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那是一次空前慘烈的戰役,該戰役給美國侵略軍以沉重打擊,但也失去了戰斗英雄黃繼光。這次戰役是( ) A.上甘嶺戰役 B.百團大戰 C.淮海戰役 D.臺兒莊戰役 2.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實行的是( ) A.農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集體土地所有制 D.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3. 為了便于記憶歷史知識,我們常用簡潔的詞語來總結某一時期的主要建設成就。“一橋”“二鐵”“三藏”“四廠”總結的是我國哪一時期的建設成就( ) A.1953—1957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年 D.1978—2000年 4. 胡兆森回憶:“1954年……舉手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最難忘的大事之一,會場上每個人都非常激動……”胡兆森所回憶的事件發生于(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 C.中共八大期間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國家對農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實現國家工業化 B.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C.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 D.增強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6. 下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出現圖中C點到D點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建設沒有計劃性 B.自然災害迅速蔓延 C.“左”傾錯誤嚴重泛濫 D.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 7. 一些歷史名詞往往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大串聯”、“紅衛兵”、“停課鬧革命”發生在( ) A.土地改革時期 B.整風運動時期 C.“大躍進”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8. 1978年11月,鄧小平曾語重心長地說:“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這一講話成為開辟新時期道路的宣言書。隨后召開的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是( ) A.八七會議 B.萬隆會議 C.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9. 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取得成功后,“包”字進城,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紛紛搞起承包,人們相信“一包就靈”。這反映了( ) A.農村經濟的發展超過了城市經濟 B.農村改革的成功推動了城市改革 C.對外開放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D.“包干到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10. 城市既是現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會變革的重要陣地。小明寫一篇介紹某個城市的文章,草擬了下圖中的三個標題,他要介紹的是( ) A. 重慶 B. 南京 C. 深圳 D. 杭州 11. 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材料反映出新中國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 A.村民選舉“海選”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一國兩制”的構想 D.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 12. 2018年10月30日,著名文學大師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金庸曾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基本法的起草,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香港回歸祖國( ) ①結束了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②使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 ③是“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實踐 ④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解決臺灣問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和政府對臺政策是( ) A.“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B.武力解放臺灣 C.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 D.“三不”政策 14. 一位十分喜歡歷史學科的同學在查閱中美關系資料時發現了“小球轉動大球”這一說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卻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請你為他指出( ) A.周恩來與尼克松實現歷史性的握手 B.毛澤東接見美國乒乓球隊 C.中美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D.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 15. 新中國成立后,在外交領域展開的積極活動取得了一些列重大成就。其中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 ①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出席萬隆會議 ③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④中美建交 ⑤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⑥成立上海合作組織 A.?①②③ ??B.?③④?? ? C.?④⑤⑥?? D.?②③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農村人口和占有土地的比例圖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國家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材料三 1949年到1952年我國糧食產量變化圖 (1)材料一中的圖片說明了什么現象?圖片表明舊中國實行什么樣的土地制度?黨和政府實行了哪一土地政策對此進行調整? (2)材料二節選自1950年我國頒布的哪一重要的有關土地的文件?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實行這一土地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實施這一土地政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這一土地政策完成的重大歷史意義。 17. 中國共產黨八大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兩次重要的歷史性會議。 (1)這兩次會議在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上都作出了哪些相同決策? (2)這兩次會議的召開分別具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意義? (3)這兩次會議為什么能夠在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上作出正確的決策。(回答出一條即可) 18. 名人傳記能夠使我們了解名人們的思想、個性,更能夠使我們去了解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請仔細閱讀兩本名人傳記的片段,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1982年9月22日早晨,我在從東京飛赴北京時,一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根本不承認英國與清政府1842年就香港島簽訂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先決條件。我們事先也商量過了,決定把談判立場建立在英國至少對一部分香港領土擁有主權的基礎上。如果中國承認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在此立住腳,然后把主權讓出,以換取對香港繼續管治的權利。 ——劉健飛《撒切爾夫人傳》 材料二 “如果說宣布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作出決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兩年時間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如到時還不能解決,中國將單方面作出宣布”。如果在這期間發生人為制造的動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回歸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傳》 (1)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英之間香港問題的源頭是什么?英國在香港問題上打的如意算盤又是什么? (2)鄧小平所說的“單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中國為什么要單方面作出宣布? (3)中英雙方談判的最終結果是什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推進祖國統一和實現國內各民族團結發展,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哪些制度創新?試舉一例。 (5)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悟。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AAB 6-10DDCBC 11-15BACDB 二、非選擇題 16. (1)說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土地分配極不合理,占全國農村人口90%的廣大農民只占有20%~30%的土地,占農村人口10%的地主階級卻占有70%~80%的土地。封建土地制度。土地改革。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國家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3)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17. (1)都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決策。 (2)中國共產黨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回答揭開了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 (3)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正確把握了當時的國情、正確認識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等。 18. (1)源頭:1842年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英國的如意算盤:以主權換治權。 (2)“單方面作出宣布”:收回香港(或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原因:因為香港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3)最終結果: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或成功解決了香港回歸問題)。 (4)制度創新:“一國兩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答出其中任 意一例即可) (5)感悟:要重視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問題;加強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是鞏固我國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