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烏云剛剛散去,又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磚瓦廢墟中緩緩拉開大幕,這場戰爭是( ) A.甲午中日戰爭 B.冷戰 C.朝鮮戰爭 D.越南戰爭 2. 威廉.J.本內特在《美國通史》中說:“杜魯門的‘對蘇強硬’政策分裂了羅斯福建立的聯盟。斯大林也絕對不想與西方和平相處。”這表明( ) A.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的破裂 B.雅爾塔體系的建立 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破裂 D.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形成 3. 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處于對峙與競爭狀態(如圖)。這種“對抗狀態”正式開始于( ) 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北約與華約建立 D.歐洲聯盟的成立 4. 《北大西洋公約》稱:“各締約國……決心保障各國人民之自由,促進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與幸福,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及維護和平與安全。”事實上北約成立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對抗蘇聯,稱霸世界 B.促進區域安全與幸福 C.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D.推動西歐走向聯合 5. 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保持低通脹、低失業率和減少財政赤字的同時,發展速度名列西方發達國家前列。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B.美蘇爭霸開始 C.科索沃戰爭的刺激 D.新經濟的推動 6. 20世紀5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說:“如果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話,歐洲的聯合絕對是迫切需要的。”為此,1967年歐洲人采取的措施是( ) A.接受美國援助 B.加入WTO C.成立歐洲共同體 D.建立歐洲聯盟 7. 二戰后到七十年代,西歐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其相同的原因不包括( ) A.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B.利用美國經濟援助 C.組建區域經濟組織 D.制定合適的經濟政策 8.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 ) A.馬歇爾計劃 B.朝鮮戰爭的刺激 C.加強國家干預經濟 D.國民經濟軍事化 9. “赫魯曉夫從美國種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糧食產量和給畜牧業提供大量飼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廣種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種植面積迅猛擴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長條件欠佳和管理不善,產量并不理想。”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運動”失敗的原因不包括( ) A.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B.生產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產力水平 D.忽略自然地理條件 10. 東歐劇變是社會主義運動遭遇的暫時挫折。東歐劇變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C.西方國家在蘇聯和東歐國家之間挑撥離間 D.蘇聯放松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 11. “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座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間徹底倒塌了,此后被分裂為15塊碎片。”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蘇聯解體 B.南斯拉夫分裂 C.東歐劇變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12. 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燦爛輝煌的古代;非洲的近代,不只書寫著屈辱和辛酸,更有不屈不撓的抗爭和自強不息的改革;今天,非洲雄獅正在加速奔跑,10多億非洲人民正致力于現實聯合自強、發展振興的非洲夢。二戰以后,非洲大陸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曾在一年里就出現了17個獨立國家,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這一年是( ) A.1952年 B.1856年 C.1960年 D.1990年 13. 在拉丁美洲,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建立革命政府,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是( ) A.古巴 B.巴拿馬 C.巴西 D.海地 14. 下圖反映了“印巴問題”的現狀。導致該現狀出現的歷史根源是( ) A.蒙巴頓方案 B.聯合國“分治決議” C.人口膨脹 D.環境惡化 15. 張明同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獨立與振興”為題做探究性學習,以下是他得出的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誕生了大批獨立國家 ②印度獨立后,科技領域成績顯著 ③巴拿馬為收回運河主權,與美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 ④非洲國家獨立后紛紛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二戰中,美蘇兩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兩國戰時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識形態對立和國家利益相悖,使美蘇兩國在戰后初期的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抗,導致冷戰的出現……“杜魯門主義”演說是冷戰的宣言,緊接著美國政府又提出了馬歇爾計劃。 (1)根據材料一,指出美蘇兩國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材料二 北約與華約建立 (2)材料二標志著什么樣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核武器有巨大的殺傷力,成為美蘇軍備競賽中的重中之重……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戰略核力量大體形成均勢,競賽的結果,使得雙方都擁有多次毀滅對方的能力……美蘇盡管爭奪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兩國之間并沒有發生戰爭。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3)根據材料三,指出美蘇兩國“沒有發生戰爭”的原因。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要使歐洲國家統一起來,必須結束長達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間的沖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鋼生產置于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以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 ——1950年5月《舒曼計劃》 材料二 共同體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共同市場的建立和各成員國經濟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個共同體內促進經濟活動的和諧發展,不斷地平衡擴張,日益增長的穩定,生活水平的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員國之間更緊密的關系。 ——1957年3月《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 材料三 1993年11月1日,根據內外發展的需要,歐共體正式易名為歐洲聯盟。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決定邀請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十個國家加入歐盟。2004年5月1日,十個新成員國正式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2007年10月18日,歐盟27個成員國的首腦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條約》的文本內容達成共識。 (1)根據材料一,舒曼計劃認為歐洲的統一必須要結束哪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 (2)根據材料二,西歐國家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結合材料二與材料三及所學知識說說歐洲走向聯合的過程。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歐盟的主要原因。 18. 20世紀80年代開始,東歐各國的經濟每況愈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東歐國家普遍外債負擔沉重,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從1989年開始,東歐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局發生了連鎖式的空前急劇變化和動蕩。 請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以下問題: (1)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的實質是什么? (2)你認為導致東歐各國發生劇烈動蕩的最深刻歷史根源是什么?在這個劇變過程中,哪個國家實現了統一?有哪些國家卻導致了分裂? (3)東歐劇變使社會主義事業在世界范圍內遭到嚴重打擊,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教訓?請你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提出幾條合理建議。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AAD 6-10CCCCB 11-15ACAAA 二、非選擇題 16. (1)由戰時的同盟到戰后的對峙。 (2)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3)戰略核力量的均勢,使雙方誰都不敢先挑起戰爭。 17.(1)法國和德國。 (2)增強西歐國家間的聯系,促進西歐的經濟發展。 (3)20世紀60年代,法國和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共同體”;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 (4)加入歐盟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國家安全防護,有利于國際地位的提高。 18.(1)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由社會主義轉變為資本主義。 (2)東歐各國大都照搬蘇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并,實現了統一;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南斯拉夫一分為五。 (3)教訓: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本國國情出發,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建議:繼續進行改革開放政策,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決抵制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