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年浙江省麗水市中考歷史試題卷Ⅰ一、選擇題14.【宋室南波,人文璀璨】據《麗水地區志》記載,在科舉制存在的近1300年時間里,麗水共有進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進士人數最多。其主要原因是()A.娛樂場所瓦子出現B.政治、文化中心南移C.重武輕文政策影響前D.文人注重哲學思考15.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醫圣”張仲景奠定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以下信息與張仲景相符的是()A.西漢一一《黃帝內經》一一人休解剖知識B.東漢——《傷寒雜病論》——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C.東漢——《醫學集成》——外科手術和針灸車D.明朝一一《本草綱目》——比較完善的藥物學16.“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這次革命()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故②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③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④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7.下列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早期汽車②蒸汽機車③智能手機與圖像識別④世界首臺電子計算機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18.“盟國的世界戰略是先歐后亞,而要實施先歐后亞的戰略,前提是要將日本牽制在東方戰場切斷日德之間的配合,以便分而殲之。”為達成這一戰略意圖()①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保存有生力量②中國堅持杭戰到底,也得到美英蘇的支持③1943年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④蘇聯舉行紅場閱兵,大批蘇軍開赴前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9.1947年5月,中國第一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誕生。從此,民族區域自治這個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模式”,開始在中華大地普遍實施,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制度()A.保障了民族地區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B.維護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權C.解決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差距D.形成了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關系卷II二、非選擇題22.長城穿越千年,綿延萬里,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長城內外風光】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史·營衛志》(1)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分)【長城腳下戰與和】秦始皇派蒙恬修長城,“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漢元帝遣昭君出塞和親,“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2)秦始皇修筑長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為什么能夠成為千古美談?(4分)【農牧交融促一統】西漢大力構筑河西長城,在絲路經過的河西地區大規模屯田開墾。當時,匈奴等少數民族往往“驅牛馬萬余頭來與漢賈客(商人)交易”,獲取大量生活、生產資料。中原地區則“騾、驢、駱駝,銜尾入塞”,投入農耕、交通運輸。明代后期,長城沿線的蒙古族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逐漸使用鐵犁牛耕發展農業,麥、豆、瓜、菜,“種種俱全”,塞外古豐州興起一座“墾田萬頃,連村數百”的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3)有人說,“長城是農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見證”。請結合上述材料對這一觀點進行論證。(4分)23.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歷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時代先聲】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頻頻出現。1919年元旦,李大釗在《新紀元》一文中寫道: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應當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此后“革命”一詞出現的頻率劇增。(1)材料說明1919年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轉變?(2分)【時代先鋒】縱觀陳獨秀一升,經歷十分復雜……他是那個時代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摘錄自《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10期)(2)結合所學知識,用相關史實對上述劃線部分加以說明。(3分)【時代巨變】中共百年重要會議(部分)(3)依據年代尺上四次會議的內容和作用,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闡釋。(5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4~19BBBDCA二、非選擇題22.(1)長城南北自然條件不同;人們生產與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異。(2)目的:抵御匈奴人南下侵擾。原因:昭君出塞為漢匈兩族友好交往與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3)西漢構筑河西長城保障絲路暢通,促進了河西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長城沿線及蒙古族在生產方式上受漢族影響,部分由游牧轉為農耕,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23.(1)由民主科學轉向馬克思主義。(2)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高舉“民主”“科學”大旗,發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主張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號召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等。(3)示例:觀點1:正確的抉擇是革命和建設事業成功的保證。觀點2: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在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自我革新。觀點3: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起重要推動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