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在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斗爭中,以黃繼光、邱少云為代表的中華兒女,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創造出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種精神包括( ) 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艱苦創業精神 ③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④國際主義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 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農作物產量迅速達到和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下列對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B.土地改革實現了農村土地公有制 C.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D.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 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現代工業體系,是中國人尋求了一個多世紀的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新中國于1953年開始( ) A.實行土地改革 B.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C.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D.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 如下圖是一位同學的自學筆記,在“內容”處應填寫的是( )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時間:1954年9月 地點:北京 內容: A.制定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 C.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D.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5. 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D.“一五”計劃的完成 6.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這次會議( ) A.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C.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7. 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圖案,不同時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時代的痕跡。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圖所示火花屬于哪一時期的歷史遺存( ) A.抗日戰爭時期 B.解放戰爭時期 C.大躍進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以下關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③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 ④確立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20世紀70年代中國最早實行這一制度的地方是( ) A.華西村 B.小崗村 C.西柏坡 D.井岡山 10.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這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改革開放后,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窗口”的是( ) A.上海浦東開發區 B.海南島經濟特區 C.廈門經濟特區 D.深圳經濟特區 11. 下圖是同學們都比較熟悉的100元人民幣的背面,在錢幣的右上角印有漢語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維吾爾族文字等字樣。這些設計理念體現了( ) ①我國是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 ②漢族與少數民族不可分離 ③黨和政府尊重少數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 .下面兩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中國政府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成功范例。它踐行了(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一國兩制”構想 13. 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正式通航通郵,這是中華民族一大幸事。下列史實有利于實現海峽兩岸統一的是( ) ①解放戰爭的勝利 ②“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③香港、澳門的回歸 ④大陸綜合實力的增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 2018年9月3日,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還審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2021年)》文件草案,提交中非領導人在北京峰會上通過。“20世紀60年代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大批非洲國家獨立,而且加入了聯合國,他們和中國互相支持。”下列歷史事件能夠體現這一狀況的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萬隆會議中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 C.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D.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 15. “世界上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第75屆聯合國大會召開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9月23日晚以視頻方式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重申對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1971年,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聯合國總部升起。這表明 (?? ? ) ①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 ②中國在解決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③中國與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 ④中國與美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至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背景篇——土地制度 深惡痛絕】 材料一 如圖所示。 (1)材料一與解放前的哪一經濟制度有關?這一制度給新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為此,黨和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策篇——有法可依 目的明確】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 【改革篇——土地易主 歡欣鼓舞】 材料三 (3)上面漫畫與哪一事件有關?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設想一下,“農民”回家鄉后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意義篇——農民翻身 鞏固政權】 (4)結合土地改革的意義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實現了嗎?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請再舉出兩項鞏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權的措施。 17. 新時期,黨實行了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新中國成立以后……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的。 ——《鄧小平文選》 材料二 鄧小平視察深圳后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材料三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正式批準喀什設立經濟特區。喀什將以“東有深圳、西有喀什”為目標,面向東亞、南亞、西亞廣闊市場,努力把喀什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國際化大都市。 ——摘自《亞心網》 (1)根據材料一歸納新時期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原因。對外開放是黨在哪次會議上作出的決策? (2)材料二中鄧小平說:“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請以深圳取得的成績為例加以說明。 (3)新疆喀什經濟特區的設立,體現出我國對外開放形成了怎樣的格局? (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經濟特區在對外開放中的作用。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杜魯門指使國務院聲稱:我們不要那么匆匆忙忙承認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0年,美國宣布對中國實行全面禁運,嚴禁美國商界對華貿易。1951年,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對中國實行“禁運”的提案。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這是被稱為“改變世界歷史”的一瞬間。周恩來對尼克松說:“你把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 材料三 對于“一帶一路”倡議,不少美國戰略界人士都表達了擔心和疑慮。他們多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中國意欲借此將經濟實力轉化為地緣政治影響力,控制歐亞大陸,并在國際秩序方面“另起爐灶”。 (1)據材料一、二,分析美國對華政策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對華政策發生轉變的原因。 (2)據材料三,美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持何種態度?如何認識美國的這種態度? (3)綜上所述,談談你對國家對外關系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BBAB 6-10ADCBD 11-15DDBCA 二、非選擇題 16. (1)制度: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影響: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措施:土地改革。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3)事件:土地改革。 變化:分到土地、農具、房屋等,不必向地主交租等。 (4)實現了。措施: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 17. (1)順應世界潮流,吸取中國歷史上閉關自守的教訓,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深圳在短短的幾年內,建設成為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3)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4)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8. (1)由敵對到中美關系正常化;原因: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2)懷疑態度;美國的這種態度是與事實不符的,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是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互利共贏的,不是用來進行政治滲透的。 (3)綜合國力決定外交實力;國家利益是決定外交的根本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