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制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6、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五、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1、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能夠觀察到非常小的物體及物體的精細結構。2、166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復合顯微鏡觀察一塊軟木薄片的結構,發現并命名了細胞3、在顯微鏡下觀察物體有一定的要求,物體必須制成玻片標本,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它的精細結構。4、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5、顯微鏡的構成: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6、洋蔥表皮上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表皮細胞。7、怎樣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答:需要的材料:清水、滴管、碘酒、洋蔥、鑷子、小刀、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燒杯。制作步驟:(1)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2)用小刀在洋蔥內表皮上劃一個“井”形狀,用鑷子在中間把取下一小塊洋蔥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3)用鑷子將標本平展開,不能折疊。(4)用蓋玻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5)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紅墨水,并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從另一端吸掉多余的水。然后將做好的洋蔥表皮裝片放到顯微鏡載物臺上。8: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六、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1、在顯微鏡下能看到葉細胞中的葉綠體;葉表皮上的氣孔。2、根據實驗推測,每平方毫米的蓖麻葉中葉綠體的數目多達幾十萬個。3、在羅伯特.胡克第一個發現細胞后,許多學者在顯微鏡下觀察研究了植物的莖、葉、芽和果實,以及動物的血液和低等動物等,發現它們都具有胡克所描述的細胞結構,隨著顯微鏡制造技術的提高,人們對細胞的研究愈來愈廣泛深入,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4、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主要內容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所有的細胞都來自于其他的細胞。5、細胞的作用: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等生命活動都是通過細胞進行的。七、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1、魚缸里的水變綠了,是因為微生物繁殖(綠藻)的結果。2、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3、怎樣觀察水中的微生物?答:(1)用滴管取一滴池塘或魚缸里的水,放在載玻片上;(2)蓋上蓋玻片;(3)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觀察記錄。4、我們可以從魚缸水和池塘水采集到微生物,可以利用干草來培養微小生物。5、我們在做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實驗時應注意什么?如果微生物運動迅速,不便于觀察,可以先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維,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運動。6、微生物是生物嗎?為什么?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是生物;因為微生物具有同生物一樣的共同特征。其共同特征是:(1)都能生長發育(2)都能衰老和死亡(3)都能繁殖后代(4)都能遺傳和變異(5)都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6)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能影響一定的環境。八、微小世界和我們一、舉例說明微生物對人類有益的方面是什么?(或說說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答:1、在食品方面,有些微生物能為我們提供食物或幫助我們生產食物,如蘑菇、面包、酸奶、腐乳、醬油、醋等。2、在垃圾和污水處理方面,微生物可以分解垃圾和污水中的有害物質。3、在醫藥方面:人們發現許多疾病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發明了巴氏消毒法,研制了青霉素等藥物,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4、在農林業方面:人們利用生物技術,可以改良農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5、在生物工程方面:雜交技術和克隆技術。6、微電子技術:人們利用納米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研制納米機器人和高性能芯片。二、在放大鏡和顯微鏡沒有發明以前,人們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種感覺器官探知世界。那時候,人們能觀察到的最小動物,就是螞蟻等昆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六年級科學復習資料??(第三單元)??.docx 六年級科學復習資料(第一單元).docx 六年級科學復習資料(第二單元).docx 六年級科學復習資料(第四單元).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