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初三歷史下冊第六單元復習提綱
第12課 亞非拉的奮起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1、背景: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斷發動反動英國殖民地的斗爭。
20世紀20至30年代,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
2、印度的獨立:① 時間:1947年。 ② 獨立: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原來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實行印巴分治。
3、印度獨立后,亞洲其他一些國家也先后獨立。
4、獨立后亞洲各國的民族振興
① 印度獨立后的半個多世紀,工農業有了巨大發展,科技領域成就顯著。
② 韓國、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現代化國家。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四五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最先在北非展開。
1)埃及獨立
① 時間:1952年
② 領導人:納賽爾(主要貢獻:領導埃及獲得真正的獨立;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與印度的尼赫魯、南斯拉夫的鐵托共同倡導、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
2)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2、五六十年代:民族獨立出現高潮
① 非洲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取得獨立
② 1960年有17個獨立國家,稱為“非洲獨立年”。
3、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深入發展
4、九十年代:納米比亞獨立
① 時間:1990年3月
② 意義: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
1、 古巴的斗爭: 卡斯特羅
① 1959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② 古巴改革政策:努力發展經濟,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大莊園制;沒收美國壟斷資本在古巴的工礦企業。
2、巴拿馬的斗爭(歷史上,美國通過與巴拿馬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了修建和經營巴拿馬運河的永久性權利。后來又將運河周圍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帶劃為運河區,形成“國中之國”。)
1999年底,終于收回巴拿馬運河的全部主權。
四、主要問題
1、亞非拉獨立運動的階段特點:四五十年代,獨立運動興起;五六十年代,獨立運動高漲;七八十年代,獨立運動深入;90年代,殖民體系崩潰。
2、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的根源是什么?
①英國的“分而治之”政策傷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強烈的不滿并加劇了“分治”雙方因“保衛祖國”而滋長的對立情緒與爭奪行動。
②“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該地區的民族與宗教矛盾。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穆斯林與印度教的宗教之爭問題,這些都造成了印巴兩國之間的流血沖突和戰爭。
3、今天我們結束了一個厄運的時代,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1947.8.尼赫魯
1)“厄運”指什么?(指印度遭殖民奴役)
2)材料中所說的“厄運的時代”是哪個國家造成的?(英國)
3)這種“厄運”持續了多少年?何時結束?(近200年,1947年)
4)“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指什么事件?(指英國被迫承認印度獨立)
5)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結束了英國對這一地區近200年的統治)
4、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在戰略、經濟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
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之處,于1869年11月17日向國際運輸開放,它是世界上最長的無船閘運河,可晝夜通航,具有極高的交通與戰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縮短了世界貿易運輸的航程。蘇伊士運河位于當今世界的天然油庫中東附近,連接著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扼歐洲通向印度和東南亞及東亞地區港口等航線,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馬共和國中部的巴拿馬地峽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國際航運水道.它的通航,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5 000~1.4萬千米,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
第13課 動蕩的中東地區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中東: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現在一般說的 “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等國家??偯娣e為七百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中東地區大多數是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東”范圍之內。
(一)背景:(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猶太人: 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萊人遷入巴勒斯坦,并先后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公元1世紀,外族入侵,猶太人流落世界各地。
阿拉伯人: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遷入巴勒斯坦地區,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一戰后,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
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陸續遷往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多次流血沖突
2、二戰后,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在約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
3、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成立。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
(二)戰爭;
以色列國成立后至1973年,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之間發生了四次戰爭,史稱中東戰爭。
五次中東戰爭簡表
時間 戰爭 起因 結果
1948-1949 第一次中東戰爭 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建國 以色列占領阿拉伯大片領土
1956-1957 第二次中東戰爭 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后,英、法和以色列進攻埃及 英、法和以色列被迫撒軍,埃及實現蘇伊士運河國有化。
1967 第三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突襲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占領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整個巴勒斯坦、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一些地區。
1973 第四次中東戰爭 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進攻以色列 埃及,敘利亞為收復了一些失地
1982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出兵占領黎巴嫩領土襲擊境內巴解組織和敘利亞軍隊 以色列從黎巴嫩撤軍
(三)中東戰爭的爭奪目標和嚴重后果
⑴ 目標:主要爭奪目標是土地或運河主權,其次是爭奪水源。
⑵ 后果:① 據不完全統計,約三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十余萬阿拉伯人傷亡,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② 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經濟損失嚴重。 ③ 為防范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④ 更加嚴重的后果是巴以雙方長期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1、二戰以來,中東動蕩不安,原因錯綜復雜:
⑴ 中東地區地理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十分豐富,成為列強必爭之地。列強的介入,使問題更加復雜化。(三大洲、蘇伊士運河、紅海、波斯灣)
⑵ 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矛盾更加復雜化。
① 歷史:以色列建國后,不斷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領土,對水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
② 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爭都把耶路撒冷城看作自己的“圣城”,不斷地相互爭斗,已取得對城市的控制權。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雙方的裂痕。
③ 種族:猶太人與阿拉伯人
⑶ 巴以沖突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
2、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① 1993年,巴以達成和解。 ② 1994年,拉賓、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等三人獲諾貝爾和平獎。
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之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已故領導人):“用土地換和平”;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拉 賓(以色列前總理):“我夢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br/>薩達特(埃及總統): “這不是我個人的戰斗,也不僅是以色列領導人的戰斗。它是我們「這個地區」所有國家全體公民和每一位公民的戰斗。--------生活在和平之中是他們的權利……“
3、直到21世紀初,巴以沖突仍然時有升級和加劇,是國際社會擔憂的焦點。
三、主要問題
1、中東地區的重要性和復雜性表現在哪些地方
重要性:這一地區有蘇伊士運河溝通三大洲,并盛產石油。因此,交通地位重要;戰略地位重要;經濟價值巨大。
復雜性:① 大國插手地區事務,使領土爭端問題嚴重 ② 復雜的民族矛盾、尖銳的宗教斗爭等;
③ 水資源奇缺,加劇了雙方的爭奪; ④ 幾十年的斗爭加深了雙方的仇恨,并陷入連續不斷的報復性行為的惡性循環之中。
2、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①大國爭奪是中東地區沖突不斷的重要根源。中東地區戰略地位重要,并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該地區成為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大國爭奪的熱點。
②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中東地區的矛盾更加復雜化。
③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領土爭端是阿以之間爭奪的實質問題。
④水資源問題在中東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圍繞著水資源問題,阿以進行著殊死的斗爭。
⑤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系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巴以沖突成為中東問題關鍵
3、中東問題的未來(建議):
要以和平的手段,而不是使用武力。合理分配水資源。尋求文化認同。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大國的中東政策。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拉法特“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br/>材料二 觀察右圖
回答:
① 材料一這句話是誰說的?他是中東地區什么組織的領導人? 阿拉法特 ; 巴解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② 材料一中的“這里”指的什么地方?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聯合國; 他希望和平,來到這里爭取和平解決中東問題,同時也希望國際社會組織如聯合國等積極支持中東和平事業發展
③ 材料二中三個人物名字從左至右依次是誰? 拉賓、克林頓、阿拉法特。
④ 材料二這幅插圖反映了什么問題?具有什么意義?
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握手言和。巴以達成和解,邁開了中東和平進程的重要一步,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和平曙光。
5、簡明概括地評價已故以色列總理拉賓為解決中東和平問題所付出的努力
拉賓曾于1974~1977年擔任以色列總理。在他1984年出任以色列聯合政府國防部長后開始認識到,只有順應和平的潮流,以色列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于是,拉賓在1992年再度出任以色列總理后就向阿拉伯國家提出和平倡議,并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和聯合國第242、338號決議。1993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在美國白宮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則宣言”,拉賓與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終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以色列與約旦簽署了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長達46年的戰爭狀態。1995年9月28日,以、巴又共同簽署了關于擴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圍的“塔巴協議”。以、巴和以、約和平條約的簽訂,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和平曙光,拉賓和阿拉法特因此一同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維夫國王廣場舉行的10萬人的和平集會上,75歲的拉賓被一名猶太以色列極右勢力成員刺殺身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连江县| 海原县| 宜州市| 额济纳旗| 武鸣县| 双柏县| 安化县| 天台县| 阿克陶县| 石嘴山市| 东方市| 诏安县| 台东县| 苍溪县| 葫芦岛市| 茂名市| 循化| 玉环县| 彭阳县| 四子王旗| 从化市| 顺义区| 清原| 呼伦贝尔市| 青州市| 舞阳县| 黑龙江省| 金门县| 昭苏县| 吴忠市| 济宁市| 景宁| 鸡东县| 江达县| 龙海市| 南召县| 宾阳县| 渝中区| 尼木县|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