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7.1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基本理論最早提出是在( ) A.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B.黨的十二大上 C.黨的十三大上 D.黨的十四大上 2.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是指( ) A.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中心 B.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中心 C.以堅持改革開放為中心 D.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 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時發表了一系列的講話,其中要管一百年,動不得的是( ) A.黨的領導地位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 C.黨的基本路線 D.香港和澳門“一國兩制” 4. “這次大會,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稱謂。大會通過的黨章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次大會是(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的一個主要理論問題是( ) A.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B.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C.什么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D.什么是黨的指導思想 6.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的黨的重要理論是( ) A.鄧小平理論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學發展觀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7. 指出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會議是(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C.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 8.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是哪次會議的主題( ) A.十九大 B.十八大 C.十四大 D.十二大 9. “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為此,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奮斗目標是( ) A.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B.實現共產主義 C.實現“兩個一百年” D.實現五大新發展理念 10. 中國共產黨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巨大優勢,就是始終堅持用與時俱進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每推進一步,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也必然向前推進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標志性成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 A.鄧小平理論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學發展觀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 11. 我國1978年GDP折合美元僅僅為3650億,而2017年GDP折合美元則達到12.86萬億。我國GDP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 A.勞動力資源充足 B.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實行了改革開放 D.城市化速度加快 12. 下圖是去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激動人心的畫面之一。你知道我國承辦的本屆奧運會是第幾屆夏季奧運會( ) A.第27屆 B.第28屆 C.第29屆 D.第30屆 13. 中共十八以來,我國深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這體現了我國主張與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 ) A.相互信任、加強合作的安全關系 B.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C.相互合作、優勢互補的經濟關系 D.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政治關系 14. 每一個時代,總有許多英雄模范人物值得我們學習,面對他們,我們就應該為自己不愿學習、無所事事、打發日子而感到羞愧。請你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下面的英雄模范人物。( ) ①雷鋒 王進喜 ②黃繼光、邱少云 ③袁隆平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1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獲得巨大發展,體現在( ) ①第一次提出培養學生生活實踐和創造能力的理論 ②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級教育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非選擇題 16. 中學八年級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了一次中國夢的專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材料一 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藍本,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 (1)“中國起死回生”實現于何時? 其標志是什么? 材料二 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2)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在哪次重要會議上提出的? 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誰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材料三 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澤民 (3)根據材料三回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這一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問題? 材料四 我國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歐盟國家平均值的3.8倍、日本的7.2倍。比如工業鍋爐,我國的平均能耗效率為60%,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至于“長明燈”“長流水”“長滴油”的現象無論是住宅還是辦公場所,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都隨處可見。 (4)針對材料四的狀況,中共十八大上哪一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探討一下它有何指導意義。 材料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十九大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和時代要求,既明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提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何變化?你怎樣看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7.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的聲音”,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喬的笑》,是新中國外交成就上的一張照片,文字說明為:該照片拍攝于1971年11月的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中。 材料三 它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宣布成立、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已成為維護成員國共同利益、促進成員國互利合作的有效機制,成為實現持久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國聲音”主要指上世紀5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的什么主張? (2)材料二中提到的國際會議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的“它”是一個什么組織? (4)根據上述材料,說明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一貫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黨中央提出許多新提法,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中國夢”,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基于世情黨情國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發揮著強有力的引領作用。 (1)材料中“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如何實現“中國夢”? (2)“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什么? (3)“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體內容是什么? (4)“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實現“中國夢”兩者有何關聯?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4)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5)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什么?此種形勢下如何保障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DCDB 6-10CDACD 11-15CCBCB 二、非選擇題 16. (1)時間:1949年10月1日。標志:開國大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核心:鄧小平。 (3)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4)思想:科學發展觀。意義: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5)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看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17.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 (2)第26屆聯合國大會。 (3)“上海合作組織”。 (4)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8. (1) “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2)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4)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5)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我國應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科技創新,保障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