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明太祖設立的直屬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財政的是( ) A.按察司 B.都司 C.布政司 D.民政司 2. 明末農民戰爭中,稱“闖王”的是( ) A.李自成 B.張獻忠 C.吳三桂 D.戚繼光 3. 明朝滅亡后,引清軍入關,并聯合清軍夾擊李自成的明朝將領是( ) A.袁崇煥 B.吳三桂 C.多爾袞 D.戚繼光 4. 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長樂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數千“少壯守陣,老稚婦女運磚石”,終于擊退倭寇。這一史實說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贏得了人民的支持 B.戚繼光發動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D.人民起義抗倭反明 5. 1683年清政府攻取臺灣,鄭氏政權歸順清朝,后設置機構管轄臺灣,這里“機構”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檢司 C.臺灣府 D.理藩院 6. 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卻得到了鞏固。下列屬于乾隆皇帝政績的是( ) A.冊封五世達賴 B.收復臺灣 C.設置駐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7.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在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海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與這段話描述的史實相符的是() A.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 ? B.鑒真東渡日本 C.戚繼光在浙江沿海大戰倭寇?? ? D.宋朝設市舶司,積極鼓勵海外貿易 8. “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是指( ) A.唐宋時期 B.明清時期 C.秦漢時期 D.元明時期 9. 下列哪項不能反映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歷史現象( ) A.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 B.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C.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 D.江寧著名機戶李東陽 10. 錢文忠在講述唐朝對外關系時說:“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闊、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說家以該僧人取經的故事為素材創作了一部長篇神話小說( ) A.羅貫中 B.吳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11. 清代詩人黃遵憲在評價我國古代一部長篇小說時說,“乃開天辟地,從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說,當與日月爭光,萬古不磨者”。這部“好小說”最有可能是( ) A.《三國演義》 B.《紅樓夢》 C.《西游記》 D.《水滸傳》 12. 清朝大興“文字獄”,主要壓制打擊的是( ) A.督撫大員 B.王公貴族 C.知識分子 D.分裂勢力 13. 明朝流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真實事件:京城四友人在密室飲酒,一人趁酒酣大罵魏忠賢(明末宦官,兼掌東廠)。有人勸:當心被東廠聽見。罵者說:“怕甚?能剝了我皮不成?”話音未落,東廠之人破門而入……次日,此人的皮高懸于東廠刑堂內。此事主要反映出當時( ) A.東廠的辦事效率高 B.明朝的法律嚴酷 C.醉酒者遭到仇人的報復 D.特務機構制造的一種恐怖氣氛 14. 如圖是北京故宮乾清門西的一處平房,這里曾經是清朝軍機處的所在地。設立軍機處的皇帝是(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順治帝 15.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國政府曾頒發給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證明書,這說明當時清政府( ) A.嚴格管制對外貿易 B.積極發展對外交往 C.廢止重農抑商政策 D.屈從于列強的侵略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待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 材料二 科學家竺可楨通過研究中國五千年來氣候之變化,指出中國16世紀后半葉趨于寒冷,至17世紀最冷。自天啟6年(1626年)至崇禎13年(1640年),氣候益轉嚴厲,自然災害頻繁。 材料三 ……內城陷。帝(崇禎)崩于萬歲山,王承恩從死。 (1)材料一記錄了明朝陜西北部遭受旱災的情形,當時的受災農民處于什么樣的狀況? (2)材料二介紹了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嗎?為什么? (3)材料三崇禎皇帝自殺,標志著明朝的滅亡。推翻明朝的農民軍領袖是誰?其最終結局如何? 17.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析歷史事實】 材料一 (1)觀察上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圖中情景出現的原因。 (2)依據所學知識,談談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評盛世危機】 材料二 它是在一個相對封閉體系中發展而來的盛世。縱向比較,康乾盛世創造了中國政治、經濟實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個版圖空前廣大而且穩定的大一統帝國……;但不幸的是,從橫向比較,它卻與當時世界最先進文明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國傳統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陽,最后一首挽歌,雖然輝煌,只是已經走到了盡頭。 ——侯楊方《盛世啟示錄》 (3)一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頂峰”;另一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暉”。請選擇其中一種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至少三點)。 【談歷史感悟】 (4)請你列舉我國封建社會出現的其他盛世局面,并談談古代盛世對今天的主要啟示。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朝行政管理系統示意圖。 材料二 近在咫尺的元代權臣亂政,無疑使他(朱元璋)堅定了解決君相之爭的決心。……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將胡惟庸抄家滅族,大肆捕殺胡惟庸同黨,株連殺戮3萬余人,并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 材料三 故宮導游解說:“這個不起眼的‘偏房’(下圖),在雍正時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為這個王朝的權力中心。” (1)根據材料一,秦朝為了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中央與地方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朱元璋在機構改革方面的“重大改組”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導游所說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機構?這一機構是哪位皇帝設立的?這一機構的設置有什么作用? (4)以上材料表明中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ABAC 6-10DABBB 11-15BCDBA 二、非選擇題 16.(1)莊稼顆粒無收,人民食野草、樹皮和石塊充饑,災難深重。 (2)氣候變冷、自然災害嚴重。不是。根本原因是明朝政治日益腐敗。 (3)李自成。李自成在推翻明朝的統治后,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并與清軍夾擊李自成,李自成戰敗,起義失敗。 17.(1)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農業得到恢復并有較大的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2)農業:耕地面積增加,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手工業: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商業:商業發達,商品貿易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等組成的商業網。在商業活動中,形成商幫。 (3)同意第一種觀點。理由:“康乾盛世”是中國政治、經濟的高峰;國力空前強盛;奠定了中國版圖;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康乾盛世”時皇權高度膨脹;加強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實行閉關政策;與先進文明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等。(言之有理即可) (4)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啟示:統治者勵精圖治,政治開明,澄清吏治,社會才能興盛。(言之有理即可) 18. (1)在中央:稱皇帝,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2)明朝初年,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作為朝廷的派出機構,使地方行政、司法、軍事三權統歸中央。罷中書省,廢宰相制,使六部直接聽命于皇帝,設殿閣大學士以備咨詢。 (3)機構:軍機處。皇帝:雍正帝。作用: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君主專制。 (4)我國封建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皇權不斷加強。(意思相近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