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二戰后初期,為了“幫助那些破敗不堪的國家”,并為美國商品提供“所需市場和推行其意識形態”,美國( ) A.提出創建聯合國 B.實施馬歇爾計劃 C.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建立亞太經合組織 2. “由于美蘇都有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也有各自的勢力范圍,那么,形成兩個以它們為核心的互相對立的政治軍事同盟就是不可避免的。”材料論述了美蘇冷戰( ) A.形成的原因 B.開始的標志 C.結束的標志 D.產生的影響 3. 冷戰時期,盡管美國囤積了足以讓蘇聯毀滅成百上千次的核彈頭,并將核彈的打擊范圍擴大到太空空間。但他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還是采取( ) A.科學技術的較量 B.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 C.以“和平演變”為主 D.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并用 4. 二戰勝利以后,美蘇戰時結盟的基礎不復存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上的矛盾和對抗開始重新浮現。美蘇兩國為了各自的戰略目標,開始實行“冷戰”。美蘇“冷戰”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 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德國的分裂 D.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5.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進入了新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美國經濟的主要特征是( ) A.高膨脹和高失業 B.信息化和全球化 C.高速度和低失業率 D.軍事化和城鎮化 6. 現在你要到法國、德國和比利時旅游,為免去中途兌換貨幣的麻煩,你攜帶的貨幣應該是( ) A.歐元 B.英鎊 C.美元 D.法郎 7.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在經濟領導的問題上,他們在全世界同我們競爭得非常激烈……同我們在二戰結束的時候相比,美國遇到了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那種挑戰。”文中的“挑戰”是指( ) A.美國經濟的滯脹 B.蘇聯的威脅 C.西歐和日本經濟的崛起 D.中國的崛起 8. 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談到 “福利國家”制度時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努力改善人們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材料中的“梯子”在羅斯福新政中是指( ) A.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B.廢除配給制,允許商品交換 C.整頓銀行,逐步恢復銀行信用 D.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 9. 對赫魯曉夫改革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 A.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B.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原有觀念的束縛 C.在理論上沒有重大突破 D.拋棄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模式 10.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赫魯曉夫改革和匈牙利改革為代表的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先后進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終都失敗了。導致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允許私人小企業的發展 B.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 C.開展了墾荒和推廣玉米種植運動 D.未能從根本上擺脫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11. .2014年3月16日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全民公決投票,其中贊成加入俄羅斯的選票占96.6%,克里米亞議會17日決定克里米亞獨立成為主權國家,后加入了俄羅斯,此后烏克蘭局勢動蕩不安。烏克蘭和俄羅斯歷史上都曾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的時間是( ) A.20世紀80年代 B.19世界80年代 C.20世紀90年代 D.19世紀90年代 12.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廣袤的非洲大陸,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席卷南北。下列敘述與史實不相符的是( ) A.1952年,埃及爆發“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國庇護的君主統治 B.1962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取得勝利 C.1960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D.1990年,非洲最后一塊殖民地尼日利亞宣告獨立 13. 下圖所示的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于1914年通航,是國際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工程之一。1999年,當地政府從哪國手中收回該運河的全部主權( ?) A. 西班牙 B. 英國 C. 葡萄牙 D. 美國 14. 英國議會通過《印度獨立法案》,宣布……在印度境內成立兩個獨立的自治領: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獨立于( ) A.1859年 B.1947年 C.1960年 D.1990年 15. 關于中東地區動蕩的原因,你認為有哪些( ) ①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世界列強爭奪豐富的石油資源 ②歷史、宗教、種族的因素 ③巴勒斯坦建立何種社會制度之爭 ④耶路撒冷的歸屬之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5年斯大林指出:誰解放領土,誰就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們的軍隊所到之處。二戰結束之初,杜魯門強調:我們必須強硬對付俄國人,他們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闖進瓷店。……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未來的經濟格局將取決于我們! 材料二 西方有位學者寫了本書,作者在前言中說:本書評述的時間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數月,結束于蘇聯的解體,美蘇對抗是這個時代政治圖景的主線。 材料三 幾十年前還統治全球的歐洲大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暗淡的、危險的。但20世紀50年代后,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這一復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致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 (1)據材料一,美國為“強硬對付俄國人”而采取了哪一政策?分析這一政策出臺的原因。 (2)據材料二,作者為什么要選擇“蘇聯的解體”作為此書的結束?“美蘇對抗”主要有哪些表現? (3)據材料三指出“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7. 某校九年級同學在學習了《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課后,準備做一次主題圖片展,下面是他們收集到的一幅圖片: 請回答: (1)這幅圖片與今天的哪一組織有關?它由何組織發展而來? (2)列舉該組織的兩個創始國。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該組織的作用是什么? (3)該組織發展的最高目標是什么?圖中貨幣發行的目的是什么?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你能認出右圖中人物是誰嗎?你知道他為中東地區的什么事情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嗎? (2)中東地區沖突不斷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努力發展生產,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印度已經建立起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果。但是,由于人口膨脹、環境惡化、民族宗教矛盾復雜及周邊局勢緊張等因素,嚴重阻礙了印度經濟的發展。 ——《世界現代史》下冊 材料三 印度計劃委員會認為,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正在迅速發生變化,發展的決定因素正在由資本資源轉向知識資源,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近幾年來,在知識經濟戰略的指導下,印度軟件服務業和制藥業異軍突起……在知識經濟的服務出口方面,印度確實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擁有一支龐大的講英語的科技和專業人員隊伍……勞動力成本低,人口結構年輕化趨勢…… ——蔡恩澤《印度經濟與中國“背道而馳”》 (3)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印度獨立后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 (4)材料一所說的印度面臨的“周邊局勢緊張”主要是什么?請簡述其產生的歷史根源。 (5)結合材料三分析,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哪些借鑒?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BDB 6-10ACDDD 11-15CDDBB 二、非選擇題 16. (1)政策:冷戰政策。原因:外交戰略上的矛盾加劇;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日益突出。 (2)原因: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下的冷戰落下帷幕。表現: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提出;北約與華約的建立;古巴導彈危機。 (3)原因:西歐崛起;中國實力增強。 17. (1)歐盟。歐洲共同體。 (2)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任意兩個即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國際地位的提高。 (3)實現政治經濟一體化。實現經濟的高度一體化。 18. (1)阿拉法特。中東和平。 (2)①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②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 (3)建立起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科技領域成就卓著。 (4)印巴沖突(或克什米爾問題)。主要是英國采取印巴分治的印度獨立方案的歷史原因,還有民族、宗教糾紛等。 (5)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走特色發展道路;與時俱進,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