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朱元璋出身低微,但他依靠個人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業 B.朱元璋在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統治后才建立了明朝 C.朱元璋設錦衣衛. 實行八股取士,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其統治 D.建文帝的失敗主要是由于其懦弱迂腐. 胸無韜略造成的 2. 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經濟上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的行動是( ) A. 陜北起義震驚全國 B. 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 C. 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 D. 共進北京推翻明朝 3. 清朝開始對全國的統治是在( ) A. 16世紀40年代 B. 16世紀60年代 C. 17世紀40年代 D. 17世紀60年代 4. 戚繼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 A. 抗元的決心 B. 抗倭的決心 C. 抗清的決心 D. 收復臺灣的決心 5. “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張學良的這首詩稱頌的歷史人物是( ) A.鄭和 B.鄭成功 C.戚繼光 D.文天祥 6.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措施中,屬于清朝有效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的有( ) ①冊封達賴. 班禪 ②設置駐藏大臣 ③制定金瓶掣簽制度 ④設立伊犁將軍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歌曲《奔赴索馬里》中唱道:“鐵血兒男,無畏征程,早有鄭和六百年;英雄水兵……重任在肩,祖國會看到我凱旋。”鄭和7次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分布在今天的( ) ①亞洲 ②非洲 ③歐洲 ④美洲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8. 清朝前期,為恢復被戰亂破壞的經濟,清朝統治者除大力推行墾荒政策外,還疏浚了兩條泛濫成災的大河( ) ①長江 ②黃河 ③淮河 ④珠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 下面為某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歐洲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示意圖。它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絲綢之路開辟 B.江南地區開發 C.海外貿易繁榮 D.清朝經濟興盛 10. 昆曲是一門盛行于士大夫階層的高雅藝術,曲腔哀婉,文字洗練,意境幽深。乾隆年間,形成昆曲和各種地方戲曲爭雄的局面,但乾隆嘉慶年間昆曲日趨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昆曲自身缺乏創新,脫離廣大民眾和社會現實 B.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藝術的傳入 11. 史載:從洪武十八年( 1385年 ),皇帝八天共批閱奏章1660份,處理國事3391件。皇帝自己也感嘆:“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出現這種現象,最有可能是因為( ) A.廢除宰相制 B.八股取士 C.設廠衛特務機構 D.設三省六部 12. 明朝讀書人為實現“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夢想。他們應該( ) A.四書五經倒背如流 B.學會吟詩作詞 C.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D.曲譜劇本信手拈來 13. 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在家生悶氣,監視他的人認為有可能是對皇上不滿,就偷偷地把他生氣的樣子畫了下來,交給了朱元璋。監視國子監祭酒宋訥的人應該隸屬( ) A.中書省 B.行中書省 C.按察司 D.錦衣衛 14. 清朝時,有人因為寫了“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詩句,被曲意為滿族人野蠻,缺乏文明而慘遭殺害;有一個考官因出了一道“維民所止”的題目,被理解為雍正無頭而喪命。這些事件反映了清朝統治者( ) A.大興文字獄 B.焚書坑儒 C.重視文化的發展 D.懲治貪官污吏 15. 馬克思說:“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由此可見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物資豐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爭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落腳點,也是中國古代從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請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究。 【政治制度的改革】 材料一 仔細想來,兩千年間,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以加強皇權專制為宗旨,結果就是使專制越來越深刻……皇帝的“猜防”越甚,專制心思也就向著強化專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1)總結明清兩朝“加強皇權專制”的措施各一點 (2)根據所學知識完成圖示內容 【萌芽出現】 材料二 “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 (3)材料二中“工匠”與常主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關系? 【政策解讀】 材料三:“天朝特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 瓷器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4)材料三體現了乾隆帝什么樣的思想?這種思想束縛下,他實施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積的變化 年代 耕地面積(頃) 順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1)據表回答,從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促進清朝前期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2)圖一反映了當時手工工場的什么特點? (3)圖二反映的是哪一行業的繁榮?說說這一時期該行業的兩大著名商幫。 (4)請為上述材料歸納一個恰當的主題。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昆曲臉譜 材料二 人們這樣評價昆曲:“乾隆嘉慶以前有戲有曲,嘉慶道光之際有曲無戲,咸豐同治以后無戲無曲。” 材料三 (1)昆曲何時成為一種全國性劇種?結合材料一的昆曲臉譜,說說昆曲有何特點。 (2)材料二是人們對昆曲發展歷程的評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無戲無曲”指的是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國的國粹,它是什么?形成于何時?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BCCBB 6-10BACDA 11-15AADAD 二. 非選擇題 16. (1)明朝:廢除丞相設六部;設立錦衣衛;八股取士等 清朝:設立軍機處. 大興文字獄(各一點即可) (2)A玉米 B. 馬鈴薯 C. 蘇州 D. 南京 (3)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4)狂妄自大,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鎖國;對外國侵略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最終導致中國在世界上落伍。 17.(1)變化:耕地面積大幅增加。因素:清政府重視農業,鼓勵墾荒;清朝前期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廣大人民的辛勤勞作。 (2)特點:規模大. 分工細。 (3)商業。晉商. 徽商。 (4)主題:清朝經濟的發展。 18.(1)明朝萬歷末期。特點:昆曲既集中體現了南曲清柔婉轉的特點,又保留了北曲慷慨激昂的聲腔,并將詩詞歌賦等文學形式糅合在一起,且與柔美的舞姿相結合,給人以充分的藝術享受。 (2)指昆曲衰落。原因:昆曲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和現實生活。 (3)京劇。清朝道光年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