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三歷史下冊第二單元復習提綱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后的新秩序(一).巴黎和會1.時間: 1919年1月至6月2、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作出安排。3.地點: 巴黎凡爾賽宮4.參加國: 27個戰勝國5.主宰國: 英.法.美(三巨頭)6、結果:簽約①《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②對其他戰敗國和約7、《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政治: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8、和會的性質: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列重新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從《凡爾賽和約》關于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出來。9、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帝國主義列強實行的外交政策是實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國際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沒有任何權力,任人宰割。(啟示:屬于強權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要提高綜合國力等。)(二)、作用:凡爾賽體系建立1919年~1920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同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分別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三)、國際聯盟建立時間:1920年1月 地點:日內瓦 主宰國:英、法實質:英法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地位: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政治組織。國聯≠聯合國。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一個國際性機構,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一個國際性機構,1945年10月成立至今。對亞太地區的安排(一)、華盛頓會議1、背景: 美日在亞太地區矛盾尖銳。 2.時間: 1921年。 3.地點: 美國華盛頓4、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5.參加國: 九國 6.主宰國: 英.美.日7.結果 ①《四國條約》② 《五國條約》③《九國公約》8.性質: 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九國公約》的影響: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使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九國公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二)、影響: 華盛頓體系建立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一戰后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一戰后的國際新格局。想一想:法國元帥福煦和列寧為什么對《凡爾賽和約》分別作出“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和“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評價 因為依靠《凡爾賽和約》所建立的一戰后帝國主義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極不穩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妥協分贓的產物,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持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結果。由于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加劇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由于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劇;此外,戰勝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與殖民者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體系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對比一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時間、地點、操縱國、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項目 時間 地點 操縱國 涉及的地域巴黎和會 1919年 巴黎 法、英、美 歐洲、西亞、非洲華盛頓會議 1921~1922年 華盛頓 美、英、日 東亞、太平洋地區第4課 經濟大危機一、繁榮及其崩潰(1924~1929年)(一)、繁榮問題:這一時期經濟增長快的表現是什么? 這種狀態會導致什么結果?(1)這種經濟繁榮是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下的產物(汽車、電器、鋼鐵、建筑業等)(2)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生產過剩,預示著經濟危機的到來。(二)、崩潰(經濟大危機)1、原因: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快速增長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2、時間: 1929至1933年3、導火線:美國紐約股票價格暴跌(1929、10、24,“黑色星期四”)4、本質特征(實質):生產過剩5、特點范圍廣: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貨幣金融部門的危機。 時間長:從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個年頭。破壞性大:1933年與1929年相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下降了2/3以上,失業工人超過三千萬。6、影響①工人失業,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勞動人民生活惡化,社會矛盾加深。 ②資本家銷毀商品,生產受到破壞。 ③從美國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引發各國的政治和社會危機,加劇各國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促使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日意實行法西斯專政。股市是社會經濟的晴雨表。1929年10月 29日,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出現股票拋售狂潮。經濟危機爆發,并很快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問題: “資本家為什么要銷毀商品,而不去救濟貧民 ”(或問“你若是資本家,你該怎樣做 ”)“暴露了資本家什么本性 ”資本家要保持商品價格,維持利潤。 反映了資本家的殘忍、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為什么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繁榮”卻帶來了危機 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快速增長與勞動人民消費能力的相對縮小的矛盾越來越嚴重。這些矛盾一直沒有解決,暫時的“繁榮”背后孕育著更大的危機。經濟危機的啟示:我國經濟建設不要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過高過快,而應該有長遠目光,致力于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羅斯福新政(1933年)羅斯福(1882--1945年)美國第32屆總統,任期12年零39天(1933--1945年)。他是美國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屆總統的人.羅斯福的精神:學習他在面對危機與困難時表現出的學識、膽略與才干,學習他身殘志堅的偉人風范。愛國救民,不屈不饒,樂觀自信,改革創新的精神。1、背景: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引起政治危機,社會矛盾尖銳。2、目的: “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根本目的(前提):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手段(特點、“新”)),以消除經濟危機(直接目的)”。3、特點: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國家干預經濟)4、措施調整工業: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目的:“以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中心”,“各工業企業制訂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經營規章,以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整頓銀行: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調整農業:縮減耕地,屠宰牲畜,政府補償。舉辦公共工程:興建公共工程,減少失業,刺激生產和消費。后三點主要目的是:在于解決失業救濟問題,緩和勞資關系和社會矛盾,從而消除危機5、影響(成效或效果):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能力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羅斯福新政為后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政治和經濟基礎。局限性:但它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社會爆發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痼疾。即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羅斯福新政“新”: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與調節新政的啟示或作用: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成為今天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依據。這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由于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只能遏制當時危機,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新政對我國的啟示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需高度重視以增加農民收入;工業是國民經濟主導,需振興民族工業以增強綜合國力;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要適時適度宏觀調控以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制度要符合國情不斷創新,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借鑒作用:(1) 面對社會危機,決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能走極端,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工業方面加強國企改革,合理調整產業結構。(3) 農業方面關注“三農”問題,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如提高農產品價格等,以提高農民的收入,保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4)新建許多社會公共工程,解決好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減少失業隊伍。(5) 改革也是生產力,任何國家和制度要向前發展,必須根據國情進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材料:(1)、“---嘆交易手段難逃貿易長流冰封;看工業企業盡成枯枝殘葉;農場主的產品找不到市場;千萬個家庭的多年積蓄毀于一旦---” ——羅斯福1933年就職演說(2)、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羅斯福請回答:材料1演說反映了什么時期的什么情況?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美國經濟衰敗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美國采取了什么措施?結果如何?羅斯福新政。度過了經濟危機,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材料2中羅斯福說“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這一目標能否實現?為什么?不能,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材料: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 羅 斯 福1、“我們”為什么要拒絕徹底的革命計劃 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2、“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指的是什么 生產盲目擴大,以至出現經濟危機.3“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制度的新應用”這句話的實質是什么 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4、這種“新應用”取得哪些作用 有什么局限性 美國經濟危機緩慢的恢復過來,資本主義統治得到穩定.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沒有得到消除.羅斯福新政與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比較?相同點:都對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使之適應生產力的水平,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都是成功的探索,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鑒。① 都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情況下推行的。② 都緩解了危機,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鞏固了統治。③ 都注意利用不同經濟制度的長處。④ 在農業政策上,兩者都主張國家對農業生產和分配進行干預或調節,以調動積極性,促進農業恢復和發展,從而鞏固政權。不同點:① 背景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完成了它應完成的任務后,又引發了新的社會危機,為解決新的社會危機而出現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后的經濟改革。② 性質和前提條件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改革。③ 根本目的不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秩序,減輕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④ 方式不同:新經濟政策是以市場調節為主,利用市場與商品關系來擴大生產,國家放松對經濟的干預;羅斯福新政是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⑤ 側重點不同:新經濟政策以農業為主,用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羅斯福新政是以工業為主,實行工業復興法。⑥ 作用不同:新經濟政策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鞏固了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第5課 法西斯勢力的猖獗古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最高行政長官,有12衛士相隨,各手執一束棍棒,棍棒中有一把戰斧象征國家最高權力。束棒在他們的語言中讀作“法西斯”。現代法西斯的含義:現代法西斯專政是壟斷資產階級對內實行的極端專制的恐怖統治。法西斯成了專制獨裁和暴力恐怖的代名詞。法西斯主義的三大特征:獨裁專制、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納粹黨: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一.納粹德國政權的建立1、背景:由于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 社會矛盾激化,引起政治危機。對外: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打破《凡爾塞和約》的束縛,使德國重新獲得殖民地。對內:需要加強鎮壓國內日益發展的革命力量。2、反動理論: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復仇主義及妄想建立日爾曼大帝國的擴張野心。3、納粹勢力的發展(原因):利用欺騙宣傳手段, 納粹黨成為國會中的大黨。表現:騙取中下層人民的信任;獲得統治階級和壟斷資本家的大力支持;勾結軍隊;煽動民族復仇主義和種族狂熱。4、德國法西斯政權建立的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 這是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志.5、希特勒恐怖獨裁統治的表現: 稱國家元首,集黨權、政權、軍權于一身;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解散一切工會組織和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焚毀進步書籍,加強思想控制。6、反猶狂潮(希特勒為什么要屠殺猶太人?)(1)歷史原因。歐洲有久遠的反猶傳統,反猶一直是羅馬教廷的宗教職責。世俗的傳統勢力也往往把對猶太人的宗教迫害與經濟掠奪結合起來。(2) 個人原因。希特勒從小就從心理、思想上極其厭惡猶太人,他在《我的奮斗》一書中,就叫囂猶太人是全人類的敵人,是人類文明的破壞者,是德國這個偉大國家的“敗類”。(3) 西方大國實行綏靖政策,對納粹的退讓、姑息,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不斷升級。“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事件標志著納粹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許多猶太人的窗戶在當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發光。所以,有德國人諷刺地稱之為“水晶之夜”。這一夜僅砸毀的玻璃,損失就達600萬馬克 相當于26929982.0467人民幣.想出幾條確鑿有力的證據,批駁德國法西斯對猶太民族的污蔑.(1)當代世界有決定影響的思想巨人馬克思、愛因斯坦等是猶太人.(2) 猶太人經濟學家人才輩出,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的主中,有約三分之一是猶太人. (3)猶太人追求知識,受教育程度很高,據統計,現在美國有將近百分之九十的猶太男子受過大學教育,有百分之三十的猶太男子獲得博士學位.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意大利法西斯上臺(1) 背景: 一戰后,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人運動高漲,國內矛盾重重.(2)標志: 墨索里尼組織法西斯黨. 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首都羅馬進軍,法西斯專政在意大利建立起來。(3)政策: 墨索里尼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醉心擴張,夢想恢復古代羅馬帝國的疆界、地位和威嚴.2、日本法西斯上臺(1)背景: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也使日本經濟受到重創,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日本統治集團迫切要求強化國家政權,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并從對外戰爭中尋找新的出路。(2)標志:日本軍部是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2月,日本軍部內部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失敗.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了.(3)內外政策: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加快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步伐。對外:積極擴大侵略戰爭,日本先后策劃制造了“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等,使中國深受其害。3、法西斯軍事同盟軸心國集團的形成(1) 形成時間:20世紀30年代后半期(2)名稱: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3)后果:對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構成了嚴重威脅;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已經不可避免。本課的知識可歸納為“一”、“二”、“三”。“一”指的是:一次經濟大危機(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二”指的是:兩個戰爭策源地(歐洲、亞洲)“三”指的是:三國軸心國集團(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時間、重要人物、標志性事件有何不同?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者 標志性事件 影 響意大利 1922年 墨索里尼 法西斯黨徒進軍羅馬奪取政權 法西斯力量最早掌握國家政權德國 1933年 希特勒 希特勒上臺 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日本 1936年 東條英機 軍部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世界大亞洲策源地形成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改革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于用侵略擴張這種極端辦法來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③影響:美國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保留了民主制度,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身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