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酸堿鹽練習班級 姓名 學號一、選擇題1. 下列實驗操作或記錄正確的是 ( )A.稀釋濃硫酸時,將水沿燒杯壁慢慢倒入濃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B.打開裝有濃鹽酸的試劑瓶,可看到白煙C.用托盤天平稱取5.49氯化鈉D. 測溶液pH時,將待測液傾倒在pH試紙上,將pH試紙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即可[分析與參考]:濃硫酸稀釋會放熱,一定要將密度大的濃硫酸慢慢倒入水中;打開裝有濃鹽酸的試劑瓶,看到的是白霧;測溶液pH值時,應該用玻棒蘸取少量待測液在pH試紙上,再將pH試紙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只有C選項是正確的。2. 分別將下列各組物質同時加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無色透明溶液的是 ( )A.NaN03、NaCl、H2S04B.CaC03、NaOH、Na2SO4C.BaCl2、NaN0、CuS04D.AgN03、Na2S04、NaCl[分析與參考]: 溶液中一些離子會呈現一定的顏色,如呈藍色,呈黃色,除考慮離子的顏色,本題還應注意各組物質,同時加到水中是否全部溶解或有難溶物生成。碳酸鈣、硫酸鋇和氯化銀等都是白色沉淀。故A正確。3. 以下推理正確的是 ( )A. 酸中都含有氫元素,所以含有氫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B. 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所以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一定呈堿性C.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D.碳酸鹽與鹽酸反應放出氣體,所以與鹽酸反應放出氣體的物質一定是碳酸鹽[分析與參考]:酸是指在溶液中電離時,電離出的陽離子完全是氫離子且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化合物。A選項錯,NaHSO4含有氫元素,但在物質分類中屬于鹽。堿性溶液是pH>7的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反之也正確。除了酸和堿反應能生成鹽和水之外,某些堿和酸性氧化物也能生成鹽和水,但不屬于中和反應。一些金屬也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氣體。只有B選項推理正確。4. 英美以三科學家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麗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蛋白質在酸、堿或酶的作用下能發生水解反應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 (-NH2,具有堿的性質)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質)。氨基酸分子具有的性質是 ( )A.只能與硫酸反應,不能與氫氧化鈉反應B.只能與氫氧化鈉反應,不能與硫酸反應C.既能與硫酸反應,又能與氫氧化鈉反應D.既不能與硫酸反應,又不能與氫氧化鈉反應[分析與參考]:解析:根據題意,氨基酸分子既有酸的性質又有堿的性質,可見C選項正確。5. 為除去Cu(N03)2溶液中含有的少量AgN03,某同學給出了兩種方法。Ⅰ.加入足量NaCl溶液,過濾;Ⅱ.加入過量的銅粉,過濾。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方法Ⅰ中產生的沉淀只有AgClB.回收方法Ⅱ的不溶物,可直接得到純凈的銀C.方法Ⅰ過濾后得到的濾液還含有NaN03,所以不可行D. 兩種方法均需用到燒杯、漏斗和玻璃棒[分析與參考]:第Ⅱ種方法中,加入過量的銅粉,不溶物除了銀之外,還有多余的銅,所以過濾后不能直接得到純凈的銀。所以B 正確。6. 如圖所示,在小燒杯乙和丙中分別放人不同的物質后,立即用大燒杯甲罩住小燒杯乙和丙。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乙和丙中分別放入濃鹽酸和濃氨水后,大燒杯甲中會有白煙產生B.乙和丙中分別放人濃氨水和酚酞試液后,丙中酚酞試液會變紅C.乙和丙中分別放入濃鹽酸和硝酸銀溶液后,乙中產生白色沉淀D.乙和丙中分別放入水和濃硫酸后,丙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會減少[分析與參考]:解析:濃鹽酸具有揮發性,丙中的硝酸銀會跟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因此丙中產生白色沉淀,C錯誤。7. 實驗室用密度為1.849/cm3、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和蒸餾水,配制500g質量分數為20%的稀硫酸。需要用多少mL的量筒量取多少mL的濃硫酸( )A.100 ML 54.35 mL B.100 mL 55.5 mLC.250 mL 54.35 mL D.250 mL 55.5 mL[分析與參考]:解析:根據稀釋前后硫酸溶質的質量不變,即可求得答案。選取量簡要根據量程稍大于實際要取的液體體積。選B.8. 2007年,我國首次調整飲用水標準。新《標準》規定,飲用水的pH在6.5~8.0之間,符合健康標準。由于受酸雨影響(在我國酸雨中一般含有少量的硫酸)。目前我國天然水體大多呈弱酸性。要使pH低于6.5的天然水達到飲用水的酸堿度范圍,下列處理方法最可行的是 ( )A.加熱 B.加入適量純堿C.加入適量氯化鋇 D.加入適量明礬[分析與參考]:解析:要增加水的pH,又不能增加對人體有害的物質。B中的純堿呈弱堿性,可以增加pH。選B.二、填空簡答題(每空3分,共54分)9. 身邊處處有化學。請從下列6種物質中選擇合適物質的序號填空:①小蘇打 ②石灰石 ③鹽酸 ④酒精 ⑤水銀 ⑥食醋(1) 醫用體溫計里的物質通常是 。(2) 生活中常用 來除去熱水瓶內壁的水垢。(3) 能用作建筑材料的是 。(4) 發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分析與參考]:身邊的化學物質的用途是由其性質決定的,平時熟記常見酸、堿、鹽、金屬等物質的性質和用途就能解答此類題目。答案:(1) ⑤ (2) ⑥ (3) ② (4) ①10. 實驗員老師整理藥品時,發現一瓶失去標簽的白色固體,可能為NaCl、Na2C03中的一種。取少量白色固體放入水中配成溶液,通過以下操作即可判斷:若向配制溶液中加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只出現白色沉淀,則是 ,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 若向配制溶液中加稀鹽酸,如有 產生,則是 。[分析與參考]: 根據NaC1和Na2CO3組成成分的不同之處:和,可以選擇檢驗方案;加入可以檢測,產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說明有,加入可以檢測,如果產生氣體,則說明有該離子。答案:(1) NaCl NaC1+ AgNO3==== NaNO3 +AgC1↓ (2) 氣泡 Na2CO311. 將稀鹽酸慢慢滴人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用溫度計測出燒杯中溶液的溫度,溶液溫度隨加入稀鹽酸的質量而變化如圖所示:(1) 由圖知,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的反應是 (填“放熱”或“吸熱”)反應。(2) 從A到B過程中,燒杯中溶液的pH逐漸 。B點表示的含義是 。[分析與參考]: (1)中和反應是個放熱的過程。(2)隨著反應的進行,溫度不斷升高,直到酸和堿恰好完全反應溫度達到最高點,(B點)之后再加入過量的鹽酸,溶液也會不斷冷卻至室溫。同時,pH不斷減小。答案:(1) 放熱 (2) 變小(或減小) 酸堿恰好完全中和(或酸堿恰好完全反應)12. 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溶液易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變質,請寫出此過程的化學方程式: . 現向一定質量且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并振蕩。如圖表示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鹽酸質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情況。那么,圖線BC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 ,在C點時溶液中的溶質是 .[分析與參考]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容易跟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稀鹽酸,根據化學反應的優先原則,先進行中和反應再進行鹽酸和碳酸鈉的反應,分析可得AB段是中和反應的過程,BC段是鹽酸和碳酸鈉反應,C點表示剛好反應完全,因此C點的溶質只有氯化鈉。答案:2NaOH+CO2==== Na2CO3+H2O 有氣泡產生 NaC1(或氯化鈉)13. 一包白色粉末,由CuS04、CaC03、BaCl2、Na2S04、NaOH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為探究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1) 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則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2) 取實驗(1)濾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鹽酸,沉淀全部溶解,并產生無色氣體。則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根據上述實驗可推斷:原白色粉末的組成有種可能。為進一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組成,取實驗(1)得到的濾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產生白色沉淀,則可推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還含有 。[分析與參考]:(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則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CuSO4。(2)取實驗(1)濾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鹽酸,沉淀全部溶解,并產生無色氣體。則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CaCO3+2HC1====CaC12+H2O+CO2↑) 根據上述實驗可推斷:原白色粉末的組成有5種可能。“BaC12和Na2SO4不能同時存在”① CaCO3、BaC12、NaOH;②CaCO3、BaC12;③CaCO3、NaOH、Na2SO4;④CaCO3、NaOH;⑤CaCO3、Na2SO4。取實驗(1)得到的濾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產生白色沉淀,必須是二氧化碳先跟氫氧化鈉反應產生碳酸根離子,再與氯化鋇反應生成沉淀。答案:(1) CuSO4 (2) CaCO3 5 BaC12、NaOH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12分)14. 某同學對“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鹽和碳酸鹽,與豆腐同食會引起結石”的說法產生了興趣。探究一:菠菜里是否含有可溶性草酸鹽和碳酸鹽 【查閱資料】①可溶的草酸鹽、碳酸鹽能與CaCl2溶液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草酸鈣(CaC2O4)、碳酸鈣。②醋酸(化學式用HAc表示)不與草酸鈣反應,但能與碳酸鈣反應生成可溶性鹽。【實驗流程】根據流程回答問題:(1) 操作①的名稱是 。(2) 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 .(3) 已知氣體D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步驟③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實驗結論】菠菜里含有可溶性草酸鹽和碳酸鹽。探究二:不同溫度下,草酸鈣分解的產物是否相同 已知下列事實:① 草酸鈣高溫完全分解得到兩種氣態氧化物和一種固態氧化物。② 12.8g的草酸鈣分解過程中溫度與剩余固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根據上述事實,回答下列問題:(4) 草酸鈣高溫完全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 。(5) 通過上圖數據分析,400℃~500℃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700℃時剩余固體的成分是 。[分析與參考]:(1)菠菜樣品煮沸后經過過濾才可以分成溶液和殘渣兩部分。(2)根據資料提供信息可以判斷加入足量CaC12溶液是為了將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來。(3)由題意顯示D為二氧化碳,③中發生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aCO3+2HAc====Ca(Ac)2+H2O+CO2↑。(4)草酸鈣高溫完全分解得到兩種氣態氧化物和一種固態氧化物,可以分析得出化學方程式為CaC2O4CaO+ CO↑+CO2↑。(5)根據圖中所示的數據,400℃~500℃時,草酸鈣從12.8克降至10.0克,結合相對分子質量,可知生成一種固體為碳酸鈣,再推出氣體為CO。同樣的方法可以求解700℃時剩余固體的成分是CaCO3和CaO。答案:(1) 過濾 (2) 將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來(3) CaCO3+2HAc====Ca(Ac)2+H2O+CO2↑(4) CaC2O4CaO+ CO↑+CO2↑(5) CaC2O4 CaCO3+ CO↑ CaCO3和CaO四、分析計算題(10分)15. 某校化學興趣小組同學發現,長期使用的熱水壺底部有一層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他們為了測定水垢中碳酸鈣的含量,將足量質量分數為l0%的鹽酸加入到l2.5克水垢中,產生CO2氣體的情況如圖所示。(1) 從圖中可以看出,l2.5克水垢與鹽酸反應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多是 克。(2) 水垢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3) 假設水垢中除碳酸鈣和氫氧化鎂外,不含有其它雜質,溶解l2.5克水垢,至少需要質量分數為l0%的 鹽酸的質量是 (最后結果保留一位小數)。[分析與參考]:(1)氣體質量達到3.3克后不再增多,可知生成二氧化碳最多為3.3克。(2)根據化學方程式CaCO3+2HC1====CaC12+H2O+CO2↑可以列比例式求出碳酸鈣的質量及質量分數。(3)已知碳酸鈣的質量分數之后,反過來也可以求出溶解一定質量水垢所需鹽酸的質量。答案:(1) 3.3(2) 設12.5g水垢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CaCO3+2HC1====CaC12+H2O+CO2↑100 44x 3.3克,x=7.5克水垢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100%=60%(3) 117.7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