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導致下圖中現象出現的關鍵發明是( ) A.珍妮機 B.蒸汽機 C.火車 D.發電機 2. 1801-1831年,英國的伯明翰、曼徹斯特、格拉斯哥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多。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 A.手工工場的普及 B.人們向往城市生活 C.汽車等交通工具的便捷 D.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 3. 在歐洲工人運動風起云涌的形勢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戰斗,創立了( ) A.空想社會主義理論 B.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C.共產主義 D.馬列主義 4. “歐洲無產階級的科學理論是由兩位學者和戰士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這里的“學者和戰士”指的是( ) A.馬克思和恩格斯 B.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C.華盛頓和杰斐遜 D.達·芬奇和莎士比亞 5. 1862年,普魯士首相在一次議會演講中說,當前的各種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和多數票所能解決的,問題必須依靠鐵和血來解決。材料中,擔任當時普魯士首相的是 ( ? ) A. 威廉一世 B. 威廉二世 C. 俾斯麥 D. 彼得一世 6. 1862年,為了贏得南北戰爭的勝利,美國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從時代背景看,此舉的直接目的是( ) A.徹底消除了國內種族歧視 B.為工業化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C.促進美國南方經濟的發展 D.扭轉美國內戰中的不利局面 7. 有學者說:“南北戰爭以北方的勝利告終,工業化的深入和擴展重鑄了一個強大而‘同質’的民族國家——美利堅合眾國。”這里的“同質”是指( ) A.推翻殖民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 B.消滅了黑人奴隸制和種族歧視 C.統一的聯邦和統一的經濟制度 D.同一文化和同一的美利堅民族 8. 林肯政府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于1863年元旦起實行于( ) A.美國全國 B.美國北部地區 C.美國叛亂各州 D.美國南部地區 9. 在歷史活動課上,李潞向全班同學介紹了俄國農奴制改革。你認為她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進行改革的人物是亞歷山大二世 B.這是一次封建性質的改革 C.這次改革的時間是1861年 D.沙皇專制制度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改變 10.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是一個封建專制國家,將軍掌握最高權力,對內實行封建專制,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與所述內容相符的選項是( ) A.日本近代的民族危機 B.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C.德川家族的發跡史 D.中下級武士的生活困境 11.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下列各項措施,為日本可持續(持久)發展奠定基礎的是( ) A.廢藩置縣 B.鼓勵發展工業 C.實行征兵制 D.重視發展教育 12. “玻利瓦爾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為打敗西班牙軍隊,他率領起義部隊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取得了勝利;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參與者很廣泛,包括印度土兵、農民、手工業者以及一些被剝奪了權力的印度王公,起義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但最終失敗了。”材料表明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的性質是( ) A.正義性和艱巨性 B.正義性和妥協性 C.殘酷性和曲折性 D.徹底性和革命性 13.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火爆熒屏,片中導演肯定女性的才能,呼吁男女平等。早在160多年前,印度的巾幗英雄章西女王也“不讓須眉”。她被印度人民尊崇為民族英雄,原因是( ) A.她是印度的一位封建王公 B.她領導了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C.她保住了章西的王位 D.她使章西地區免受英國的殖民統治 14. 科技創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下列歷史人物與其發明對應正確的一組是( ) A.本茨——蒸汽機 B.愛迪生——耐用的白熾燈泡 C.斯蒂芬森——珍妮機 D.瓦特——飛機 15. 笫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最大的特點是( ) A.技術創新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B.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場 C.科學突破和技術創新更緊密聯系 D.以電力的文泛使用為顯著特點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歷史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上冊) 材料二 下表為英國農村與城市人口比例的變化。 1750年 1851年 1870年 農村人口 84% 46% 30% 城市人口 16% 54% 70%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歷史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下冊) 材料三 1803年,英國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國民總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則取得16.2%的國民總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國家財富的40%,1867年則超過50%。 ——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 (1)材料一中的“新動力機”是指什么?這種“新動力機”的廣泛運用使人類進入什么時代? (2)材料二反映英國社會發展呈現出什么趨勢? (3)根據材料三,概括當時英國存在的社會現象。綜合以上材料,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帶來的社會影響。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彼得一世改革】 材料一 國家行政的革新……他把俄國秩序仿照歐洲制度來加以改造。經濟性的改革……為了增加國家收入,施行了人頭稅,強迫一些男性農民,不分老幼,都必須繳納,又開辦了許多呢絨織造廠和其他紡織廠。……彼得為保證商人得到足夠的勞動者,把整個農村的農民都劃給工廠了……教育……彼得極注重教育,甚至強制施行。派遣貴族子弟到國外去學習造船和外國語,并開辦了一些學校。 ——雪達科夫《蘇聯通史簡編》 (1)材料一中包含了彼得一世改革哪些方面的內容?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材料二 隨著克里米亞(注:克里木)的災難,農奴的不斷上升的壓力變得不可抗拒起來……較有遠見的貴族都贊同把農奴從以往一向將他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的契約中解放出來。這樣,貴族打算將小塊土地連成一片,采用有效的、大規模的農業技術,并僅僅雇傭那些實際上為他們所需要的從前的農奴做散工……由于這些情況相結合,亞歷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壓倒多數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2)根據材料二,歸納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原因。 (3)材料二認為這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結合所學知識,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材料三 農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市價計算僅值5億盧布,但到1910年為止,沙皇政府和地主一共掠取了農民20億盧布的贖金。 (4)材料三說明了什么? 【評價兩次改革】 (5)兩次改革在俄國歷史上產生了什么共同影響?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末,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科技、新發明、新理論層出不窮。……工業革命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摘自川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材料二 “由于現代高科技發展迅猛,信息化、知識化程度加快,使生產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場經濟席卷全球,跨國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出現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 ——摘自川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材料一中指的是哪一次工業革命?這一場“工業革命”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請舉出至少兩例至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及發明家。 (2)據材料二,“信息化社會”的來臨與哪些重大科技成果有關? 材料三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把需要高科技和龐大資金的項目放在發達國家,而在發展中國家建立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廠。 (3)據材料三,跨國公司的這種做法會帶來怎樣的后果?你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一些什么辦法改變這種事實?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DBAC 6-10DCCBB 11-15DABBD 二、非選擇題 16.(1) “新動力機”:蒸汽機。時代:蒸汽時代。 (2)趨勢:城市化發展。 (3)社會現象:貧富分化加劇。 原因:工業革命發展了生產力,增加了社會財富,但英國政府忽視了公平分配。 社會影響:導致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影響社會穩定。 17.(1)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2)原因:克里木戰爭戰敗加劇了國內危機;農奴反抗斗爭高漲;部分貴族希望廢除農奴制。 (3)理由: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4)說明改革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改革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的。 (5)為俄國成為歐洲強國和發展資本主義創造了條件。 18. (1)第二次科技革命;愛迪生的電燈、卡爾?本茨發明汽車等; (2)計算機的發明;軟件的開發;網絡技術的提高;通訊工具的發明等; (3)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不合理,造成世界貧富差距拉大;大力發展科教事業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