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三歷史下冊第七單元復習提綱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一、冷戰政策1、背景: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美國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2、概念: 冷戰政策: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3、本質:“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稱霸世界。4、美蘇冷戰的信號: 1946年3月,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 丘吉爾 (1946年3月,“鐵幕演說”)5、開始的標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杜魯門主義: 1947年3月,杜魯門提出的“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6、表現:⑴美國:① 政治方面:杜魯門主義的出臺② 經濟方面:推行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1947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即“歐洲經濟復興計劃 ”。目的:一方面是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的爆發;另一方面,通過美國的援助,打開西歐的門戶,控制西歐。有利于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的確立。)③ 軍事方面: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5月,美、加、英、法、比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標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 。)⑵、蘇聯:① 經濟方面:建立“經互會” (1949年1月,蘇聯與5個東歐國家在莫斯科建立了“經濟合作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加強了與東歐各國的經濟合作 。)② 軍事方面:成立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5月蘇聯和東歐七個國家在波蘭華沙締結了 《華沙條約》,同年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 )7、兩極格局由此形成二、美蘇爭霸1、原因:50年代,赫魯曉夫 上臺,爭取與美國取得平等地位,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美蘇開始長達三十年的爭霸。2、過程:⑴ 第一階段(五六十年代)① 特點:既有緩和又有緊張,但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占優勢② 事件: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是1962年10月由于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而使美蘇兩國接近戰爭邊緣的一次重大對抗;蘇聯向古巴提供經濟技術援助,并在古巴修建可用于發射核導彈的基地。美國隨即做出強烈反應,對古巴實行海上封鎖,并要求蘇聯撤出所有導彈。10月底,赫魯曉夫被迫同意從古巴撤走蘇聯導彈。)③ 領導人: 肯尼迪(美國); 赫魯曉夫 (蘇聯)⑵ 第二階段(七十年代)① 特點:美蘇爭霸達到高潮;蘇聯實行積極進攻戰略 ,美國實行戰略收縮 。② 事件: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簽署中美《上海公報》;1973年從越南撤軍。蘇聯全力發展軍事力量; 1979年12月出兵占領阿富汗。③ 領導人:尼克松(美國) ; 勃烈日涅夫(蘇聯)⑶ 第三階段(八十年代)① 特點:蘇聯經濟負擔沉重,提出以軍控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略;美國由于大規模的擴軍備戰,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同時受到來自西歐和日本的激烈競爭,同意有限的緩和。② 事件: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1991年蘇聯解體。西歐和日本的崛起。③ 領導人:里根(美國) ; 戈爾巴喬夫(蘇聯)3、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隨之結束三、形成一超多強局面 , 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四、主要問題:1、動腦筋 甲:美蘇爭霸的實質是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競爭。乙:美蘇爭霸的根本原因是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⑴、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國家利益,美蘇從戰時盟友關系轉變為戰后的敵對關系。 ⑵、美蘇爭霸的根本原因是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 ⑶、美蘇爭霸的實質是美蘇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劃分。2、活動與探究 討論:霸權主義給人類進步與和平帶來了哪些危害?近年來,霸權主義有哪些表現?⑴、冷戰結束后,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成為威脅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權主義利用并介入這些矛盾,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直接威脅世界和平。如:科索沃戰爭、美伊戰爭。 ⑵、西方國家打著“人權”的旗幟,粗暴干涉其他國家內政。例如,美國多次發表了《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 ⑶、由于美國長期實施霸權主義,導致了恐怖主義的泛濫。最為典型的事件是“9·11事件”。3、本課中,有一些地方涉及了中國歷史,你能敘述一二嗎?⑴、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斗爭,戰爭以美國的失敗告終。⑵、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⑶、1979年1月1日,中美關系實現正?;?br/>4、美蘇爭霸的影響和啟示影響:美蘇的霸權主義政策,給兩國帶來沉重的軍費負擔,阻礙經濟發展,給世界和平和安全帶來極大傷害。啟示⑴、國際地位由綜合國力決定,要努力發展社會經濟.⑵、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主題.⑶、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第 15 課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一、當今世界的格局1、何謂“世界格局”。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體系2、當今世界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3、一超多強⑴ 一超: 美國 ( 冷戰后,美國為了稱霸世界,成為‘世界領袖’,重新制定全球戰略,建立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隨意干涉其它國家內政大力發展高科技武器,加緊研制和部署導彈防御系統。)⑵ 多強: 日本、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4、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經濟實力5、當今時代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極化,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是可能的。------- 江澤民” 原因何在 ① 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下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大戰隱患隨之消失。② 冷戰后,世界大國彼此之間關系,表現出既競爭對立,又彼此依存的特點。③ 冷戰后,國與國的競爭,從兩極格局時期的東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和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對抗,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二、威脅當今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1、地區沖突2、民族矛盾3、宗教紛爭不斷4、霸權主義利用并介入這些紛爭三、科索沃戰爭1、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越過聯合國安理會對南聯盟進行轟炸,造成南聯盟的重大人員傷亡2、美國轟炸中國駐南大使館: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3名中國記者不幸犧牲。3、結果:科索沃戰爭使南聯盟生產生活設施癱瘓,對南聯盟和整個歐洲的生態環境產生長期災難性的影響。4、影響:科索沃戰爭表明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美國為首的北約違背了聯合國的基本準則,削弱了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受到嚴重挑戰。四、主要問題1、有人認為北約是為了維護人權和正義才轟炸南聯盟的,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 這種看法不對,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捍衛“人權”和維護“正義”的旗號,對主權國家南斯拉夫聯盟進行了轟炸,嚴重違背了國際法基本原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不僅侵犯了南聯盟的主權,給南聯盟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災難,而且對歐洲與世界和平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威脅。美國所謂的“人權”和“正義”,是美國企圖利用它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地位加緊推行霸權主義,實施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最終實現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2、如何看待“人權高于主權” 所謂“人權高于主權”,是美國的人權原則高于別國的主權。它的實質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強國,干涉他國內政的借口,同時也是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實施霸權主義,推行其全球戰略目標,最終實現“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的途徑。3、美國雖然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它推行的霸權主義政策是不得人心的,美國也不可能獨霸世界。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從未改變。戰后美國全球戰略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冷戰時期與后冷戰時期兩個階段。冷戰年代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內容是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冷戰后美國的全球戰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建立美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美國的霸權野心還不斷膨脹,從遏制共產主義發展到試圖憑借強大的國力稱霸世界,從充當西方世界的盟主發展到確立“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并不時大肆動用武力和采取“單邊主義”行動以貫徹自己的戰略意志。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國家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的反對。從這一角度上看,美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是不得人心的,美國也不可能獨霸世界。4、20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的三次變化?第一次: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結束標志:二戰爆發。[中國國際地位低下,重新回到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第二次:二戰后:兩極格局(冷戰格局);結束標志:蘇聯解體?!拘轮袊闪?,70年代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國際地位逐漸提高】第三次:蘇聯解體后:暫時一超多強,向多極化發展?!局袊C合國力增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5、、美國為什么能在當今世界格局中處于優勢?政治上: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唯美國馬首是瞻。軍事上:美國擁有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還擁有先進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經濟上:美國經濟實力雄厚,原本就居于世界首位,二戰后有了更大發展。6.兩極格局的“極”和多極化趨勢的“極”有什么區別 ①具體對象不同: 兩極格局的“極”指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多極化趨勢的“極”指綜合國力,對國際事務影響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如歐盟。也包括某些影響較大的世界性組織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②作用影響不同:兩極格局的“極”是通過政治,經濟實力來控制,操縱其他國家;多極化趨勢的“極” 是憑借綜合國力,即科技,經濟實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7、美國的霸權主義的具體表現:1) 重新制定全球戰略2) 利用北約軍事集團,隨意干涉其他國家和地區事務3) 大力發展高科技武器,加緊研制和布署導彈防御系統4) 參與海灣戰爭,發動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 5)科索沃戰爭8、美國全球戰略:冷戰年代是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后的主旨是保持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建立美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爭奪世界霸權。這是不得人心,不會實現的。9、制約美國稱霸世界主要力量: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10、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的原因:(1) 70年代,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經濟領域趕上或超過美國,它們不愿意像過去一樣受美國的控制,西歐,日本和美國競爭激烈,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2) 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 當今世界國與國的競爭,越來越取決于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在于世界經濟結構的多極化.★★世界格局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經濟實力。政治格局的根源是經濟結構多極化。11、你認為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下,有沒有可能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為什么?原因:(1).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下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大戰消失。(2).冷戰后,世界大國彼此之間既競爭對立,又彼此依存。(3).冷戰后,國與國的競爭從全面對抗轉向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12、面對多極化趨勢,我國應如何迎接機遇和挑戰 各國對策:各國都致力于實現長期、穩定和持續的經濟發展,力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中國對策:1.搞好穩定,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2.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維護世界和平。13、科索沃戰爭說明了哪些問題?從中你能得到哪些認識?認識: 科索沃戰爭是20世紀末世界格局轉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標志。① 實質: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外交政策。② 美國置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準則于不顧,對主權國家動武,給世界和平帶來嚴重威脅。③ 所謂“人權高于主權”,就是以霸權代替人權,是為干涉別國內政,對主權國家動武制造借口。④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⑤ 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潮流,霸權主義不得人心。14、中國在積極“推進多極化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舉三例史實對此分別加以說明。史實:(1)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以實際行動穩定亞洲和世界經濟政治秩序;(2) 參加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有利于亞太地區和世界的經濟發展;(3)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推進經濟全球化趨勢;(4) 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加強了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各國的合作,中國發揮了主導作用;(5)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負責任的行動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6) 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對亞、非、拉美的和平穩定作出貢獻;(7) 協調國際事務,中國參加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等。15、活動與探究(p93): 評價美國的人權觀人權是一項綜合指標,包括人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種種權利,絕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自由。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等,政治傳統不同,文化背景各異,對人權的認識、人權的立法、司法狀況也就千差萬別。在增進人權這個大目標下,各國努力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美國的人權外交基本上是按照本國的人權觀念,以本國的司法制度為標準,去分析別國的人權狀況。美國的人權外交是從美國卡特總統當政期間開始興起的。當時的人權外交較多地適用于拉丁美洲及其他與美國軍事聯系較密切的國家,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美國的人權外交是世界性的。材料一說明,盡管美國的人權法案通過了近200年,并一再標榜“人權”,美國國內仍存在種族歧視、民族不平等問題。事實上,“美國在參加和尊重國際人權公約方面一直保持著很差的紀錄”。材料二說明,美國在海灣戰爭期間投擲的大量貧鈾彈,對自然環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嚴重破壞。顯然,這也是與它標榜的“人權”相違背的。可見,美國所謂的“人權”和“正義”,是美國企圖利用它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地位加緊推行霸權主義,實施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最終實現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堅決反對將人權與各種援助甚至互惠性的貿易往來掛鉤,不接受把人權作為交往的條件,認為這有損于國家的主權完整和國家尊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