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遣軍隊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這支軍隊的名稱是( ) A.中國人民解放軍 B.中國工農紅軍 C.八路軍、新四軍 D.中國人民志愿軍 2. 下圖中所宣傳的法律性文件頒布實施后,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不包括( ) 向農民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A.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土地制度 B.使土地由私有制變成了公有制 C.大大解放了我國的農村生產力 D.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3. 下表是中國與美國、印度在鋼和發電人均產量方面的比較。它說明( ) 人均產量(1950年) 中國 美國 印度 鋼產量 2.37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發電量 2.76度 2 949度 10.9度 A.我國工業門類不齊全 B.我國工業地區發展不平衡 C.我國工業、農業發展不平衡 D.我國的工業水平很低 4. .“它貫穿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基礎。”這里的“它”指的是( ) A.《共同綱領》 B.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民法通則》 5.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B.新中國的成立 C.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召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6. 下圖反映了我國公有制、私有制經濟成分比重的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是( ) A.進行土地改革 B.實行三大改造 C.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D.實行“一五”計劃 7. 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上述材料表明毛澤東 ( ) A.錯誤分析國情 B.重視經濟規律 C.被陰謀家利用 D.反對個人崇拜 8.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有人贊譽它是“東風第一枝”。這是因為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哪一錯誤傾向而撰寫的 ( ) A.浮夸風現象 B.“共產”風現象 C.階級斗爭為綱 D.“兩個凡是”的方針 9. 三十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島電冰箱廠的文字:“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為了改變這種弊端,我國 ( )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開放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 C.實行國有企業改革 D.設立浦東開發區 10. “如果我們追溯新中國融入世界的歷史,那1980年打開的第一扇‘窗’則需我們永遠銘記。”1980年我國首先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上海 ④汕頭 ⑤廈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1. 下圖是同學們都比較熟悉的100元人民幣的背面,在錢幣的右上角印有漢語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維吾爾族文字等字樣。這些設計理念體現了( ) ①我國是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 ②漢族與少數民族不可分離 ③黨和政府尊重少數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 “香港特別行政區除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國徽外,還可使用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基本法》的此條條款體現了(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求同存異”方針 D.“一國兩制”構想 13. 20世紀90年代初,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達成的重要共識是( ) ①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② 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 ③ 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④ 海峽兩岸直接實現通郵、通航、通商 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 14. 臺灣著名作家于光中先生在《鄉愁》中寫道:“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目前指導我國解決“鄉愁”問題的政策是( ) A.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B.建立經濟特區 C.推行“一國兩制” D.推動民眾公投 15. 同學們在自主學習時搜集了一組我國領導人參與重大活動的照片。為這組照片確定一個最恰當的主題( ) A.人類命運,國際和平 B.亞非崛起,民族獨立 C.制度演進,中國作用 D.世界舞臺,中國角色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決無掠奪的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臺灣獲得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政府亦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戰的途徑。 ——杜魯門1950年1月5日聲明 材料二 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于使用顛覆手段征服獨立國家……共產黨部隊的占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而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 ——杜魯門1950年6月27日聲明 材料三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950年周恩來對美國的警告 (1)材料一與材料二中,美國政府對臺灣問題的立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2)材料二中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的借口是什么? (3)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1950年,中國采取了什么重大軍事行動來應對美國政府?到什么時候結束?結果如何?有什么意義?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 材料二 在農村,廢除人民公社,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積極發展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因地制宜發展鄉鎮企業,發展集體經濟。 材料三 (1)材料一是我國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的主要政策。這次土地改革主要改變了什么? (2)材料二中“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是哪個省的農民首創的?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指出1957年至196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18. 名人傳記能夠使我們了解名人們的思想、個性,更能夠使我們去了解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請仔細閱讀兩本名人傳記的片段,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1982年9月22日早晨,我在從東京飛赴北京時,一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根本不承認英國與清政府1842年就香港島簽訂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先決條件。我們事先也商量過了,決定把談判立場建立在英國至少對一部分香港領土擁有主權的基礎上。如果中國承認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在此立住腳,然后把主權讓出,以換取對香港繼續管治的權利。 ——劉健飛《撒切爾夫人傳》 材料二 “如果說宣布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作出決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兩年時間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如到時還不能解決,中國將單方面作出宣布”。如果在這期間發生人為制造的動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回歸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傳》 (1)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英之間香港問題的源頭是什么?英國在香港問題上打的如意算盤又是什么? (2)鄧小平所說的“單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中國為什么要單方面作出宣布? (3)中英雙方談判的最終結果是什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推進祖國統一和實現國內各民族團結發展,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哪些制度創新?試舉一例。 (5)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悟。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BDBD 6-10BADCD 11-15DDDCD 二、非選擇題 16. (1)材料一:美國對臺灣沒有野心,不想使美軍卷入中國國共兩黨的斗爭。 材料二:美軍已侵入臺灣,公然干涉中國的內政。 背景:朝鮮戰爭的爆發。 (2)借口是共產黨部隊攻擊朝鮮并將攻擊臺灣。 (3)抗美援朝。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17. (1)主要改變了土地所有制,即由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首創:安徽省。主要內容:在不改變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3)變化:糧食大幅度減產。 原因:1958年至1960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盛行,再加上自然災害。(此答案的要點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8. (1)源頭:1842年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英國的如意算盤:以主權換治權。 (2)“單方面作出宣布”:收回香港(或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原因:因為香港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3)最終結果: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或成功解決了香港回歸問題)。 (4)制度創新:“一國兩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答出其中任意一例即可) (5)感悟:要重視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問題;加強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是鞏固我國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