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共16張PPT)+教案+視頻音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共16張PPT)+教案+視頻音頻

資源簡介

(共16張PPT)
課前預熱:
觀看7-15世紀的亞洲全圖變遷視頻(可先后關注東亞、西亞、南亞)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伊斯蘭男子
常見名字
穆罕默德·穆拉德
1432-1481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阿卜杜勒
570-632
先知
蘇丹
共同的信仰
麥加
伊斯蘭教資料卡
時間:
地點:
經典:
信徒:
半島政
局影響:
7世紀
阿拉伯半島
《古蘭經》
穆斯林
我們(以部落為單位)以劫掠為業,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倘若無人可供我們劫掠,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阿拉伯民謠
使半島從部落混戰走向國家統一
須知每個穆斯林都是其他穆斯林的兄弟,現在你們都是同胞。因此,同胞的東西,不經他同意據為已有,是非法的。
——《古蘭經》
伊斯蘭教誕生前后,
維系阿拉伯人的紐帶有什么變化?
8-9世紀極盛期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
。
金門宮
碼頭
智慧館
文化融合創新
國際貿易繁榮、
政教合一、
1453
允許劫掠體現哪類民族的遺風?
帶領攻城的領袖姓名?稱號?
蘇丹擁有怎樣的權力?
體現了奧土怎么的政治特征?
阿拉伯帝國
(632-1258)
塞爾柱帝國(1037-1194年)
帖木爾帝國
(1370年-1507年)
阿拉伯帝國:632-1258
塞爾柱帝國1037-1194
帖木爾帝國1370-1507
奧斯曼帝國1299-1922
…………
奧斯曼帝國
1299-1922
中國
日本
新高朝
大越
中古時代的東亞有哪些政權?
模仿
模仿
模仿
伊斯蘭:
政教合一
經濟繁榮
文化融合
中華文明圈:
中央集權
各具特色
幕府
中古時代南亞先后出現哪兩個國家?
笈多/
德里蘇丹
伊斯蘭:
政教合一
經濟繁榮
文化融合
次大陸:宗教林立
中古時期的亞洲文明存在怎樣的特點?
哪里是亞洲諸文明交流的交匯點?
多元的文明
最初的文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自所處時空條件的限制和影響,由此造成了上古中古時期各個地區文明……鮮明的地區性特色,就算是古代跨洲性的大帝國,或游牧部落的沖擊,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文明的多元特征。
——晏紹祥《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的主線與設計》
怛羅斯之戰
造紙、印刷
指南針
數學、醫學
古典文化
多元助推交流,交流產生融合,融合帶來進步。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佛教
商品、人員、宗教、技術、物品、學術……
結合本課所有信息,指出亞洲文明交流的內容。
哈里發?
“安拉使者的繼承人”
哈里發擁有哪些權力?
這體現了阿拉伯帝國怎樣的政治特征?
(1)保衛伊斯蘭信仰和阿拉伯領土不被侵犯褻瀆,保護圣地麥加和麥地那不被異教徒占領。
(2)必要時宣布圣戰。
(3)任命政權軍政官員。
(4)征收賦稅,管理公共財富。
(5)討伐叛逆。
(6)執行法律。
智慧館
圖書館
翻譯局
科學院
從圖片內容推斷智慧館功用?
學校
阿拉伯商人的貿易范圍?
阿拉伯商人在世界貿易中的作用?《中古時期的亞洲》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
中古時期的亞洲神秘、多彩、陌生卻與我們休戚相關。觀察中古亞洲可觸摸中古世界,思索中古亞洲可領會近代亞洲。探索亞洲歷史發展規律,拓展探究亞洲歷史的視角,利用中古亞洲培育核心素養以達立德樹人之境界是學習本課的價值所在。中古亞洲與中古世界同樣存在著多元面貌,東亞、南亞、西亞三個區域在傳承與交流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明,各區域文明又在交流中把亞洲文明推向新的高度。通過展現亞洲各文明的特質和諸文明之間的交融,體現“多元助推交流,交流產生融合,融合帶來進步”的文明發展路徑,增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意識,涵育開放包容的文明觀。
為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教師應該是學生歷史學習路徑的提供者。在本課中,歷史地圖的動態處理,歷史示意圖的繪制和解讀,歷史圖片閱讀方法的指導,歷史影像資源的師生共制,讓學生深度參與歷史學習。本課充分運用教材資源,恰如其分地以時空、史料、解釋為階梯,指向歷史材料的把握,歷史思維的建構和歷史意識的引領,最終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
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中古時期的亞洲》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中的第2課。學習本課需要建立本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縱橫聯系。從橫向上看,學習本課應該把握整體單元設計為前提。本單元以“中古時期的多元面貌”為基本面,三個區域分別呈現三種文明的發展特質,在傳承中蛻變的中古歐洲,在交流中共進的中古亞洲,以及相對獨立卻精彩紛呈的古代非洲美洲,更難能可貴的是三種文明在呈現各自特色的同時又具有一些文明發展的共性,傳承-交融-創新,不管是在積淀豐厚交流便利的亞歐大陸,還是在相對孤立的美洲非洲。從縱向上看,本課所闡述的亞洲區域早在上古時代就誕生過輝煌燦爛的文明。在本冊教材的第一單元《古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中專設“文明的交流”這一框目,其中精選的案例大多與亞洲文明的內外交往有關。再到近代世界,《全球聯系的建立》同樣離不開中古時代文明交流的積淀??傊畯纳瞎盼拿鞯街泄?、近代世界,亞洲文明以其獨特的多元面貌和對外影響力在文明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古時期的亞洲》描述的是4-15世紀亞洲面貌。在西亞,宗教與政治文明相牽連,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伊斯蘭世界;在南亞,多民族多宗教的流轉,造就異彩紛呈的次大陸:在東亞,高度發達的中華文明圈與周邊政權交流互動,形成了各具特色地區文明。三個區域相對獨立又互相交融,在上古時代早已形成的海陸通道上,商品、人員、宗教、技術乃是軍事沖突,都成為文明交流的活躍因素。
本課主要包括了相同的信仰相似的帝國(西亞伊斯蘭世界)、多元的文明多樣的交流(東亞南亞文明與文明的交流)兩個板塊。在教材內容的取舍上,重點突出西亞的伊斯蘭世界。原因有三:在教材內容的配比上,西亞占據兩個框目,而南亞與東亞共享一個框目,顯然側重點各有千秋;在教材內容的地位上,西亞的伊斯蘭文明的形成有其獨特的路徑,宗教在文明的形成乃至文明的拓展中都起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幾個相似的帝國既有伊斯蘭的共性,也有屬于各自時空的一些小特色。在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上,亞洲文明在交流中發展,而西亞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更重要的是,西亞歷史上的一些帝國能為文化交融提供條件,使得部分中西方文明成果在這五海三洲之地保存、交融并發展出新的高度。在重點闡述西亞文明,粗略搭建東亞、南亞文明的基礎上,探究亞洲內部各區域文明的交流。雖然文明的交流并沒有在本課的正文部分闡述,但是就本課的主旨而言,交流是亞洲文明發展的原動力之一,成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面。
學情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下)的第4課,施教對象為已經學完中國史的高一學生。雖然學生的素養培育已有一定的基礎,但為了符合高一的學業水平測評要求,故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的知識的結構化以及各種類型的史料的處理和解讀。另一方面,經過統編初中課程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的學習,學生對阿拉伯帝國和古代日本的狀況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奧斯曼帝國和中古時期的印度缺乏一定的了解,總體而言,新知多于舊識,故本課在設計時既注重對知識結構的搭建,又注重方法的指導與史觀的引領。方法方面具體表現為地圖的識讀、圖片史料的解讀,多種類型史料信息的提取和綜合概括等多個方面。價值引領方面主要是指對不同文明的理解包容,對文明融合創新的感悟與認同。
四、教學目標
本課內容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是:“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毕嚓P內容在《中外歷史綱要》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拆分為具體的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三課,綜合課標要求與《中外歷史綱要》的敘述,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夠在亞洲地圖上描述西亞、東亞、南亞三個區域文明的空間方位,描述中古時代的亞洲先后出現的幾個大帝國的時空方位,通過勾連三大區域文明之間交往的路線,了解交往故事,認同亞洲文明在交流中發展的歷史規律。(唯物史觀水平1、時空觀念水平2)
2.
通過解讀一些典型的圖片、文獻、視頻史料,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形成對三大文明特質的歷史解釋。通過關聯材料和教材中的史實與解釋,辯證認識各種史料的價值。(史料實證水平2,歷史解釋水平2)
3.
探討文明交流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知道文明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形成對不同文明的開放包容的態度。(家國情懷水平2)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難點為亞洲三大區域文明的特質。
依據課標可知,本課需要認同中古時期亞洲地區文明的多元面貌。西亞、南亞、東亞的三大文明在各自道路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質,區分他們方能認識文明的多元,多元是文明間交流的原動力,為解釋文明在交流中融合進步提供探討的前提。又因這一重點教學內容跨越千年的時空,知識概念繁多,知識體系復雜,需要學習解決的問題繁多,同時被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本課運用地圖搭建本課的知識框架,使原本凌亂的知識結構化,并凸顯三種文明的特質。在具體的學習方法上,本課將采用地圖、文字史料、影像史料、歷史示意圖等多種方式進行。如在建構西亞文明的特質時,本課將以兩個同名人物,兩座城市為突破口;如在講述東亞文明特質是采用歷史示意圖與問題連相集合的方法;在探討文明間的交流時,采用師生共同尋找制作的影像史料,助力學生在收集處理史料中學習有效信息的提煉與表達。
六、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設計思路以“亞洲文明的多元與交流”為課魂,在學習流程上設置兩大部分來學習四分方面的內容,對應本課需要解決的三個學習任務,具體見下圖:
從素養培育路徑的角度講,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養育與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重要理念之一,歷史課堂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結合也是未來歷史教學發展的方向之一。因此,基于本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還設計了一定史料查詢與處理的學習準備。關于文明交流中的那場沖突(怛羅斯之戰),師生共同尋找、制作成影像史料投放于課堂,把史料實證中史料的搜尋和信息提取能力落到實處。
七、教學過程
【導入】
猜一猜:伊斯蘭男子最常見的名字有哪些?
【設計意圖】: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在幾個伊斯蘭常見名中應該會有“穆罕默德”這個名字。若學生說出可直接過渡到到教材中出現了兩次的兩位穆罕默德,若學生不知,也可引導至教材上出現了兩次。伊斯蘭教是學習西亞歷史的重要概念,在導入部分直奔主題,形成對西亞文明的直觀印象。
學習任務一:探究西亞文明的特質
一、相同的名字,相同的信仰
情境呈現:展示教材中的兩位穆罕默德的生存時空,身份地位。尋找他們的共同之處。(信仰同一種宗教伊斯蘭教)。
學生活動:依據教材內容和材料1建立伊斯蘭教資料卡。
材料1:
我們(以部落為單位)以劫掠為業,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倘若無人可供我們劫掠,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阿拉伯民謠
須知每個穆斯林都是其他穆斯林的兄弟,現在你們都是同胞。因此,同胞的東西,不經他同意據為已有,是非法的。
——《古蘭經》
【設計意圖】:伊斯蘭教是西亞文明中的重要概念,學生建立資料卡片的過程既能整理相關歷史概念的基本史實,又要依據材料概括與其相關的歷史解釋。這個教學活動的設計既要培養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有需要內化為自身的歷史解釋能力。但是對于高一起始階段的學生,教師應該從資料卡片整理的角度給予指導,故資料卡片的整理項目事先已經給出。從知識達成角度而言,這一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本,對伊斯蘭教形成整體的把握,有利于在之后的學習環節中重復利用。從素養落地角度而言,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產生,只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才能將史料處理、歷史解釋等內化成為學生的關鍵能力。
二、相同的信仰,類似的帝國。
1.阿拉伯帝國
情境過渡:8-9世紀極盛期的阿拉伯帝國-巴格達城
【設計意圖】:伊斯蘭教不但促使阿拉伯人從部落走向國家,更使它成長為一個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國,想要了解西亞文明的特質,其文明的濫觴的中心之地必有可圈可點之處,于是選擇了誕生于帝國極盛期的巴格達城作為探究整個伊斯蘭文化特質的載體。
情境呈現:巴格達城的鳥瞰圖和城市三張細節圖。
材料2(結合細節圖1金門宮):
(1)保衛伊斯蘭信仰和阿拉伯領土不被侵犯褻瀆,保護圣地麥加和麥地那不被異教徒占領。
(2)必要時宣布圣戰。
(3)任命政權軍政官員。
(4)征收賦稅,管理公共財富。
(5)討伐叛逆。
(6)執行法律?!锇l的職責
問題設計1:唯一在金門宮內可以騎馬的人是誰?什么是哈里發?結合哈里發的職責指出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特征。
【設計意圖】:選擇恰當的史料,以金門宮在整個巴格達城的地位來彰顯哈里發在整個帝國的地位,以顯示伊斯蘭世界政教合一的特點。圖片類史料信息的提取與解讀是涵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的關鍵環節,圖片以直觀生動的特點直面歷史解釋建構中的許多重要的問題。另一方面,本課中對巴格達城的歷史解釋都是建立在圖片史料的截圖上的,在起始階段做好方法的引導,有利于接下來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
材料3:阿拉伯的貿易范圍與碼頭見聞(結合細節圖2碼頭)
問題設計2:根據圖文史料指出阿拉伯商人的貿易范圍,并闡明阿拉伯商人在世界貿易中的國際地位。
問題設計3:依據圖片內容(結合細節圖3智慧館),推測智慧館的功能。
【設計意圖】:本框目的學習聚焦指出“阿拉伯人通過擴張建立的大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痹诮涣鞯倪^程中,商業貿易具有主動性,文化傳播具有客觀性。通過一張貿易范圍圖,讓學生動手勾畫帝國商人的貿易范圍,通過一張智慧館的場景圖,獲取帝國為文化交流提供的條件。主動的需求與客觀的成果相結合,共同造就了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的橋梁地位。
教師總結:從團城鳥瞰,我們就可以看到阿拉伯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經濟繁榮、文化融合創新的帝國,巴格達在當時被成為“宇宙的十字路口”,當時的世界上唯有兩個地方可以與它抗衡,一個是唐代的長安,還有一個就是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
2.奧斯曼帝國
情境過渡:1453年,那個能與巴格達媲美的千年帝國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竟然成為了新的伊斯蘭世界的中心,讓我們去那里看一看。
材料4: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劫掠:“劫掠繼續了三天,沒有一個兵士不靠奪得的戰利品和奴隸而致富的。經過三天,素(蘇)丹穆罕默德用重懲威嚇的辦法,禁止繼續搶劫和仍然沒有停止的屠殺。所有的人都服從了他的命令?!?br/>——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郭守田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
問題設計4:帶領攻城的領袖姓名?稱號?允許劫掠體現哪類民族的遺風?蘇丹擁有怎樣的權力?體現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怎么的政治特征?
【設計意圖】:奧斯曼的文明具有混血因子,在它身上,既有突厥遺風,又有伊斯蘭烙印,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拜占庭的影響。但是它與之前的阿拉伯帝國一樣,同處這五海三洲之地,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與阿拉伯文明具有相似性,故在教學設計上把它與阿拉伯文明置于同一區域文明范疇。勾連西亞兩大文明的紐帶就是同一個名字:穆罕默德。
3.其他帝國
情境呈現:動態地圖展示中古時期的西亞先后出現的一些大帝國。
【設計意圖】:本課在時間維度上跨越千年。為了展示千年亞洲流動的歷史,在西亞文明特質的總結階段,本課利用了一些動態的地圖,這些地圖由教師在課前收集整理制作而成,既能很好的展示亞洲千年流變的文明演進史,又能展現出西亞歷史所顯示出的政教合一、商業繁榮、文化交流橋梁的文明特質。
學習任務二:綜合西亞、東亞和南亞文明特質,感悟亞洲文明的多元
三、廣袤的亞洲,多樣的文明
1.東亞
學生活動:學生依據教材尋找在中古時期的東亞先后出現的政權。
教師活動:課前制作《中古時期的亞洲文明發展歷程示意圖》(參考上海版歷史地圖冊)。
問題設計5:中古時期的朝鮮各政權與中國政權的關系是怎樣的?并據此指出東亞文明的特質。
【設計意圖】:中華文明無疑是東亞文明的核心,然而東亞政權眾多,各政權的發展史先后不一,與中華文明的關系也不盡相同,平鋪直敘的教學方法顯然不是上策,而把復雜的文本敘述結構化則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方法。歷史示意圖就是這樣的一種使知識使知識結構化的方法。對地圖冊中的相關示意圖進行改造并設計針對性的問題,能在3-5分鐘的時間內梳理東亞文明的特質。
2.南亞
教師活動:呈現課前處理的《中古時期的印度示意圖》
學生活動:結合該圖找到先后在南亞出現的政權,并結合所學尋找該政權統治時空下的主流宗教。
【設計意圖】:依圖可知,南亞先后出現笈多王朝和德里蘇丹國,從笈多王朝首都華氏城的衰弱(玄奘辨經勝利的故事)到德里蘇丹國的名稱解析,學生可獲得南亞政權的典型特征——宗教林立。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政教合一、商貿繁榮、文化交融的西亞伊斯蘭世界,也了解了中央集權但又各具特色的的東亞中華文明圈,還知道了宗教并立的南亞次大陸。亞洲擁有地球上最廣袤的土地,也擁有多樣的文明。正如這本教材的編撰者初晏紹祥先生所說的那樣:“文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自所處時空條件的限制和影響,由此造成了上古中古時期各個地區文明……鮮明的地區性特色,甚至古代跨洲性的大帝國,還有游牧部落的沖擊,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文明的多元特征。”
學習任務三:亞洲文明的交流
四、多樣的文明,多元的交流
問題設計6:哪里是亞洲諸文明交流的交匯點?(結合三大區域文明分布圖)
【設計意圖】:在時空觀念的水平素養劃分中,水平2要求從能夠利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在展示亞洲文明交流的交匯點時,可以讓學生嘗試指出交匯的區域。若學生僅僅從距離的因素考慮,非常容易指定在三大文明交匯的喜馬拉雅地區,但是教師可以從地形因素加以指點,從上一單元已經學習過的絲路路線加以引導,應該可以找到中亞這個文明交流的交匯點。地圖是時空觀念素養涵育的重要載體,但是運用地圖的方法是多樣的,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動圖,也可以進行地圖要素的對比,還可以讓學生依據歷史史實進行依托于地圖的歷史解釋。
學生活動:觀看課前師生共制視頻“怛羅斯之戰”,思考這場戰役所顯示的亞洲文明交流的載體。
【設計意圖】: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設計了學生搜尋處理史料環節。教師事先框定史料收集的范圍為“圖文展示怛羅斯之戰”。怛羅斯之戰是公元8世紀發生于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之間的一場小戰役,本課教材并沒有涉及這一知識點,但因為這場戰役可以折射出亞洲文明交流的各個方面,所以設計嘗試讓學生收集相關圖文史料。在實踐的過程中,有一位學生自己剪輯了一段英文影像資料并做了配音,既切實的鍛煉了史料實證的能力,又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五:尾聲:文明的多元、交流與進步
教師活動:以一張經典文明交流圖展示亞洲三大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問題設計7:綜合本課所有內容,指出亞洲文明交流的內容。
【設計意圖】:亞洲三大文明在各自的區域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亞洲間廣泛存在的交通通道和交流途徑使得亞洲個文明間交流變得密切且頻繁。人員、商品、技術、宗教、物產無不在這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學生而言,探究這個問題需要調動本課所有的學習資源,阿拉伯的商貿路線,智慧館的文化交流,中日朝之間的恩恩怨怨,印度各教派之間的紛爭與融合,用交流搭建起中古時期亞洲個文明之間的框架,既是一種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又是一種對歷史邏輯的清晰梳理。
教師總結:亞洲文明的多元助推交流,交流產生融合,融合帶來進步。其實不止是亞洲,整個中古時期的世界都體現出同一特質:“世界因多元而精彩,文明因交流而進步?!?br/>八、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設計:
材料1:9世紀上半期,有一位阿拉伯作家名叫塔米姆·本·巴赫爾,留下了一篇《回鶻行紀》,其中記述了大約是821年前后的情況。行紀引述了一位阿拉伯作家阿卜勒·法德勒·瓦斯吉爾迪的話:“穆斯林虜獲甚豐,擄來的一些人的孩子們就是現在在撒馬爾罕制造上好紙張、各種武器、各種工具的人?!睋⒓晾蕦W家米諾爾斯基考證,阿卜勒·法德勒·瓦斯吉爾迪所說的這批俘虜的孩子們,當是751年與大食交戰的唐軍俘虜們的子弟。這段史料當是迄今為止人們知道的最早提及中國工匠在撒馬爾罕造紙、造武器、造工具的文字。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2:“綾絹機杼,金銀匠,畫匠,漢匠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泚;織絡者,河東人樂、呂禮。
——杜環《經行記》
(注:杜環,盛唐時期人,唐天寶十年(751),杜環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其后曾游歷西亞、北非,歷時達十余年之久。寶應元年(762),他乘商船回國,寫成《經行記》一書,詳細記載此次歷時十余年的橫跨亞非之旅行。該書久已失傳,只有杜佑(杜環族人)的《通典》(801年成書)曾引用此書,約1500余字)
問題:(1)根據材料1的闡述,描述中國造紙術西傳的經過。(歷史解釋水平1)
(2)根據材料2,繪制杜環的游歷路線。(時空觀念水平2)
(3)綜合材料1、2的記載,您從兩則史料可以共同推測出的歷史史實有哪些?(歷史解釋水平2)綜合兩則史料,您認為造紙術的西傳是否與這些怛羅斯之戰的戰俘有關,①如果選擇是,請結合本課內容闡述技術在文明交流中的價值。②如果選擇不是,請指出您質疑的理由。(史料實證2)
評價設計說明:
本題所考查的是學業質量水平2,主要涉及的核心素養是史料實證、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在時空觀念方面,本題主要考察學生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問題(2)的設計即指向在地圖上描繪歷史事實。在歷史解釋方面,問題(1)和(3)的第一問均指向區分史實和解釋,并在解答造紙術的西傳時,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中阿雙方的史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此事做出有條理的解釋;能夠在歷史敘述中將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在史料實證方面,問題(3)的選做題要求學生在多種渠道獲取與該問題相關的史料的基礎上;區分史料的價值,在對相關史事進行論述的過程中,能夠嘗試運用合適的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綜合兩則史料可推斷怛羅斯之戰的概況,可知戰俘的存在,亦可明確這些戰俘在中阿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價值,但是杜環的經行記中雖然提及很多工種,卻唯獨沒有提及造紙工匠,不能不說怛羅斯之戰與造紙術西傳鏈條上尚存在缺失的一環。另一方面,阿拉伯方面的相關史料轉引次數較多,使得史料的真實性大打折扣,故此題設計的核心素養為史料實證,教師提供豐富的史料,更提供豐富的討論空間。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中外歷史綱要》中有一種課型內容繁雜,時空跨度大,以《中古時期的亞洲》為例,時空跨度是長達1000年的整個亞洲,相對應的知識密度(阿拉伯、奧斯曼、伊斯蘭、笈多、印度教、德里蘇丹、大化改新、半島紛爭)明顯高于其他篇目,且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來說相對陌生。在教學的實踐中,筆者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研究這一類課型:
1.如何使繁雜的知識結構化?
對于大時空跨度的篇目,幫助學生搭建起各框目知識間的結構可能是在進行這類課型教學設計時的首先思考點。以中古時期的亞洲為例,區分亞洲內部各區域文明的特色,找到各文明之間的共性可能是理解亞洲文明多元與交流的前提。那么如何搭建結構,在本設計中,采用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類:依托課標,利用教材史料以形顯神,用西亞的貿易圖、東亞南亞的政權圖架構起亞洲文明的多元和聯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用動態地圖展現亞洲千年歷史中主要區域文明的時代變遷;利用圖冊資源中的歷史示意圖和圖片學習東亞區域文明的特質;利用板書,集中顯示本課的課魂與知識結構等。
2.如何增加陌生知識親切感?
不管是阿拉伯還是印度,不管是奧斯曼還是高句麗,學生對于異域文明總是在好奇與陌生之間徘徊。如何化陌生為熟稔,化好奇為研究的動力,需要教師創設合適的情境。在本課設計中,選用了一些學生熟悉的切入點,逐漸帶領學生走近中古時期的亞洲。具體而言,本課先后運用了一個人、一座城和一條絲路,穆罕默德的名字學生耳熟能詳,從穆罕穆德走進阿拉伯世界,再從穆罕默德走入伊斯蘭文明的特征;一座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從巴格達到伊斯坦布爾,不變的時學生易于入手的城市建筑,探究的是同類文明的傳承與流變;一條絲路,學生在初中教材、綱要上冊的中國史環節均已熟知,本課從絲路切入探究的卻是絲路上一場小小的沖突,沖突轉瞬即逝,之后持續的是長久的交融與交流雙方的共進。
以上兩個問題宏大卻迫切,《中古時期的亞洲》只是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讓我們一線教師在嘗試后反思,在反思中繼續實踐,統編教材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在我們一線教師在實踐與反思中且行且學習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镇赉县| 旅游| 香格里拉县| 太仆寺旗| 凉山| 车险| 瑞昌市| 德州市| 恩平市| 雅江县| 双牌县| 蒙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西畴县| 达州市| 红河县| 南雄市| 沛县| 金沙县| 孙吴县| 仙桃市| 全椒县| 古丈县| 桂东县| 瑞昌市| 盐边县| 松江区| 昌图县| 佛教| 珲春市| 郓城县| 辽中县| 疏附县| 麻城市| 屏东县| 塔河县| 鄄城县| 贡觉县| 宽城| 固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