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是:( ) A.光武 B.洪憲 C.洪武 D.貞觀 2. 觀察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建立政權的地點在( ) A.成都 B.西安 C.北京 D.山海關 3. 為了解除“犯上”罪名對部眾的心理壓力,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的是( ) A.努爾哈赤 B.皇太極 C.順治 D.康熙 4. 下圖是江蘇蘇州楓橋鐵嶺關的一張照片。鐵嶺關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關上樓閣匾額上寫著“御寇安民”四個大字,是蘇州僅存的明代軍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的遺址。此遺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 A.岳飛抗金 B.鄭成功收復臺灣 C.戚繼光抗倭 D.鄭和下西洋 5. “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主要特點就是對外抗擊外敵入侵,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兩者密切相結合。”下列史實能體現“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的是( ) A.戚繼光抗倭 B.鄭成功收復臺灣 C.康熙親征噶爾丹 D.雅克薩之戰 6. 從文物中獲取信息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當我們研究中國古代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區關系時,可以從下列哪件文物中獲得有效信息( ) A.司母戊鼎 B.開元通寶 C.錦衣衛印 D.金奔巴瓶 7. 玉米、馬鈴薯、甘薯等農作物在明朝的出現主要表明了( ) A.明朝農業生產技術大大提高 B.這些農作物適應性強 C.明朝與外國保持了經濟交流 D.農作物產量提高 8. 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把一空間命名為“集市社會”,它猶如一個蜂窩,每一個蜂窩以一個市鎮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時是水路),通向周邊的一二十個村子;村落無法構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單元。這種“集市社會”反映了( ) A.自然經濟結構的封閉和緊密 B.城鎮在農村生活中的紐帶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國的普及 D.農產品的商品化趨勢日益加強 9. 電視劇《喬家大院》和《胡雪巖》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再現了歷史。劇中主人公分別是清朝時期晉商和徽商的代表,他們的經濟活動促進了清朝哪一行業的繁榮( ) A.農業 B.手工業 C.商業 D.外貿業 10. 明清時期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下列屬于明朝統治者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控制的措施是( ) A.“焚書坑儒” B.大興“文字獄” C.“八股取士”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1. 2017年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共同參觀故宮前三殿,這三殿名稱分別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故宮興建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徽班進京對京劇的形成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徽班進京的時間是( ) A.唐朝貞觀年間 B.明朝洪武年間 C.清朝乾隆年間 D.中華民國時期 13. 如圖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圖,據此判斷該朝代是( )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明朝 14. 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設置軍機處,反映了( ) A.地方權力增大 B.相權不斷加強 C.軍政實現合一 D.皇權不斷膨脹 15. 清朝統治者推行了近200年,雖然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也使清政府與世隔絕,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的政策是 ( ) A.恩威并重 B.開埠通商 C.重農抑商 D.閉關鎖國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列是紀念鄭和下西洋系列紀念郵票。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自述]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 (1)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2)根據材料二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突出特點。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我國古代外交的什么傳統? 材料三 小筑暫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繼光《韜鈴深處》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從材料中可以感受到戚繼光的什么精神? (4)除了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外,明朝中后期,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試舉一例說明。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清代的國家統一, 既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又與清統治者特別是康雍乾三帝順應這一趨勢,堅決與分裂勢力作斗爭,實行有利于統一大業的方針和政策相關。 ——《簡論清代的國家統一》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下設臺灣、風山、諸羅三縣,沿海人民大量移居臺灣,改變了臺灣地曠人稀、勞力缺乏的狀況。從17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臺灣的漢族人口由原來的20萬增加到200萬。大陸移民和當地居民共同勞動,大大促進了臺灣的開發。 ——《臺灣簡史》 材科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平等……達賴喇嘛和班禪轉世,必須由駐藏大臣親臨并履行金瓶掣簽手續……藏軍的大小軍官均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揀放,經過考驗,有權升擢和斥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前期的統治者與分裂勢力作斗爭的典型事例。 (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政府設置臺灣府所產生的影響。 (3)材料三中駐藏大臣設置于哪一地區?根據材料三概括駐藏大臣的職責。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什么?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一 圖二 (1)圖一為明朝“錦衣衛印”,錦衣衛的主要職能是什么?后來明成祖建立了哪個與錦衣衛相似的機構? (2)圖二為軍機處外景,這一機構是由哪位皇帝設立的?以上兩幅圖片從政治的角度主要說明了什么問題? 材料二 浙江富戶莊廷鑨修訂前人遺著,取名《明書》。書中敘述清朝入關前的史實,使用明朝年號,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將領抗擊“后金”的事跡,觸怒了康熙帝。參加編寫、刻印和銷售這部書的70多人,都被處死。 (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中的這種政策對社會產生了哪些危害。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BBCC 6-10DCBBC 11-15CCDDD 二、非選擇題 16. (1)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2)特點:規模大,歷時長,次數多,航程遠,到達國家多。傳統:和平外交,友好往來。 (3)戚繼光抗擊倭寇。精神:反映了戚繼光驅逐倭寇、保衛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 (4)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 17. (1)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2)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3)西藏地區。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18. (1)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意思相近即可) 東廠。 (2)雍正帝。說明了明清皇權不斷加強(或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3)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言之有理,答出兩個方面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