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版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1單元細胞及其分子組成課件+學案(8份打包)新人教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版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1單元細胞及其分子組成課件+學案(8份打包)新人教版

資源簡介

(共64張PPT)
第1課 走近細胞
第一單元 細胞及其分子組成
01
必備知識·落實基礎性
概念梳理
概念辨析
概念構建
細胞
細胞和細胞產物
相對獨立
老細胞
統一性
統一性
生物學
細胞
分子
進化論
細胞
系統
單細胞生物
病毒
種群
群落
A、B
C
沒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核糖體
擬核
細胞壁
核糖體
鞭毛
葉綠體
藻藍素
×
×
×


×


×

02
關鍵能力·提升綜合性
考點1
考點2
考點3
藍細菌細胞內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等光合色素,也含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
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
界限的細胞核
03
命題案例·強化創新性
③②①④⑦⑩⑨
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
胞核
核糖體
光合作用
葉綠體
高考贅源網
高考資源
邊的高考專家!】
概念梳理
點此進入
答案
找物像廠粗準焦
鏡筒
調清晰螺旋
轉換器
結構細準焦
螺旋
物鏡

鏡臂
載物
通光孔
遮光器
(光圈
調節視野
壓片夾
反光鏡
亮暗結構
鏡柱
鏡座
步驟H取鏡→安放→
壓片→調焦亠低倍鏡觀察
顯微鏡的使用方
先用低伃鏡觀察,然后再用高倍鏡觀察
在低倍鏡下把需要放大觀察的
移動裝
物像移至
法口高佫轉動轉換器移走低倍物鏡,換上高倍物鏡
觀察
調節光圈使視野適宜
緩緩調節
使物像清晰
概念辨析
概念枸建
織)(器官)系統)個體
①高等多細胞生物個體的發;(種群)體:生物與生物
育過程;②生物的進化歷程
現;之間的關系
單細胞→多細胞
生物圈
態系統
群落
體現
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點此進入
解析答案第1課
走近細胞
課程標準要求
學業質量水平
1.3.1 說明有些生物體只有一個細胞,而有的由很多細胞構成,這些細胞形態和功能多樣,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結構1.3.2 描述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最大區別是原核細胞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實驗: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各種細胞
1.通過對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結構的比較分析,認同細胞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生命觀念 科學思維)2.基于對細胞和細胞所組成的生命系統的認識,嘗試構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生命觀念 科學思維)3.學會使用顯微鏡并嘗試運用顯微鏡來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科學探究)
一、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連線)
     
  
①比夏
a.發現并命名細胞
②羅伯特·虎克
b.器官由組織構成
③列文虎克
c.所有的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
④施萊登
d.觀察到細菌、紅細胞和精子等
⑤施旺
e.動物體由細胞構成
⑥魏爾肖
f.細胞是植物體的基本單位
提示:①—b ②—a ③—d?、堋猣?、荨猠 ⑥—c
2.基本內容
(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生命起作用;
(3)新細胞是由老細胞分裂產生的。
3.意義
(1)揭示了動物和植物的統一性,從而闡明了生物界的統一性。
(2)催生了生物學的問世。
(3)使生物學的研究進入細胞水平,并為進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礎。
(4)不僅解釋了個體發育,也為生物進化論的確立埋下伏筆。
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1.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1)最基本和最大的生命系統分別是[①]細胞和生物圈。
(2)植物沒有系統層次;單細胞生物沒有組織、器官、系統這三個層次。
(3)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單細胞生物。最簡單的生命形式且不屬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的是病毒。
(4)生物繁殖和進化的基本單位是[②]種群;生態系統是由[③]群落及其所處的無機環境構成的。
三、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1.認識顯微鏡結構
2.操作步驟
四、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1.圖中屬于原核細胞的有A、B,屬于真核細胞的有C。(均填圖中字母)
2.圖A代表的細胞與圖C代表的細胞最主要的區別是圖A代表的細胞沒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兩類細胞共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3.寫出圖A大腸桿菌細胞中下列結構的名稱:
①擬核;③細胞壁;⑤核糖體;⑥鞭毛。
4.圖B藍細菌細胞中無圖C細胞中的⑥葉綠體,但也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其細胞中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1.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1)HIV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能支持“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
(×)
(2)單細胞生物以個體間的團結協作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
(3)因為細胞具有全能性,所以每個細胞都能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
(4)埃博拉病毒結構簡單,不能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
2.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1)若視野中物像在右上方,則裝片應向右上方移動,使其移至視野中央。
(√)
(2)從低倍鏡轉到高倍鏡時,輕輕地轉動物鏡使高倍鏡到位。
(×)
(3)從低倍鏡視野中,需將進一步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
(√)
3.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1)藍細菌無葉綠體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硝化細菌無線粒體卻可以進行有氧呼吸。
(√)
(2)乳酸菌、衣藻、蘑菇和藍細菌都具有RNA、染色體和核膜。
(×)
(3)在電子顯微鏡下,顫藍細菌和水綿細胞中都能被觀察到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
     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2020年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該圖是9月15日發表在《細胞》在線雜志的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中的內容,該論文是由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
(1)新型冠狀病毒和T2噬菌體分別主要由什么成分組成?這些成分的合成場所在哪里?
答案: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質組成;T2噬菌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這些成分都是利用宿主細胞的原料和相關結構合成的。
(2)新型冠狀病毒比T2噬菌體的變異性更大,原因是什么?
答案: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RNA是單鏈結構,不穩定,容易發生變異。
(3)若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外層有脂膜包被,推測其進入宿主細胞的方式是怎樣的?
答案:依靠脂膜和細胞膜的融合,以類似胞吞的方式進入細胞。
(4)噬菌體是專一性侵染細菌的病毒,如果想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標記T2噬菌體,該如何操作?請寫出基本思路。
答案:先用含有放射性的培養基培養細菌,再用標記后的細菌培養T2噬菌體。
1.生命系統的各結構層次及相互關系
2.與病毒有關的知識
考向1|
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1.下列有關生命系統結構層次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圖中屬于生命系統的是甲和乙
B.最基本的生命系統中都含有丙
C.每個生命系統都各自具有特定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D.要構成一個反射弧,一定需要三個或三個以上圖甲所示結構
B 解析:分析題圖可知,甲為神經元,乙為病毒,丙為tRNA,丁為染色體。乙不屬于生命系統,A錯誤;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除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外,還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C錯誤;最簡單的反射弧僅由兩個神經元構成,如膝跳反射弧,D錯誤。
考向2|
辨析病毒和細胞的關系
2.(2020·全國卷Ⅰ)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公共衛生安全意識。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戴口罩可以減少病原微生物通過飛沫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B.病毒能夠在餐具上增殖,用食鹽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
C.高溫可破壞病原體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煮沸處理餐具可殺死病原體
D.生活中接觸的物體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風險
B 解析:新冠肺炎病毒能夠通過飛沫進入人的呼吸道造成感染,戴口罩可以減少病原微生物通過飛沫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A正確;病毒無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增殖,因此不能在餐具上增殖,B錯誤;蛋白質在高溫、強酸、強堿條件下會變性失活,因此高溫可破壞病原體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煮沸處理餐具可殺死病原體,C正確;生活中接觸的物體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會通過手的直接接觸傳播病毒,因此勤洗手可以降低感染風險,D正確。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
      
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主要的層次,即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生物種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豐富性,如人類已鑒定出的物種,大約有200多萬種。觀察并分析下列四種生物的結構模式圖:
(1)說出上述四種生物所屬的生物類型及判斷依據。
答案:甲、乙為原核生物,因為沒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丙為病毒,因為無細胞結構;丁為真核生物,因為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2)請從分子水平上分析細胞多樣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答案:直接原因:構成細胞的蛋白質分子不同。根本原因:不同個體的細胞中含有的DNA(遺傳物質)不同;同一個體不同類型細胞的形成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3)請從細胞的化學組成、基本結構、遺傳物質3個方面歸納細胞的統一性。
答案:①化學組成: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基本一致,化合物種類(水、無機鹽、氨基酸、核苷酸等)也非常相似。②基本結構: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③遺傳物質: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且共用一套遺傳密碼。
1.細胞統一性的“五個”表現
2.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比較項目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本質區別
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細胞壁
主要成分為肽聚糖
植物細胞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真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幾丁質
細胞質
有核糖體,無其他細胞器
有核糖體和其他細胞器
細胞核
擬核,無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
轉錄和翻譯
轉錄、翻譯可同時進行
轉錄主要在細胞核內進行,翻譯在細胞質(核糖體)內進行
是否遵循遺傳定律
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
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遵循,質基因不遵循
可遺傳變異類型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考向1|
辨析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1.下列與細胞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核糖體、溶酶體都是具有膜結構的細胞器
B.酵母菌的細胞核內含有DNA和RNA兩類核酸
C.藍細菌細胞的能量來源于其線粒體的有氧呼吸過程
D.在葉綠體中可進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B 解析:核糖體不具有膜結構,溶酶體具有膜結構,A錯誤;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細胞核內含有DNA,是遺傳物質,在細胞核內可轉錄形成RNA,B正確;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細胞內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無線粒體,C錯誤;葉綠體內進行的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過程中能合成ATP,暗反應過程中進行CO2的固定,D錯誤。
(1)藍細菌細胞無葉綠體,但能進行光合作用,原因是藍細菌細胞內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等光合色素,也含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
(2)區分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主要依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考向2|
細胞結構與功能統一性的綜合分析
2.(2020·湖南長沙模擬)細胞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其結構和功能是統一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蛋白質合成旺盛的細胞中,核糖體的數目較多,核仁較小
B.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和精子的壽命都較短,它們的壽命短與結構沒有關系
C.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內有大量的線粒體,與小腸的吸收功能有關
D.與人體的其他細胞相比,卵細胞的體積較大,相對表面積也大,有利于物質交換
C 解析:在蛋白質合成旺盛的細胞中,核糖體的數目較多,核仁較大,A錯誤;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和精子的壽命都較短,它們的壽命短與結構有直接關系,B錯誤;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多數物質的方式是主動運輸,消耗能量,因此,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內有大量的線粒體,C正確;與人體的其他細胞相比,卵細胞的體積較大,相對表面積較小,不利于物質交換,D錯誤。
    顯微鏡的使用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1)放大倍數的計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
(2)放大倍數的計量標準:放大倍數是指放大的長度或寬度,而不是指面積或體積。
2.目鏡和物鏡的結構及其長短與放大倍數之間的關系
(1)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反之則放大倍數越大。
(2)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距離裝片越近,如H1;反之則放大倍數越小,距離裝片越遠,如H2。
3.高倍鏡與低倍鏡的比較
項目
物鏡與裝片的距離
視野中的細胞數目
物像大小
視野亮度
視野范圍
低倍鏡





高倍鏡





4.顯微鏡的成像特點和物像移動規律
(1)成像特點:顯微鏡成放大倒立的虛像,實物與像之間的關系是實物旋轉180°就是像。
(2)移動規律:在視野中物像偏向哪個方向,則應向哪個方向移動(或同向移動)裝片。如物像在偏左上方,則裝片應向左上方移動。
5.放大倍數的變化與視野范圍內細胞數量變化的推算
(1)若視野中細胞為單行,計算時只考慮長度或寬度。
(2)若視野中充滿細胞,計算時考慮面積的變化,細胞數量與放大倍數的變化規律如下:
項目
低倍鏡下放大倍數為a
高倍鏡下放大倍數為na
視野中一行細胞數量
c
c/n
圓形視野內細胞數量
d
d/n2
1.(多選)下列有關光學顯微鏡使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觀察切片時,先用低倍鏡再換用高倍鏡,其原因是低倍鏡視野大,易找到目標
B.從低倍鏡轉到高倍鏡時,兩眼必須從顯微鏡側面注視
C.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為防止產生氣泡,首先在載玻片上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蓋上蓋玻片
D.視野中有異物,轉動目鏡不動,則異物一定在物鏡上
CD 解析:觀察切片時,先用低倍鏡再換用高倍鏡,其原因是低倍鏡視野大,易找到目標,A正確;從低倍鏡轉到高倍鏡時,兩眼必須從顯微鏡側面注視,以免物鏡壓壞玻片標本,損壞鏡頭,B正確;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首先在載玻片上滴加1~2滴生理鹽水,并且蓋蓋玻片時,應將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再慢慢放下以防止氣泡產生,C錯誤;視野中有異物,轉動目鏡不動,則異物在物鏡或裝片上,D錯誤。
【方法規律】“污物”位置的判斷
2.生物學研究常用到光學顯微鏡,下列有關光學顯微鏡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在視野中,觀察到細胞中細胞質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其實際運動方向也是順時針
B.轉換為高倍鏡時,先調節粗準焦螺旋,再調節細準焦螺旋,直至圖像清晰
C.用高倍鏡既觀察不到基因表達的轉錄過程,也觀察不到基因表達的翻譯過程
D.視野的亮度可通過反光鏡和光圈來調節,有時讓視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
B 解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顛倒的像,所以光學顯微鏡視野中看到細胞質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該細胞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就是順時針,A正確;使用高倍鏡之前,必須先用低倍鏡找到要觀察的物像,并移到視野的正中央,然后轉動轉換器換為高倍鏡,換用高倍鏡后,只要略微調節細準焦螺旋,就能看到清晰的物像,不可調節粗準焦螺旋,B錯誤;基因表達的轉錄、翻譯過程是分子水平上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觀察到,C正確;視野的亮度可通過反光鏡和光圈來調節,若觀察的生物材料的色澤很淺,讓視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D正確。
生活實踐情境
  大自然是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水、空氣、山脈、河流、微生物、植物、動物、地球、宇宙等等,都屬于大自然的范疇。大自然給人類帶來了很多賴以生存的美好環境,保護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家園。大自然里有各種生物,其中主要包括三大類:植物、動物、微生物。
命題生長點1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地球上瑰麗的生命千姿百態,是富有層次的生命系統。下列各組合中,能體現生命系統的層次由簡單到復雜的正確順序是③②①④⑦⑩⑨。
①腎臟?、谘骸、奂〖毎、芤恢簧窖颉、菁毎麅雀鞣N化合物 ⑥噬菌體?、咄黄莸厣系乃猩窖颉、嗄成种械乃续B?、巅蛾柡?br/>⑩某農田中的所有生物
命題生長點2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
(1)甲、乙細胞在結構上最主要的差異是甲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2)甲、乙細胞共有的結構:核糖體(填細胞器)。
(3)甲、乙細胞均能進行的一項生理活動是光合作用;與此功能相適應的是甲有[⑤]、乙有[?]葉綠體。
命題生長點3
顯微鏡的使用
(1)換用高倍物鏡后,為什么不能調節粗準焦螺旋?
答案:高倍鏡鏡頭較長,粗準焦螺旋調節距離較大,可能會壓破裝片,損壞鏡頭。
(2)如果仔細觀察視野里的標本,應如何正確地調節顯微鏡?
答案:正確的調節順序:移動標本→轉動轉換器→調節光圈→轉動細準焦螺旋。
(3)若視野中出現一半亮一半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反光鏡的調節角度不對。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四個“不一定”
(1)不屬于真核細胞的不一定是原核細胞,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既不是原核細胞,也不是真核細胞。
(2)原核細胞不一定都有細胞壁,如支原體。
(3)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不一定都含有葉綠體,如藍細菌。
(4)能進行有氧呼吸的細胞不一定都含有線粒體,如藍細菌和硝化細菌。
使用光學顯微鏡的幾點注意事項
(1)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雙眼要從側面注視物鏡與玻片標本之間的距離。
(2)換用高倍物鏡后,不能再轉動粗準焦螺旋,只能用細準焦螺旋來調節。
(3)換用高倍物鏡后,若視野太暗,應先調節遮光器(換大光圈)或反光鏡(用凹面反光鏡)使視野明亮,再調節細準焦螺旋。
(4)觀察顏色深的材料,視野應適當調亮,反之則應適當調暗。
PAGE
-
10
-(共77張PPT)
第2課 組成細胞的元素、化合物、糖類和脂質
第一單元 細胞及其分子組成
01
必備知識·落實基礎性
概念梳理
概念辨析
概念構建
種類
相對含量

蛋白質
脂質
糖類和核酸
ae
bcd
b
a
b


主動
復雜化合物
生命活動
C、H、O
單糖
二糖
葡萄糖
核糖
脫氧核糖
纖維素
葡萄糖
淀粉
多糖
儲能
脂肪酸
甘油
膽固醇
維生素D
沉淀
橘黃色
雙縮脲試劑
磚紅
色沉淀
剛配制的
斐林試劑
1
mL
×

×
×
×
×
×
×



×
02
關鍵能力·提升綜合性
考點1
考點2
考點3
自由水散失
過多
細胞呼吸減弱,有機
物消耗減少,有利于種子的儲存
小麥種子成熟過程中,可溶性的還原糖轉變成了
不具有還原性的淀粉
03
命題案例·強化創新性
水、蛋白質
C、H、O、N
D
斐林試劑
碘液
高考贅源網
高考資源
邊的高考專家!】
概念梳理
點此進入
答案
生物化學反應
液體環境
不能水解
按是否水解
可水解為兩分子單糖
及水解產物
水解為多個單糖
植物特有:蔗糖、麥芽糖、淀粉、纖維素
按分布動植物共有
動物特有:乳糖、糖原、幾丁質、半乳糖
構成細胞結構,核糖、脫氧核糖

按功能
主要能源物質
儲能物質
(植物)、糖原(動物)
選材: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組
御備組織樣液(制漿→過濾一取濾液
待測組
織樣液
生成
顏色2m
反,
50~65℃溫水
現藍色
加熱約
論:若出現磚紅色沉淀,則組織樣液中含有還原糖;反之
不含還原糖
取材|:花生種子(浸泡,去掉種皮)
切片:將子葉切成薄片
取最薄的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染色:滴2~3滴蘇丹Ⅲ染液,染

浮色:加1~2滴
用吸水紙吸去多余酒精,滴一滴蒸餾水,蓋上蓋玻片
制成臨時裝片
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
觀察:先在低倍顯微鏡下尋找已著色顆粒,再用高倍顯微
鏡觀察
結論:圓形小顆粒呈
,證明花生種子中含有
概念辨析
概念枸建
來源于無機自然界

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胞中
多為化合物形式存在
的元素
化合物
糖類——單糖、二糖、多糖
糖類和
有機物
脂質
脂質—一脂肪、磷脂、固醇
化合物
存在形式:自由水和
水結合水
生理功能
無機物
主要以離子形式
無機鹽一存在
生理功能第2課 組成細胞的元素、化合物、糖類和脂質
課程標準要求
學業質量水平
1.1.1 說出細胞主要由C、H、O、N、P、S等元素構成,它們以碳鏈為骨架形成復雜的生物大分子1.1.2 指出水大約占細胞重量的2/3,以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形式存在,賦予了細胞許多特性,在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1.1.3 舉例說出無機鹽在細胞內含量雖少,但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1.1.4 概述糖類有多種類型,它們既是細胞的重要結構成分,又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1.1.5 舉例說出不同種類的脂質對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1.基于對細胞元素組成的認知,認同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并能說出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在細胞中的作用。(生命觀念)2.結合水和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分析水和無機鹽的重要作用。(科學思維)3.通過對糖類和脂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理解,認同物質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并能結合糖類和脂質的功能,在生活中注意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命觀念 社會責任)4.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科學探究)
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組成細胞的元素
(1)元素的來源、分類和存在形式
(2)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組成上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①統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在元素種類上具有統一性。
②差異性:同一種元素在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中的相對含量差別很大。
2.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1)上圖中a表示水,b表示蛋白質,c表示脂質,d表示糖類和核酸,e表示無機鹽。
3.細胞中的無機物
(1)細胞中的水
②自由水/結合水與代謝、抗逆性的關系
(2)細胞中的無機鹽
二、糖類、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1.細胞中的糖類
(1)組成元素:一般由C、H、O三種元素構成。
(2)種類和功能
2.細胞中的脂質
(1)脂肪
①組成: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反應形成。
②功能:良好的儲能物質;保溫、緩沖和減壓。
(2)磷脂: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3)固醇
①膽固醇:構成動物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體內還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
②性激素: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
③維生素D: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
三、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檢測原理
(1)還原糖的檢測:還原糖+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2)脂肪的檢測:脂肪+蘇丹Ⅲ染液―→橘黃色。
(3)蛋白質的檢測: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2.實驗步驟
(1)還原糖的檢測
(2)脂肪的檢測
(3)蛋白質的檢測
1.組成細胞的各種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1)在沙漠植物仙人掌的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質。
(×)
(2)在人體活細胞中氫原子的數目最多。
(√)
(3)曬干的種子細胞內不含有水分,導致細胞代謝停止,有利于種子長時間儲存。
(×)
(4)Mg參與構成葉綠體中的各種色素。
(×)
(5)細胞中的無機鹽大多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CaCO3構成骨骼、牙齒等。
(×)
2.不同種類的糖類和脂質分別具有不同的作用
(1)淀粉水解的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
(2)脂肪酸和磷脂含有的元素相同。
(×)
(3)脂肪比相同質量的多糖徹底氧化產能少。
(×)
(4)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組成的。
(√)
3.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取成熟香蕉勻漿,用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
(√)
(2)花生子葉經蘇丹Ⅲ染液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脂肪顆粒。
(√)
(3)檢測還原糖、蛋白質都需要進行水浴加熱。
(×)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斐林試劑與雙縮脲試劑的“一同、三不同”
比較項目
斐林試劑
雙縮脲試劑
不同點
原理
斐林試劑的實質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
雙縮脲試劑的實質是堿性環境中的Cu2+
方法
將甲、乙兩液等量混勻后立即使用
先加A液1
mL搖勻,然后加B液4滴
成分
CuSO4溶液的質量濃度為0.05
g/mL
CuSO4溶液的質量濃度為0.01
g/mL
相同點
都含有NaOH和CuSO4兩種成分,且NaOH溶液的質量濃度都為0.1
g/mL
2.三類有機物檢測在操作步驟上的“三個唯一”
(1)唯一需要加熱的實驗:還原糖檢測,若不加熱,則無磚紅色沉淀出現。
(2)唯一用到顯微鏡的實驗:脂肪檢測,用于觀察細胞內的脂肪顆粒。
(3)唯一使用酒精的實驗:脂肪的檢測,用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3.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生物組織中無還原糖時:與斐林試劑混合,水浴加熱后的現象不是無色,而是淺藍色。
(2)脂肪檢測的過程中滴加1~2滴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的目的是洗去浮色,原因是蘇丹Ⅲ染液易溶于酒精。
(3)蛋白質檢測
①若用大豆作材料,必須提前浸泡。
②若用蛋清液作材料,必須稀釋,防止其黏在試管壁上不易刷洗。
(4)三個實驗中都不宜選取有顏色的材料,否則會干擾實驗結果的顏色變化。
(5)物質檢測實驗一般不設立對照實驗,若需設立對照實驗,對照組應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質,如驗證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質,對照組可加入蛋白質溶液。
1.(2020·山東濰坊模擬)某校生物興趣小組進行了生物組織中還原糖檢測的實驗(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實驗材料選擇方面,用蘋果比用植物葉片的效果要好
B.在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進還原糖的溶解
C.用于該實驗檢測的斐林試劑也可用于檢測蛋白質,只是添加試劑的順序不同
D.由于斐林試劑不穩定,在使用斐林試劑時要先加入0.1
g/mL的NaOH溶液,后加入0.05
g/mL的CuSO4溶液
A 解析:蘋果含還原糖量高、顏色淺,比植物葉片更適合用于還原糖的檢測,A正確;在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使實驗材料研磨充分,B錯誤;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中CuSO4溶液的濃度不同,C錯誤;在使用斐林試劑時應將NaOH和CuSO4溶液等量混勻后再加入組織樣液中,D錯誤。
2.實驗測得小麥、大豆、花生三種生物干種子中三大類有機物含量如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通過高倍顯微鏡可以看到花生切片中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B.向小麥種子的研磨濾液中加入斐林試劑,就會呈磚紅色
C.用雙縮脲試劑檢驗大豆組織樣液中存在蛋白質,加熱呈藍色
D.萌發時相同質量的三種種子需要的O2量基本相同
A 解析:選用花生檢驗細胞中有脂肪存在時需要制臨時切片,然后借助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花生切片中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A正確;由于小麥種子中含有的淀粉是非還原糖,所以向小麥種子的研磨濾液中加入斐林試劑,不會呈磚紅色,即使小麥種子中含有還原糖,加入斐林試劑后也需進行水浴加熱才會出現磚紅色沉淀,B錯誤;用雙縮脲試劑檢驗大豆組織樣液中存在蛋白質,不需要加熱,呈紫色而不是藍色,C錯誤;由于脂肪中的碳氫比例高,所以萌發時相同質量的三種種子需要的O2量不相同,D錯誤。
    細胞中的水和無機鹽
人體的許多生理活動一定要有水的參與才能進行,水是運輸媒介,它可以將氧氣和各種營養物質直接或間接地帶給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并將新陳代謝的廢物和有害有毒的物質通過大小便、出汗、呼吸等途徑及時排出體外。無機鹽的代謝可以通過分析血液、尿液或組織中的濃度來判斷。在我國,鈣、鐵和碘的缺乏較常見。硒、氟等隨地球化學環境的不同,既有缺乏病如克山病和大骨節病、齲齒等,又有過多癥如硒中毒和氟骨癥現象。
(1)水是如何參與細胞中的生化反應的?
答案:提供反應的介質;作為反應物直接參與生化反應。
(2)細胞中的無機鹽多以何種形式存在?無機鹽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案: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少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無機鹽的功能:是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平衡和酸堿平衡。
(3)缺鐵會導致哺乳動物血液運輸O2的能力下降,請分析原因。
答案:鐵是血紅素的組成成分,而血紅素又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血紅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運輸O2,缺鐵會導致哺乳動物血紅蛋白合成受阻,血液運輸O2的能力下降。
1.水的產生、利用、吸收及其調節
2.驗證某種無機鹽生理功能的實驗方案
實驗組:正常植物+缺X培養液培養一段時間后,表現出相應的癥狀,再加入X后,癥狀消失。
對照組:正常植物+完全培養液培養一段時間后,植物正常生長。
實驗相關說明:
(1)實驗中應保證實驗材料的一致性,即材料的種類、生長狀況等相同。
(2)實驗組加入X的目的是二次對照,使實驗組前后對照,以增強說服力。
(3)該方案也可用于檢測某種無機鹽是否是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需的。
考向1|
水功能的分析
1.(2020·湖北武漢模擬)下列關于細胞中水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細胞中的含水量與細胞代謝速率密切相關
B.DNA復制和轉錄都有水產生,翻譯不產生水
C.線粒體中產生大量ATP的同時一定有水生成
D.癌細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比衰老細胞中高
B 解析:細胞中的含水量與細胞代謝速率密切相關,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越高,細胞代謝越旺盛,A正確;DNA復制和轉錄過程都涉及相應的核苷酸聚合為核苷酸鏈,因此都有水產生,在翻譯過程中氨基酸脫水縮合也會產生水,B錯誤;線粒體中產生大量ATP發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該階段發生的反應是前兩個階段產生的[H]與氧結合生成H2O,并釋放大量的能量,C正確;癌細胞的代謝較衰老細胞的旺盛,因此癌細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比衰老細胞中高,D正確。
考向2|
無機鹽的相關實驗
2.(2021·山東濰坊模擬)設計實驗探究X是否屬于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無機鹽,某同學的構思大致如下:本實驗中采用甲組、乙組之間的空白對照;以及乙組中實驗前(無X)與實驗后(有X)之間的自身對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對照組是甲組、乙組實驗后
B.控制此實驗的無關變量只需選一些相同的植物
C.此實驗如果是無土栽培,則實驗前營養液要滅菌
D.為防止外界影響,此實驗需在黑暗密閉條件下進行
C 解析:該實驗中對照組是甲組、乙組實驗前,A錯誤;此實驗的無關變量有植物的種類、生長狀況和培養條件等,B錯誤;若此實驗是無土栽培,則實驗前營養液要滅菌,C正確;由于培養的是植物,故此實驗需在光照條件下進行,D錯誤。
    糖類、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當人體內血糖濃度過高時,就可以以糖原的形式貯存在肝臟和肌肉中,以這種方式所貯藏的葡萄糖有限,當肝臟與肌肉達到貯藏極限時,多余的葡萄糖就會被轉換成脂肪而貯藏于脂肪組織中,這就是糖類引起肥胖的因素之一。
(1)糖尿病病人的飲食受到嚴格的限制,但受限制的并不僅僅是甜味食品,米飯和饅頭等主食為什么也需要定量攝取?
答案:米飯、饅頭等主食富含淀粉,淀粉經消化分解后可以生成葡萄糖,進而使血糖升高。
(2)平時的膳食中是否應杜絕或禁止膽固醇的攝入?為什么?
答案:不應該。膽固醇參與細胞膜組成,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
(3)油料作物種子如花生、蓖麻在播種時,播種的深度相對較淺,從物質代謝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油料作物種子含脂肪較多,種子萌發時消耗的氧氣量相對較大。
1.糖類和脂質的區別
比較項目
糖類
脂質
元素組成
一般是C、H、O
C、H、O(N、P)
種類
單糖、二糖、多糖等
脂肪、磷脂、固醇等
合成部位
淀粉:葉綠體纖維素:高爾基體糖原:主要是肝臟、肌肉
主要是內質網
生理作用
①主要的能源物質;②構成細胞結構,如糖被、細胞壁;③核酸的組成成分,如核糖、脫氧核糖
①生物體的儲能物質,如脂肪;②構成細胞膜和多種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如磷脂;③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如性激素
相同質量的物質分解情況
耗O2少,產H2O少,釋放能量少
耗O2多,產H2O多,釋放能量多
2.糖脂代謝異常與人體健康
(1)高血糖(糖尿病):長期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等器官的慢性損傷和功能障礙。
(2)低血糖: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導致身體無力、眩暈等癥狀。
(3)動脈粥樣硬化
①原因:長期高血脂導致動脈內膜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
②癥狀: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腔狹窄,嚴重時會導致動脈阻塞,從而使相應組織或器官缺血或壞死,發生在大腦和心臟部位會導致腦(心)梗死。
③預防途徑:控制飲食,維持低脂、低糖、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另外還要多做有氧運動,促進糖脂的消耗。
3.種子形成和萌發過程中糖類和脂質的變化
(1)種子形成和萌發過程中物質變化
種子類型
單子葉植物種子(如小麥)
雙子葉植物種子(如大豆)
種子形成時
可溶性糖(還原糖)→淀粉
糖類→脂肪
種子萌發時
淀粉→可溶性糖(還原糖)
脂肪→甘油、脂肪酸→糖類
(2)種子形成和萌發過程中“量”的變化
①種子形成時,光合作用產物的輸入導致干重增加。
②種子萌發時,吸收水分導致鮮重增加,種子萌發初期干重有所增加(是由于有機物水解),然后再減少(細胞呼吸消耗)。
考向1|
脂質的類型及功能
1.脂質在細胞中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功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脂肪可被蘇丹Ⅲ染液染成紫色
B.磷脂主要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
C.膽固醇使動物細胞膜具有剛性
D.脂肪是細胞內各種膜結構的組成成分
C 解析:脂肪可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A錯誤;磷脂是細胞內各種膜結構的重要成分,不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B錯誤;膽固醇安插在細胞膜的結構中,使細胞膜的結構具有穩定性和剛性,C正確;脂肪不參與膜結構組成,D錯誤。
考向2|
種子形成和萌發過程中化合物的變化分析
2.某油料植物的種子中脂肪含量為種子干重的70%。為探究該植物種子萌發過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變化,某研究小組將種子置于溫度、水分(蒸餾水)、通氣等條件適宜的黑暗環境中培養,定期檢測萌發種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結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漸減少,到第11
d時減少了90%,干重變化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觀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染液對種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________色的脂肪顆粒。
(2)實驗過程中,導致萌發種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填“C”“N”或“O”)。
(3)實驗第11
d后,如果要使萌發種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須提供的條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解析:(1)欲觀察胚乳中的脂肪,可將種子中的胚乳切片,用蘇丹Ⅲ染液進行染色,放在顯微鏡下即可觀察到橘黃色的脂肪顆粒。(2)由題干可知,某油料作物的種子中脂肪占干重的70%。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脂肪含量逐漸減少,而在此過程中,干重卻先增加后減少,干重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脂肪轉化為糖類。由于脂肪與糖類相比,其碳、氫比例高,當脂肪轉化為糖類時,氧元素增加。(3)實驗到第11
d時,脂肪減少了90%,種子干重的增加不再來源于脂肪的轉化,而來源于光合作用。由于種子處于黑暗環境,并且提供的是蒸餾水,因而欲完成光合作用必須提供的條件是光照和所需的礦質元素。
答案:(1)蘇丹Ⅲ 橘黃 (2)O (3)光照 所需的礦質元素
(1)隨著種子的成熟,種子中水分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自由水散失過多。由此引起的細胞呼吸的變化及益處是細胞呼吸減弱,有機物消耗減少,有利于種子的儲存。
(2)在小麥種子成熟過程中,取第20天和第50天的種子分別制成組織樣液,加入斐林試劑后水浴加熱,發現第20天的磚紅色沉淀更多,其原因是小麥種子成熟過程中,可溶性的還原糖轉變成了不具有還原性的淀粉。
學習探索情境
  茅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密生鱗片;葉多叢集基部;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通過血清藥理學方法確定白茅根水提物含有抗腫瘤有效物質組分,白茅根多糖可以增強動物的免疫能力并延緩腎臟纖維化的進程。一種茅草的根內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種有益于健康的成分。
命題生長點1
組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茅草根細胞中鮮重最多的兩種化合物依次是水、蛋白質。
(2)若茅草根完全脫水后,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具有多樣性,其一定含的元素是C、H、O、N。
(3)大腸桿菌體內的各種元素的含量是否和茅草根內的完全相同?
答案:不完全相同。不同生物體內的各種元素的含量存在較大差異。
命題生長點2
細胞內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下列關于茅草根內糖類的敘述,正確的是(
D
)
A.單糖可以被進一步水解為更簡單的化合物
B.構成淀粉、糖原和纖維素的單體均為果糖
C.細胞識別與糖蛋白中蛋白質有關,與糖鏈無關
D.糖類是大多數植物體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解析:單糖不能被進一步水解,A錯誤;構成淀粉、糖原和纖維素的單體均為葡萄糖,B錯誤;細胞膜上糖類與蛋白質分子結合而成的糖蛋白與細胞識別有著密切關系,其中糖鏈具有重要作用,C錯誤;大多數植物體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纖維素,D正確。
命題生長點3
實驗探究
(1)利用茅草根開發成的一種保健飲料是否適用于糖尿病患者呢?我們可以鑒定茅草根中是否含有還原糖和淀粉,還原糖可用斐林試劑來檢測,淀粉可用碘液來檢測。
(2)簡述在利用茅草根檢測是否含有還原糖和淀粉的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及分析。
答案:如果在茅草根提取液中加入斐林試劑并水浴加熱后出現磚紅色沉淀,說明茅草的根內含有還原糖;否則沒有。如果在茅草根提取液中加入碘液出現藍色,說明茅草的根內含有淀粉;否則沒有。
細胞鮮重和干重中元素與化合物的含量不同
(1)在組成細胞的元素中,占鮮重百分比:O>C>H>N;占干重百分比:C>O>N>H。
(2)在組成細胞的化合物中,占鮮重百分比:水>蛋白質>脂質>糖類和核酸,但在干重百分比中,蛋白質最多。
脂肪與糖類的區別
(1)相對于糖類分子,脂肪分子中含C、H的比例高,而含O的比例低。故在氧化分解時,單位質量的脂肪較糖類消耗的氧氣多,產生的水多,產生的能量也多。
(2)油料植物種子萌發過程中脂肪會轉變為糖類,與糖類相比,脂肪中氧含量較低,故導致萌發種子干重增加的元素主要是O。
PAGE
-
12
-(共67張PPT)
第3課 蛋白質和核酸
第一單元 細胞及其分子組成
01
必備知識·落實基礎性
概念梳理
概念辨析
概念構建
脫水縮合
核糖體
二肽
肽鍵
一個來自氨基,一個來自羧基
羧基
多肽
空間構象
理化性質
生物活性
遺傳信息
遺傳
變異
蛋白質
細胞核
葉綠體和線粒體
細胞質
②④

×
×
×
×

×
×

×
×
×
02
關鍵能力·提升綜合性
考點1
考點2
考點3
不能
蛋白質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特定的結構,
需要經過加工才能形成特定的空間結構
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不同,形成的蛋白質的空間
結構也可能不同
03
命題案例·強化創新性
氨基酸
脂肪
DNA
糖原
A
高考贅源網
高考資源
邊的高考專家!】
概念梳理
點此進入
答案
排列順序
元素組成C、H、O、N
小分子物質
相互連接
核苷
基本單位
脫水聚

或兩條

核酸
DNA
RNA
含氮堿基
核苷酸鏈
概念辨析
概念枸建
H2N—C-
COOH
H2NCCH2—COOH
COOH
2N—CCH2-OH
COOH
點此進入
解析答案第3課 蛋白質和核酸
課程標準要求
學業質量水平
1.1.6 闡明蛋白質通常由21種氨基酸分子組成,它的功能取決于氨基酸序列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細胞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質完成1.1.7 概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儲存與傳遞遺傳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1.基于對蛋白質和核酸功能的說明,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并通過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生命觀念)2.通過推導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脫水縮合的過程以及DNA和RNA的結構,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嘗試構建蛋白質和DNA的結構模型。(科學思維)3.結合蛋白質與人體健康方面的關系,形成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社會責任)
一、蛋白質的結構及功能
1.蛋白質的功能(連線)
          
①肌肉、頭發等
a.免疫功能
②絕大多數酶
b.調節功能
③血紅蛋白
c.催化作用
④胰島素
d.運輸功能
⑤抗體
e.構成細胞和生物體
提示:①—e?、凇猚?、邸猟 ④—b ⑤—a
2.氨基酸及其種類
3.蛋白質的合成及其結構
(1)二肽的形成
①過程a是脫水縮合;場所是核糖體。
②物質b的名稱為二肽。
③箭頭所指的化學鍵的名稱為肽鍵。
④H2O中H
的來源:一個來自氨基,一個來自羧基,O來源于羧基。
(2)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氨基酸多肽蛋白質
(3)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
4.蛋白質的變性:蛋白質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喪失的現象。
二、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1.核酸的結構層次
2.核酸的功能
(1)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
(2)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核酸的分布
(1)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葉綠體和線粒體中也有少量分布。
(2)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下列有關生物大分子的描述,正確的是②④。
①多糖的基本單位是葡萄糖?、诙嗑垠w是由若干個單體連接而成的?、劾w維素和淀粉的單體都是麥芽糖?、艿鞍踪|的單體是氨基酸 ⑤核酸的單體是脫氧核苷酸
1.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1)肽鏈中的肽鍵是在核糖體中形成的。
(√)
(2)氨基酸之間脫水縮合形成的水分子中的氫全部來自氨基。
(×)
(3)肽鏈中游離氨基的數目與參與構成肽鏈的氨基酸種類無關。
(×)
2.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1)蛋白質控制和決定著細胞及整個生物體的遺傳特性。
(×)
(2)細胞膜、細胞質基質中負責轉運氨基酸的載體都是蛋白質。
(×)
(3)細胞內蛋白質發生水解時,通常需要另一種蛋白質的參與。
(√)
3.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
(1)構成DNA和RNA的核苷酸共有5種。
(×)
(2)DNA的兩條脫氧核苷酸鏈之間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
(×)
(3)DNA和RNA的堿基組成不完全相同。
(√)
4.核酸是生物體內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
(1)真核生物以DNA為遺傳物質,部分原核生物以RNA為遺傳物質。
(×)
(2)只有細胞內的核酸才是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
(×)
(3)分子大小相同,堿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攜帶的遺傳信息一定相同。
(×)
     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某核糖核酸酶是由124個氨基酸組成的一條多肽鏈,含有四對二硫鍵,空間構象為球狀分子。將天然核糖核酸酶在8
mol/L脲中用β?巰基乙醇處理,則分子內的四對二硫鍵斷裂,分子變成一條松散的肽鏈,此時酶活性完全喪失。但用透析法除去β?巰基乙醇和脲后,此酶經氧化又自發地折疊成原有的天然構象,同時酶活性又恢復。
(1)組成核糖核酸酶的元素一定有哪些?可能還會有哪些?
答案:一定有C、H、O、N,可能還會有S、Se等。
(2)組成核糖核酸酶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其結構有何特點?
答案:組成核糖核酸酶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結構特點是每種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3)核糖核酸酶的復雜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不同,以及肽鏈盤曲、折疊方式不同,形成的復雜的空間結構也不同,從而形成了核糖核酸酶的復雜結構。
(4)根據題中信息,請分析食用熟雞蛋比生雞蛋更易于人體消化吸收的原因。
答案:高溫破壞了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使其變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1.與氨基酸、蛋白質有關的巧記方法
(1)“諧音法”巧記八種必需氨基酸
甲(甲硫氨酸)攜(纈氨酸)來(賴氨酸)一(異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書(蘇氨酸)。
(2)“一、二、三、四、五”巧記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
 |
 |
 |
2.蛋白質功能多樣性的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及多肽鏈盤曲、折疊形成的空間結構多樣結構多樣性功能多樣性。
(2)根本原因:遺傳物質中千變萬化的堿基排列順序遺傳信息的多樣性蛋白質的多樣性。
(3)進化原因:千變萬化的環境條件→通過自然選擇保留適應環境的個體及個體內的蛋白質→個體多樣性和蛋白質的多樣性。
3.區別蛋白質的三種變化
(1)鹽析:是由溶解度的變化引起的,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沒有發生變化。
(2)變性:是由高溫、過酸、過堿、重金屬等因素導致的,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肽鏈變得松散,喪失了生物活性,但是肽鍵一般不斷裂。
(3)水解:在蛋白酶作用下,肽鍵斷裂,蛋白質分解為短肽和氨基酸。水解和脫水縮合的過程相反。
考向1|
組成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的種類和特點
1.(2021·河南開封模擬)下面是三種化合物的結構簡式,下列有關三種化合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三種化合物可以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
B.三種化合物的共同點之一是都含有一個氨基、一個羧基
C.三種化合物都不能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
D.三種化合物兩兩結合形成的物質的游離氨基數相同
B 解析:三種物質都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都可用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表示,A正確;題圖中三種氨基酸的共同點應為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一個羧基,B錯誤;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產生紫色反應,是由于蛋白質中有肽鍵,氨基酸中無肽鍵,故不能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C正確;三種化合物兩兩結合形成的物質中游離的氨基數均為1,D正確。
【方法規律】“二看法”判斷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
(1)看數量
①方法:至少有一個—NH2和一個—COOH。
②舉例:下列物質不屬于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原因
(2)看位置
①方法:必須有一個—NH2和一個—COOH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②舉例:下列物質不屬于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原因
考向2|
蛋白質分子結構和功能的分析
2.(2018·全國卷Ⅱ)下列關于人體中蛋白質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漿細胞產生的抗體可結合相應的病毒抗原
B.肌細胞中的某些蛋白質參與肌肉收縮的過程
C.蛋白質結合Mg2+形成的血紅蛋白參與O2運輸
D.細胞核中某些蛋白質是染色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C 解析:抗原能和特異性抗體相結合,病毒、細菌等病原體表面的蛋白質等物質都可以作為引起免疫反應的抗原,可見,漿細胞產生的抗體可結合相應的病毒抗原,A正確;肌細胞中的某些蛋白質(如肌動蛋白等)參與肌肉收縮的過程,B正確;蛋白質結合Fe2+
形成的血紅蛋白參與O2的運輸,C錯誤;染色體是細胞核的結構之一,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正確。
(1)細胞內核糖體上合成的多肽能不能直接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理由是蛋白質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特定的結構,需要經過加工才能形成特定的空間結構。
(2)研究發現某些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的種類、數目相同,但是功能不同,原因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不同,形成的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也可能不同。
     蛋白質的相關計算與分析
1.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肽鏈數、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和相對分子質量的關系
假設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由n個氨基酸分別形成1條鏈狀多肽或m條鏈狀多肽:
形成肽鏈數
形成肽鍵數
脫去水分子數
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
1
n-1
n-1
na-18(n-1)
m
n-m
n-m
na-18(n-m)
特別提醒:①計算蛋白質(多肽)的相對分子質量時,除了考慮水分子的減少外,還要考慮其他化學變化過程,如肽鏈上出現一個二硫鍵時,要再減去2(即兩個氫原子),若無特殊說明,不考慮二硫鍵。
②若為環狀多肽,則可將相對分子質量計算公式na-18(n-m)中的肽鏈數(m)視為零,再進行相關計算。
2.組成蛋白質的元素的原子數計算
在一個氨基酸中,若不考慮R基,至少含有2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4個氫原子和1個氮原子。在脫水縮合形成多肽時,要失去部分氫、氧原子,但是碳原子、氮原子的數目不會減少。其相關數量關系如下:
(1)碳原子數=氨基酸的分子數×2+R基上的碳原子數。
(2)氫原子數=各氨基酸中氫原子的總數-脫去的水分子數×2。
(3)氧原子數=各氨基酸中氧原子的總數-脫去的水分子數。
(4)氮原子數=肽鏈數+肽鍵數+R基上的氮原子數=各氨基酸中氮原子的總數。
(5)由于R基上的碳原子數不好確定,且氫原子數較多,因此以氮原子數或氧原子數的計算為突破口,計算氨基酸的分子式或氨基酸個數最為簡便。
3.基因表達中氨基酸與相應DNA、mRNA中堿基之間的數量關系
DNA(基因)mRNA蛋白質
 堿基數  ∶ 堿基數  ∶氨基酸數
 
 6 
 ∶  3  ∶
 
1
由于mRNA中有終止密碼子等原因,上述關系應理解為每合成1個氨基酸至少需要mRNA上的3個堿基和DNA(基因)上的6個堿基。
4.利用“排列組合”解答多肽種類的計算題
多肽的種類數可以借助下面的示意圖(?代表要安放的氨基酸的位置),結合數學中“排列組合”的相關知識,推導出相關的計算規律(以21種氨基酸形成的四肽化合物為例)。
(1)若每種氨基酸數目不限,可形成肽類化合物的種類有214種(即1號位置安放氨基酸的情況有21種,2、3、4號也是如此,即21×21×21×21=214種)。
(2)若每種氨基酸只有一個,可形成肽類化合物的種類有(21×20×19×18)種(即1號位置安放氨基酸的情況有21種,2號位置安放的氨基酸只能在剩余的20種中選擇……)。
考向1|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和數量的計算
1.蛋白水解酶分內切酶和外切酶2種,外切酶專門作用于肽鏈末端的肽鍵,內切酶則作用于肽鏈內部特定區域。若某蛋白內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兩側的肽鍵,某四十九肽經該內切酶作用后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形成短肽A、B、C共消耗2分子水
B.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數少1個
C.該四十九肽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號位上
D.若用蛋白外切酶處理該多肽,最終會得到49個氨基酸
A 解析:題圖是某四十九肽經內切酶作用后的情況,其中內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兩側的肽鍵,經內切酶處理該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個片段,說明該四十九肽第17、31和32號位為苯丙氨酸,C正確;題中短肽的形成過程共需要斷裂5個肽鍵,消耗5個水分子,A錯誤;斷裂的5個肽鍵分別位于16號和17號之間、17號和18號之間、30號和31號之間、31號和32號之間、32號和33號之間,每個苯丙氨酸含有2個氧原子、每個水分子含有1個氧原子,短肽A、B、C比該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數少2×3-5=1個,B正確;外切酶專門作用于肽鏈末端的肽鍵,若該四十九肽用蛋白外切酶處理,最終可得到49個氨基酸,D正確。
考向2|
結合基因表達考查蛋白質的相關計算
2.經測定,某多肽鏈分子式是C21HxOyN4S2,其中含有一個二硫鍵。已知該多肽是由下列幾種氨基酸中的幾種作為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O2N)、天冬氨酸(C4H7O4N)、丙氨酸(C3H7O2N)、亮氨酸(C6H13O2N)、半胱氨酸(C3H7O2NS)。下列關于該多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多肽水解后產生的氨基酸分別是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半胱氨酸
B.該多肽中H原子數和O原子數分別是30和5
C.該多肽形成過程中至少需要3種tRNA
D.該多肽在核糖體上形成,形成過程中相對分子質量減少了54
D 解析:由題中信息可知,該肽鏈的分子式是C21HxOyN4S2,題干中的幾種氨基酸中都只含有1個氨基,根據N原子數量可知,該多肽由4個氨基酸組成;根據S原子數量可知,該多肽中含有2個半胱氨酸;根據C原子守恒,半胱氨酸含有3個C,所以另兩個氨基酸共含有C原子個數為21-3×2=15(個),可知為苯丙氨酸和亮氨酸。因此,該多肽由2個半胱氨酸、1個苯丙氨酸和1個亮氨酸經脫水縮合反應失去
3個水分子和2個氫原子形成,A正確;該多肽中H原子數=2×7+11+13-3×2-2=30(個),O原子數=2×2+2+2-3=5(個),B正確;由以上分析可知,該多肽中氨基酸的種類為
3種,形成過程至少需要3種tRNA轉運,C正確;該多肽在核糖體上形成時的脫水數為3個,另外由于形成一個二硫鍵失去2個氫原子,所以該過程中相對分子質量減少3×18+2=56,D錯誤。
     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核酸與人體的新陳代謝、免疫功能的調節、生老病死和健康長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而且起著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把個體的一生比作一出大戲,那么核酸就是這一部大戲的編劇,蛋白質則是這一出大戲的演員。
(1)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什么,由哪些小分子物質組成?核苷酸的排列順序與遺傳信息有什么關系?造成核酸分子多樣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堿基組成。核苷酸或堿基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核酸分子的多樣性是由堿基數目和排列順序決定的。
(2)核酸的種類有哪些?各自分布在哪里?發揮什么生理功能?
答案:DNA和RNA。真核生物DNA分布在細胞核、葉綠體、線粒體中;原核生物DNA分布在擬核和質粒中。真核生物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細胞核中也會有少量RNA;原核生物RNA分布在細胞質中。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DNA初步水解和徹底水解的產物分別是什么?
答案:DNA初步水解產物是脫氧核糖核苷酸,徹底水解產物是磷酸、脫氧核糖和A、T、G、C四種含氮堿基。
1.“一、二、三、四、五”巧記DNA的結構
(1)一:一種雙螺旋結構。
(2)二:二條脫氧核苷酸長鏈。
(3)三:三種小分子,磷酸、堿基和脫氧核糖。
(4)四:四種單體,腺嘌呤脫氧核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胞嘧啶脫氧核苷酸。
(5)五:五種元素(C、H、O、N、P)。
2.比較DNA和RNA的差異
分類
DNA
RNA
組成單位
成分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堿基
T(胸腺嘧啶)
U(尿嘧啶)
A(腺嘌呤)、C(胞嘧啶)、G(鳥嘌呤)
磷酸
磷酸
結構
一般是雙鏈
一般是單鏈
3.比較不同生物核酸的核苷酸種類和堿基種類
比較項目
病毒
細胞生物
核酸種類
DNA或RNA
DNA和RNA
五碳糖種類
1種:核糖或脫氧核糖
2種:核糖和脫氧核糖
堿基種類
4種:A、G、C、T或A、G、C、U
5種:A、G、C、T、U
核苷酸種類
4種
8種
考向1|
核酸的組成和結構
1.(2020·福建泉州模擬)某同學制作的核酸分子局部模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①可能是胸腺嘧啶
B.圖中②含有C、H、O、N等元素
C.圖中①②③表示一個核苷酸模型
D.此模型可表示RNA分子的局部結構
D 解析:題圖中含有尿嘧啶,表示的是RNA分子的局部結構模型,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堿基,圖中①不可能是胸腺嘧啶,A錯誤,D正確;圖中②為五碳糖,其元素組成是C、H、O,B錯誤;根據核苷酸的結構特點,磷酸基團連接在5號碳原子上,①②③不能構成一個核苷酸模型,C錯誤。
【方法規律】“三看法”判斷DNA和RNA
考向2|
核酸的功能及與蛋白質的關系
2.(2019·江蘇卷)下列關于細胞內蛋白質和核酸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核酸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相同
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應蛋白質的參與
C.蛋白質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參與
D.高溫會破壞蛋白質和核酸分子中的肽鍵
B 解析:核酸的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質的主要組成元素是C、H、O、N,A錯誤;核酸包括DNA和RNA,二者的合成都需要相關酶的催化,而這些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B正確;蛋白質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參與,而蛋白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因此蛋白質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參與,C錯誤;高溫會破壞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但是不會破壞肽鍵,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鍵,D錯誤。
學習探索情境
  生物體內的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是通過單體間的共價結合而形成的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聚合物。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單體有一種的,也有多種的。若以蛋白質的氨基酸單體為例,就有21種,而這些單體之間的排列順序對于整個蛋白質分子的性能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已經發現,置換一個分子中的一個單體有可能改變整個分子的性能,從而造成生物功能上的巨大變化,甚至可能影響生物個體的生存。
命題生長點1
蛋白質和核酸的組成
下圖表示不同化學元素所組成的化合物,分析回答相關問題:
(1)若①為某種大分子的組成單位,則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2)若②是細胞中重要的儲能物質,則②可能是脂肪;
(3)若③為細胞內能儲存遺傳信息的大分子物質,則③一定是DNA;
(4)若④主要是在動物肝臟和肌肉中合成的儲能物質,則④是糖原。
命題生長點2
蛋白質和核酸的功能
m1、m2分別是有機物M1、M2的基本組成單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M1具有物質運輸、催化、調節、免疫等多種功能
B.m1和m2之間的區別主要是五碳糖和堿基的種類不同
C.在HIV體內,將M2徹底水解,得到5種堿基,2種五碳糖
D.M1、M2共有的元素為C、H、O、N、P
命題生長點3
蛋白質和核酸的多樣性
單體的排列順序不同是許多生物大分子具有差異性的原因之一,你能說出此觀點的具體例子嗎?
答案:細胞膜上不同載體蛋白之間的差異;mRNA、rRNA和tRNA之間的差異;同一條染色體上不同基因之間的差異。
判斷化合物種類的技巧
(1)根據“元素組成+功能”推斷有機物的種類
(2)根據“特征元素”推斷化合物的種類
DNA、RNA和蛋白質水解產物的比較
項目
DNA
RNA
蛋白質
初步水解產物
4種脫氧核苷酸
4種核糖核苷酸
多肽
徹底水解產物
脫氧核糖、含氮堿基和磷酸
核糖、含氮堿基和磷酸
氨基酸
PAGE
-
12
-(共29張PPT)
實驗探究系列一 實驗目的的確定
第一單元 細胞及其分子組成
01
典例示范
02
技法總結
03
類題試練
高考贅源網
高考資源
邊的高考專家!】
第一步
通法:猜測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
作出實驗假設/>
可以有多種
第二步
通法:實驗類型包括驗證類和探究類,驗
確定實驗類型/公>
證類的實驗假設是唯一的,而探究
類的實驗假設包括所有可能
通法:(1)審題干找變量:“驗證/探究ⅹx
(自變量)對ⅹⅹ×(因變量)的作用或
影響”或“驗證/探究ⅹ××(因變
第三步
分析實驗變量>
量)與×x×(自變量)的關系”
(2)對比法找變量:從實驗組和對
照組中找出其中不同的因素或條件,
即為自變量
通法:(1)根據題目信息“探究(驗證、證
明或研究等)
”直接確定
明確實驗目的空(2)根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
確定;
(3)根據實驗裝置及培養條件確定實驗探究系列1
實驗目的的確定
(2019·江蘇卷)為探究玉米籽粒發芽過程中一些有機物含量的變化,研究小組利用下列供選材料用具進行了實驗。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碘液,緩沖液,淀粉,淀粉酶等;研缽,水浴鍋,天平,試管,滴管,量筒,容量瓶,顯微鏡,玻片,酒精燈等。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芽過程中蛋白質(肽類)含量變化,在不同發芽階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別加入________試劑,比較顏色變化。該實驗需要選用的器具有________(填序號)。
①試管?、诘喂堋、哿客病、芫凭珶簟、蒿@微鏡
(2)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芽過程中淀粉含量變化,將不同發芽階段的玉米籽??v切,滴加________,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胚乳呈藍色塊狀,且隨著發芽時間的延長,藍色塊狀物變小。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驗證上述藍色塊狀物變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結果,設計了如下實驗:在1~4號試管中分別加入相應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圖所示),40
℃溫育30
min后,分別加入斐林試劑并60
℃水浴加熱,觀察試管內顏色變化。請繼續以下分析:
①設置試管1作為對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試管2中應加入的X是__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預測試管3中的顏色變化是______________。若試管4未出現預期結果(其他試管中結果符合預期),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導引】
解析:(1)檢測蛋白質或多肽應該用雙縮脲試劑;該實驗需要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蛋白質溶液、雙縮脲試劑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雙縮脲試劑B液,但是該實驗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用顯微鏡觀察,故選①②③。(2)檢測淀粉用碘液;胚乳呈現藍色塊狀,說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隨著時間的延長,藍色塊狀變小了,說明玉米發芽的過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漸減少。(3)①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上述藍色塊狀物變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產生了還原糖,還原糖用斐林試劑檢測會出現磚紅色沉淀。試管1加緩沖液和淀粉溶液作為對照實驗,可排除用于實驗的淀粉溶液中含有還原糖。②根據單一變量原則,試管1加的是緩沖液作為對照,3號、4號實驗組分別加了發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則試管2加的X溶液應該是發芽前玉米提取液。③試管3發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產生了還原糖,因此其顏色由藍色變成了磚紅色;若試管4的顏色沒有從藍色變成磚紅色,可能是因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答案:(1)雙縮脲?、佗冖邸?2)碘液 玉米發芽過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漸減少 (3)①排除用于實驗的淀粉溶液中含有還原糖?、诎l芽前玉米 ③藍色→磚紅色 淀粉酶已失活
1.(2020·湖南長沙模擬)某高中學校生物研究學習小組的同學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在蛙未受精的卵細胞的細胞質中,儲存有大量的mRNA。蛙受精卵早期分裂過程中(20
h內),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mRNA是來源于卵細胞中原本就存在的mRNA,還是卵細胞受精后新合成的mRNA?已知物質甲能抑制mRNA的合成。請幫助該小組的同學完成探究性實驗(以蛋白質合成量為檢測指標)。
(1)實驗材料:蛙受精卵(剛完成受精)、物質甲溶液(溶于生理鹽水中)、生理鹽水等必備實驗用品。
(2)實驗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步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將以上裝置放到適宜的條件下培養20
h;
④分別檢測以上裝置早期胚胎中蛋白質的合成量,并進行比較。
(4)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mRNA來源于卵細胞中原本就存在的mRNA;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mRNA來源于卵細胞受精后新合成的mRNA。
解析:(2)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蛙受精卵早期分裂過程中(20
h內),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mRNA是來源于卵細胞中原本就存在的mRNA,還是卵細胞受精后新合成的mRNA。(3)已知物質甲能抑制mRNA的合成,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設計的一般原則確定實驗步驟:①取蛙的受精卵平均分為A、B兩組;②在A組內加入適量的物質甲溶液,在B組內加入等量的生理鹽水;③將以上裝置放到適宜的條件下培養20
h;④分別檢測以上裝置早期胚胎中蛋白質的合成量,并進行比較。(4)根據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①若A、B兩組蛋白質的合成量基本相同,說明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mRNA來源于卵細胞中原本就存在的mRNA;②若A組蛋白質的合成量小于B組,說明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mRNA來源于卵細胞受精后新合成的mRNA。
答案:(2)探究蛙受精卵早期分裂過程中(20
h內),蛋白質合成所需要的mRNA是來源于卵細胞中原本就存在的mRNA,還是卵細胞受精后新合成的mRNA (3)①取蛙的受精卵平均分為A、B兩組?、谠贏組內加入適量的物質甲溶液,在B組內加入等量的生理鹽水 (4)①A、B兩組蛋白質的合成量基本相同?、贏組蛋白質的合成量小于B組
2.(2020·內蒙古鄂爾多斯模擬)探究洋蔥的根尖細胞是否含有脂肪。
問題來源:植物體沒有專門的脂肪組織,但在花生、大豆、蓖麻等植物的種子中富含脂肪。有人提出植物體除種子外,其他部位如根尖細胞是否也含有脂肪?有同學對此開展課題研究,假設你是其中一員,請根據課題研究要求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實驗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用具及試劑:新鮮洋蔥根尖,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蒸餾水,載玻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刀片,培養皿,鑷子,滴管等。
(3)實驗步驟
①選取新鮮洋蔥根尖并做徒手切片,取2~3片最薄的切片放置在載玻片中央。
②滴加2~3滴染液進行染色,3
min后滴加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③在切片上滴1~2滴蒸餾水,加蓋玻片,制成臨時裝片。
(4)將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預期最可能的實驗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在低倍鏡下觀察,要找到不在視野中央的相應細胞,換用高倍鏡觀察。正確的操作步驟排序是(  )
①調節光圈或反光鏡?、谵D動細準焦螺旋?、坜D動轉換器 ④移動裝片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6)用顯微鏡觀察洋蔥的根尖細胞時,一般需經染色才能較清楚地觀察到,若無染色劑,應怎樣調節顯微鏡也可較清楚地觀察到洋蔥的根尖細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據題意,實驗要探究根尖細胞中是否含有脂肪。(2)材料用具及試劑:由于要制作切片并觀察脂肪顆粒,故要用到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在脂肪鑒定實驗中,還需要用蘇丹Ⅲ染液進行染色。(4)蘇丹Ⅲ染液能將脂肪染成橘黃色。由于根尖細胞含有脂肪,故最可能的結果是洋蔥根尖細胞中出現橘黃色的脂肪顆粒。(5)觀察時先用低倍鏡找到物像即根尖組織細胞,并把要觀察的細胞移至視野中央,然后換用高倍鏡,調節反光鏡使視野變亮,調節細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故正確的操作步驟排序是④③①②。(6)用顯微鏡觀察洋蔥的根尖細胞時,一般需經染色才能較清楚地觀察到,若無染色劑,則為了觀察清楚物像,應該縮小光圈或調節反光鏡,降低視野的亮度,通過調整光線明暗的差異性使物像更清晰。
答案:(1)探究根尖細胞中是否含有脂肪 (2)顯微鏡 蓋玻片 蘇丹Ⅲ染液 (4)在裝片上觀察到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5)B (6)縮小光圈或調節反光鏡,降低視野的亮度
PAGE
-
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鹤庆县| 沙田区| 清河县| 丰宁| 海伦市| 清丰县| 鱼台县| 鲁甸县| 盘锦市| 青田县| 静安区| 乐昌市| 巴林左旗| 鞍山市| 抚顺市| 江安县| 大田县| 静海县| 哈巴河县| 噶尔县| 日照市| 仪陇县| 汾阳市| 濮阳县| 巨野县| 垫江县| 屏山县| 延川县| 宁强县| 九寨沟县| 黑山县| 长治市| 九龙城区| 丰台区| 仁布县| 北宁市| 琼海市| 望都县| 梁山县|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