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周恩來總理曾鄭重警告美國:“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睔v時3年與鄰國并肩戰斗的勝利,使帝國主義不敢輕易作武裝侵華的嘗試。表明這場戰斗( ) A.使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 B.保證了新中國土改的順利進行 C.開拓了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D.為新政權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2. 下圖是1951年1月6日山東某農民領取的土地房產所有證,他取得此證是依據(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3.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成就最大的領域是( ) A.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B.工業和農業 C.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D.農業和商業 4.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完善。下圖內容出自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文件,該法律文件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5. 如果想了解我國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下列文件中可以為我們提供幫助的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B.《關于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 C.《土地改革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6. 1958年,中共中央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這些嚴重失誤的原因是( ) ①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 ②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③蘇聯撕毀合同 ④自然災害的影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 “文化大革命”現在被廣泛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階段,常常被稱為“十年浩劫”。這次給國家造成嚴重災難的浩劫結束的標志是( ) A.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B.“四五運動”的爆發 C.毛澤東逝世 D.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8.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此“新”字的含義是( ) ①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入城市,開始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 ③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④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⑤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9.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展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 C.農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D.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10. 《聯合早報》指出:“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外開放,讓世界進入中國……”“讓世界進入中國”開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B.經濟特區的建立 C.香港順利回歸祖國 D.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1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我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之后, 黨和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有(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團結 ③民族自治 ④共同繁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伴隨著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這標志著( ) A.“一國兩制”構想成功實踐 B.中國結束半殖民地社會 C.中國的國際威望日益提高 D.香港不再是國際自由港 13. 如圖為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 會面的照片。兩岸領導人歷史性的握手時間長達70秒左右?!傲曬R會”翻開了兩岸關系新的一頁。能夠實現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直接會面的最重要前提是( ) A.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B.堅持兩岸相互尊重、互補互利原則 C.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干涉 D.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14. 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下列選項中不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的是( ) A.求同存異 B.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 D.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5. 1972年,長期處于對立狀態的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其標志是( ) A.基辛格秘密訪華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C.中美發表《聯合公報》 D.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中國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有成就輝煌,也有慘痛教訓,有緩流也有急流,有高音也有低音。 【中共八大繪藍圖】 材料一 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中共八大的召開具有怎樣的意義? 【激情歲月釀失誤】 材料二 如圖。 圖一 圖二 材料三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2)材料二兩幅圖反映的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兩次重大失誤,分別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3)根據材料三,說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 (4)以史為鑒,概括“文化大革命”這段沉重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艱苦創業鑄輝煌】 (5)失誤中有成就,這一時期建成了哪些油田,結束了我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全部自給。石油工人被譽為“鐵人”的是誰? 17.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大事表。 時間 大事 1950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1—1952年 1952年,山西省對49村農民調查,在被出賣的718公頃土地中,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12月 中央作出《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決議指明引導個體農民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的合作化發展道路 1956年12月 全國96.3%的農戶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全國農村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8年8—10月 農村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在全國迅速掀起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 1979年1月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率先敲響了農村改革的鼓點,農業獲得大豐收。這種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1982年12月 在中央指導下,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主要形式 1983年1月 《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下發,明確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是對集體經濟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變。調整產業結構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二步,是決定我國農業向現代化、商品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步驟 ——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農業社會 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使農村生產資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如何進行的? (3)請你談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臺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臺灣獨立’的圖謀的?!? 材料二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 請回答: (1)大陸與臺灣的交往最早開始于什么時候? (2)臺灣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3)阻礙臺灣和平統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材料和圖片說明了什么問題? (5)結合材料和相關知識,談談你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AACB 6-10ADBCB 11-15BADAC 二、非選擇題 16.(1)是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 (2)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4)堅決反對個人崇拜和迷信,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 (5)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王進喜。 18.(1)背景: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農村出現土地買賣現象;分散的個體農業經營影響生產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需要。 變化: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起點;小崗村改革取得成效,得到中央 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明確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并不是所有制的改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答到其中3點亦可) (3)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18. (1)大陸與臺灣的交往最早開始于三國時期。 (2)解放戰爭中,蔣介石戰敗,退居臺灣。 (3)阻礙臺灣和平統一的主要因素有國際反華勢力和“臺獨”勢力分裂傾向。 (4)說明了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5)①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兩國論”。②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放棄使用武力。③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④加強兩岸交流,加強對話和溝通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