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7.3.4明治維新項 目第一次第二次名 稱大化改新明治維新時 間7世紀中期(646年)19世紀中期(1868年)主持者孝德天皇明治天皇學習國中國歐美作 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一.明治維新的背景1.幕府統治危機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 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至1867年德川慶喜被迫宣布還政于明治天皇為止,共經十五代征夷大將軍,歷時265年。是日本最強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組織。幕府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征將軍的府邸。在日本,則指的是征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后來幕府代指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日本經歷三個幕府統治,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從12世紀起,天皇就大權旁落,國家的大權掌握在將軍手里。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等級制度德川慶喜德川家紋資料1:公元1192-1867年,是日本歷史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天皇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毫無政治權力——《全球通史》將軍都養著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從將軍那里得到封地和祿米,但必須效忠將軍,這些武士一般是職業軍人,擁有佩刀特權,他們構成了幕府統治的基礎。德川幕府為了從思想意識上培養武士這個支柱,大力宣揚武士應具有忠、義、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為其效力和賣命。內憂(政治上):天皇大權旁落,處在腐朽的德川幕府統治之下,社會矛盾尖銳資料2:在德川幕府將軍統治時期,農民每年要將收成的七成作為貢租上繳,對從事手工業和商業者征收收入七成雜稅……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不下一千多次;中下級武士自身經濟狀況日趨惡化,迫于生計,也不得不屈身從事過去瞧不起的商業或手工業,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商人和新興的地主階級經濟實力增強,政治權利較少,幕府統治已危機重重。——張同文《日本記》除特許船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除特許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國外。禁止官吏在長崎碼頭直接購買外國船只貨物。——幕府禁令在對外政策上,幕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只允許同荷蘭等少數國家的商船在指定的地點從事有限的貿易,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幕府允許荷蘭商人進行貿易的唯一地點——長崎出島一.明治維新的背景內憂(外交上):閉關鎖國,阻礙社會經濟發展黑船事件1853年7月8日,美國派出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率領四艘全副武裝的黑色大船,闖入了橫須賀港。隨之而來的是佩里率300名全副武裝的美國士兵登陸。因佩里艦隊軍艦為黑色,船上蒸汽機又冒著黑煙,故日本歷史上稱為“黑船事件”。一.明治維新的背景1854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本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允許美國派駐領事等。后來俄、英、法等國相繼強迫日本簽定類似的不平等條約。和當時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開港之后的日本迅速成為西方商品的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料的供應地,開港僅僅半年,日本黃金就外流了100萬兩,國內經濟蕭條,市場混亂,物價飛漲,民怨四起。外患:美國等外國勢力的入侵,激化日本國內矛盾(直接原因、導火線)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佩里會見幕府高官幕府次年與美國簽訂了《日美神奈川條約》佩里將軍在展示武力之余,用電報機、鐘表、望遠鏡、蒸汽機車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業革命的成果。圍觀的日本官員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個世界的差距。日本不僅沒把佩里當作侵略者,還將其作為開國的恩人來紀念。不僅在橫須賀市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園,還在當年美國黑船登陸的地方,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親筆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佩里上陸紀念碑”。在佩里公園,每年都要舉行民間自發紀念活動——“黑船祭”。面對危機局面,一些中下級武士逐步放棄排斥西方的做法,轉而接受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主張以武力推翻幕府統治。一.明治維新的背景2.倒幕運動的勝利時間1868年討伐幕府的武裝在京都附近戰勝幕府軍隊,推翻幕府統治結果人物中下級武士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明治維新的前提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志著持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也標志著日本封建時代的結束、近代日本的開始。幕府以討伐叛逆為借口,首先挑起戰爭,史稱“戊辰戰爭”。雙方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激戰3天,最終倒幕派軍隊以5000對1.5萬,打敗幕府軍。明治天皇名睦仁,不滿15歲登基,推翻幕府統治,發布《五條誓文》,1868年改元明治。1868—1912年,推行維新,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絕對專制政權,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同時也大力加強對外侵略活動,推動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1912年7月因尿毒癥病逝,在位45年。明治政府為實現富國強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廢除了舊的封建體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上稱之為“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五條誓文》——1868年4月6日1.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2.上下一心,盛行經綸;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4.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5.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民主、團結、進取、改革、開放①廢除全國所有的藩國,設置府、縣二.明治維新的措施1.政治上(廢藩置縣)②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平民可以自由擇業歐洲廢除封建制度需要進行長時期的戰爭,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彈未發就廢除了封建制度。——伊藤博文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加強中央集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二.明治維新的措施2.經濟上(殖產興業)最能體現資本主義性質資料1:茲為改正地稅,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一律作廢;并規定于地契調查完畢后,按土地價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為地稅。——明治政府1873年頒布的條例資料2:大凡國之富強系于人民之貧富,而人民之貧富系于物產之多寡。物產之多寡,雖依賴于人民致力于工業與否,但尋其根源,又無不依賴政府官員誘導獎勵之力。——1874年大久保利通《關于殖產興業建議書》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并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成長。關口制造所(1868年4月接管)——東京炮兵工廠橫須賀制鐵所(1868年接管)——橫須賀海軍工廠長崎制鐵所(1870年2月接管)——大阪炮兵工廠石川島造船所(1871年7月)——海軍兵工廠福岡繅絲廠(日本最早的近代制紗廠)1872年通車的日本第一條鐵路日本建造的第一艘輪船川崎造船廠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二.明治維新的措施3.社會生活上文明開化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80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①選派留學生:選派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②改革教育:按照歐美模式建立近代教育體制,但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③生活習俗方面的西化:歷法、服飾、飲食、建筑“國基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木戶孝允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就把教育視為推動近代化的關鍵所在,確定了“國民皆學”的方針,提出“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的目標。明治政府在國家財力緊張的情況下,短短數年內興辦了26000所小學校。1907年日本小學的入學率達到98%,創造了當時世界紀錄。1910年,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過教育。1877年,日本東京大學成立二.明治維新的措施開始實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軍隊。4.軍事上在日俄戰爭后,日本天皇很得意的說過這樣一句話:“打敗俄國的不是日本軍隊,而是日本的小學教師”。建立新式軍隊,稱皇軍。改革軍隊編制。并于1872年頒布征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到了明治時代中、后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要求軍人忠于天皇,宣揚武士道精神。“始驚”就是看到的西方文明后那種吃驚;“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文明之中;“終狂”就是下決心發瘋地學習西方文明。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節團從橫濱港出發,前往歐美各國。使節團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政府官員總數的一半。為了支撐這次龐大的出行,成立剛剛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當年財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里,他們考察了歐美12個國家。寫下了長達百卷的考察實錄——從圖中找出哪些是新事物,哪些是舊事物?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明治維新期間日本主動向西方學習,在多個領域吸收工業文明成果新事物:蒸汽火車、鐵路、電線、西服等;舊事物:帆船、人力車、馬車、日本和服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背景:明治維新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各地成立民權組織,要求開設國會,掀起自由民權運動。確立:1889年,天皇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1.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2.影響積極影響: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日本逐漸改變了落后的面貌,經濟發達,軍事強大,成為亞洲第一個邁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三.明治維新的影響國家時間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日1868-187332.2%英1851-18733.3%美1861-18735%德1861-18733.8%1876年,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就以武力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加緊控制……消極影響: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舊制度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它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有人說:“日本近百年來奇跡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近毀滅性的失敗,都同時孕育在明治維新中”。(1)所處時代相同:(2)性質相同:(3)結果相同(進步性):(4)局限性: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保留了封建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相同點①德國統一:資產階級性質的自上而下的統一戰爭(王朝戰爭)②美國南北戰爭:資產階級革命;③俄國改革: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改革;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④明治維新: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