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年秋最新教科版(2017)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年秋最新教科版(2017)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

資源簡介

2021最新教科版(2017)科學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
一、學情分析
通過四年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求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在進行觀察、記錄、實驗、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養。受年齡的限制,學生的思維依舊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范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范例。
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沖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另外,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情況
五年級上冊教科書由“光”“地球表面的變化”“計量時間”“健康生活”四個單元組成。
“光”單元,以研究光的傳播特點為主要線索,認識光這種能量表現形式。本單元沿著認識光源,研究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現象,研究光在行進過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時光的傳播路線所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探索光的傳播規律,構建光沿直線傳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現象的認識,建立光與自然現象及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
“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態一一地形地貌的變化為主要內容。影響地表形態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來源可歸納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個原因。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本身,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及變質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和重力勢能,其主要表現形式為風化,風力、流水等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等。本單元從內因到外因,通過指導學生親歷觀察、假設、模擬實驗、形成解釋等一系列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地球的結構及其變化,構建地形地貌是經過地球內、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認知。
“計量時間”單元,研究的主題是與我們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計時問題。本單元按照從古至今人類計時方法的發展脈絡組織課程內容,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實驗、設計制作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研究太陽、水流、擺等的運動規律;經歷古人運用事物變化的規律探索計時方法、制作計時工具的過程;發展工程思維;體會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健康生活”單元,基于現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級人體呼吸與消化系統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運動、血液循環及神經系統。通過觀察、體驗、調查、建模等活動了解相關器官的結構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統協調配合共同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以及保護身體健康的意義,并由身體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單元內容始于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檢測與評估,終于給自己制訂健康生活計劃。整個單元的學習是引導學生不斷建構的過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建立科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牢固樹立保護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識,使其養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
本冊內容覆蓋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及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均指向聯系與變化。為了強化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四個單元均是從生活中的問題或自然現象開展研究,最終解決或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及現象,呈現事物結構與功能、內部與外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協調統一。揭示事物是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科學觀念。
2.單元概述
第一單元“光”:
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本單元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應該是“光是什么”。歷史上,對光的研究曾經推動了科學和技術的長足發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打通了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通道。今天我們對“光”的認識,看似是對知識本體的認知,實則是對光,抑或是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光是一種電磁波,按照波長可以將光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射線等幾個波譜區。其中,可見光區又可細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光具有波動和粒子的雙重性質,凡是與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有關的均是波動性的表現,凡是與光的碰撞、散射、疊加等有關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現。波粒二象性可以用愛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釋:E~hv,p=h/2。這里能量E和動量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頻率v和波長人都是表征光的波動性的量,波動性和粒子性通過普朗克常數h聯系起來了,這也可以解釋“光是能量的表現形式”這一概念的出處。如此,我們對光的本質的認識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光”單元教學的概念發展。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沒有必要指導學生從光的本質去認識光。教學中應該遵循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完成關于光的課程內容。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來自課程標準中5~6年級的下列相關學習內容。
6.2.1.1識別來自光源的光,如太陽光、燈光;識別來自物體反射的光,如月光。
6.2.1.2知道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
6.2.2.1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
6.2.2.2知道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
6.2.3描述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形成的彩色光帶,知道太陽光中包含有不同顏色的光。
18.2.2將自己簡單的創意轉化為模型或實物。
在課程標準中,這三方面的課程內容要求,都是光在傳播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和對這些現象的解釋,由此形成對光的一些基本認知。本單元希望幫助學生形成以下認知。
1.光在受到一個物體或物質的影響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傳播。
2.光能夠被吸收;能被改變傳播方向,產生反射或折射現象。
3.盡管太陽光用肉眼看上去幾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其他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也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4.有些物體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進人人的眼睛后,可以被“看到”,就如同某些聲波進入人的耳朵后可以被“聽到”一樣。
沿著上述概念發展線索,教科書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1課“有關光的思考”,主要了解學生有關光的前概念。通過思考和解釋“在黑暗中你能否看到紅蘋果”的問題,了解學生對于光有哪些認識,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測和解釋。
第2課“光是怎樣傳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氣中是如何沿直線傳播的。光穿過小孔的實驗可以幫助學生觀察到光的行進路線,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線傳播的概念。
第3課“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進一步深人研究。當光遇到遮擋物時,會因遮擋物的不同,出現通過、部分通過、不能通過三種情況。對本課所有實驗現象的解釋,最終都將成為“光沿直線傳播”的證據。
第4課“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主要探討當光從空氣進人水中時,傳播路徑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對于光而言,空氣和水是不同的傳播介質,因此光的傳播方向(傳播路徑)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其結果是產生了折射現象。
第5課“認識棱鏡”,主要建立光與顏色的關系。我們看到的“白光”通過三棱鏡后,會發生折射,出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顏色的光。棱鏡實驗可幫助學生觀察到因光的折射而產生的彩虹顏色,初步將光和顏色建立聯系。
第6課“光的反射現象”,主要探討光的反射現象。通過觀察光的鏡面反射現象,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通過光的反射實驗,對反射光的路徑做出預設,初步建立人射光與反射光的關系;對光的傳播特點做進一步探討,即光遇到物體會發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
第7課“制作一個潛望鏡”,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點,制作一個簡易潛望鏡。潛望鏡的制作,需要綜合運用和理解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并與工程技術相結合。首先需要觀察、了解潛望鏡的結構以及工作過程和原理,其次需要設計、制作簡易的潛望鏡,最后通過展示、實踐、評價、交流來進一步理解本單元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單元“地球表面的變化”:
本單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態,簡稱地形,又稱為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復雜多樣、不斷變化。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指向“變化”一詞,即地形地貌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呢?教科書通過指導學生親歷觀察、假設、模擬實驗、形成解釋等一系列的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起“地球現今的面貌不是本來就有的,而是經過地球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這一基本認知。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來自課程標準中5-6年級的下列相關課程內容。
14.2.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14.2.3舉例說明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
14.5.1描述地球內部有地殼、地慢和地核三個圈層,
14.5.2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
14.5.3說出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
15.3.1了解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
15.3.2說出人類不合理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15.3.3舉例說出人類保護環境的舉措,能夠針對現實環境問題提出適當建議。
為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本單元在設計上順應學生的認知與心理特點,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模式。在單元的起始課,引導學生對主要地形的成因進行假設,埋下探索的伏筆,引發探究的興趣在后續各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親歷相應的一系列科學實踐活動,完善或修正已有認知,逐步形成對地形變化成因的科學解釋,在單元最后一課,帶領學生回顧、反思學習過程,建構起關于地球表面變化原因的新認知。本單元共安排了7節課,第1課“地球的表面”,作為單元起始課,除擔負明確學習主題的任務外,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亮明“影響地形變化因素”這一觀點的機會,為學生后續學習提供反思、建構相關科學概念的基礎。本課的設計線索:對地球全貌的觀察一陸地內部主要地形的觀察每一個典型地形地貌的觀察。初步讓學生建立一個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們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體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變遷到現今的具體呈現。對地球全貌的觀察,能夠使學生在建立與以往學習內容關聯的同時,為今后更深人學習相關知識埋下一顆探索的種子。
第2課“地球的結構”,在前后課之間起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本課主要承載兩個任務:一是第1課學習內容的延續,由地球外部形態的認識延伸到對地球的內部構造的學習,包括地球的結構,地殼的組成、地殼的運動等,豐富和完善對地球的整體認知;二是為第3、第4課學習地震..永山噴發形成原因奠定知識基礎,知道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的。本課最后安排一個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動,旨在增強學生對地球結構的感知,進一步激發興趣與培養實踐能力。
第3課“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4課“大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地震和大山噴發是引發地表變化的內在因素,相對于風、水等很緩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種剛烈變化。兩課在整體安排上較為相似,均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親自觀察,感受地震和大山噴發時的現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書中分別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資料,通過閱讀與研討,讓學生了解地震和大山噴發時的真實情景以及給地表帶來的改變。兩課的學習是針對第1課呈現的彎曲巖層和長白山天池兩幅圖片,引導學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學解釋。第5課“風的作用”和第6課“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發地表變化的外在因素,
第5課,研究風的作用對地表的影響。本課主要通過風卷起沙子利蹭巖石的模擬實驗以及對沙漠、戈壁、蘼菇巖和雅丹地貌等的觀察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風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的。通過與地震和火山噴發對地表影響力的比較,知道風對地形地貌的改變是極為緩慢的過程。本課學習是對第1課呈現的教煌雅丹地糧形成原因猜測的回應,學生由此認識到風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6課,帶領學生認識水對地表改變所起的作用。本課關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對地球表面形態的影響,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對地表的侵蝕現象是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感知的,而河流對地表的影響與重塑作用是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資料使學生了解的。本課學習是對第1課中黃土高原上的溝壑和黃河人??诘纳持扌纬稍虿聹y的回應,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和閱讀資料等學習方式,最終形成對兩種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學解釋。
第7課“總結我們的認識”,是作為本單元學習內容的總結和學生認識的提升來設計的。主要安排兩個內容:一是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針財第1課填寫的班級記錄表中的“情測主要形成原因”進行反思,比較學習前后認識的不同,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的學習中獲得的成長;二是探索植物對侵蝕的影響。作為大自然的主要成員,人類的活動也影響著地表的變化。本課通過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到植被覆蓋可以減少外力對土地的侵蝕,由此可以增強學生愛護樹木、保護土地的意識,提高他們的自覺性。
第三單元“計量時間”:
自具有“時間”概念比來,人們便不斷地尋求著準確計量時間的方法。古人經過長時間的觀測和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發現太陽等天體在天空有規律地改變著位置,并且星現出周期性的運動。根據太陽東升西落固有的周期性,人們制定了歷法并用此描述時間,這是我們能夠追溯到的較早的劃分時間的方法?!疤臁背闪俗钤绲臅r間單位。那么,一天內的時間進程又如何把握呢?古人發明了日晷,還研究制作出了沙漏,水鐘等計量時間的裝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精確計量時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7世紀以后,鐘表工藝迅猛發展,在時間計量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根據伽利略發現的單擺的等時性,惠更斯制造了歷史上第一個擺鐘,使時鐘的誤差從每天15分鐘減少到5分鐘。后來惠更斯又首次造出了第一個依靠發條驅動的機械表,并由此推動了18世紀高精度航海鐘的發明,從而解決了困擾人類近兩個世紀的經度測定問題,大大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不僅如此,機械鐘的出現還促進了當時整個機械工業的發展,使以鐘表、羅盤、檢炮、印刷術等為代表的技術革命成為近代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動力之一?;仡櫿麄€科學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計時工具的發展史是與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同步的,學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要大致了解人類計時工具發展的幾個比較典型的階段:燃香鐘-水鐘一擺鐘。學生要學會觀察、研究這些不同計時工具的差異性,以及保障計時準確的科學原理。在此基礎上模擬設計和制作水鐘、鐘擺等計時工具。如同古人一樣,學生通過親歷科學實踐活動會發現一些計時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于是便會產生改進計時工具的內在需求。由于燃香鐘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因此,計時方法直接進階到水鐘。水鐘可以說是時鐘發展史上比較典型的機械計時工具了,但是其準確性和方便性都有待提高,于是又進階到擺鐘。另外,在研究同一種計時工具時,學生的認知和思維也是在不斷向前推進的,例如研究水鐘,一開始發現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徑不變,流出相同多的水,時間是相等的;繼而又發現當水位變化后,水流速度并不是相等的,最后認識到只有保持水位不變時,水流速度才是相等的。再比如,對于單擺的研究,學生一開始會發現同一個單擺在擺動起來的時候具有等時性(相同時間內擺動次數相同),但是不同單擺的擺動速度卻不同。進一步研究發現,擺繩長度會影響單擺在統計各組自制擺的擺動次數時,學生發現,不同擺的擺動建度不同,由此引發出新的問題,擺的速度受什么因素影響?第5課“擺的快慢",承接上一課,學生討論并預測哪些因素影響擺的擺動速度,并通過兩組對比實驗分別研究擺錘質量、擺繩長度與擺動速度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認識到,擺速快慢與擺錘質量無關,與擺繩長度有關,擺繩越短,擺速越快,反之,擺速越慢。第6課“制作鐘模"。在前兩課的研究基礎上,學生將設計制作一個1分鐘擺60次的單擺。這是一項需不斷調試,改進以達成預期目標的簡易工程。同樣,需要經過設計(尤其是制訂如何根據試驗結果更有效、更快捷地改進設計方案的策略)、制作、測試,研討等環節。學生將簡單評估完成這個產品的可行性,預測使用效果,并將自己簡單的創意轉化為實物。在此基礎上,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后繼續研究,設計一個1分鐘擺動30次或120次的擺,讓學生簡單體會擺的次數跟擺繩長度之間的比例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換索出規律,為了讓擺的次數變為原來的2倍(或1/2),繩子的長度需要增長到約4倍(或縮短到約1/4)。這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誰,以及利用數學理解物理現象的意識第7課“計量時間和我們的生活”,學生將回顧本單元探究過的幾種計時工具,調查比較人類計時工具的演變,歸銷并初步發現自然界一些周期性運動的事物可用于計時。本課引導學生關注計時和我們生活的關系,舉例說明情確計時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計時不情確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最后,期望學生將所學用于現實,在實際生活中關往計時,珍惜時間,準確用時。
第四單元“健康生活”:
健康是人生存之本,是指一個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身體的健康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身體主要器官無疾病,各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具有良好的生理功他,協調作用完善;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影響。上面所說的身體健康指向我們常說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好的心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等。社會適應指人與社會的關系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對社會的適應等多方面的內容。傳統健康理念只關注身體(機體)是否有疾病,現代健康理念對于健康的關注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各方面。其中社會適應取決于身體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生理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生理狀況的改變可能帶來相應的心理問題,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別是痼疾,往往會使人產生煩惱、焦躁、憂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本單元基于現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提升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狀態的意識,在四年級學習人體的呼吸與消化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組織了人體運動
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相關知識的學習內容,以此為依托,進一步幫助學生建構“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各系統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的認知,學習維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來自課程標準5-6年級的下列相關學習內容。10.1.1舉例說出人體對某些環境刺激的反應方式和作用。
10.1.2列舉保護這些器官的方法。
10.3簡要描述腦是認知;情感,意志和行助的生物基礎。
10.4舉例說出為保護腦的健康需要來取的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克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長期的精神壓力,防止外界的激烈沖撞,保持愉快,積極的情緒等。
10.5.1列舉睡眠、飲食,運動等影響健康的因素,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10.5.2列舉噪聲、露在、污水等時人體健康的影響,養成環保意識。
本單元共7課,以身體健康為線索,始于對自己身體素質狀況的檢測與評估,終于制訂健康生活計劃。中間5課,其中第2課至第5課側重對人體運動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生理結構相關知識的學習,指向認識身體各系統器官及其功能、保護身體各系統器官的健康,即身體健康;第6課通過“管理和控制自己”相關內容的學習,指向引導學生提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狀態的意識和能力。
第1課“我們的身體”,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對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監測的主要項目為依托,組織學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檢測與評估。通過研討交流,學生進一步了解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關往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構建現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意識,形成健康生活的行為方式,
第2課“身體的運動”。身體的運動機能狀況是檢驗身體健康與否的最外顯的指標之一。與所有生物體一樣,人體的身體結構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生長發育、生存的需要。本課引導學生悉心體驗在移動啞鈴過程中上肢各部分的變化,認識骨、關節和肌肉,構建骨、關節、肌肉協同配合完成運動的肢體運動模型,從而了解保護運動器官的重要性以及促進其健康生長發育的方法與策略。
第3課“心臟和血液”,心臟、血管和血液屬于人體血液循環系統,承擔著運輸養料和氧氣、廢物和皮氣的作用。血液循環系統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響著身體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體的主要生命體征之一,心臟停止跳動,意味著生命的終止。本課通過模擬實驗,幫助學生了解心臟跳動維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培養學生建模與推理能力。通過測量和比較不同學生運動后恢復正常心跳所用的時間,感悟體育鍛煉有益于心臟健康:通過閱讀資料,討論交流,提升關注心臟健康的意識。
第4課“身體的??傊笓]’”,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人腦具有高級功能,控制著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現象,使夠指揮人的行動,產生思想和情感,進行認知和決策,是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生物基礎。本課將引導學生認識腦的結構特點,依據日常生活和游戲體驗了解腦的功能,通過討論交流進一步增強保護腦及科學用腦的意識。
第5課“身體的‘聯絡員"”,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我們通常所說的神經是周圍神經系統。它是連接中樞神經和身體各個部分的“聯絡員”,負責收集身體受到的環境刺激的信息,并將其傳遞給腦、脊髓,再將腦,脊髓發出的指令傳遞給身體相應部分,使其做出相應的反應。本課在認識腦的基礎上,通過扔和接乒乓的體驗活動感受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體會人腦與神經是怎樣工作的,從而了解神經系統的工作機制以及神經系統對身體健康及學習的重要性,提升保護神經系統的意識和能力。
第6課“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大腦不僅控制人體各器官的活動,還管理人體的情緒、意志等心理活動?,F代健康理念在關注人的身體健康的同時,還關往人的情緒、意志等心理健康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等社會適應狀況。腦是人體情感、意志,行為等的物質基礎。本課將在學習腦及保護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壓力對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的影響,學會管理自己、緩解壓力、控制情緒,保持愉悅的心情,打造健康的生活。第7課“制訂健康生活計劃”,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身體的一個部分出現問題,會導致身體其他部分甚至心理出現問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是維護身體健康的有效措施。本課在學生了解人體生理結構及如何保護各器官系統健康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健康意識。通過制訂有效的健康行為計劃,切實引導學生將理念轉變為具體行為,并希望能對其健康產生終身影響。綜上所述,本單元重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并建立“人體由害個系統組成,各系統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的科學概念;學習用系統和聯系的方法認識事物;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提高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護身體健康,打造幸福生活。本單元教學涉及一些人體內部生理結構及功能的相關知識,比如骨、關節、肌肉,心臟、血管,腦、神經等,在教室內無法通過直接觀察進行探索。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體驗活動、推理、建模等方式學習。此外,這些內容的學習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健康生活的視角組織教學活動,重在理解它們與健康的關系,學會保護身體器官,維護身體健康。
三、教學目標
(一)“光”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1.有的光直接來自發光的物體,有的光來自反射光的物體。能發光的物體叫作光源。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當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生反射或折射,會改變光的傳播方向,會形成陰影。
2.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汽車反光鏡、潛望鏡等都是對光反射原理的運用。
(2)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實驗驗證光的傳播方式。
2.會觀察光的折射現象。
3.能利用鏡面反射實驗,推測反射光規律,并預測反射光位置。
4.會做棱鏡分光實驗,能推測彩虹的顏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輪。
5.能自制潛望鏡并進行觀察。
(3)科學態度目標
1.形成對光研究的興趣。
2.認識到認真觀察、實驗和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數據的重要性。
3.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光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二)“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1.地球內部運動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望地球表面多種地形地貌的原因。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就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的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如風、水等自然作用對地形的改變,有的卻是一個比較迅猛的瞬間,如地震和火山噴發對地球表面的改變。地球土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問斷地循環。
3.地球表面是崎嶇不平的,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種多樣的地形。
4.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5.地殼主要由巖紫巖、沉職巖和空質巖三大美巖石構成,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地震、大山噴發等自然災害會對人類產生一定的影響,抗震防災是有方法可循的。
6.人類的活動也會改變地表形態,有些活動對地球有積極的影響,有些則是清極影響。
(2)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觀察世界地形圖,描述地球表面的整體樣貌。
2.能播述典型地形地貌特點,并對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測。
3.會做地震、火山噴發、風蝕巖石、降雨侵蝕土地以及植被對侵蝕的影響等模擬實臉。,會通過觀察圍片和閱讀資料來搜集信息,作為科學解釋的證據,
4.能基于搜集到的證據,運用科學思維,進行科學解釋并展開科學論證,最終形成科學結論,能反思學習過程,不斷調整、完善認知結構,感知自己的進步與成長。會用科學記錄單的方式表達想法,作為學習反思、形成科學解釋的重要依據。
(3)科學態度目標。
1.具有不斷探索地球表面形志變化原因真諦的興趣與愿望。
2.敢于提出猜想,并嘗試通過實證的方式證明猜想的正誤。
3.具有尊重證據、樂于與同學基于證據展開科學論證的品質。
(4)科學、技術,杜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探索、了解自然帶來的可能與便利。認識到人類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的,應自覺保護環境。
(三)“計量時間”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1.水流在一定情況下勻速變化,單擺具有等時性。這些具有周期性運動特點的事物可以用來計時。
2.計時工具準確性的提高主要依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2)科學探究目標
1.能觀察和記錄燃香長度變化的信息
2.能辨別和控制實驗中的可變因素。
3.能預測和測試怎樣改變一個可變因素從而影響實驗結果。
4.能解釋結果并能總結可變因素是如何改變、影響實驗結果的。
5.會用圖表等記錄、整理,交流信息會設計、制作和改進“水鐘”“提鐘”等簡易計時器。
6.能通過閱讀和研究科學資料來獲取更多的信息。
(3)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探究時間以及計時工具的興趣。
2.意識到重復實驗證實結果的重要性。
3.欣賞前人在測量時間和解釋自然現象方面所做的貢獻。
4.初步體驗到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體會社會的需求是計時工具發展的動力。
2.體會計時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
3.意識到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制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四)“健康生活”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1.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身體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生命活動。
2.關節、肌肉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它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體的各種運動。
3.心臟、血管、血液組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們相互配合,共同承擔體內物質的運輸。
4.腦、脊髓、神經組成了人體的神經系統,它們相互配合。指揮人體對環境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腦是神經中樞,管理人體絕大部分的生命活動。大腦可以幫助我們控制情緒。
5.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等。.身體的一個系統或器官出現問題,會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狀況,
6.充足的睡眠、堅持體育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于身體健康。
7.噪聲、霧霾,污水等不良環境對人體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環境有益于健康。
(2)科學探究目標
1.能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利用有關數據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出客觀的評估。
2.能根據需要,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有效信息獲得問題的答案。
3.能基于人體結構與功能的學習,用制作模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研究結果,能運用模擬實驗研究人體運動系統、血液情環系統等系統內各器官相互配合的工作機制。能基于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從系統和聯系的角度分析保護腦及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重要性,并提出保護身體的有效策略。能基于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特點及自己身體健康實際制訂科學合理的身體健康行動計劃。
(3)科學態度目標
1.對人體能協調有序地完成各種工作具有持續的研究興趣。
2.能夠以科學數據為依據,對自己體質健康狀況做出真實而客觀的判斷。
3.能真實描述自己的生活習慣,并樂于用所學的知識改變自己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
4.愿意與同學分享資料,在合作中構建新知。
5.愿意與同學交流,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接受不同觀點。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知道人類活動會影響環境,環境的改變又會影響人類的健康與生活。
2.知道珍愛自己的身體,保護身體健康。
3.能夠用所學的人體有關知識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形成健事生活習慣。
四、主要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前概念,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開展教學。
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5.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6.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預定教學內容
實際教學調整備注
1
9.1-9.4
始業教育課1.1有關光的思考
2
9.7-9.11
1.2光是怎樣傳播的1.3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3
9.14-9.18
1.4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1.5認識棱鏡
4
9.21-9.25
1.6光的反射現象1.7制作一個潛望鏡
5
9.28-10.2
第一單元復習第一單元測驗
6
10.5-10.9
2.1地球的表面2.2地球的結構
7
10.12-10.16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2.4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
8
10.19-10.23
2.5風的作用2.6水的作用2.7總結我們的認識
9
10.26-10.30
期中復習期中測驗
10
11.2-11.6
3.1時間的流逝3.2用水測量時間
11
11.9-11.13
3.3我們的水鐘
3.4機械擺鐘
12
11.16-11.20
3.5擺的快慢3.6制作鐘擺3.7計量時間和我們的生活
13
11.23-11.27
第三單元復習第三單元測驗
14
11.30-12.4
4.1我們的身體4.2身體的運動
15
12.7-12.11
4.3心臟和血液4.4身體的“總指揮”
16
12.14-12.18
4.5身體的“聯絡員”4.6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
17
12.21-12.25
4.7制訂健康生活計劃
18
12.28-1.1
第四單元復習第四單元測驗
19
1.4-1.8
期末復習
20
1.11-1.15
期末復習
21
1.18-1.22
期末復習
22
1.25-1.29
期末測驗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市| 隆回县| 尖扎县| 鱼台县| 太原市| 方山县| 罗甸县| 旬邑县| 湘潭县| 嵩明县| 米林县| 体育| 桂阳县| 涞水县| 陕西省| 扎鲁特旗| 淮滨县| 双辽市| 荆门市| 南涧| 伊宁市| 湖州市| 通州市| 华阴市| 通河县| 大兴区| 塔河县| 郓城县| 永康市| 亳州市| 庆安县| 吕梁市| 滨海县| 贵德县| 海安县| 重庆市| 元谋县| 隆回县| 和静县| 无为县|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