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如右圖所示,從圖一到圖二政治制度的變革發生在( )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明朝 2.明末農民戰爭中,稱“闖王”的是( ) A.李自成 B.張獻忠 C.吳三桂 D.戚繼光 3.清軍入關,占領并遷都北京,開始清朝在中國的統治是在( ) A.1616年 B.1636年 C.1644年 D.1683年 4.圖所示塑像中的人物是泉州籍民族英雄.他面向祖國寶島臺灣,所騎戰左前蹄踩著殖民侵略者的頭盔。“殖民侵略者”來自( ) A.日本 B.西班牙 C.荷蘭 D.葡萄牙 5.康熙時,清朝設置臺灣府,派兵八千人駐防。這一舉措( ) A.蕩平了倭寇勢力 B.平定了回部叛亂 C.鞏固了東南海防 D.強化了君主專制 6.歷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視對西藏地區的管理,下列屬于對該地區管理的措施有( ) ①設宣政院 ②設伊犁將軍 ③設行省 ④設駐藏大臣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7.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關于這一壯舉的歷史意義說法正確的是( ) A.一種民間經濟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獲得良好經濟效益 C.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國家往來 D.促進了明朝手工業的發展 8.下列關于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清朝前期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B.清朝前期工商業相當繁盛,出現了許多繁華的商業城市 C.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比明朝有了顯著的發展 D.清朝前期資本主義經濟占主要地位 9.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在當今世界也同樣存在,即( ) A.交通擁堵問題 B.大量的人口流動與遷移 C.就業就醫問題 D.人口、資源、環境問題 10.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里曾經評價“這是明代制度里最壞的一件事情。從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年三四百年間,……真是中國歷史上最斷喪人才的。”材料中“最壞的一件事”是指( ) A.閉關鎖國 B.廢除丞相 C.八股取士 D.興文字獄 11.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歷史人物中,對傳統中醫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是( ) ①張仲景 ②賈思勰 ③韓非 ④李時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中,民國時期“水云樓”戲班班主商細蕊,為弘揚“國劇”藝術雖吃盡苦頭,卻癡心不改,其精湛的舞臺技藝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的“國劇”應該是指( ) A.昆劇 B.徽劇 C.川劇 D.京劇 13.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寫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而站而跪這一現象 說明( ) A.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設立了錦衣衛、東廠 D.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 14.清朝時期,文人大多埋頭于古籍,不敢過問社會現實,考據之風大盛,形成為考據而考據的現象。這反映了清朝( ) A.文化專制加強 B.閉關鎖國政策實行 C.科舉制的創立 D.儒家學說地位提高 15.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其原因表述錯誤的是( ) A.國家完全不具備遠洋航行的經驗和技術 B.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C.統治者懼怕沿海反清勢力與國外勢力勾結,危及清朝統治 D.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對外交流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其主題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發展,同時與世界文明互通有無、攜手前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曾積極同世界各國交流:漢朝有這樣一條路,沿著這條路,東方的絲織品及冶鐵等技術相繼傳至歐洲,西方的汗血馬、音樂等也紛紛東來;唐朝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歷經艱難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矢志不渝地把盛唐文化傳播四方…… (1)材料一中的“這條路”的名稱是什么?根據材料一說說“這條路”有何作用。請列舉“把盛唐文化傳播四方”的一例史實。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圖一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何作用?圖二所示人物在清朝前期的重大歷史功績是什么? 材料三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對后世行政區劃影響很大,并對不同地區實施有針對性的管理。 (3)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當時在西藏地區常設立的地方行政機構是什么? 材料四 “皇華使者承天敕,宣布綸音往夷域。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洪濤浩浩涌瓊波,群山隱隱浮青螺。” ——(明)馬歡:《瀛涯勝覽》 (材料大意:強大的華夏使者秉承皇帝的旨意,到番夷地區傳達皇上的詔令。龐大的船隊在一望無際、波濤洶涌的藍色大海中航行,隱約看得見兩旁的青山和海中的海螺。) (4)材料四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該事件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所謂“八獻”,就是曹操獻刀、孫策獻璽、王允獻貂蟬、黃蓋獻苦肉計、闞澤獻降書、龐統獻連環計、張松獻地圖、孔明獻空城計。 材料二 施耐庵為寫《水滸傳》,為突出英雄打虎時的神威,親自到森林中觀虎,并找了許多有經驗的獵戶,了解偷盜獵虎以及與虎搏斗的情況。 材料三 如右圖(電視劇照)。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八獻”出自我國歷史上的哪部小說?其作者是誰? (2)《水滸傳》是一部怎樣的小說?你知道小說中塑造的打虎英雄是誰嗎? (3)材料三的劇照出自根據哪一作品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4)上述三部小說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清《海防纂要》 材料三 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我國開放了廣州、上海、大連等14個沿海城市,隨后又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經濟開放區。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圖一、二和圖三反映的對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材料二漫畫反映了清朝前期制定了怎樣的對外政策?這個政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3)依據材料三,指出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推行怎樣的政策?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DACCC 6-10DCDDC 11-15BDBAA 二. 非選擇題 16.(1)名稱:絲綢之路。 作用:絲綢之路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東方和西方的橋梁,它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史實:鑒真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中國文化。 (2)作用: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功績:鄭成功為臺灣的收復和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3)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4)事件:鄭和下西洋。 影響: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使明朝與3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 17.(1)《三國演義》;羅貫中。 (2)是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武松。 (3)《西游記》。內容:取材于民間流傳的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塑造了神通廣大、敢于反抗的孫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民眾要求掙脫人身束縛、追求自由的愿望。 (4)共同之處:都具有反封建思想。 18. (1)相同作用:加強了與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2)閉關鎖國。 影響: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的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對外開放(或改革開放,或開放)。 (4)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落后,只有實行對外開放才能發展進步。(或任何國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必須融入世界當中。)(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