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二戰后美國的戰略,最初是以中國為最重要的盟友,共同防止日本軍國主義東山再起。到了1948年底,轉為扶植日本對付革命以后的中國。這一轉變( ) A.促進了多極世界到來 B.增強了美國亞太影響 C.體現出殖民主義本性 D.帶有鮮明的冷戰色彩 2. 當前,國際上一些反華勢力頻頻提出“中國威脅論”,這實際上是典型的“冷戰”思維。美蘇之間長達44年的“冷戰”局面的開始與下列哪個美國總統有關( ) A.羅斯福 B.杜魯門 C.肯尼迪 D.尼克松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推行了“遏制”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政策,美蘇戰時同盟關系逐漸破裂,兩極格局由此形成。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 ) A.華沙條約組織建立 B.馬歇爾計劃實施 C.杜魯門主義出臺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4. 圖片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下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柏林戰役 B.馬歇爾計劃 C.柏林危機 D.北約組織成立 5. 某中學九年級的張華同學,在他的一篇歷史小論文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發展情況作了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 A.20世紀五六十年代持續發展 B.20世紀70年代中期遭受到嚴重打擊 C.20世紀80年代進入新經濟時代 D.20世紀90年代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6. 有人將法德關系作如下比喻:以前兩國都在同一條馬路上開車,各有各的“交通規則”,結果一再撞車。現在仍在同一條馬路上開車,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規則,不再撞車了。這里相同的“民主”規則的含義是指( ) A.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 B.民主權利的逐步擴大 C.法德關系的和解 D.歐洲的經濟一體化 7.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間,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是( ) A.日本 B.歐盟 C.英國 D.法國 8. 福利國家的本質是國家對社會問題進行干預,用國家的力量來調節財富的分配。這其實是對自由資本主義的一種調整。這表明“福利國家”制度( ) A.使國家承擔了社會救助的責任 B.涉及范圍是社會低收入人群 C.實施前提是全面實行國有化政策 D.消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9. 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在上臺后都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他們改革共同的特點是( ) ①兩者的改革在一段時間內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從長期而言,都以失敗而告終 ③都沒有解決蘇聯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 ④兩者的改革導致蘇聯解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 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在短短的一年里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并統一,這些現象反映的是( ) A.蘇聯解體 B.東歐劇變 C.歐洲結盟 D.中東戰亂 11.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 ) A.第三世界成為國際事務的重要力量 B.歐共體與美國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C.歐洲和太平洋地區已是發展的中心 D.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與冷戰局面的結束 12. 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給非洲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1990年3月納米比亞宣布獨立,這標志著( ) A.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崩潰 B.兩極格局的瓦解 C.“三角貿易”的結束 D.多極格局的形成 13. 標志著美國在拉丁美洲為所欲為、頤指氣使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的是( ) ①印巴分治 ②納米比亞獨立 ③古巴革命的勝利 ④巴拿馬人民斗爭的勝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 當今世界局勢呈現出“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的特點。造成南亞地區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持續緊張的根源是( ) A.宗教沖突問題 B.領土歸屬問題 C.大國干涉問題 D.恐怖主義問題 15. 楊兵同學寫了一封致巴以人民的公開信,信中有知識性錯誤的語句是( ) A.巴以沖突既有當地人的利益之爭,也有局外大國的利益之爭?????? B.巴以沖突既有歷史遺留問題之爭,也有現實問題之爭 C.堅決反對法西斯侵略,維護中東和平 D.對耶路撒冷的爭奪增加了中東地區和平進程的難度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 1967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組成的“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聯營”這三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洲共同體發展為歐洲聯盟。2007年其成員國增至27個。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洲共同體是在什么形式下出現的? (2)二戰后西歐振興的原因是什么? (3)歐盟成立后發揮了什么作用? 1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的工業產量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半以上,黃金儲備量更是達到3/4。1945—196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還多。 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受到沉重打擊,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進行經濟調整,但債務負擔加重,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材料三 高科技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微軟、英特爾等世界著名的信息產業公司都在美國。美國信息產業的產品幾乎遍布世界每個角落。 請回答: (1)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2)請你說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實現經濟繁榮而實施的兩項政策。 (3)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美國經濟被稱為什么?其特征是什么?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極其嚴重的災難,到處是殘磚斷瓦,人民流離失所。法西斯德國和日本在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同時,本國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材料五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有人站在德國首都柏林的街頭,望著滿目廢墟的城市,哀嘆即使清除這些瓦礫也要花上20多年的時間,要想復興真是比登天還難。可是,西歐國家和日本不僅很快清除了戰爭的廢墟,還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 請回答: (4)說出德國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最終結果如何?說明了什么道理? (5)從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經濟恢復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借鑒哪些經驗?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我們結束了一個厄運的時代,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 ——-尼赫魯 材料二 1991年至1996年的印度,外貿出口額從222.38億美元增至317.97億美元;改革前的80年代,外國人在印度的投資不足一億美元,1996年外國在印度的投資已達103.2億美元,增長了100多倍 ——金重遠《20世紀的歷史》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2)依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末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3)我們應當如何借鑒印度發展經濟的做法? 材料三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阿拉法特在聯合國演講中的結束語 材料四 “這不是我個人的戰斗,也不僅是以色列領導人的戰斗。它是我們(這一地區)所有國家全體公民和每一位公民的戰斗。生活在和平之中是他們的權利······” (4)由材料三、四可以看出,兩個領導人的觀點有什么共同之處? (5)上述材料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引發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6)試述地區矛盾沖突給地區發展和世界和平帶來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BACC 6-10DAADB 11-15DABBC 二、非選擇題 16. (1)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戰后西歐國家在經濟上完全依靠美國的局面已經改變,它們為重振西歐雄風和提高國際地位而決心走聯合自強的道路。1967年,法、意等國成立了歐洲共同體。 (2)原有的經濟基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各國政府采取了各種干預經濟生活的措施。 (3)歐盟成立后,各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17. (1)繁榮——放緩——進一步發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等。 (3)“新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 (4)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都戰敗了。“與人民為敵,必然失敗”(或“正義必然戰勝邪惡”等)。 (5)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大膽創新;堅持改革開放,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等。 (1)印度獨立;二戰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英國殖民統治出現危機;英國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被迫同意印度的獨立。 (2)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3)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結合國情,制定適合本國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但過度依賴國際資本和國外市場,也增加了經濟發展的風險。 (4)都渴望和平。 (5)中東地區穩定;位置重要;歷史原因;資源、宗教、領土等問題。 (6)給當地居民正常生活帶來巨大危害;地區矛盾升級,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