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液面變化類(與浮力有關)問題【模塊一】考點解析知識復習:1.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F浮=G排液=ρ液gV排 浸沒時V排=V 物 部分浸入時V排=V-V出2.物體的浮沉條件 (1)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 (V排=V物) F浮<G物,下沉(ρ液<ρ物) F浮>G物,上浮(ρ液>ρ物) F浮=G物,懸浮(ρ液=ρ物)(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F浮=G物(V排<V物)液面升降問題類型一:容器中的固態物質投入水中后判斷液面升降實質是比較前后V排 的變化。實驗:情景如圖所示,小船和石塊一起漂浮在水中,將石塊(或金屬塊)從船中取出放入水中后,你觀察到的現象是水面 。怎樣用理論知識解釋你看到的現象?理論推導:變化:如果將沉在水底的石塊放入船中使船漂浮,液面如何變化?原因是: 。進一步探討:從船中取出怎樣的固態物質放入水中,水面不變?答: 。原因是: 。類型一的結論是:此類問題判斷前后液面變化,實質是比較V排的變化,因為液體密度不變,浮力跟V排 有關,所以轉化為判斷浮力的變化。若浮力變大,則V排 變大,液面 ;若浮力變小,則V排變小,液面 ;若浮力不變,則V排 不變,液面 。從容器中往水中投放固態物質,也可以比較ρ物和ρ液的關系,若ρ物>ρ液,則液面 ;若ρ物≤ρ液,則液面 。反饋練習:如圖所示,一個小船中放有ABC三個小球,小船和球一起漂浮在水面上,其中A球密度小于水,B球密度等于水,C球密度大于水,小船可以自由的漂浮在水面上。①只將A球放入水中, 則A球 (填浮沉狀況),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②只將B球放入水中, 則B球 (填浮沉狀況),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③只將C球放入水中, 則C球 (填浮沉狀況),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④若將ABC三球同時從船中取出放入水中,則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液面升降問題類型二:純冰浸于液體,熔化后判斷液面升降分析:冰塊熔化后化成水,體積變小且水具有流動性。此類問題的關鍵是判斷V排 和 的關系。思考:將冰塊分別放在水、鹽水和煤油(或酒精)中,冰塊完全熔化后,判斷液面的變化。1.冰塊放在水中,漂浮,熔化后,液面 。簡單推導過程:2.冰塊放在鹽水中,漂浮,熔化后,液面 。簡單推導過程:3.冰塊放在煤油(或酒精)中,沉底,熔化后,液面 。簡單推導過程:結論:反饋練習:若冰塊漂浮在密度為0.9g/cm3的液體中,熔化后,液面 。類型三:冰塊中含有其他物體浮于水中,冰塊熔化后判斷水面升降。分析:由于冰塊熔化后不會引起水面的變化,關鍵是分析冰塊所包的物體引起的液面變化。(類比類型一)冰塊內包有一個石塊(石塊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漂浮在水面上,冰塊熔化后,石塊(填浮沉狀況),則水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2.冰塊內包有一個密度等于水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冰塊熔化后,水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3.冰塊內包有一個木塊(木塊密度小于水)漂浮在水面上,冰塊熔化后,水面(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模塊二】課堂實練及作業:1.水槽中放一個小鐵盒,鐵盒中放少許細線和一個鋁塊,鐵盒漂浮在水面。現用細線把鋁塊拴在鐵盒下面,鐵盒仍漂浮在水面,如圖所示。討論此時水槽中的水位以及鐵盒浸入水中的體積,說法正確的是( )A.水槽中水位不變,鐵盒浸入水中的體積變大B.水槽中水位下降,鐵盒浸入水中的體積不變C.水槽中水位不變,鐵盒浸入水中的體積變小D.水槽中水位上升,鐵盒浸入水中的體積不變2.在圖中,容器內裝有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有木塊甲,在甲上放有鐵塊乙,甲與乙之間用細繩相連,當木塊翻轉,鐵塊乙沒入水中時,則( )A.容器內液面高度一定不變B.容器內液面高度一定降低C.容器內液面高度一定升高D.容器內液面高度先升高后降低3.如圖所示,木塊下吊著一鐵塊,懸浮在水中,如果將繩子剪斷,當木塊和鐵塊都靜止后,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鐵塊沉底,木塊漂浮B.水面下降,容器底受到水的壓強變小C.桌面受到的壓力變小D.桌面受到的壓強不變4.重為5N的木塊A,在水中處于靜止狀態,此時繩子的拉力為3N,若繩子突然斷了,木塊A在沒有露出水面之前,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當木塊露出水面漂浮時,水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變”),木塊所受浮力為 水對容器底的壓力 (填“增加”或“減小”)了5.一塊0℃的冰放在盛有0℃的水的容器中。已知冰塊與容器底部相接觸并相互間有壓力,則當冰完全融化為0℃的水后.容器中水面的位置將( )A.上升; B.下降;C.保持不變; D.水面的升或降決定于冰和容器內水的體積。6.如圖所示,裝有金屬球的小盆漂浮在圓柱形水槽的水面上。此時小盆受浮力F1。若把金屬球從盆中拿出并投入水槽中,球沉到水槽的底部。此時小盆受浮力F2,水槽底對金屬球的支持力為N。那么( )A.小盆受重力的大小為F1B.金屬球受重力的大小為F1-F2C.小盆排水體積減小了D.水對水槽底部的壓力減小了N7.如圖所示,圓柱形容器內盛有某種液體,一正方體木塊漂浮在液面上,已知木塊的體積為1000cm,容器底面積是木塊底面積的2倍,g取10N/kg,求:(1)木塊受到的浮力(2)要使木塊浮出液面的高度恰好為1cm,必須向木塊施加2N豎直向下的力,求液體的密度為多大?(3)用力將木塊恰好全部按入液體中,容器底部所受到的液體的壓強比(2)中增大了多少?8.如圖所示,金屬鋁塊的體積為500cm,用線系著放入裝有某種液體圓柱形容器中,容器中的液體深度由20cm上升到21cm,這時細線對鋁塊的拉力為9.5N,求:(1)鋁塊受到的重力(2)鋁塊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3)液體的密度(4)剪斷細線,鋁塊沉底靜止后,容器對水平支持面的壓強(容器的重力和容器壁的厚度忽略不計,,9.如圖甲所示,高度為的圓柱體A用細線系住后,浸入水槽的水中,當圓柱體A有7/8的體積露出水面時,細線的拉力恰好為1N,如圖乙所示,用細線將圓柱體A拉入水槽中,當細線施加的拉力為A重的3/4時,圓柱體有7/8的體積浸入水中,已知圓柱體A底面積是圓柱形水槽底面積的1/6,()求:(1)圓柱體A的重力 (2)先后兩次水對容器底的壓強差 甲 乙10.如圖所示、一圓柱形平底容器底面積為,把它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容器內放入一個底面積為,高為0.15m的圓柱形物塊,且與容器底不完全密合,物塊的平均密度為求:(1)物塊對容器底的壓強?(2)向容器內緩慢注入重量為多少千克的水時,物塊對容器底的壓強恰好為零?模擬題選練1.(09海一)如圖11所示,底面積為S1的圓柱形容器中裝有未知密度的液體。將一密度為ρ的正方體金屬塊放入底面積為S2的長方體塑料盒中(塑料盒的厚度可忽略不計),塑料盒漂浮在液面上(液體不會溢出容器),其浸入液體的深度為h1。若把金屬塊從塑料盒中取出,用細線系在塑料盒的下方,放入液體中,金屬塊不接觸容器,塑料盒浸入液體的深度為h2。剪斷細線,金屬塊會沉到容器的底部,塑料盒漂浮在液面上,其浸入液體的深度為h3。若塑料盒始終處于如圖所示的直立狀態而未發生傾斜,則細線剪斷前、后液體對圓柱形容器底部的壓強減小了 。2.(09宣一)如圖9甲所示,A、B兩個實心正方體所受重力分別為GA、GB ,它們的密度分別為ρA 、ρB ,它們的邊長分別為hA 、hB 。若將它們放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產生的壓強分別為pA、pB。若將它們放入柱狀容器的水中(水未溢出),物體靜止后,如圖9乙所示,A物體有1/3的體積露出水面, B物體靜止在水中,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力比未放入兩物體時增加F1 ;若將B物體取出輕壓在A物體上(水未溢出),待物體靜止后,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力比未放入兩物體時增加F2 。若已知pA =2pB ,F1=1.52N,g取10N/kg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hA hB =3 1 B. hB =0.04mC. pA- pB =200Pa ; D.GA+GB= 1.52N ; F2 =F13.(09朝一)如圖7所示,在底面積為S的圓柱形水槽底部有一個金屬球,圓柱型的燒杯漂浮在水面上,此時燒杯底受到水的壓力為F1。若把金屬球從水中撈出放在燒杯里使其底部保持水平漂浮在水中,此時燒杯底受到水的壓力為F2,此時水槽底部受到水的壓強與撈起金屬球前的變化量為p,水的密度為ρ水。根據上述條件可知金屬球撈起放入燒杯后A.燒杯受到的浮力為F2 –F1B.燒杯排開水的體積增大了C.金屬球受的支持力為F2 –F1–pS D.水槽底部受到水的壓力變化了pS4.(10順二)如圖10(a)所示,裝有部分水的試管豎直漂浮在容器內的水面上,試管內水面與容器底部的距離為h,試管壁粗細均勻、厚度不計;現將某物塊放入試管內,物塊漂浮在試管內的水面上,試管仍漂浮在容器內的水面上,此時試管內水面與容器底部的距離為,如圖10(b)所示;取走該物塊,將另一物塊完全浸沒在該試管水中,發現試管內水面與容器底部的距離恰好又變為h,如圖10(c)所示,若試管橫截面積與容器橫截面積之比為1:5,則新放入的物塊密度為____ 。5.(10北京中考)如圖10甲所示,底面積為80cm2的圓筒形容器內裝有適量的液體,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積為60cm2的圓柱形物體A懸掛在細繩的下端靜止時,細繩對物體A的拉力為F1。將物體A浸沒在圓筒形容器內的液體中,靜止時,容器內的液面升高了7.5cm,如圖10乙所示,此時細繩對物體A的拉力為F2,物體A上表面到液面的距離為h1。然后,將物體A豎直向上移動h2,物體A靜止時,細繩對物體A的拉力為F3。已知F1與F2之差為7.2N,F2與F3之比為5:8,h1為3cm,h2為5cm。不計繩重,g取10N/kg。則物體A的密度是 kg/m3。鹽水酒精或煤油圖11圖7圖9乙甲圖10乙h1Ah2甲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