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美、蘇冷戰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 B.法西斯被消滅,美蘇戰時同盟行將破裂 C.柏林危機 D.雙方社會制度不同 2. 電影往往是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1948年后,美國好萊塢拍攝了以蘇聯對美國威脅為主題的《鐵幕背后》《紅色威脅》等電影。這反映的現實背景是( ) A.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式 B.美蘇“冷戰”中的對峙 C.“一超多強”局面形成 3. 冷戰開始后,美國在軍事方面建立的組織是( ) 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華沙條約組織 4. 下圖所反映的主題,最恰當的是(?? ) A.?國際經濟格局的演變????????? B.?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 C.?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D.?歐洲走向一體化 5. 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戰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下圖中第二階段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描述最準確的是( ) A.發展速度放慢,出現嚴重經濟危機 B.開始復蘇和繁榮 C.經濟實力膨脹,成為經濟超級大國 D.進入新經濟時代 6. 20世紀50年代初,西歐國家工業生產總體上已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促進當時西歐國家經濟恢復的原因不包括( ) A.原有經濟基礎好 B.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 C.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D.歐洲聯盟的建立 7. 教材語句摘錄: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為日本帶來了美軍的軍需訂貨以及駐日美軍各種消費的“特需”,促進日本經濟活躍起來。對這句話理解錯誤的是( ) A.這個歷史現象發生在冷戰的背景下。 B.這是美國對戰后日本經濟扶持的表現。 C.這種經濟現象會極大地刺激日本出口貿易,大量增加外匯儲備。 D.這個歷史現象深刻說明了戰爭是刺激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 8.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和東歐國家先后進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 B.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的影響 C.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要求 D.蘇共打破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9. 與1953年相比,1958年蘇聯谷物產量增長91%,肉類產量增長62%,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 A.斯大林模式解體 B.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 C.美蘇冷戰的結束 D.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 10. 東歐劇變的實質是( ) A.各國放棄社會主義旗號 B.執政黨向反對黨妥協 C.各國共產黨喪失了政權 D.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 11. 關于蘇聯改革,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把蘇聯改病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死了”。這句話中“改死了”即指蘇聯解體。從實質上分析,蘇聯解體是( ) A.國家已經四分五裂 B.國家名稱發生變化 C.社會制度發生變化 D.執政黨失去了政權 12. 非洲曾有400多年在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之下,二戰后整個非洲到處響起獨立的呼聲。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瓦解的事件是( ) A.古巴獨立 B.埃及獨立 C.埃塞俄比亞獨立 D.納米比亞獨立 13. 20世紀50年代末,用武裝斗爭方式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拉美國家是( ) A.海地 B.巴拿馬 C.古巴 D.智利 14. 歷史上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之稱。這顆“寶石”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時的領導人是( ) A.玻利瓦爾? B.章西女王? C.尼赫魯? ??????? D.納賽爾 15. 對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爭奪的實質問題,有下列四種說法,你支持哪種說法( ) A.以色列建國問題???????????B.巴勒斯坦建國問題 C.領土爭端??????????????? D.水資源問題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要使歐洲國家統一起來,必須結束長達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間的沖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鋼生產置于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以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 ——1950年5月《舒曼計劃》 材料二 共同體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共同市場的建立和各成員國經濟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個共同體內促進經濟活動的和諧發展,不斷地平衡擴張,日益增長的穩定,生活水平的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員國之間更緊密的關系。 ——1957年3月《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 材料三 1993年11月1日,根據內外發展的需要,歐共體正式易名為歐洲聯盟。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決定邀請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十個國家加入歐盟。2004年5月1日,十個新成員國正式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2007年10月18日,歐盟27個成員國的首腦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條約》的文本內容達成共識。 (1)根據材料一,舒曼計劃認為歐洲的統一必須要結束哪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 (2)根據材料二,西歐國家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結合材料二與材料三及所學知識說說歐洲走向聯合的過程。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歐盟的主要原因。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 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主要的東西。” ——《列寧全集》 材料二 東歐的事件對我們來說并不感到意外,遲早要出現的。東歐的問題首先出在內部。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材料三 這些事情來得雖很突然,但都有長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這些事情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發揮和顯現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從外部條件來說,蘇聯“新思維”改革之風,西方“和平演變”的鼓勵政策,都對東歐的變化有影響,起了推動作用。 ——錢其琛回答《世界知識》記者問題時的發言 (1)根據材料一分析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最根本的任務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東歐劇變的原因。 (3)談談社會主義國家從東歐劇變中應吸取什么教訓。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努力發展生產,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印度已經建立起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果。但是,由于人口膨脹、環境惡化、民族宗教矛盾復雜及周邊局勢緊張等因素,嚴重阻礙了印度經濟的發展。 ——《世界現代史》下冊 材料二 印度計劃委員會認為,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正在迅速發生變化,發展的決定因素正在由資本資源轉向知識資源,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近幾年來,在知識經濟戰略的指導下,印度軟件服務業和制藥業異軍突起……在知識經濟的服務出口方面,印度確實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擁有一支龐大的講英語的科技和專業人員隊伍……勞動力成本低,人口結構年輕化趨勢…… ——蔡恩澤《印度經濟與中國“背道而馳”》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簡要說明印度獨立后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 (2)材料一所說的印度面臨的“周邊局勢緊張”主要是什么?請簡述其產生的歷史根源。 (3)結合材料二分析,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哪些借鑒?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BCCA 6-10DDADA 11-15CDCCC 二、非選擇題 16.(1)法國和德國。 (2)增強西歐國家間的聯系,促進西歐的經濟發展。 (3)20世紀60年代,法國和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共同體”;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 (4)加入歐盟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國家安全防護,有利于國際地位的提高。 17. (1)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勞動生產效率,增加社會財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2)東歐劇變是因為東歐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存在著的弊端,改革又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會動蕩不安;東歐各國照搬蘇聯模式,特別是受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的嚴重影響,從而導致了1989年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也發生了變化。? (3)針對本國具體情況深化改革,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繼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依照本國的具體國情開創自己的特色之路,把國外的成功理論和經驗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增強抵御西方“和平演變”的能力,樹立堅定的信念,堅信黨的領導,堅信社會主義道路,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 18. (1)建立起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科技領域成就卓著。 (2)印巴沖突(或克什米爾問題)。主要是英國采取印巴分治的印度獨立方案的歷史原因,還有民族、宗教糾紛等。 (3)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走特色發展道路;與時俱進,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