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入侵朝鮮的同時,公然干涉中國內政。還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并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的城市和鄉村……”根據上述材料,說明我國抗美援朝是( ) A.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 B.挑戰美國權威的不明智之舉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鮮 D.以抗美之名稱霸世界 2. 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變化表。這些變化說明( ) 類別 糧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長(%)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長(%) 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B.社會主義改造順應了廣大農民的愿望 C.集體經濟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D.過渡時期總路線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3. 下圖是“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實施的150項重點工程項目比例分布示意圖。這表明當時我國( ) A.工業項目的均衡發展 B.大力發展重工業 C.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D.完成向工業化的轉變 4. 老照片具有真實記錄歷史的史料價值。下圖老照片記錄的歷史事件標志著( ) A.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B.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確立 C.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D.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 5. “到1952年,國營經濟已控制了國民經濟的命脈,私營工廠只有依附國營經濟才能生存。大部分資本家認識到公私合營是大勢所趨。”材料敘述的是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作用 6.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政策的變化和調整經歷了以下四件大事,它們的先后順序是( )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運動 ③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③ 7. 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口號、標語往往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下列口號、標語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C.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 D.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8. 下列各項不屬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重要工程或科技成就的是( ) A.修建了蘭新鐵路 B.大慶油田建成 C.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建成 D.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 9. 《人民日報》社論折射出時代的風貌,1980年《人民日報》社論中可能出現的主要詞匯是( ) A.真理標準、撥亂反正、經濟建設 B.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公私合營 C.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 D.聯產承包、深圳特區、多快好省 10. 1979年底,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還只是在個別地方嘗試,比重僅占全國總農戶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迅速發展是由于它( ) A.是農民自己的發明創造 B.使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 C.使農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適應了農民的生產需求 11. 1980年,我國在廣東建立的經濟特區有(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頭 ④廈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以下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B.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 C.當地民族行使所有權利 D.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行使自治權 13. 2017年4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瀛臺會見了新當選并獲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表示,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20年來,香港經濟持續繁榮發展,國際貿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這主要是因為實施了(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一國兩制”方針 C.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4. 在洗雪近代恥辱、維護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尚未實現的目標是( ) A.中國從英國手中收回香港 B.中國從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門 C.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D.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兩岸統一 15.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得以恢復的主要國際因素是( ) A.美蘇爭霸的僵持 B.中蘇的同盟關系 C.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D.中美關系正常化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飽經風霜的新中國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回首六十多年來共和國不平凡的復興之路,引發我們深深地思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一窮二白】 材料一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毛澤東 【神奇逆轉】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表。 行業變化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長速度(%) 農業 52.8 43.5 4.5 輕工業 29.6 29.2 12.8 重工業 17.6 27.3 25.4 【成就矚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國興建156個工業基地,先后施工的工業項目有1萬多個,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怎樣的經濟狀況?為此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從材料二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哪一行業發展最快?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黨和政府實施了哪一發展規劃? (3)材料三表明我國為改變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聯系所學,列舉寫出這一時期連接了長江南北交通的大橋是哪一座橋?形成了哪一工業基地? (4)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在加緊進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請問這是一部什么性質的憲法?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博鰲演講 材料一 1978年上半年在全國展開的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很快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這次大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區,有利于農村政策的撥亂反正,以及農業經營方式重大變革的醞釀……小崗人“大包干到戶”不怕高壓,不怕冒坐牢危險,為的是走出一條“完成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新路子,沖破了兩個“不許”(不許分田單干,不許包產到戶)的束縛,在全國農村改革中,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樹起了“敢為人先、敢于創新、敢走新路、敢于擔當”的大包干精神……小崗村剛開始搞大包干, 公社干部就向縣委書記作了匯報,縣委書記說,已經窮到這個程度了,就讓這個隊試試吧,1979年地委在鳳陽召開大會,期間參觀考察了小崗村后,地委書記王郁昭宣布,大包干的確更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允許小崗干三年,繼續進行試驗……1980年1月,安徽省第一書記萬里明確指出包產到戶是責任制的一種形式,從而為包產到戶落了“戶口”,同年5月,鄧小平在《關于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中充分肯定了鳳陽縣的大包干。 ——李孫強《中國農村改革源頭探究——鳳陽小崗村大包干到戶》 材料二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歷程 時間 階段 內容 1978-1984年 改革啟動、局部試驗階段 改革重點在農村,中心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改革的成功強烈沖擊著仍停留在傳統框架內的城市。城市改革開始了試點探索階段,主要是對國企放權讓利,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與經濟責任制等 1984-1988年 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探索階段 改革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城市的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搞活國企為中心環節,承包制成為國企改革的主要形式,同時試點租賃制、股份制等 1992-2002年 經濟體制改革框架構建階段 1992年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出臺,明確在中國全面建立市場經濟制度 ——邱家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30年的演進路徑與未來走向》 (1)根據材料一,分析小崗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歸納2點原因即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農村改革成功對城市改革的影響。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歷程的特點。 18.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兒女不變的追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的一項什么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最終頒布實施于哪一年? (2)材料二這兩幅圖片是20世紀末回歸祖國的兩個地區的區徽。這兩個地區分別指的是哪里?我國分別在哪一年對這兩個地區恢復行使主權? (3)這兩個地區的回歸是哪一創造性構想的成功實踐?中國能夠對這兩個地區成功恢復行使主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為促進民族團結和實現祖國統一的偉大夢想,請你提出一條建議。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BBA 6-10DCDAD 11-15CCBDC 二、非選擇題 16.(1)工業水平極其落后,尤其是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 (2)重工業。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3)武漢長江大橋。東北工業基地。 (4)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7.(1)①全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外部環境;②小崗人的首創精神;③地、縣領導的實事求是;④鄧小平、萬里的高層支持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強烈沖擊著仍停留在傳統框架內的城市,為城市的經濟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動了城市全面改革的進行。 (3)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或農村改革由點到面,由地方到全國;城市改革由易到難,從微觀到宏觀,由外圍到內核的漸進式道路。 18.(1)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間:1984年。 (2)地區:香港、澳門。時間:1997年、1999年。 (3)構想:“一國兩制”。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 (4)建議:為促進民族團結和實現祖國統一的偉大夢想,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