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7.2 經濟全球化 同步練習 一. 選擇題 1. iPhone 4S是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時尚智能手機,該手機卻是由深圳工廠的流水線將來自美國的無線網絡接入模塊. 韓國的微芯片. 臺灣的觸摸屏模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100多個零部件組裝而成。這最能說明當今世界的( ) A.貿易自由化 B.經濟全球化 C.區域集團化 D.政治多極化 2. 下列對當今世界經濟. 政治發展認識不正確的是( ) A.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化 B.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C.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 D.經濟全球化只對發達國家有利 3. 卜老師認為,上世紀五. 六十年代有一張看不見的鐵幕阻隔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其實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卜老師觀點的是( ) A.東西方經濟發展不平衡 B.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 C.美蘇“冷戰”對峙局面 D.全球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 4. 有史學家認為,新航路開辟以來,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 A.政治紛爭加劇 B.軍事對抗升級 C.文化差異加大 D.貧富差距拉大 5. 讀下圖漫畫,下列闡釋錯誤的是( ) A.揭示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B.發達國家成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C.發展中國家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 D.美國為經濟全球化背負沉重負擔 6. 當今的一些速食漢堡店內有全球編號相同. 口味相同的漢堡餐。同時為了迎合各地民眾的口味,在不同地區又兼賣適合當地口味的食物。這些速食漢堡店還提供新式的文化空間,一些青年學生則喜歡聚集在店里聊天. 看書,形成“另類的圖書館”。以上現象說明了( ) ①全球化的產生基于經濟利益之上 ②全球化對于弱國的文化有提升的作用,并出現其“地方化”的發展方向 ③大眾傳媒與全球化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 ④在跨國公司資本的推動下,全球化已深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下表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較表(單位:美元),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 項目 1970年 1992年 32個發展中國家 108 279 21個發達國家 3129 22185 A.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起主導地位 B.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C.國際經濟新秩序已建立起來 D.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發展中國家要聯合起來抵制全球化 8. 歷史課上,張老師請小東說出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小東的正確回答是( ) A.世界貿易組織. 歐洲聯盟等國際經濟組織的相繼成立 B.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C.資源短缺. 環境污染 D.發展中國家難以獲得資金. 技術和管理經驗 9. 2018年5月31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表示,美國將從6月1日起,對歐盟. 加拿大. 墨西哥的鋼鋁產品征收高額關稅。歐盟認為美國此舉違背貿易自由原則,表示將訴諸某國際組織,發起法律行動維護自身權益。這一國際組織是( ) A.國際聯盟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世界貿易組織 D.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0. 某一國際組織與聯合國成為支撐. 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被譽為“經濟聯合國”。該國際組織是( ) A.華沙條約組織 B.亞太經合組織 C.世界貿易組織 D.二十國集團 11. 1991年中國正式成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中國積極參與這兩個組織主要是為了( ) A.確立中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 B.發揮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 C.擴大中國商品在世界各地的銷售 D.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 12. 下列關于中國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關系,說法錯誤的是( ) A.中國是世界貿易組織前身―關貿總協定的最初簽署國之一 B.1995年初,在中國的推動下關貿總協定最終發展成為世界貿易組織 C.中國于2001年底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推動中國和世界的經濟發展 13. 下列圖標所示的國際和區域性經濟組織中,中國加入的有( ) ② ③ ④ A. 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4. 它是當代國際關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實踐,豐富了由中俄兩國始創的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提供了以大小國家共同倡導. 安全先行. 互利協作為特征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它”是指(? ?)? A.亞太經合組織? B.上海合作組織? C.華沙條約組織? D.東南亞國家聯盟? 15.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有利于引進外資和先進的農業技術 B. 有利于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 C. 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民收入 D. 有利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二. 非選擇題 16.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成為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面前的共同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開始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19世紀50—60年代,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的20世紀初,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成型。到今天,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日益發展,它已變成包括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場,其代表性組織就是世界貿易組織。 請回答: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填寫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的幾個關鍵時間: 第一,開始形成: 第二,初步形成: 第三,最終形成: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幾個因素。 材料二 2005年7月,八國集團峰會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市的格倫伊格爾斯莊園召開,迎接他們的除了格倫伊格爾斯美麗的風景之外,還有逐漸升級的抗議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對者用樹干堵塞了該鎮的一座橋梁,還有人豎起了“G8無民主”的標語。反全球化者還聲稱要破壞這次峰會。 (3)結合教材知識思考,為什么出現了眾多的全球化反對者? (4)你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如何認識? 1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材料二 2000年10月10日,克林頓總統簽署的參眾兩院通過的議案成為美國法律這為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問題所經過的14年的談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這次談判過程中,中美雙方本著互諒互讓. 平等協商的精神,努力工作,最終取得了雙方滿意的結果。有評論說:中美達成“中國入世”的協議,雙方都是“贏家”。 (1)材料一事件發生于哪一年?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雙方都是‘贏家’”的原因。 (3)中國入世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何種趨勢?你如何看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年)《紐約時報》評論說:“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清國政體是一個明顯失敗的政體……” 材料二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柯偉林說:“中國從1945年開始就已經嶄露頭角,因為到1945年……中國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因此,到了1945年,中國至少是一個名義上的大國。” 材料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所有國家都吃了大虧,只有美國發了戰爭財,所以美國當時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敢碰美國人。中國跟他們打了一仗,而且至少在軍事上沒有打敗,和美國人坐在談判桌上平等對話。 材料四 2010年,共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了上海世博會。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說說當時日本人是如何“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外國人眼中,中國的形象由弱變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結合所學知識,說說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1945年4月,國民黨正面戰場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它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由戰略防御到反攻的轉折點,請問這一勝利是指什么事件?再列舉一例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湖南的重大戰役? (4)材料三所述“中國跟他們打了一仗”的這“一仗”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和美國人坐在談判桌上平等對話”產生了什么實質性結果? (5)材料四是當今中國綜合國力強盛的極好表現,請再舉一例加以補充?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BDCDD 6-10BBACC 11-15DBDBC 二. 非選擇題 16. (1)新航路開辟. 19世紀50—60年代. 20世紀初。 (2)①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②產業和技術革命的發展;(答工業革命或生產力的進步也可得分) ③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方式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 ④兩極格局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消除了障礙。 (3)①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②由于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經濟聯為一體,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進一步增強; ③在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掌握著主動權,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料掠奪,造成環境的破壞。 (4)世界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不可阻擋;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我們應該趨利避害。 17. (1)2001年 ⑵中美達成協議,對美國的出口和就業有利,對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有利,對世界的經濟繁榮與發展有利,所以說雙方都是贏家。 ⑶中國入世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評價:積極: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 消極:使國內一些產品. 企業和產業面臨更強的競爭,有些產業會受到沖擊。 18. (1)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打敗清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 (2)原因:1945年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3)湘西會戰。長沙會戰. 長衡會戰. 常德會戰。 (4)抗美援朝。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中國勝利。 (5)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2008年中國主辦奧運會. 2008年中國政府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派海軍艦艇赴亞丁灣護航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