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張PPT)回望“盛世余暉”資料1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資料2農業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資料3經濟總量巨大資料4文化繁榮透視“盛世陰影”資料1人口增長過快資料2官場腐敗嚴重資料3思想控制嚴密社會危機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時間人物目的要求公元1792年的9月26日(乾隆57年)上午,英國皇家戰艦“獅子號”、“印度斯坦號”等幾艘乘著早潮,從英國南部的樸茨茅斯港出發了。馬戛爾尼名義上是為乾隆祝壽,實際上是英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殖民擴張的一個環節,帶有獲取殖民利益的目的①準英商在舟山、寧波等地貿易。②準英商在北京設貨棧。③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貨物之所④在廣州附近辟一地,準英商享有與上款相同的權利。⑤英商在澳門、廣州內河運河得免稅或減稅。⑥粵海關除正稅外悉免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應公布關稅額例,以便遵行。開放通商口岸、改善貿易關系馬戛爾尼所攜貢品,約值13124磅,內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600箱。馬戛爾尼來華,對禮物的選擇頗費心機。在耶穌會士的介紹中,中國重視歷法,因此需要天文儀器。因此對儀器方面的最新改進和代表太陽系最完美運動的七政儀,中國人絕不會不接受;解釋這些儀器的名稱很傷腦筋,比如天體運行儀,就巧妙地寫成了“天文地理音樂鐘”。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資料1馬戛爾尼訪華途中,在船上留兩位中方官員一起進餐。他描述當時的情景說,“吾人所用刀叉,兩大人初覺用之不習,然未幾即能隨意叉切”,“兩大人告別時,亦學西禮,與余握手”。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觀察結論:中西習俗上的差異(用刀叉和握手)資料2馬戛爾尼說:“中國上等人之受有教育者若任其居住本國,不與外界接觸,其開化之程度已足稱完備;若令其與世界民族相見則知識殊形缺乏。”(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觀察結論: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與外界接觸且知識缺乏資料3在給乾隆帝祝壽之前,英國使團與中國官員就英使的覲見禮儀發生爭執。馬戛爾尼堅持行英國臣下見英王的禮節,即行屈膝單腿下跪禮。清廷則要求英使必須行中國傳統的臣子覲見皇帝禮儀,即行三跪九叩首禮。觀察結論:從覲見皇帝禮儀的一個側面說明,中國是君主專制的國家。資料4馬戛爾尼說:“中國工業雖有數種,遠出吾歐人之上,然以全體而論,化學上及醫學上之知識,實處于極幼稚之地位。”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觀察結論:中國的工業、科學落后資料5馬戛爾尼說:“廣東一處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國者必在此間登岸,中國為防御洋人起見,特設重兵鎮之……此輩寬衣大袖之兵隊,既未受過軍事教育,而所用軍器又不過刀、槍、弓、矢之屬,一旦不幸,洋兵長驅而來,此輩果能抵抗與否?尚屬一不易置答之疑問也。”(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觀察結論:中國軍隊及武器落后。資料6英國使團中的孩童托馬斯對中國人用手工而不用機器采煤感到驚訝。英國人為他們的絞車、軌道和鐵皮運煤小車而自豪。已經席卷他的國家的工業革命是那樣深入孩子的心靈,天朝的落后使他一目了然。(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觀察結論:中國工業落后,缺乏現代機器。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危機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認為英國不過是藩屬般的小國,視馬戛爾尼為“貢使”,未能認識到世界形勢的變化,未能采取積極應對措施,而幾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勢力日益強大,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將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啟示我們要順應世界潮流,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綜合國力領域英國中國政治資本主義制度(民主制度)封建制度君主專制經濟工業革命機器生產自然經濟手工生產外交殖民擴張閉關鎖國思想文化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專制對比東西方近代前夜歷史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朝代君主專制(皇權vs相權)中央集權(中央vs地方)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元行省制度中書省行中書省明廢丞相;撤中書省,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內閣制度;廠衛特務機構;廷杖制度廢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清軍機處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