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5.1.3經濟的繁榮明清時期經濟繁榮的概況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稱贊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當時的大清,在乾隆的統治下的確是很牛逼:GDP占世界比例達30%還要多就算是今天的中國,也大概占12%乾隆在位的人口達3個億,占世界總人口三分之一比他老爸祖父翻了一倍更別提他平定新疆,國土是今天的1.5倍農業繼續發展清《耕織圖》明《曉耕圖》清乾隆年間云南布政使司頒發的開荒執照北方黃河流域形成了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長江流域采用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閩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區形成一年三熟制。農業繼續發展精耕細作的水平進一步提高。①農業技術進步康熙皇帝在他寫的《農桑論》里得出結論:農桑,王政之本也。農業繼續發展②新品種的培育和引進原產美洲大陸。最初傳入歐洲,16世紀傳入我國。玉米甘薯原產美洲大陸。最初傳入歐洲和東南亞,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馬鈴薯花生原產南美洲。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歐洲直到18世紀末還將其當作觀賞植物。原產南美洲。15、16世紀傳入我國。從美洲傳入的作物有:玉米、甘薯、馬鈴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菠蘿、腰果、西洋參、煙草等近30種。農業繼續發展材料一:莆田人陳鴻在《國初莆變小乘》中說:“番薯亦天啟時番邦載來,泉入學種,初時富者請客,食盒裝數片以為奇品。”鐘桐山湖北《武昌縣志》說:“高宗純皇帝特飭中州等地給種教藝,俾佐粒食,自此廣布蕃滋。”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明清時期人口增長情況對照表時期人口明洪武26年0.70億明萬歷28年1.97億清康熙39年1.50億乾隆59年3.10億道光20年4.10億農業繼續發展①這些新品種為糧食增產開辟了新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帶來的糧食緊張問題。②大大豐富了我國農作物品種,改善飲食結構。③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清朝以前,江南盛產稻米,被譽為魚米之鄉,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到了清中期,江漢平原、洞庭湖等地區普遍推廣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種植,糧食產量有較大的提高。當時的湖廣地區成為新的商品糧基地,以至于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農業繼續發展湖廣,作為地名,在明清時期指兩湖(湖北、湖南)手工業十分繁榮①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全國涌現出一批棉紡織基地;“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②榨油、糧食加工、制瓷、采礦、冶鐵、造船等行業呈現繁榮景象;手工業十分繁榮制瓷業中心在景徳鎮材料二:景德鎮屬浮梁之興西鄉,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鎮,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造),因改名景德鎮。瓷器生產過程緊密有序,“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手工業十分繁榮明代景泰藍材料三:明朝中后期,杭州手工業行業達360種;廣東佛山冶鐵業,一日出鐵六七千斤;江西景德鎮有1000多座窯;每窯能燒制小型瓷器上千件;嘉興已使用新式的紗綢機。手工業十分繁榮③手工業在工具、技術、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種類、規模、產量上超過前代;④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和作坊,占據了主導地位;據《大清會典事例》所載:“乾隆十年奏準,江寧現設機六百張,機匠一千七百八十名。蘇州現設機六百六十三張,機匠一千九百三十二名。杭州現設機六百張,機匠一千八百名。外江寧現留搖紡、染匠所管高手等匠七百七十七名,蘇州挑花、揀繡所管高手等匠二百四十三名,杭州搖紡、染匠、挑花及所管高手等匠五百三十名。”手工業十分繁榮⑤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出現清代花樓木質機材料四:明朝中后期在絲綢業出現了“以機杼致富”的“機戶”和為“機戶”紡絲織綢的“機工”。“機戶”一般有一定數量的織機,雇傭工匠數十名,多的甚至可達數百名,形成了“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即“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關系。材料五:“機工”各有專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計酬。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橋以待,什百為群,延頸相望”,如果失業,則“衣食無所”。材料六:有位技術精湛的熟練織工,因對所得報酬不滿,要求機戶增加工資又遭拒絕,便憤而辭職。另一位機戶見他技術熟練、產品精致,認為“得此一工,可勝十工”,就同意以雙倍工資雇傭他。手工業十分繁榮時間:明朝中期以后地點: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如蘇州,松江等地行業:紡織業①生產目的:生產商品②生產規模:擁有大量資金、幾臺甚至幾十臺織機③付酬方式:采用計時或計件方式④機戶和機工的關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向機工付酬,形成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手工業十分繁榮新的工場手工業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資本主義萌芽,只在江南一些地區稀疏出現,在全國范圍內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主要地位。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清時期農產品與手工制品大量投入市場,商品經濟活躍起來。1.原因《姑蘇繁華圖》涉及人物1.2萬人,有中國最美麗的園林、建筑2000多棟,各種船只400余艘,描繪的是蘇州的盛世場景,官場、民俗文化、雜耍等應有盡有。商賈輻輳,百貨駢闐明代的民俗畫《貨郎圖》清《前門街市圖》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2.表現南都繁會圖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除了北京等大城市日益繁榮外,在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和交通要沖,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如蘇州昆山的方泰鎮。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市鎮,使市鎮規模擴大,市面繁榮。商人、手工業者成為市鎮人口的主體。①大批工商業市鎮興盛明皇都積勝圖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②商幫形成商品生產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以及工商業市鎮的興盛,給商人的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隨著商人數量的增長,逐漸形成了資本雄厚的地區性商人群體——商幫,著名的有徽商、晉商等。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并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晉商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晉商主要經營:販賣糧食、食鹽、綢緞,到乾隆時又專門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便于貨幣流通。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喬家大院,是清朝聞名海內外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保存完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全院共有6座大院,20進小院,313間房屋呈雙“喜”字型,是一座全封閉城堡式建筑體。喬家的商業字號有200多處,喬家的資產相當于現在的八、九十個億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 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徽商與晉商相匹敵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徽商,他們主要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活動。胡雪巖: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設立銀號20多處,資產最高達2000萬兩以上。后又入朝為官,所以歷史上稱“紅頂商人”16世紀,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中國的商品不僅滿足了當時國內的需求,還有很多被中轉到歐洲等地。茶葉、生絲、土布、瓷器等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深受歡迎。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不斷增長,白銀在明代中后期成為主要貨幣。③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肯尼亞出土的明青花瓷出口歐洲的瓷器“瓷室”的天花板英國對中國茶葉需求量的變化1720年181600千克1800年10442000千克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的變化18世紀60年代300萬兩/年18世紀80年代1600萬兩/年商業發達/商品經濟活躍清朝前期,中國的對外貿易中英國對中國茶葉的需求量非常大,并逐步增長。中國的對外貿易興盛,并長期處于出超地位。清朝前期的中國經濟實力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