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六物質的檢驗、推斷和分離提純考點解析☆目標分解b級目標: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之間的轉化;碳循環和氧循環;常見物質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常見物質的主要物理特性。c級目標:物質檢驗的一般方法;常見離子的檢驗;物質的推斷;混合物的提純原則;分離與提純的方法。目標分解:①物質間的轉化②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③物質的檢驗、鑒別與推斷④常見物質的分離與提純考點剖析☆聚焦高頻考點一:物質間的轉化1.甲、乙、丙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表示反應一步實現,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下列各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不符合要求的是(??)A.?C、CO、CO2?????B.?H2O2、H2O、O2?????C.?KOH、K2CO3、KNO3?????D.?Fe2O3、FeCl3、Fe(OH)3【答案】C【解答】A、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碳反應可生成一氧化碳,不符合題意;B、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氧氣與氫氣燃燒生成水,不符合題意;C、氫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可生成碳酸鉀,碳酸鉀與硝酸反應可生成硝酸鉀,硝酸鉀不能轉化成碳酸鉀,符合題意;D、氧化鐵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氯化鐵與氫氧化鈉反應可生成氫氧化鐵,氫氧化鐵與鹽酸反應可生成氯化鐵,不符合題意;【解析】根據各項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分析,結合題中框圖的轉化關系,判斷反應是否發生。2.甲、乙、丙、丁四種物質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已略去),則甲、乙、丙、丁依次是(?)A.?C、CO、CO2、H2CO3???????????????????????????????????????B.?CO、CO2、C、H2CO3C.?CaO、Ca(OH)2、CaCl2、CaCO3???????????????????????D.?CaCO3、Ca(OH)2、CaCl2、CaO【答案】C【解答】A、碳酸不能直接反應生成碳,不符合題意;B、二氧化碳不能一步反應轉化成碳,不符合題意;C、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可生成碳酸鈣,碳酸鈣高溫分解可生成氧化鈣,符合題意;D、氯化鈣不能直接轉化為氧化鈣,不符合題意;【解析】根據題中所給各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將選項中各物質代入,利用物質的性質進行判斷即可。3.A、B、C、D是初中科學常見的四種物質,其中A、B屬于相同物質類別的化合物,C、D物質類別不同,它們之間的轉化和反應關系如圖。圖中“→”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表示相連兩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1)若C是二氧化碳,B是氫氧化鈣,則B→A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2)若C是鋅,A和B都屬于酸,寫出D可能的化學式:________(物質類別不同的兩種即可)。【答案】(1)Na2CO3+Ca(OH)2=CaCO3↓+2NaOH(合理即可)(2)Na2CO3、CuO、NaOH(或其他碳酸鹽、金屬氧化物、堿的化學式)三種中的任意兩種【解答】(1)若C是二氧化碳,B是氫氧化鈣,C能與A、B發生反應,A、B屬于相同物質類別的化合物,C、D物質類別不同,則A可以是氫氧化鈉,D可以是二氧化硫等,B→A可以為氫氧化鈣與碳酸鈉的反應,化學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2)若C是鋅,A和B都屬于酸,則B為硫酸,A為鹽酸,D可能是金屬氧化物或堿或碳酸鹽等。【解析】(1)根據二氧化碳與堿的化學性質分析;(2)根據酸的化學性質分析。4.已知A、E、F是單質,B、C、D是化合物,它們分別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組成。其中B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質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1)A、E的化學式為A:________;E:________。(2)請你寫出下列變化的化學方程式:A+F→C________。D→B+C________。【答案】(1)O2;H2(2)O2+CCO2;H2CO3CO2↑+H2O【解答】B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B為水,A、E、F是單質,B、C、D是化合物,它們分別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組成。D物質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D為碳酸,C為二氧化碳,A為氧氣,E為氫氣,F為碳;(1)A的化學式為O2;E化學式為H2;(2)A+F→C為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方程式為O2+CCO2;D→B+C為碳酸分解,反應方程式為H2CO3CO2↑+H2O;【解析】根據水是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由水開始推導,結合框圖中物質間的關系及元素組成推導出其它物質,再按要求填空即可。考點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1.如圖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環簡圖(X為H2CO3,Y為C6H12O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圖甲中的轉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B.?圖乙可實現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相互轉化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答案】A【解答】A、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溶于雨水中而形成的,A符合題意;B、圖2中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葡萄糖,故可實現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相互轉化,B不符合題意;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葡萄糖,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D不符合題意;D、碳循環和氧循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因此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D不符合題意。【解析】(1)酸雨形成的原因。(2)二氧化碳轉化葡萄糖的過程。(3)能量轉換的形式。(4)碳循環和氧循環的作用。2.“一江清水,一岸蔥蘢”。如圖為某水體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圖中O2表示氧氣,CO2表示二氧化碳)。請分析作答:(1)圖中的________(填字母)是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決定了流入該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少。(2)碳循環過程中,碳在生物體內以________的形式循環。(3)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是________和物質循環。(4)母親河富春江是一個生態系統,如圖要構成生態系統,還需補充________。【答案】(1)A(2)有機物(3)能量流動(4)非生物部分【解答】(1)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決定了流入本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少。圖中的A會產生氧氣,推導出A是綠色植物,所以是A。(2)生物間以食物網建立關系,體內的碳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在生物體內沿食物鏈單向傳遞,故填有機物;(3)生態系統的重要要功能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4)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圖中少了環境,即非生物部分。【解析】圖中的A是綠色植物,它是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決定了流入本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少。碳在生物體內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循環。生態系統的重要要功能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3.如圖所示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簡單示意圖,請填空:(1)圖中所示礦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________和________;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3)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處于不停的循環過程中。因此,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兩個:首先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要________。【答案】(1)石油;天然氣;C+O2CO2(2)CO2+H2O=H2CO3(3)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解答】(1)圖中所示礦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O2→點燃→CO2。(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3)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處于不停的循環過程中。因此,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兩個:首先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解析】本題考查碳循環相關知識。在正常情況下,碳的循環是平衡的,但由于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地層中經過千百萬年積存的、已經脫離碳循環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了出來。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等原因,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進而導致氣溫上升,引起“溫室效應”。4.如圖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示意圖,據圖回答問題:(1)圖中③表示的生理過程是________。(2)圖中乙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選填“動物”、“綠色植物”或“微生物”)。【答案】(1)呼吸作用(2)綠色植物【解答】(1)丙通過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釋放二氧化碳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2)乙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乙是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解析】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5.如圖為某人工的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簡圖,“→”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回答下列問題:(1)用字母代替生物寫出此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________。(2)經測定發現,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特點是________,原因包括________。①各級生物體內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保留在上一級生物體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級生物利用③遺體中少數能量被分解者利用(3)碳元素在生物體(群落)與非生物因素(無機環境)之間以________的形式進行循環。【答案】(1)D→C→B(2)單向流動、逐級遞減;①②③(3)CO2【解答】(1)由圖可知,BCDE中的碳都能進入到A中,因此A是大氣;而BCD中的碳都能進入到E中,則E是分解者;D能吸收A中的碳,因此D是生產者,BC均為消費者;所以其食物鏈是D→C→B;(2)生態系統中的能量的單向流動,且逐級減少的;主要是因為每級消費者的呼吸作用過程中都消耗大部分的能量,自身儲存的是很少的一部分;食物鏈的單向的,沒有哪級消費者被捕食者捕食的同時還能去捕食捕食者;上一級的消費者不能完全利用被捕食者的能量,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3)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有機物,而生物則是通過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所以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碳元素循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環;【解析】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考點三:物質的檢驗、鑒別與推斷1.下列各組物質鑒別方案的描述,錯誤的是(???)A.?KNO3、Na2SO4、Ba(OH)2、MgCl2四種溶液,需另加試劑方可鑒別,B.?FeCl2、HCl、KOH、NaCl四種溶液,利用組內物質即可鑒別C.?Na2CO3、NH4NO3、Ba(OH)2、NaCl四種固體,利用水及組內物質都無法鑒別D.?NaCl、NaOH、CaO、CuSO4四種固體,只用適量水即可鑒別【答案】C【解答】A、將兩兩物質混合,與其它物質均無現象的為硝酸鉀,能產生兩次沉淀的為氫氧化鋇,能與一種物質反應產生沉淀的可能是硫酸鈉,也可能是氯化鎂,所以需另加試劑才可鑒別出硫酸鈉和氯化鎂,不符合題意;B、先觀察溶液的顏色,呈淺綠色的為氯化亞鐵,再將氯化亞鐵加入另三種溶液中,產生沉淀的為氫氧化鉀,再將另兩種溶液加入沉淀中,沉淀溶解的為鹽酸,不溶解的為氯化鈉,不需要加試劑即可鑒別,不符合題意;C、加水,溶液溫度降低的為硝酸銨,將硝酸銨加入另三種溶液中,產生氨氣的為氫氧化鋇,再將氫氧化鋇加入另兩物質中,產生沉淀的為碳酸鈉,無明顯現象的為氯化鈉,不需另加其它物質可以鑒別,符合題意;D、加水,溶液呈藍色的為硫酸銅,放熱且全部溶解的為氫氧化鈉,放熱但不能全部溶解的為氧化鈣,形成無色溶液且溫度沒變化的為氯化鈉,不符合題意;【解析】對于物質鑒別題,首先要掌握各物質的性質,然后根據物質的性質選擇所需物質,再利用反應的不同現象加以區分,鑒別題時各物質的現象必須不能相同,否則無法區分。2.下列實驗方法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選項物質實驗目的試驗方法ACO2氣體中混有HCl氣體除雜通過足量的NaOH溶液BNaCl固體混有少量泥沙提純溶解、過濾、蒸發、結晶C檢驗蠟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檢測點燃蠟燭,將內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D黃金和黃銅(銅鋅合金)鑒別取樣,分別加入稀鹽酸A.?A???????????????????????????????????????????B.?B???????????????????????????????????????????C.?C???????????????????????????????????????????D.?D【答案】A【解答】A、二氧化碳和氯化氫都能與氫氧化鈉反應,不符合除雜原則,符合題意;B、NaCl固體混有少量泥沙,可用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的方法提純,不符合題意;C、檢驗蠟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可通過其燃燒生成二氧化碳來驗證,不符合題意;D、黃銅中鋅能與鹽酸反應產生氫氣,可用加鹽酸鑒別黃銅和黃金,不符合題意;【解析】A、根據除雜時選擇藥品不能與原物質反應分析;B、根據除去難溶性物質要用過濾的方法除雜分析;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D、根據黃銅中鋅能與酸反應分析。3.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做完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后,發現試管中仍有黑色固體存在,他們對黑色固體是什么進行了探究:【提出猜想】甲同學:是木炭;乙同學:是氧化銅;丙同學:________。【查閱資料】木炭、銅都不與稀硫酸反應;CuO、Fe2O3、MgO等氧化物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實驗設計】向盛有黑色固體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振蕩,靜置后觀察現象。【分析討論】他們對該實驗方案進行了討論,達成了共識:若試管內溶液呈藍色,黑色固體不存在,證明________同學猜想正確;若試管內液體無色,有黑色固體存在,證明________同學猜想正確;若出現的現象是________,證明丙同學的猜想正確;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答案】是木炭和氧化銅的混合物;乙;甲;試管內溶液呈藍色且有黑色固體存在;CuO+H2SO4=CuSO4+H2O【解答】木炭還原氧化銅,黑色固體可能是碳或氧化銅或炭和氧化銅的混合物;向盛有黑色固體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溶液呈藍色,黑色固體不存在,說明黑色固體只有氧化銅,乙猜想正確;若試管內液體無色,有黑色固體存在,證明沒有氧化銅,只有炭,猜想甲正確;若丙猜想正確,則試管內溶液呈藍色且有黑色固體存在,氧化銅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方程式為CuO+H2SO4=CuSO4+H2O;【解析】根據木炭和氧化銅都為黑色固體,氧化銅能與酸反應生成藍色的銅鹽溶液,炭不能與酸發生反應分析。4.現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含有CuSO4、BaCl2、NaOH、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化學小組為確定白色粉末的成分,進行了如下實驗:(I)取一定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振蕩,得到無色透明溶液;(II)取少量(I)的溶液,加入足量鹽酸,有氣泡產生。(提示:BaCO3難溶于水;Na2CO3的水溶液呈堿性)(1)該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什么物質?________可能含有什么物質?________(2)為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是否存在,還需做什么實驗?請寫出簡要的實驗步驟。________。【答案】(1)Na2CO3;NaOH(2)取少量(I)的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也可),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解答】(1)①加入足量水后,溶液無色透明,那么肯定沒有硫酸銅,碳酸鈉和氯化鋇只能存在其中一種,或者兩種都不存在;②再加入稀鹽酸后,有氣泡產生,肯定是碳酸鈉和它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因此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碳酸鈉(Na2CO3),肯定沒有氯化鋇;③根據已有現象,無法判斷氫氧化鈉(NaOH)是否存在。(2)為零確定是否存在氫氧化鈉,還需進行如下實驗:取少量(I)的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也可),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解析】(1)硫酸銅溶液呈藍色;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2)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水溶液都呈堿性,如果想用酚酞試液判斷是否有氫氧化鈉的存在,就要想辦法除去其中的碳酸鈉。碳酸鈉和氯化鋇、硝酸鋇或硝酸鈣,都能生成沉淀,且不影響溶液的酸堿性。考點四:常見物質的分離與提純1.分離與提純是獲得物質的重要方法。下列實驗操作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實驗目的實驗操作A除去硫酸銅溶液中少量硫酸加入過量的氧化銅粉末,充分反應后過濾B除去銀粉中的鋅粉加入過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干燥C除去氫氧化鈉中的碳酸鈉加入過量的石灰水,充分反應后過濾D除去粗鹽中少量泥沙溶解、過濾、蒸發A.?A???????????????????????????????????????????B.?B???????????????????????????????????????????C.?C???????????????????????????????????????????D.?D【答案】C【解答】A.雜質硫酸與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即除去雜質又沒有引入新的雜質,故A正確不合題意;B.雜質鋅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而銀粉不溶于稀鹽酸,通過過濾、洗滌和干燥就可以得到銀粉,故B正確不合題意;C.雜質碳酸鈉和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但是由于石灰水過量,會引入新的雜質氫氧化鈣,故C錯誤符合題意;D.食鹽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因此通過加水溶解、過濾可以將二者分離,再對濾液進行蒸發結晶得到食鹽,故D正確不合題意。【解析】除雜的基本原則:①不與除雜試劑反應;②不引入其它雜質。2.為提純下列物質,所選用的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選項物質(括號內為雜質)除雜試劑分離方法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洗氣B氯化銅溶液(氯化鋅)金屬銅過濾C氯化鈉固體(碳酸鈉)稀鹽酸蒸發結晶D二氧化錳粉末(碳粉)水過濾A.?A???????????????????????????????????????????B.?B???????????????????????????????????????????C.?C???????????????????????????????????????????D.?D【答案】C【解答】A、要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使用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會將二氧化碳除去,A錯誤;B、要除去氯化銅溶液中的氯化鋅,金屬銅不能與雜質氯化鋅反應,所以無法除去,B錯誤;C、要除去氯化鈉固體中的碳酸鈉,稀鹽酸能與碳酸鈉反應不能與氯化鈉反應,生成物為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過量的稀鹽酸在蒸發結晶中可以除去,方法正確,C正確;D、要除去二氧化錳粉末中的碳粉,二氧化錳和碳在水中都是不溶的,所以用水不能除去碳粉,D錯誤。【解析】(1)在提純物質時最終要將雜質全部除去,不能引入新的雜質;(2)在除去雜質時不能將需要的物質也除去。據此可以判斷選項。3.用海水“曬鹽”的方法得到的粗鹽中,除氯化鈉外,還含有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鈉等雜質。將此粗鹽提純的部分實驗方案如下:(1)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2)D中含離子有________;(3)E的主要成分的化學式是________;(4)某同學認為加入過量K2CO3溶液與加入過量Na2CO3溶液同樣可以達到實驗目的,這種說法是否合理,請說明理由________。【答案】(1)BaCl2+Na2SO4═BaSO4↓+2NaCl(2)Ba2+、Ca2+、Na+、Cl-、OH-(3)CaCO3、BaCO3(4)不合理,雖然加入碳酸鉀也可以除去溶液中的Ca2+,但是同時也引入了K+這種新的雜質離子,而且K+不易除去【解答】(1)氯化鋇能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所以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粗鹽中的硫酸鈉雜質,反應方程式為BaCl2+Na2SO4═BaSO4↓+2NaCl;(2)D是在加入過量的氯化鋇除去硫酸鈉和加入過量氫氧化鈉除去氯化鎂后的溶液,所以D中除含有粗鹽中的氯化鈣、氯化鈉外還有氯化鋇和氫氧化鈉剩余,所在D中含離子有Ba2+、Ca2+、Na+、Cl-、OH-;(3)加過量碳酸鈉能除去粗鹽中的氯化鈣和加入的過量的氯化鋇,所以過濾后所得E有碳酸鋇和碳酸鈣;(4)加入過量的碳酸鉀在除氯化鈣雜質時,引入了新雜質,所以不能用碳酸鉀代替碳酸鈉。【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物質分離與提純。所謂除雜(提純),是指除去雜質,同時被提純物質不得改變,除雜質題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①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原物質反應;②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物質的分離與除雜是中考的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除雜問題時,抓住除雜質的必需條件(加入的試劑只與雜質反應,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是正確解題的關鍵。考點過關☆專項突破考點一:物質間的轉化1.如圖表示元素的化合價與物質類別的關系,“→”表示物質之間可以轉化,甲、乙、丙、丁、戊是初中科學常見物質,它們均含有X元素。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戊代表的物質均易溶于水B.?由X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具有相同的性質C.?“甲→乙→丙"的轉化都只能通過與O2反應來實現D.?加熱丁和紫色石蕊的混合液,溶液顏色由紅色變紫色【答案】D【解答】A、戊代表的物質為鹽類物質,可能易溶于水,也可能不易溶于水,不符合題意;B、由X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但物理性質不同,不符合題意;C、“甲→乙"的轉化可能通過與O2反應也可能通過與含氧化合物反應來實現,不符合題意;D、由圖示可知,X為碳元素,加熱丁和紫色石蕊的混合液,因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則溶液顏色由紅色變紫色,符合題意;2.下列表中各組物質不能按照圖中關系(“→”表示反應一步完成)轉化的是(???)ABCDXNa2SO4BaCl2CCuCaOYNaClBa(NO3)2cuOCaClZNaNO3BaCO3CuSo4CaCO3A.?A??????????????????????????????????????????B.?B???????????????????????????????????????????C.?C????????????????????????????????????????????D.?D【答案】A【解答】A、硫酸鈉與氯化鋇反應可生成氯化鈉,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可生成硝酸鈉,硝酸鈉無法一處轉化為硫酸鈉,符合題意;B、氯化鋇與硝酸銀反應可轉化為硝酸鋇,硝酸鋇與碳酸鈉反應可轉化為碳酸鋇,碳酸鋇與鹽酸反應可轉化為氯化鋇,不符合題意;C、銅與氧氣反應可生成氧化銅,氧化銅與硫酸反應可生成硫酸銅,硫酸銅與鐵反應可生成銅,不符合題意;D、氧化鈣與鹽酸反應可轉化為氯化鈣,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可生成碳酸鈣,碳酸鈣高溫分解可生成氧化鈣,不符合題意;3.有一包固體,可能由KNO3、BaCl2、NH4Cl、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探究該固體組成,某化學小組將固體溶于水配成溶液并開展以下實驗,已知步驟Ⅱ中無氣泡產生,且白色沉淀部分溶解,請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Ⅰ產生的氣體為________。(2)原固體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________。(3)步驟Ⅱ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4)無色溶液C中陽離子的符號________【答案】(1)NH3(2)NH4Cl、Na2SO4、MgCl2(3)Mg(OH)2+2HCl=MgCl2+2H2O(4)H+、Ag+、Mg2+【解答】?(1)根據分析可知步驟Ⅰ產生的氣體為氨氣,即NH3(氨氣);(2)根據推斷可知原固體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氯化銨、硫酸鈉和氯化鎂,即NH4Cl、Na2SO4、MgCl2;(3)步驟Ⅱ中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鎂和鹽酸反應產生氯化鎂和水,方程式為:Mg(OH)2+2HCl=MgCl2+2H2O;(4)無色溶液C中含有過量的硝酸銀、稀硝酸及反應產生的氯化鎂,因此陽離子有銀離子、氫離子及鎂離子,即H+、Ag+、Mg2+。4.A~E均為初中科學常見的物質,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部分物質已經略去)已知A是目前世界上年產量最高的金屬;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C中金屬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0%,其水溶液呈藍色,常用來配制農藥波爾多液;D屬于堿;E屬于鹽。則C的化學式為________;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E轉化為D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答案】CuSO4;Fe+2HCl=FeCl2+H2↑;Na2CO3+Ca(OH)2=CaCO3↓+2NaOH(合理即可)【解答】A是目前世界上年產量最高的金屬,A為鐵;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B為鹽酸;C中金屬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0%,其水溶液呈藍色,常用來配制農藥波爾多液,C為硫酸銅;D屬于堿,能與鹽酸和硫酸銅發生反應,可以為氫氧化鈉,E和D相互可轉化,且E屬于鹽,則E為碳酸鈉。C的化學式為CuSO4;A與B的反應為鐵與鹽酸的反應,方程式為Fe+2HCl=FeCl2+H2↑;E轉化為D可以為碳酸鈉與氫氧化鈣的反應,反應方程式為Na2CO3+Ca(OH)2=CaCO3↓+2NaOH。考點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1.下列關于自然界中氮循環示意圖的說法錯誤的是(??)A.?氮元素只被氧化??????????????????????????????????????????????????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屬于自然固氮C.?其他元素也參與了氮循環????????????????????????????????????D.?含氮無機物和含氮有機物可相互轉化【答案】A【解答】硝酸鹽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5價,被細菌分解變成大氣中氮單質,氮元素化合價由+5→0,屬于被還原;植物固氮是在自然界發生的,不需人為的作用,故屬于自然固氮;碳、氫、氧三種元素也參加了氮循環,如蛋白質的制造需要碳元素,又如N2在放電條件下與O2直接化合生成無色且不溶于水的NO氣體:N2+O22NO,有氧元素參與;二氧化氮易與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有氫元素參與;氮循環中銨鹽和蛋白質可相互轉化,銨鹽屬于無機物,蛋白質屬于有機物,故含氮無機物和含氮有機物可相互轉化,A符合題意。2.如圖表示CO2的循環過程,其中物質X能為人體直接提供能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X中C,H,O的原子個數之比為1∶2∶1B.?轉化1是自然界中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主要途徑C.?X在人體中氧化產生的CO2如不及時排出,則血液的pH將增大D.?人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空氣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答案】C【解答】A、X中C、H、O的原子個數之比為1:2:1,A不符合題意;B、轉化1是自然界中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主要途徑,B不符合題意;C、X在人體中氧化產生的CO2如不及時排出,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則血液的pH將減小,C符合題意;D、人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空氣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D不符合題意。3.下圖是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甲代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________。(2)圖中碳元素主要通過[________](填序號)________作用變成有機物。(3)若在一定時間內,該生態系統中全部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值為a,全部消費者所獲得的能量值為b,全部分解者所獲得的能量值為c,則a、b、c之間的關系是______。A.a=b+cB.aC.a>b+cD.c=a+b【答案】(1)生產者(2)②;光合作用(3)C【解答】(1)??????圖中,甲可以從無機環境利用二氧化碳,也能產生二氧化碳,所以甲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生產者;乙是消費者,(2)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進行循環;分析圖可知,①代表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主要通過光合作用從無機環境進入甲。(3)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且能量傳遞效率只有10%~20%,即一個營養級的總能量大約只有10%~20%傳遞到下一個營養級。若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值為a,全部消費者所利用的能量值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總值為c,則a>b+c。4.自然界中存在碳-氧循環,如圖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循環簡圖,請仔細讀圖并回答有關問題:(1)在⑤、⑥所指的過程中,包含著兩層含義:一層是光合作用;另一層是綠色植物呼吸作用,消耗________。(2)臭氧層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的生存環境。在⑦所示的過程中臭氧層中的臭氧(O3)在日光作用下轉化成O2。①寫出圖示中臭氧轉化為氧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②下列關于氧氣和臭氧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________。A.氧氣在空氣中的質量分數為21%B.臭氧和氧氣混在一起是混合物C.臭氧和氧氣,物質分類相同,化學性質不同(3)科學家研究發現,如今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高于百萬年前的水平。為解決溫室效應加劇,科學家正在研究如圖所示的新的二氧化碳循環體系。從圖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結論中,不正確的是____。A.二氧化碳與氫氣在復合催化劑下反應的產物是混合物B.分離、濃縮得到二氧化碳是化學變化C.二氧化碳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D.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是守恒的【答案】(1)氧氣(2)2O33O2;A(3)B【解答】(1)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也能釋放氧氣。(2)①臭氧能在日光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氧氣,化學方程式為:。②A、氧氣在空氣的體積分數為21%,A符合題意;B、氧氣和臭氧都是由兩種物質混合而成的,因此屬于混合物,B不符合題意;C、臭氧和氧氣都屬于氣體,但是化學性質并不同,C不符合題意。(3)A、二氧化碳與氫氣在復合催化劑下反應的產物是液化石油氣、汽油、甲醇都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的,因此屬于混合物,A不符合題意;B、分離、濃縮得到二氧化碳并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因此屬于物理反應,B符合題意;C、二氧化碳和氫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甲醇等能源,二氧化碳在很多工業和農業中有大量的應用,所以二氧化碳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C不符合題意;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變化中元素的種類是守恒的,D不符合題意。考點三:物質的檢驗、鑒別與推斷1.某固體由Ba2+、Cu2+、Na+、Cl-、、中的幾種離子構成,取一定質量的該固體樣品,進行如下實驗:①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過濾后得到5g白色沉淀。②在沉淀中加入過量稀硝酸,仍有3g白色沉淀。③在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該固體中一定含有(??)A.?Na+、、B.?Cu2+、、C.?Cl-、、D.?Na+、Ba2+、Cl-【答案】A【解答】①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那么固體中肯定沒有銅離子,而鋇離子與碳酸根、硫酸根離子不能同時存在;②加入氯化鋇后生成了白色沉淀,那么可能為硫酸鋇或碳酸鋇,固體中肯定沒有鋇離子;③沉淀中加入稀硝酸后,沉淀變少了,那么應該同時具有硫酸鋇和碳酸鋇,即肯定含有碳酸根和硫酸根離子。④濾液中加入硝酸銀后,生成白色沉淀,那么可能為碳酸銀和氯化銀,不能判斷是否有氯離子的存在;④在溶液中電荷守恒,那么肯定含有陽離子,也就是鈉離子。因此該固體中移動含有鈉離子、碳酸根和硫酸根離子。2.鑒別是利用物質的性質不同,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區分。下列鑒別物質的方法正確的是(???)A.?用水鑒別NaCl、NaOH、NH4NO3三種固體B.?用燃著的木條鑒別O2、CO2、N2三種氣體C.?用Ba(OH)2溶液鑒別KCl、K2SO4、KNO3三種溶液D.?用CO2鑒別NaOH、KOH、Ca(OH)2三種溶液【答案】A【解答】A.NaCl溶于水時溫度不變,NaOH溶于水時溫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時溫度降低,可以區分,故A正確;B.將正在燃燒的木條放到CO2和N2的瓶口時,木條都會熄滅,無法區分二者,故B錯誤;C.KCl和KNO3,都不與Ba(OH)2反應,無法區別二者,故C錯誤;D.NaOH和KOH,都與CO2反應,但是沒有明顯現象,無法區分二者,故D錯誤。3.實驗室有三瓶失去標簽的溶液,它們分別是稀鹽酸、氯化鋇溶液、碳酸鈉溶液。為了給三種溶液重新貼上標簽,某實驗小組按兩種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請你一起參與完成。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A+B有氣泡產生A+C有白色沉淀生成(1)方案一:不用其它試劑進行鑒別。將三瓶無色溶液任意編號為A、B、C,各取少量進行實驗,實驗記錄見表。請寫出A與C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2)方案二:只選一種試劑進行鑒別。①用三支試管分別取少量三種無色溶液;②________(請完成實驗步驟②。實驗室提供的試劑有:紫色石蕊試液、CaCl2溶液、NaOH溶液);③觀察現象:④得出結論。【答案】(1)Na2CO3+BaCl2=BaCO3↓+2NaCl(2)分別向三支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解答】(1)A和B反應產生氣泡,和C反應產生沉淀,則A為碳酸鈉,B為鹽酸,C為氯化鋇,A與C反應的方程式為Na2CO3+BaCl2=BaCO3↓+2NaCl;(2)鹽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碳酸鈉溶液呈堿性,能使石蕊變藍,氯化鋇溶液呈中性,不能使石蕊變色,所以可利用滴加紫色石蕊試液鑒別,氯化鈣只能與碳酸鈉反應產生沉淀,與另兩種物質都不反應,無法鑒別,氫氧化鈉與三種溶液都無明顯現象,無法鑒別;考點四:常見物質的分離與提純1.為提純下列物質,所選用的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序號物質(括號內為雜質)除雜試劑分離方法A二氧化錳粉末(碳粉)水過濾B氯化銅溶液(氯化鋅)金屬銅過濾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洗氣D氯化鈉固體(碳酸鈉)稀鹽酸蒸發結晶A.?A???????????????????????????????????????????B.?B???????????????????????????????????????????C.?C???????????????????????????????????????????D.?D【答案】D【解答】解:A、碳粉、二氧化錳均難溶于水,用過濾的方法不能除去雜質,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B、銅的金屬活動性比鋅弱,不能與氯化鋅溶液發生反應,不能除去雜質,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C、CO2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CO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反而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D、碳酸鈉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再蒸發結晶,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2.為提純下列物質,所選用的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選項物質(括號內為雜質)除雜試劑分離方法A氯化鈉固體(碳酸鈉)稀鹽酸蒸發結晶B氯化銅溶液(氯化鋅)金屬銅過濾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洗氣D二氧化錳粉末(碳粉)水過濾A.?A??????????????????????????????????????????B.?B???????????????????????????????????????????C.?C???????????????????????????????????????????D.?D【答案】A【解答】解:A、碳酸鈉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二氧化碳氣體,再蒸發結晶得到氯化鈉固體即可,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故選項所采取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B、銅的活動性比鋅弱,銅和氯化鋅溶液不反應,不能用銅除去氯化鋅,故選項所采取的除雜試劑錯誤.C、一氧化碳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選用氫氧化鈉溶液反而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除雜試劑錯誤.D、二氧化錳粉末和碳粉均難溶于水,不能采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故選項所采取的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錯誤.3.以粗鹽(含雜質Na2SO4、MgCl2、CaCl2、泥沙)為原料制備精鹽,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鹽溶液,下列所加試劑和操作:①加過量的Na2CO3溶液,②過濾,③加過量的NaOH溶液,④加適量的稀HCl,⑤加過量的BaCl2溶液。不能達到目的的順序是(?)???????????A.?③⑤①②④???????????????????????B.?③①⑤②④???????????????????????C.?⑤①③②④???????????????????????D.?⑤③①②④【答案】B【解答】A.③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除去其中的氯化鎂;⑤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除去其中的硫酸鈉;①加入過量的碳酸鈉,除去氯化鈣和剩余的氯化鋇;②過濾,除去泥沙和三種沉淀;④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除去剩余的碳酸鈉,最終得到精鹽氯化鈉,故A不合題意;B.③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除去其中的氯化鎂;①加入過量的碳酸鈉,除去氯化鈣;⑤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除去其中的硫酸鈉;②過濾,除去泥沙和三種沉淀;④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除去剩余的碳酸鈉,但是無法除去氯化鋇,故B符合題意;C.⑤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除去其中的硫酸鈉;①加入過量的碳酸鈉,除去氯化鈣和氯化鋇;③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除去其中的氯化鎂;②過濾,除去泥沙和三種沉淀;④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除去剩余的碳酸鈉,最終得到精鹽氯化鈉,故C不合題意;D.⑤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除去其中的硫酸鈉;③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除去其中的氯化鎂;①加入過量的碳酸鈉,除去氯化鈣和氯化鋇;②過濾,除去泥沙和三種沉淀;④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除去剩余的碳酸鈉,最終得到精鹽氯化鈉,故D不合題意。4.下列各組實驗步驟,與粗鹽提純(只除去不溶性雜質)三個實驗步驟相同是________①從空氣中分離出氧氣②從醫用酒精中提純酒精③從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鉀(不考慮其他可溶性雜質)④從雙氧水制取氧氣的廢液中回收二氧化錳【答案】③【解答】①從空氣中分離氧氣的方法是先將空氣液化,然后蒸發,利用液氮的沸點(-196℃)低于液氧的沸點(--183℃)把氮氣首先蒸發出來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態氧了.②從醫用酒精中提純酒精是利用水和酒精的沸點不同,加熱將酒精先蒸餾出來.③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和一些不溶性雜質,碳酸鉀是可溶性的,通過溶解、過濾、蒸發和結晶等步驟,可以把草木灰中的碳酸鉀提取出來.④從雙氧水制取氧氣的廢液中回收二氧化錳,分解后得水和氧氣,所以殘渣中主要成分為水和二氧化錳.二氧化錳不溶于水,故溶解后,過濾時,二氧化錳在濾渣中.將濾渣烘干即可得二氧化錳固體。5.某興趣小組想從含有氯化亞鐵、氯化銅的廢液中回收金屬銅和氯化亞鐵晶體,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結合實驗方案回答下列問題:(1)操作Ⅲ的名稱是________,除去的物質是________(填化學式)。(2)操作Ⅱ中加入過來的試劑B的目的是________。(3)寫出加入過量試劑A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答案】(1)蒸發;HCl(2)除去過量的鐵粉(3)Fe+CuCl2=FeCl2+Cu【解答】(1)操作Ⅲ的名稱是蒸發,除去的物質是HCl;(2)操作Ⅱ中加入過來的試劑B稀鹽酸的目的是除去過量的鐵粉;(3)加入過量試劑A,其中鐵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銅單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Cl2=FeCl2+Cu。6.FeCl3溶液可用作催化劑和外傷止血劑.某實驗興趣小組利用FeCl3腐蝕電路銅板后的溶液(主要成分為FeCl2、CuCl2)進行了氯化鐵回收實驗.該實驗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進行了嘗試.【閱讀資料】不同金屬氫氧化物可以在不同的pH范圍內從溶液中沉淀析出,工業上利用調節溶液pH的方法,使金屬氫氧化物依次沉淀,結合過濾等操作,進行物質分離.表是氫氧化鐵與氫氧化銅開始沉淀與沉淀完全的pHFe(OH)3Cu(OH)2開始沉淀的pH1.94.7沉淀完全的pH3.26.7(1)實驗中,步驟b加入CuO消耗溶液甲中的HCl,使溶液pH增大到所需范圍,請寫出鹽酸與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你認為步驟b調節溶液的pH到________(填數值范圍)比較合適.(2)實驗中,步驟d加稀鹽酸前,因缺少________(填操作名稱),而使獲得的氯化鐵溶液不純.(3)FeCl3溶液容易生成Fe(OH)3發生變質,在保存FeCl3溶液時,常向FeCl3溶液中加入某種酸,以防止FeCl3溶液變質,你認為選用??????(用字母表示)最合理.A.稀硝酸B.稀硫酸C.稀鹽酸D.稀醋酸【答案】(1)3.2~4.7(2)洗滌(3)C【解答】解:(1)鹽酸與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O+2HCl═CuCl2+H2O;步驟調節溶液的pH到3.2~4.7時,氫氧化鐵全部析出,而氫氧化銅不能析出.故填:CuO+2HCl═CuCl2+H2O;3.2~4.7.(2)實驗中,步驟d加稀鹽酸前,因缺少洗滌,而使獲得的氯化鐵溶液不純.故填:洗滌.(3)為了防止氯化鐵溶液變質,應該加入稀鹽酸,而加入稀硝酸、稀硫酸、稀醋酸時,會帶入硝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醋酸根離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六物質的檢驗、推斷和分離提純考點解析☆目標分解b級目標: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之間的轉化;碳循環和氧循環;常見物質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常見物質的主要物理特性。c級目標:物質檢驗的一般方法;常見離子的檢驗;物質的推斷;混合物的提純原則;分離與提純的方法。目標分解:①物質間的轉化②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③物質的檢驗、鑒別與推斷④常見物質的分離與提純考點剖析☆聚焦高頻考點一:物質間的轉化1.甲、乙、丙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表示反應一步實現,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下列各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不符合要求的是(??)A.?C、CO、CO2?????B.?H2O2、H2O、O2?????C.?KOH、K2CO3、KNO3?????D.?Fe2O3、FeCl3、Fe(OH)3【答案】C【解答】A、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碳反應可生成一氧化碳,不符合題意;B、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氧氣與氫氣燃燒生成水,不符合題意;C、氫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可生成碳酸鉀,碳酸鉀與硝酸反應可生成硝酸鉀,硝酸鉀不能轉化成碳酸鉀,符合題意;D、氧化鐵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氯化鐵與氫氧化鈉反應可生成氫氧化鐵,氫氧化鐵與鹽酸反應可生成氯化鐵,不符合題意;【解析】根據各項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分析,結合題中框圖的轉化關系,判斷反應是否發生。2.甲、乙、丙、丁四種物質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已略去),則甲、乙、丙、丁依次是(?)A.?C、CO、CO2、H2CO3???????????????????????????????????????B.?CO、CO2、C、H2CO3C.?CaO、Ca(OH)2、CaCl2、CaCO3???????????????????????D.?CaCO3、Ca(OH)2、CaCl2、CaO【答案】C【解答】A、碳酸不能直接反應生成碳,不符合題意;B、二氧化碳不能一步反應轉化成碳,不符合題意;C、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可生成碳酸鈣,碳酸鈣高溫分解可生成氧化鈣,符合題意;D、氯化鈣不能直接轉化為氧化鈣,不符合題意;【解析】根據題中所給各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將選項中各物質代入,利用物質的性質進行判斷即可。3.A、B、C、D是初中科學常見的四種物質,其中A、B屬于相同物質類別的化合物,C、D物質類別不同,它們之間的轉化和反應關系如圖。圖中“→”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表示相連兩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1)若C是二氧化碳,B是氫氧化鈣,則B→A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2)若C是鋅,A和B都屬于酸,寫出D可能的化學式:________(物質類別不同的兩種即可)。【答案】(1)Na2CO3+Ca(OH)2=CaCO3↓+2NaOH(合理即可)(2)Na2CO3、CuO、NaOH(或其他碳酸鹽、金屬氧化物、堿的化學式)三種中的任意兩種【解答】(1)若C是二氧化碳,B是氫氧化鈣,C能與A、B發生反應,A、B屬于相同物質類別的化合物,C、D物質類別不同,則A可以是氫氧化鈉,D可以是二氧化硫等,B→A可以為氫氧化鈣與碳酸鈉的反應,化學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2)若C是鋅,A和B都屬于酸,則B為硫酸,A為鹽酸,D可能是金屬氧化物或堿或碳酸鹽等。【解析】(1)根據二氧化碳與堿的化學性質分析;(2)根據酸的化學性質分析。4.已知A、E、F是單質,B、C、D是化合物,它們分別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組成。其中B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質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1)A、E的化學式為A:________;E:________。(2)請你寫出下列變化的化學方程式:A+F→C________。D→B+C________。【答案】(1)O2;H2(2)O2+CCO2;H2CO3CO2↑+H2O【解答】B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B為水,A、E、F是單質,B、C、D是化合物,它們分別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組成。D物質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D為碳酸,C為二氧化碳,A為氧氣,E為氫氣,F為碳;(1)A的化學式為O2;E化學式為H2;(2)A+F→C為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方程式為O2+CCO2;D→B+C為碳酸分解,反應方程式為H2CO3CO2↑+H2O;【解析】根據水是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由水開始推導,結合框圖中物質間的關系及元素組成推導出其它物質,再按要求填空即可。考點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1.如圖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環簡圖(X為H2CO3,Y為C6H12O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圖甲中的轉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B.?圖乙可實現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相互轉化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答案】A【解答】A、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溶于雨水中而形成的,A符合題意;B、圖2中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葡萄糖,故可實現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相互轉化,B不符合題意;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葡萄糖,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D不符合題意;D、碳循環和氧循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因此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D不符合題意。【解析】(1)酸雨形成的原因。(2)二氧化碳轉化葡萄糖的過程。(3)能量轉換的形式。(4)碳循環和氧循環的作用。2.“一江清水,一岸蔥蘢”。如圖為某水體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圖中O2表示氧氣,CO2表示二氧化碳)。請分析作答:(1)圖中的________(填字母)是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決定了流入該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少。(2)碳循環過程中,碳在生物體內以________的形式循環。(3)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是________和物質循環。(4)母親河富春江是一個生態系統,如圖要構成生態系統,還需補充________。【答案】(1)A(2)有機物(3)能量流動(4)非生物部分【解答】(1)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決定了流入本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少。圖中的A會產生氧氣,推導出A是綠色植物,所以是A。(2)生物間以食物網建立關系,體內的碳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在生物體內沿食物鏈單向傳遞,故填有機物;(3)生態系統的重要要功能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4)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圖中少了環境,即非生物部分。【解析】圖中的A是綠色植物,它是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決定了流入本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少。碳在生物體內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循環。生態系統的重要要功能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3.如圖所示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簡單示意圖,請填空:(1)圖中所示礦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________和________;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3)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處于不停的循環過程中。因此,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兩個:首先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要________。【答案】(1)石油;天然氣;C+O2CO2(2)CO2+H2O=H2CO3(3)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解答】(1)圖中所示礦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O2→點燃→CO2。(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3)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處于不停的循環過程中。因此,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兩個:首先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解析】本題考查碳循環相關知識。在正常情況下,碳的循環是平衡的,但由于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地層中經過千百萬年積存的、已經脫離碳循環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了出來。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等原因,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進而導致氣溫上升,引起“溫室效應”。4.如圖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示意圖,據圖回答問題:(1)圖中③表示的生理過程是________。(2)圖中乙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選填“動物”、“綠色植物”或“微生物”)。【答案】(1)呼吸作用(2)綠色植物【解答】(1)丙通過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釋放二氧化碳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2)乙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乙是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解析】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5.如圖為某人工的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簡圖,“→”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回答下列問題:(1)用字母代替生物寫出此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________。(2)經測定發現,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特點是________,原因包括________。①各級生物體內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保留在上一級生物體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級生物利用③遺體中少數能量被分解者利用(3)碳元素在生物體(群落)與非生物因素(無機環境)之間以________的形式進行循環。【答案】(1)D→C→B(2)單向流動、逐級遞減;①②③(3)CO2【解答】(1)由圖可知,BCDE中的碳都能進入到A中,因此A是大氣;而BCD中的碳都能進入到E中,則E是分解者;D能吸收A中的碳,因此D是生產者,BC均為消費者;所以其食物鏈是D→C→B;(2)生態系統中的能量的單向流動,且逐級減少的;主要是因為每級消費者的呼吸作用過程中都消耗大部分的能量,自身儲存的是很少的一部分;食物鏈的單向的,沒有哪級消費者被捕食者捕食的同時還能去捕食捕食者;上一級的消費者不能完全利用被捕食者的能量,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3)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有機物,而生物則是通過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所以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碳元素循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環;【解析】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考點三:物質的檢驗、鑒別與推斷1.下列各組物質鑒別方案的描述,錯誤的是(???)A.?KNO3、Na2SO4、Ba(OH)2、MgCl2四種溶液,需另加試劑方可鑒別,B.?FeCl2、HCl、KOH、NaCl四種溶液,利用組內物質即可鑒別C.?Na2CO3、NH4NO3、Ba(OH)2、NaCl四種固體,利用水及組內物質都無法鑒別D.?NaCl、NaOH、CaO、CuSO4四種固體,只用適量水即可鑒別【答案】C【解答】A、將兩兩物質混合,與其它物質均無現象的為硝酸鉀,能產生兩次沉淀的為氫氧化鋇,能與一種物質反應產生沉淀的可能是硫酸鈉,也可能是氯化鎂,所以需另加試劑才可鑒別出硫酸鈉和氯化鎂,不符合題意;B、先觀察溶液的顏色,呈淺綠色的為氯化亞鐵,再將氯化亞鐵加入另三種溶液中,產生沉淀的為氫氧化鉀,再將另兩種溶液加入沉淀中,沉淀溶解的為鹽酸,不溶解的為氯化鈉,不需要加試劑即可鑒別,不符合題意;C、加水,溶液溫度降低的為硝酸銨,將硝酸銨加入另三種溶液中,產生氨氣的為氫氧化鋇,再將氫氧化鋇加入另兩物質中,產生沉淀的為碳酸鈉,無明顯現象的為氯化鈉,不需另加其它物質可以鑒別,符合題意;D、加水,溶液呈藍色的為硫酸銅,放熱且全部溶解的為氫氧化鈉,放熱但不能全部溶解的為氧化鈣,形成無色溶液且溫度沒變化的為氯化鈉,不符合題意;【解析】對于物質鑒別題,首先要掌握各物質的性質,然后根據物質的性質選擇所需物質,再利用反應的不同現象加以區分,鑒別題時各物質的現象必須不能相同,否則無法區分。2.下列實驗方法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選項物質實驗目的試驗方法ACO2氣體中混有HCl氣體除雜通過足量的NaOH溶液BNaCl固體混有少量泥沙提純溶解、過濾、蒸發、結晶C檢驗蠟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檢測點燃蠟燭,將內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D黃金和黃銅(銅鋅合金)鑒別取樣,分別加入稀鹽酸A.?A???????????????????????????????????????????B.?B???????????????????????????????????????????C.?C???????????????????????????????????????????D.?D【答案】A【解答】A、二氧化碳和氯化氫都能與氫氧化鈉反應,不符合除雜原則,符合題意;B、NaCl固體混有少量泥沙,可用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的方法提純,不符合題意;C、檢驗蠟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可通過其燃燒生成二氧化碳來驗證,不符合題意;D、黃銅中鋅能與鹽酸反應產生氫氣,可用加鹽酸鑒別黃銅和黃金,不符合題意;【解析】A、根據除雜時選擇藥品不能與原物質反應分析;B、根據除去難溶性物質要用過濾的方法除雜分析;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D、根據黃銅中鋅能與酸反應分析。3.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做完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后,發現試管中仍有黑色固體存在,他們對黑色固體是什么進行了探究:【提出猜想】甲同學:是木炭;乙同學:是氧化銅;丙同學:________。【查閱資料】木炭、銅都不與稀硫酸反應;CuO、Fe2O3、MgO等氧化物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實驗設計】向盛有黑色固體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振蕩,靜置后觀察現象。【分析討論】他們對該實驗方案進行了討論,達成了共識:若試管內溶液呈藍色,黑色固體不存在,證明________同學猜想正確;若試管內液體無色,有黑色固體存在,證明________同學猜想正確;若出現的現象是________,證明丙同學的猜想正確;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答案】是木炭和氧化銅的混合物;乙;甲;試管內溶液呈藍色且有黑色固體存在;CuO+H2SO4=CuSO4+H2O【解答】木炭還原氧化銅,黑色固體可能是碳或氧化銅或炭和氧化銅的混合物;向盛有黑色固體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溶液呈藍色,黑色固體不存在,說明黑色固體只有氧化銅,乙猜想正確;若試管內液體無色,有黑色固體存在,證明沒有氧化銅,只有炭,猜想甲正確;若丙猜想正確,則試管內溶液呈藍色且有黑色固體存在,氧化銅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方程式為CuO+H2SO4=CuSO4+H2O;【解析】根據木炭和氧化銅都為黑色固體,氧化銅能與酸反應生成藍色的銅鹽溶液,炭不能與酸發生反應分析。4.現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含有CuSO4、BaCl2、NaOH、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化學小組為確定白色粉末的成分,進行了如下實驗:(I)取一定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振蕩,得到無色透明溶液;(II)取少量(I)的溶液,加入足量鹽酸,有氣泡產生。(提示:BaCO3難溶于水;Na2CO3的水溶液呈堿性)(1)該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什么物質?________可能含有什么物質?________(2)為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是否存在,還需做什么實驗?請寫出簡要的實驗步驟。________。【答案】(1)Na2CO3;NaOH(2)取少量(I)的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也可),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解答】(1)①加入足量水后,溶液無色透明,那么肯定沒有硫酸銅,碳酸鈉和氯化鋇只能存在其中一種,或者兩種都不存在;②再加入稀鹽酸后,有氣泡產生,肯定是碳酸鈉和它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因此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碳酸鈉(Na2CO3),肯定沒有氯化鋇;③根據已有現象,無法判斷氫氧化鈉(NaOH)是否存在。(2)為零確定是否存在氫氧化鈉,還需進行如下實驗:取少量(I)的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也可),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解析】(1)硫酸銅溶液呈藍色;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2)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水溶液都呈堿性,如果想用酚酞試液判斷是否有氫氧化鈉的存在,就要想辦法除去其中的碳酸鈉。碳酸鈉和氯化鋇、硝酸鋇或硝酸鈣,都能生成沉淀,且不影響溶液的酸堿性。考點四:常見物質的分離與提純1.分離與提純是獲得物質的重要方法。下列實驗操作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實驗目的實驗操作A除去硫酸銅溶液中少量硫酸加入過量的氧化銅粉末,充分反應后過濾B除去銀粉中的鋅粉加入過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干燥C除去氫氧化鈉中的碳酸鈉加入過量的石灰水,充分反應后過濾D除去粗鹽中少量泥沙溶解、過濾、蒸發A.?A???????????????????????????????????????????B.?B???????????????????????????????????????????C.?C???????????????????????????????????????????D.?D【答案】C【解答】A.雜質硫酸與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即除去雜質又沒有引入新的雜質,故A正確不合題意;B.雜質鋅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而銀粉不溶于稀鹽酸,通過過濾、洗滌和干燥就可以得到銀粉,故B正確不合題意;C.雜質碳酸鈉和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但是由于石灰水過量,會引入新的雜質氫氧化鈣,故C錯誤符合題意;D.食鹽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因此通過加水溶解、過濾可以將二者分離,再對濾液進行蒸發結晶得到食鹽,故D正確不合題意。【解析】除雜的基本原則:①不與除雜試劑反應;②不引入其它雜質。2.為提純下列物質,所選用的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選項物質(括號內為雜質)除雜試劑分離方法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洗氣B氯化銅溶液(氯化鋅)金屬銅過濾C氯化鈉固體(碳酸鈉)稀鹽酸蒸發結晶D二氧化錳粉末(碳粉)水過濾A.?A???????????????????????????????????????????B.?B???????????????????????????????????????????C.?C???????????????????????????????????????????D.?D【答案】C【解答】A、要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使用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會將二氧化碳除去,A錯誤;B、要除去氯化銅溶液中的氯化鋅,金屬銅不能與雜質氯化鋅反應,所以無法除去,B錯誤;C、要除去氯化鈉固體中的碳酸鈉,稀鹽酸能與碳酸鈉反應不能與氯化鈉反應,生成物為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過量的稀鹽酸在蒸發結晶中可以除去,方法正確,C正確;D、要除去二氧化錳粉末中的碳粉,二氧化錳和碳在水中都是不溶的,所以用水不能除去碳粉,D錯誤。【解析】(1)在提純物質時最終要將雜質全部除去,不能引入新的雜質;(2)在除去雜質時不能將需要的物質也除去。據此可以判斷選項。3.用海水“曬鹽”的方法得到的粗鹽中,除氯化鈉外,還含有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鈉等雜質。將此粗鹽提純的部分實驗方案如下:(1)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2)D中含離子有________;(3)E的主要成分的化學式是________;(4)某同學認為加入過量K2CO3溶液與加入過量Na2CO3溶液同樣可以達到實驗目的,這種說法是否合理,請說明理由________。【答案】(1)BaCl2+Na2SO4═BaSO4↓+2NaCl(2)Ba2+、Ca2+、Na+、Cl-、OH-(3)CaCO3、BaCO3(4)不合理,雖然加入碳酸鉀也可以除去溶液中的Ca2+,但是同時也引入了K+這種新的雜質離子,而且K+不易除去【解答】(1)氯化鋇能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所以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粗鹽中的硫酸鈉雜質,反應方程式為BaCl2+Na2SO4═BaSO4↓+2NaCl;(2)D是在加入過量的氯化鋇除去硫酸鈉和加入過量氫氧化鈉除去氯化鎂后的溶液,所以D中除含有粗鹽中的氯化鈣、氯化鈉外還有氯化鋇和氫氧化鈉剩余,所在D中含離子有Ba2+、Ca2+、Na+、Cl-、OH-;(3)加過量碳酸鈉能除去粗鹽中的氯化鈣和加入的過量的氯化鋇,所以過濾后所得E有碳酸鋇和碳酸鈣;(4)加入過量的碳酸鉀在除氯化鈣雜質時,引入了新雜質,所以不能用碳酸鉀代替碳酸鈉。【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物質分離與提純。所謂除雜(提純),是指除去雜質,同時被提純物質不得改變,除雜質題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①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原物質反應;②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物質的分離與除雜是中考的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除雜問題時,抓住除雜質的必需條件(加入的試劑只與雜質反應,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是正確解題的關鍵。考點過關☆專項突破考點一:物質間的轉化1.如圖表示元素的化合價與物質類別的關系,“→”表示物質之間可以轉化,甲、乙、丙、丁、戊是初中科學常見物質,它們均含有X元素。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戊代表的物質均易溶于水B.?由X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具有相同的性質C.?“甲→乙→丙"的轉化都只能通過與O2反應來實現D.?加熱丁和紫色石蕊的混合液,溶液顏色由紅色變紫色2.下列表中各組物質不能按照圖中關系(“→”表示反應一步完成)轉化的是(???)ABCDXNa2SO4BaCl2CCuCaOYNaClBa(NO3)2cuOCaClZNaNO3BaCO3CuSo4CaCO3A.?A??????????????????????????????????????????B.?B???????????????????????????????????????????C.?C????????????????????????????????????????????D.?D3.有一包固體,可能由KNO3、BaCl2、NH4Cl、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探究該固體組成,某化學小組將固體溶于水配成溶液并開展以下實驗,已知步驟Ⅱ中無氣泡產生,且白色沉淀部分溶解,請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Ⅰ產生的氣體為________。(2)原固體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________。(3)步驟Ⅱ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4)無色溶液C中陽離子的符號________4.A~E均為初中科學常見的物質,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部分物質已經略去)已知A是目前世界上年產量最高的金屬;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C中金屬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0%,其水溶液呈藍色,常用來配制農藥波爾多液;D屬于堿;E屬于鹽。則C的化學式為________;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E轉化為D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考點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1.下列關于自然界中氮循環示意圖的說法錯誤的是(??)A.?氮元素只被氧化??????????????????????????????????????????????????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屬于自然固氮C.?其他元素也參與了氮循環????????????????????????????????????D.?含氮無機物和含氮有機物可相互轉化2.如圖表示CO2的循環過程,其中物質X能為人體直接提供能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X中C,H,O的原子個數之比為1∶2∶1B.?轉化1是自然界中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主要途徑C.?X在人體中氧化產生的CO2如不及時排出,則血液的pH將增大D.?人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空氣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3.下圖是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甲代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________。(2)圖中碳元素主要通過[________](填序號)________作用變成有機物。(3)若在一定時間內,該生態系統中全部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值為a,全部消費者所獲得的能量值為b,全部分解者所獲得的能量值為c,則a、b、c之間的關系是______。A.a=b+cB.aC.a>b+cD.c=a+b4.自然界中存在碳-氧循環,如圖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循環簡圖,請仔細讀圖并回答有關問題:(1)在⑤、⑥所指的過程中,包含著兩層含義:一層是光合作用;另一層是綠色植物呼吸作用,消耗________。(2)臭氧層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的生存環境。在⑦所示的過程中臭氧層中的臭氧(O3)在日光作用下轉化成O2。①寫出圖示中臭氧轉化為氧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②下列關于氧氣和臭氧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________。A.氧氣在空氣中的質量分數為21%B.臭氧和氧氣混在一起是混合物C.臭氧和氧氣,物質分類相同,化學性質不同(3)科學家研究發現,如今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高于百萬年前的水平。為解決溫室效應加劇,科學家正在研究如圖所示的新的二氧化碳循環體系。從圖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結論中,不正確的是____。A.二氧化碳與氫氣在復合催化劑下反應的產物是混合物B.分離、濃縮得到二氧化碳是化學變化C.二氧化碳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D.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是守恒的考點三:物質的檢驗、鑒別與推斷1.某固體由Ba2+、Cu2+、Na+、Cl-、、中的幾種離子構成,取一定質量的該固體樣品,進行如下實驗:①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過濾后得到5g白色沉淀。②在沉淀中加入過量稀硝酸,仍有3g白色沉淀。③在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該固體中一定含有(??)A.?Na+、、B.?Cu2+、、C.?Cl-、、D.?Na+、Ba2+、Cl-2.鑒別是利用物質的性質不同,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區分。下列鑒別物質的方法正確的是(???)A.?用水鑒別NaCl、NaOH、NH4NO3三種固體B.?用燃著的木條鑒別O2、CO2、N2三種氣體C.?用Ba(OH)2溶液鑒別KCl、K2SO4、KNO3三種溶液D.?用CO2鑒別NaOH、KOH、Ca(OH)2三種溶液3.實驗室有三瓶失去標簽的溶液,它們分別是稀鹽酸、氯化鋇溶液、碳酸鈉溶液。為了給三種溶液重新貼上標簽,某實驗小組按兩種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請你一起參與完成。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A+B有氣泡產生A+C有白色沉淀生成(1)方案一:不用其它試劑進行鑒別。將三瓶無色溶液任意編號為A、B、C,各取少量進行實驗,實驗記錄見表。請寫出A與C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2)方案二:只選一種試劑進行鑒別。①用三支試管分別取少量三種無色溶液;②________(請完成實驗步驟②。實驗室提供的試劑有:紫色石蕊試液、CaCl2溶液、NaOH溶液);③觀察現象:④得出結論。考點四:常見物質的分離與提純1.為提純下列物質,所選用的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序號物質(括號內為雜質)除雜試劑分離方法A二氧化錳粉末(碳粉)水過濾B氯化銅溶液(氯化鋅)金屬銅過濾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洗氣D氯化鈉固體(碳酸鈉)稀鹽酸蒸發結晶A.?A???????????????????????????????????????????B.?B???????????????????????????????????????????C.?C???????????????????????????????????????????D.?D2.為提純下列物質,所選用的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選項物質(括號內為雜質)除雜試劑分離方法A氯化鈉固體(碳酸鈉)稀鹽酸蒸發結晶B氯化銅溶液(氯化鋅)金屬銅過濾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洗氣D二氧化錳粉末(碳粉)水過濾A.?A??????????????????????????????????????????B.?B???????????????????????????????????????????C.?C???????????????????????????????????????????D.?D3.以粗鹽(含雜質Na2SO4、MgCl2、CaCl2、泥沙)為原料制備精鹽,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鹽溶液,下列所加試劑和操作:①加過量的Na2CO3溶液,②過濾,③加過量的NaOH溶液,④加適量的稀HCl,⑤加過量的BaCl2溶液。不能達到目的的順序是(?)???????????A.?③⑤①②④???????????????????????B.?③①⑤②④???????????????????????C.?⑤①③②④???????????????????????D.?⑤③①②④4.下列各組實驗步驟,與粗鹽提純(只除去不溶性雜質)三個實驗步驟相同是________①從空氣中分離出氧氣②從醫用酒精中提純酒精③從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鉀(不考慮其他可溶性雜質)④從雙氧水制取氧氣的廢液中回收二氧化錳5.某興趣小組想從含有氯化亞鐵、氯化銅的廢液中回收金屬銅和氯化亞鐵晶體,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結合實驗方案回答下列問題:(1)操作Ⅲ的名稱是________,除去的物質是________(填化學式)。(2)操作Ⅱ中加入過來的試劑B的目的是________。(3)寫出加入過量試劑A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6.FeCl3溶液可用作催化劑和外傷止血劑.某實驗興趣小組利用FeCl3腐蝕電路銅板后的溶液(主要成分為FeCl2、CuCl2)進行了氯化鐵回收實驗.該實驗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進行了嘗試.【閱讀資料】不同金屬氫氧化物可以在不同的pH范圍內從溶液中沉淀析出,工業上利用調節溶液pH的方法,使金屬氫氧化物依次沉淀,結合過濾等操作,進行物質分離.表是氫氧化鐵與氫氧化銅開始沉淀與沉淀完全的pHFe(OH)3Cu(OH)2開始沉淀的pH1.94.7沉淀完全的pH3.26.7(1)實驗中,步驟b加入CuO消耗溶液甲中的HCl,使溶液pH增大到所需范圍,請寫出鹽酸與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你認為步驟b調節溶液的pH到________(填數值范圍)比較合適.(2)實驗中,步驟d加稀鹽酸前,因缺少________(填操作名稱),而使獲得的氯化鐵溶液不純.(3)FeCl3溶液容易生成Fe(OH)3發生變質,在保存FeCl3溶液時,常向FeCl3溶液中加入某種酸,以防止FeCl3溶液變質,你認為選用??????(用字母表示)最合理.A.稀硝酸B.稀硫酸C.稀鹽酸D.稀醋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考2021】中考科學高頻考點剖析專題十六物質的檢驗、推斷和分離提純.doc 【備考2021】中考科學高頻考點剖析專題十六物質的檢驗、推斷和分離提純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