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小明同學在課本劇中扮演“虎門銷煙”的領導人,他應選擇的臺詞是 ( ) A.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B.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 C.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 D.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 “這項條約是戰勝者在炮口下強加給戰敗者的,它沒有歐美國際協定中通常有的仔細審議。最諷刺的是,作為這場戰爭之直接起因的鴉片竟然只字未提。”該材料( ) A.指出了《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 B.揭示了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C.解釋了鴉片戰爭名稱的由來 D.反映了中國外交條約制度的確立 3. 下圖是英軍隨軍畫師繪的《1860年中國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武裝侵略中國的國家除英國外,還有( ) A.俄國 B.美國 C.法國 D.日本 4.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與列強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 ) ①《天津條約》 ②《南京條約》 ③《北京條約》 ④《璦琿條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曾流傳著一首歌謠:“天父殺天兄,終歸一場空,打起包裹回家去,還是當長工。”此歌謠中“天父殺天兄”指的是( ) A.金田起義 B.永安建制 C.天京事變 D.天京陷落 6. 下圖反映的是我國近代與外國侵略者進行的一次海戰,它發生在(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 7. 甲午戰爭中,只有李鴻章的淮軍參與對日作戰,光緒皇帝下了幾道詔書去調遣南方的部隊和軍艦,都調而不動。普通百姓對戰爭要么毫不知情,要么毫不關心,許多前線官兵的家屬甚至來信叮囑“善自為計,勿當前敵”。這表明( ) A.指揮失誤導致中國戰敗 B.武器落后是戰敗的主因 C.清廷不斷強化地方控制 D.國人民族意識尚未覺醒 8. 有一公司籌拍有關“義和團”的電影,下列哪一情節不符合歷史事實( ) A.義和團殺教士,燒教堂 B.設立拳廠、神壇,進行練拳習武活動 C.盛行于廣東一帶,打出“扶清滅洋”口號 D.在老龍頭火車站激戰,殲敵500 多人 9. 在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的進程中,下列史實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 ①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 ②庫頁島被割占 ③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④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 10. 美國漢學家芮瑪麗評價中國近代某一運動時說:“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于19世紀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于死里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杰出人物”包括( ) A.林則徐 B.曾國藩 C.洪秀全 D.關天培 11. 清末譚嗣同指出“中國今日之人心風俗,政治法度,無一可比數于夷狄”,但洋務派官員“沾沾于洋務之枝葉,而遺其至精”。這表明譚嗣同( ) A.認識到洋務運動的局限性 B.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 C.反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D.痛惜社會世風日下 12. 1897年張謇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他由此棄官經商,開始倡導( ) A.實業救國 B.維新變法 C.民主革命 D.民主科學 13. 以西方天賦人權抨擊封建專制主義;以西方進化論為變法之理論基礎。這是對一位中國近代思想界巨人的評價。這位思想界巨人有可能是( ) A.林則徐 B.洪秀全 C.康有為 D.嚴復 14. 某同學將課本內容整理如下,其中“慈禧太后”適合填寫于下列哪一橫線處( ) 為走救國之路,____a__再次上書;不甘作亡國之君,__b__下詔變法;反對變法維新,__c__發動政變;以血喚醒民眾,__d__ 慷慨就義。 A.a B.b C.c D.d 15.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過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這里的成功之處主要指戊戌變法運動( ) A.阻止了民族危機繼續加深 B.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C.改革了君主專制政體 D.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中英貿易統計表(價值單位:萬英鎊) 年份(年) 1840 1842 1845 1850 1851 1853 輸華商品總值 52.4 96.9 239.0 140.0 216.0 100.0 *此表所列為正常商品貿易額,不含鴉片貿易。 ——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 《南京條約》簽訂之后10年,感到更不滿意的不是戰敗國而是戰勝國。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1)結合材料一思考戰勝國為什么會“不滿意”?你認為造成這種“不滿意”局面的原因有可能是什么? 材料二 法國大作家雨果憤怒地譴責……聯軍的暴行。他說:“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夏宮,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諸一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勝利者竊走了夏宮的全部財富。……之后,他們雙雙拉著手榮歸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歷。” (2)材料二中的“兩個強盜”分別指的是哪兩個國家?他所說的“聯軍的暴行”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三 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 (3)材料三中說“俄國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主要指的是什么? (4)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1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折說,目前借外國的力量助剿、運糧,可以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習外國的技藝,可以造船制炮,還可以收到永久的利益。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成為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滅太平軍,這是第一要務。 材料二 李鴻章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這是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后,李鴻章對自己辦洋務的一番感嘆。 請回答: (1)以上兩組材料反映了中國當時哪個派別的思想?他們在何時發起了什么運動?這場運動根本目的是什么? (2)據材料一說說,這一派別的口號是什么?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在運動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各寫出他們為此創辦的一個企業的名稱。 (3)從材料二看,當時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嗎?成功(或失敗)的標志是什么? (4)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這一運動。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tǐnɡ)以撻(tà)堅甲利兵乎? ——光緒帝“明定國是”詔書 材料二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 材料三 《劍橋中國晚清史》:“盡管維新運動沒能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 材料四 伯兄(康有為)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康廣仁 (1)根據材料一,說說光緒帝為什么決心變法維新。 (2)結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內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傳播。 (3)綜合材料一、二、三,指出戊戌變法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CCC 6-10DDCAB 11-15AADCB 二、非選擇題 16.(1)“不滿意”的原因:英國商品在中國賣不出去,英國侵略者想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造成“不滿意”局面的原因: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抵制;中國人的購買力低下;外國商品不符合中國人的需要。 (2)“兩個強盜”:英國、法國。事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3)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俄國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共150 多萬平方千米土地。 (4)它警示中國人勿忘國恥,激勵著我們要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17. (1)洋務派;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通過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2)自強;求富;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創辦近代民用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答對其中之一即可)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漢陽鐵廠(答對其中之一即可)。 (3)沒有;標志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4)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民族自強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18. (1)中國當時正被列強“瓜分”,國力衰弱,面臨亡國的嚴重危機,光緒帝“不甘作亡國之君”。所以他痛下決心,實行變法。 (2)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 (3)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4)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動群眾,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