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于哪一年開赴朝鮮作戰( ) A.1949年 B.1950年 C.1953年 D.1955年 2.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占鄉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鄉村人口90%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占有約20%—30%的土地,他們終年勞作,仍不得溫飽。”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內容 C.土地改革的性質 D.土地改革的影響 3. 依據下圖判斷,我國在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優先發展的是( ) A.農業 B.輕工業 C.重工業 D.手工業 4. 制定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會議是( ) A.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C.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D.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5.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長興奮地宣告:“我國資本主義最集中的城市,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了!這一偉大勝利是我們人民的勝利。”他如此激動是因為上海完成了( ) A.手工業合作化 B.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C.“一五”計劃 D.土地改革 6. 下面是“1952—1957年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比例關系表”,其數據發生變化的原因有( ) 主要指標 1952年 1957年 國家財政收入 全民所有制 58.1% 70.6% 集體所有制 1.2% 16.7% 工業總產值 全民所有制 41.5% 53.8% 集體所有制 3.3% 19.0% ①土地改革的推行 ②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③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④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全民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機關、學校、工廠、企業、公社紛紛興建小土爐、小高爐,采用土法煉鋼。以上史實反映的是 ( ) A.洋務運動 B.“一五”計劃 C.“大躍進”運動 D.國有企業改革 8. “文化大革命”又被稱為“十年動亂”,其起止時間是 ( ) A.1957--1967年 B.1966--1976年 C.1967--1977年 D.1968--1978年 9. “文化大革命”后,思想理論界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之所以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因為( ) A.它系統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左”傾錯誤 B.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C.它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 D.它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0.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是改革開放的開端。該會后實行的改革首先開始于( ) A.農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國有企業 11. 1984年,有國際媒體評論:“中國政府開放整個海岸,意味著實際開放半個中國,它是35年來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膽行動。”這個“大膽行動”指的是 ( ) A.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B.設珠江三角洲開放區 C.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D.開放上海浦東新區 12. “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盼望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材料中“神奇的天路”所起到的作用不包括( ) A.促進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B.加強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 C.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D.徹底消除西藏和東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13. 1995年6月,美國《財富》雜志推出一期封面報道《香港之死》,表示西方社會對香港回歸后前景的擔憂。2007年7月,該雜志又發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評價了香港。這一轉變的原因是( ) A. 中美關系的緩和與發展 B. “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C. 中西方價值觀念的趨同 D.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影響 14. 1987年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的標志性事件是( ) A.“一國兩制”的出臺 B.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 C.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 D.連戰率代表團訪問大陸 15. 李明在自主學習時從網絡上收集了幾幅圖片,符合這組圖片的主題應當是( ) A.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B. 國防現代化的起步 C. 祖國統一大業完成 D. 兩岸交流日益密切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飽經風霜的新中國已經走過了70個春秋,回首70年來共和國不平凡的復興之路,引發我們深深地思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一窮二白】 材料一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毛澤東 【神奇逆轉】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表。 1953-1957年行業變化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 平均增長速度(%) 農業 52.8 43.5 4.5 輕工業 29.6 29.2 12.8 重工業 17.6 27.3 25.4 【成就矚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國興建156個工業基地,先后施工的工業項目有1萬多個,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憲法保障】 材料四 全面推進依憲施政、依法行政,嚴格遵守憲法法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有權不可任性,用權必受監督。 ——摘自2018《政府工作報告》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怎樣的經濟狀況?為此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從材料二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哪一行業發展最快?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黨和政府實施了哪一發展規劃? (3)材料三表明我國為改變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聯系所學,列舉寫出這一時期連接了長江南北交通的大橋是哪一座橋?形成了哪一工業基地?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制定了什么重要法律來“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我國這部法律具有什么歷史意義?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揭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全國性大討論的序幕。 材料三 全會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毅然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1)材料一、二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關于真理標準有哪兩種不同的觀點? (2)這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有何意義? (3)材料三中的“全會”是指哪次會議? (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左”傾錯誤主要指的是什么運動。 (5)簡要說明材料二與材料三之間的關系。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這一制度的實行,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哪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依據材料一回答,這一制度實行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材料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2)結合所學,說說我國各族人民結成了怎樣的民族關系。 材料三 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長期制約西藏發展的交通“瓶頸”得以解決。如今,西藏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絡。 (3)結合所學,說說新中國成立后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的有利條件。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CDB 6-10BCBBA 11-15ADBBA 二、非選擇題 16. (1)經濟狀況:工業水平極其落后,尤其是重工業。 措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2)行業:重工業。 規劃: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3)大橋:武漢長江大橋。 工業基地:東北工業基地。 (4)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或1954年《憲法》。 歷史意義: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17. (1)“兩個凡是”方針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形成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實現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3)十一屆三中全會。 (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5)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18. (1)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國家統一領導下。 (2)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開始進行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實行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