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最新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復習資料 第 1課 一天的天氣 1、下圖是用常用氣溫在括號里寫出它各部分的名稱。 2、請寫出下列氣溫計的溫度。(格式:讀作 寫作 ) 3、小明認為用氣溫計測量氣溫時,把氣溫計放置到測量環境中后,就可以開始讀書了,你認為他這種說法對嗎? 答:小明的這種說法不對,應該把氣溫計放置到測量環境中2至3分鐘,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時再讀數,這樣才是正確的。 氣象人員一般用安裝在(百葉箱中)溫度表測量氣溫。 第2課 風向和風力 1.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樹木的運動狀態來判斷風力的大小,帶葉小樹搖是( 5級風),風吹樹枝斷是(八級風),拔樹又倒屋是(十級風)。 3.風吹來的方向叫(風向),比如從東面吹來的風叫做(東風)。風力是指風的(強度),一般根據風吹到地面或海面的物體上產生的各種現象,把風力的大小分為 (13級),最小是(0級),最大是 (12級),現在氣象部門又把 12級以上摧毀力極大的風補充到(18級)。 4.(零級)煙柱直沖天,(1級)清風隨風偏,(2級)風來吹臉面,(3級)葉動紅旗展,(4級)風吹飛紙片,(5級)帶葉小樹搖,(6級)舉傘步行艱,(7級)迎風走不便,(8級)風吹樹枝斷,(9級)屋頂飛瓦片,(10級)拔樹又倒屋,(12級)陸上很少見。 5.風不僅有(方向),還有(速度)即風速,不同的風速對應不同的風力等級,氣象觀測部門常用風向風速儀觀測(風向)和(風速),其中風向標箭頭的指向為(來風方向),根據風杯的轉速可以計算出風速。風速一般以(米/秒)為單位。 6.防御泥石流的措施:1,逃生時要拋棄一切影響奔跑速度的物品。2,不要躲在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面,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 7.氣候特征有哪些? 答:1.氣候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2.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征來衡量, 3.氣候是一定地區內經過多年觀察得到的平均氣象情況具有穩定性。 8.氣象臺發布大風藍色預警,明天將出現7級偏北風,未來48小時最低氣溫下降8~10℃,請注意防范。請問:7級大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據這個預警內容,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 答:7級大風的主要特征是迎風走不便。根據這個預警內容,我們盡量不出門,關好門窗,防范高空墜物,注意防火安全,注意用電安全等等。 觀測云和雨 1.云量是云遮蔽天空的情況,根據云量的多少可以將天氣分為(晴)(少云),(多云)和(陰)。 2.根據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的多少可以把降雨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等級。 4.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平地上,(假定無蒸發、滲漏、流失的)的雨水深度稱為(降雨量),通常用(雨量器)測定,以(毫米)為單位。(漏斗式雨量器)是氣象觀測站測量降雨量的基本儀器。 5.降雨時,雨水通過漏斗流入(儲水瓶),測量時將儲水瓶取出,把雨水倒入量杯內,從量杯上讀出的刻度數就是降雨量。 6.(雨)(雪)(冰雹)等都屬于(降水)。 7.氣象學家把云分為三類:(層云)(積云)(卷云)。 第4課 氣候和氣象災害 1.氣候是指經過多年觀察得到的一定地區內的(平均氣象情況),天氣總在發生著變化,氣候卻具有一定的(規律) 2,我們這里每年夏天高溫,下雨比較多,冬天寒冷干燥,偶爾會下雪。 3,昆明(四季如春),冬天也很溫暖,海鷗都會飛來過冬。 4,哈爾濱(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涼爽。 5,自然界中有以下氣象災害:(臺風)(霜凍)(暴雨)。 第5課 蠶出生了 1.世界上最先種桑養蠶的國家是(中國)。 2,剛產下的蠶卵是(淡黃或黃色的),即將孵化的蠶卵是(紫黑或灰綠色的)。 3蠶卵可以用(放大鏡)觀察,蠶卵看起來(扁扁的)似圓形,蠶卵的中心處一般是(凹下去)的,用尺子量一量一顆蠶卵長約(1毫米)。 4.蠶卵是有(生命)的。 7.剛出殼的蠶很弱小,如果想要挪一下地方,應該用(毛筆)或(羽毛)幫助它。蟻蠶長約(兩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后,經過2~3小時就可以進食,蠶寶寶喜歡吃(桑葉)。 8.蠶的一生要經過(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幾個階段,共(50多天)時間。 第6課 怎樣養蠶 怎樣能為蠶寶寶建一個溫暖的家? 答:1)可以選擇(紙盒塑料盒),為蠶寶寶建家。 2)為了保證通風的條件,可以在紙盒上(扎一些小孔),以便空氣流通。 3)適宜蠶寶寶生長的溫度是(20~25攝氏度),所以做好紙盒后要將紙盒放在(陰暗通氣)的環境中,避免陽光直射,還可以在蠶寶寶的家里安放1只(溫度計),這樣就可以隨時觀察蠶寶寶所生活的環境中溫度的變化,保證它在舒適的環境中進行生活。 4)蠶寶寶怕蚊蟲怕香煙,所以在養蠶期間還要注意(環境衛生),以保證蠶寶寶能安全的生活。 第 7課 蠶的生長變化 1.蠶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共有 (13節),有( 6對足)。 2,在蠶成長過程中要經過(4次)蛻皮,蠶蛻皮先蛻(頭),蠶要蛻皮是因為(舊皮阻礙身體長大)。 3蠶寶寶不吃食物,身體變白搖頭晃腦時就快(結繭)了,蠶寶寶結繭是為了(保護蛹)。 4.蠶的頭部下唇中間有一個小孔,是(氣門)。 5.蠶繭的形狀是(橢圓形)的,大約 (5厘米長),(3厘米寬)。 6.蠶繭是怎樣的?它的里面有什么? 答:蠶繭是長橢圓形或紡錘形的,繭有白、黃等顏色,一般長約 3~4厘米,表面有不規則的皺紋并有附著的蠶絲,呈絨毛狀,繭的里面有蛹。 7.剪開蠶繭后的蛹還能正常發育? 答:只要在剪開時,沒有弄傷蛹,蛹是能正常發育的。 第 8課 蠶的一生 養蠶不僅是一項(生產勞動),還是一項有趣的(科學活動)。 蠶蛾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頭上有(一對觸角)。 2,蠶的一生要經過幾次變化,各個階段的形態特征差別很大,像這樣的生長變化叫做(變態發育)。 3,蠶蛾和蝴蝶的相同點都是(完全變態發育)。 4.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 4個階段。在這些階段,蠶的形態特征差別很大,像這樣的生長變化叫做(變態發育)。 5.下面動物的身體結構與蠶蛾是一樣的:螞蟻,蝴蝶,蜻蜓,螳螂。 6.蠶從卵孵化出幼蟲開始經歷蛹哦(成蟲)的變化,到最后死亡,這一過程叫作蠶的(生命周期)。 第 9課 生物與非生物 1.屬于生物的有:珊瑚蟲,樹,狗。 屬于非生物的有:鐘乳石,珊瑚,太陽,水,恐龍化石。 2.小胖是進化者公司專為 4~12歲孩子設計的機器人,你認為小胖機器人屬于生物嗎?請你作出判斷,并從生物的特征加以說明? 答:小胖機器人不屬于生物,因為機器人不需要營養,不會進行呼吸,自身不會產生廢物,更不會將自身的廢物排出體外,不會對外界的刺激做出自主反應,他只能按照事先設置好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反應,不會生長發育,更不會繁殖下一代。 3.生物的生存離不開(水),(空氣),(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生物會(影響和改變)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的生存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 4.比較小貓和玩具貓的不同點。 答:小貓能呼吸和運動能生長和繁殖需要營養,能排泄有生命。玩具貓不能呼吸和運動不能生長和繁殖,不需要營養,不能排泄,沒有生命。 6.冬蟲夏草,雖然兼有蟲和草的外形,卻非蟲非草,屬于(菌藻類生物)。第 10課 不同環境中的植物 1.植物所具有的形態結構是它們與生長的(環境)相適應。例如,水生植物一般具有發達的(通氣組織),如蓮的葉柄和藕中都有能通氣的孔眼,孔眼彼此貫穿形成輸送氣體的(通道網),這樣使蓮能夠生長在缺乏氧氣的淤泥中;沙漠植物的葉一般為細長的刺(減少蒸發),莖粗大肥厚(貯存水分),根系發達(吸收水分),這樣使它們能夠適應長期缺水的環境。 2.仙人掌的(葉子)是一根根的尖刺,蓮藕的葉柄和根莖中有許多(孔眼),他們彼此貫穿形成輸送氣體的通道網。生長在石頭上的植物有(青苔和卷柏)。 3.水葫蘆和金魚藻的相同點是:它們都生長在水中,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有根莖葉會繁殖后代,會死亡,生長條件需要水,陽光,空氣等。 第11課 不同環境中的動物 1.動物依季節不同而變更棲居地區的習性叫做(遷徙),在鳥類中有遷徙習性的叫做(候鳥),無遷徙習性的叫做(留鳥),哺乳類中的蝙蝠類馴鹿以及昆蟲中的蝗蟲,美洲王蝶等也有遷徙現象,魚類和鯨,海豚等的洄游也是一種遷徙。 2.有些鳥類每年在繁殖區與越冬區之間進行有(規律周期性)的遷飛,這種現象叫做鳥的遷徙。 3.能幫助魚在水中躲避障礙物,感知水流變化的是側線。 4.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其地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是北極熊,那么它是如何抵御寒冷的呢? 答:北極熊體表有厚厚的長毛,這些長毛是中空的,無色透明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白色,能夠減少身體熱量的散失,從而幫助北極熊抵御寒冷。 5.鯽魚和青蛙的身體結構不同,但他們都可以在水中游泳,但游泳的動力并不相同,其中鯽魚游泳的動力來自(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 6.蜥蜴和蝗蟲體表的覆蓋物不同,蜥蜴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蝗蟲體表有外骨骼,但是它們的共同作用是(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 7.青蛙和麻雀都用肺呼吸,且均有輔助肺呼吸的結構,分別是(皮膚)和(氣囊)。 8.麻雀和蚯蚓的身體結構有較大的差別,所以它們的運動方式也不同,麻雀可以自由的飛行,其主要飛行器官是(翼),而蚯蚓則需要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來完成蠕動動作。 10.自然界中,植物,動物等具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生物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能夠(生長發育和繁殖),巖石,土壤等沒有生命的物體叫非生物,非生體不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不能繁殖)。 11.(巢穴)是動物棲息的地方,有的動物會依賴植物筑巢,有的動物會打(土洞)或把(天然的巖洞)作為庇護所。 12. 動物一般可以通過(冬眠)、(遷徙))、(換毛)等方法來適應氣溫的變化,這些習性是長期適應當地環境中形成的。 第12課 認識地球的形狀 1.地球的形狀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可能是個球體),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行星),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長期的觀察和探索才獲得真知)。 2.地球是在橢圓軌道上圍繞著(太陽)運轉的一顆(行星),運轉一周為(一年)。赤道周長約 (4萬千米),赤道半徑約( 6378千米)。 第13課 太陽和月亮 1.太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我們觀察正午太陽的方法,正確的是:應該用(帶巴德膜的觀察工具觀察)。 2.我們在地球上看太陽,只有圓盤大小,是因為(太陽距離地球太遠了)。日、地、月中體積最大的天體是(太陽)。 3.月球是地球的地球的一顆(衛星),太陽是一顆(恒星)。 4.月球上的主要地形是(月海和環形山),月球上的(晝夜溫差很大),因此月球車所用的材料應該是(耐高低溫材料)。 6.太陽距離地球大約(1.5億千米)。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內部溫度高達(1570萬攝氏度)。太陽的直徑約為(139.2萬千米),相當于地球直徑的(109倍)。太陽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身(發光發熱)的一顆(恒星)。 7.月球是一顆本身不能(發光),圍繞著(地球)轉的(衛星),運轉一周大約為(30天)。 第14課 月相的變化 1.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樣子叫做(月相),月相變化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 2.農歷是我國的傳統歷法,其中月的天數是按照(月相)的變化周期來編排的。從初一到十五,月亮逐漸由(新月)變成(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直到(滿月)又稱為(望),從十五到三十,月相逐漸變成(凸月),(下弦月),(娥眉月),再回到(新月)。從一個新月到下一個新月要經歷一個月的變化,平均為(29.5天)。 5.月球有哪些特征 答:月球是一顆本身不能發光,圍繞著地運轉的衛星,運轉一周大約為30天,月球表面是不平的,有許多高低不平的山脈、大面積平原和大大小小的坑穴等。 第15課 會變的影子 1.站在路燈下可以產生(影子).猴子在水中撈月亮,水中的月亮是(水面反射的月亮圖像),人從遠離路燈的位置慢慢靠近路燈,影子的變化是(從長到短)手影游戲中,能讓手影變大的做法是將(手靠近手電筒)。 2.同時用多個不同方向的光源,照射物體就不會看到影子。陽光下旗桿,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發生變化。 4.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陰影)。 第16課 陽光下的影子 1.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大致是(東升西落)。 2.從上午到下午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規律是(長短長)。 3.古代用太陽來計時的工具是(日晷)。 4.陽光下旗桿的影長5米,過了一會兒,影子變長了這種現象,應該發生在(下午)。 5.小明用指南針辨別旗桿的影子,在東南方此時太陽應該在(西北方)。 6.太陽是一種(天然的光源),影子與光源總是在物體的(兩側)。 7.每次觀測時,記錄單的(方向)和(位置)不能改變。 第 17課 認識簡易計時器 1.利用水來計時的工具,叫做(水鐘),在陰天準確計時應該選擇(鐘表),我國古代把一天為 (12個時辰)。 2.計時工具發展順序正確的是(水鐘),(機械表),(原子鐘)。夜晚古人可能會用(蠟燭)來計時。沙漏計時器里面的沙子應該是(質地均勻)的,計時器的發展是從(不精確)到(精確)。 第 18課 制作日晷 1.制作日晷應該考慮當地的(緯度)。按照(12小時)來設計日晷面,應該將(圓面)平均分成 12份。 3.小明在制作日晷時,他認為晷針和晷面一定要(垂直),測試日晷計時效果應該在(同一天進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