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7.3.1德國統一德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主權國家,這片土地孕育出了諸如黑格爾、馬克思、貝多芬、西門子等人類文明史上的巨星,也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發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什么造成了德意志的深沉、偉大與悲劇?歌德黑格爾尼采瓦格納《少年維特之煩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給西方哲學帶來了顫栗)《精神現象學》(馬克思哲學的源頭)《婚禮進行曲》席勒:“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塊地方。”歌德:“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一.德國統一的背景①政治狀況邦聯各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獨立性,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19世紀中期,德意志還處在嚴重分裂之中。其中最強大是南部的奧地利和北部的普魯士;拿破侖帝國覆滅后,英、俄、奧地利、普魯士等歐洲國家在維也納召開國際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德意志邦聯”,由德意志的30多個邦國和自由市組成。*國家的分裂狀況阻礙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要求把統一問題提上日程,為統一創造了條件。②經濟狀況一年有多少天,就有多少個德意志邦國。——德國諺語工業革命下的德意志,資本主義已經發展起來,但遠遠落后于英國與法國,約7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其12個大城市的人口總和還不如法國巴黎一個城市的人口數。1.19世紀,發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向德意志擴展,德意志經濟取得顯著發展。2.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各邦有自己的工商業法令,有不同的貨幣、度量衡,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德意志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3.由于國家不統一,在輸往國外商品和搶奪殖民地的競爭中,德意志資產階級感到缺乏強有力的后盾。一.德國統一的背景推動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根本動力: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料1:各邦有自己的貨幣制度、自己的關稅和各種工商條例,各邦之間關卡林立。一個商人從柏林去瑞士必須經過十個國家,兌換十次貨幣,辦理十次過境手續,繳納的關稅超過他所運貨物的價值。迫切需要統一的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分裂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8條關稅界限窒息了內部商業。它們無異于捆綁著人軀體各部的38條繩索,使血液不得流暢。”——普魯士經濟學家李斯特二.德國統一的過程1.和平統一方式的嘗試(3)認識:通過議會和民主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道路在德意志行不通。(1)召開各邦代表大會:1848年夏,德意志各邦代表在法蘭克福開會,討論統一問題。由于各邦君主的反對與干擾,這次會議時斷時續。(2)結果:①到1849年春,會議通過了一部德意志帝國憲法。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并打算推舉一個邦的君主為統一的德意志的皇帝。②但是對于推舉哪一個邦國的君主為全德意志的皇帝,各邦爭執不下。德意志帝國憲法成為一紙空文。二.德國統一的過程資料1:1840—1870年普魯士與德意志邦聯鋼產量、煤開采量對比圖(單位:千噸)資料3:法國政治家米拉波曾說:其他西方國家有一支軍隊,普魯士軍隊有一個國家,普魯士的陸軍實力強大。資料2: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超過90%。資料4:普魯士是一個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彼此肢體相連,只有一個思想和一個感官,他們互相支持,支持同一個偉大目標,即把德意志各個部族連成一個偉大、文明、富足、強大的不可侵犯的民族。工業發展迅速,經濟實力強大重視教育軍事實力強大內部團結,統一愿望強烈①1862年,普魯士國王任命俾斯麥為宰相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筑師”及“德國的領航員”。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德意志,并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后獲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1890年3月被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臺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后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俾斯麥二.德國統一的過程長期以來,奧地利和普魯士一直在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二.德國統一的過程2.三次王朝戰爭王朝戰爭是戰爭的一種形式,因參與者是王國與王國或發起國是君主制國家而得名。②俾斯麥堅持推行軍事改革,主張依靠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德意志的統一“鐵和血”政策,即憑借武力、戰爭。俾斯麥歷史上稱他為“鐵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稱為“鐵血政策”,后來發展為“專制和戰爭”的代名詞。但鐵血政策不自覺的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俾斯麥運用出色的外交手段,先后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進行三次“王朝戰爭”,均取得勝利。普丹戰爭,即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向丹麥發動的戰爭。1863年11月,丹麥王國違反1852年的倫敦議定書,將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和羅恩堡并入丹麥,引起當地日耳曼居民反抗。普魯士和奧地利乘機向丹麥發動戰爭。丹麥戰敗,放棄對兩地的權利。這是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統一德國的第一步。石勒蘇益格、日德蘭半島普丹戰爭普魯士以有權共同占有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借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奧地利與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國合作,以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名義,挑戰普魯士。普魯士利用同意大利及北德的一些中小邦國的結盟,將部分奧軍吸引到南部戰場,北部的普魯士軍隊在短時間內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普軍接連在薩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敗奧軍。戰敗的奧地利解散德意志邦聯。普奧戰爭普法戰爭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后,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③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統一完成。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71,凡爾賽宮)在這幅圖畫中畫家將俾斯麥置于畫面的中心,并配上白色的衣服,使他成為真正主角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自上而下的統一戰爭資料1:1870年到1900年德國發展狀況表1870年1900年煤開采量0.34億噸1.49億噸,歐洲第一鋼產量17萬噸655萬噸,歐洲第一資料2:19世紀后半期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其發明數量超過英法總和,居世界第二;德國建立了歐洲最強大的陸軍。三.德國統一的影響實現了德意志民族長期以來的夢想,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對德意志民族的進一步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統一后的30年內,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一躍為世界強國。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德國統一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的,統一后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一些舊制度(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同時,德意志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愿望并未完全實現。軍國主義,是指以武裝力量統治全國,實行軍閥獨裁和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軍國主義國家對內鎮壓反戰革命運動,宣傳極端的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強行征兵參戰;對外則窮兵黷武,進行國土擴張,屠殺被占領地人民。皇帝:帝國元首,掌握最高權力,統率帝國軍隊,可以召集和解散議會首相: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但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唯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準預算。憲法規定了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軍國主義思想在社會中影響深刻,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德意志帝國憲法》資料1:1913年國防費用18.22億馬克,占財政支出25.4%;教育投入12.09億馬克,占財政支出16.8%。資料2:普魯士才特爾鎮學校,學生旺肯,1845年5月份缺了13天的課,罰款39個銀幣。1862年,德國學齡兒童入學率97.5%。1900—1913,共13人獲諾貝爾獎。1850-189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科學重大成果數占比示意圖資料4:20世紀初德意志生產能力情況表項目生產能力煤炭和鋼鐵產量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世界首位工業總量超越所有歐洲國家資料5:1883年頒布了《疾病保險法》;1884年頒布《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布了《養老和殘疾社會保險法》;1911年頒布《雇員保險法》。由此開創了德國以社會保險制度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鐵血王國普魯士》資料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