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9. 平 正 教材簡析 本課教學內容由三部分組成:結字平正風格的主題講解;看看想想示范字:直、夫、玄、軍書寫特點;書法園地:了解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及其作品。 教學目標 1.認識和了解“平正”的結字風格特征。 2.在觀察、比較、臨摹的基礎上,學會書寫“平正”結字風格特征的字。 3.激發學生對書法的興趣,并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和練字習慣。 教學重點 “平正”的結字風格特征字的寫法。 教學難點 “平正”的結字風格特征在字中的運用。 課時安排 共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筆墨紙硯氈等。 學生準備 筆墨紙硯氈等。 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 1.出示“直、夫、玄、軍”四字,讓學生觀察其在用筆與結字上體現出來的風格特征。 2.學生匯報。 3.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顏體楷書的風格特征之一《平正》。 二、自學指導 1.閱讀書寫要點,欣賞顏真卿的書法藝術特點,感受顏體楷書用筆與結字上體現出來的風格特征。并思考:什么是顏體楷書的平正? 2.看看想想。觀察“直、夫、玄、軍”的范例說明,比較分析體會顏體楷書結字特征平正在字中的運用。 3.書法園地。了解書法家董其昌及其作品。 三、生自學,師巡視 四、后教? 1. 了解書法家董其昌及其作品。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_??????_(今上海市松江)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擅畫山水。書法追求平淡天真,擅長楷書、行書、草書。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最多,如《秋興賦》。清康熙皇帝酷愛董其昌書法,一生臨寫董字,因此清初學寫董字成為風氣。 2.欣賞董其昌書法作品《秋興賦》 (1)內容簡介 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賁中 注:(1)十有四年:指晉武帝咸寧四年(公元278年)。 (2)二毛:頭發黑白夾雜。 (3)太尉掾(yuàn):太尉的副官。虎賁(bēn)中郎將:帝王行宮或營帳的衛隊首領。 大意: 晉武帝太始十四年,我三十二歲,開始出現白頭發了。因是太尉府的屬員兼任了虎賁中郎將 (2)賞析 《秋興賦》是西晉文學家潘岳的代表賦作之一,董其昌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六月在其所喜愛的高麗鏡紙上乘興所書,時年52歲。展讀此作,一股只屬于董其昌的風神氣韻撲面而來,清淡空靈,超凡脫俗。其平和簡靜處似王羲之,瀟散有致處似楊凝式,姿媚秀逸處似趙孟頫。囊括眾美,裁成一妙。 2. 什么叫平正? 平正是指端正、平穩、均稱、工整、平平正正的意思。這種平正帶有規矩,法則之意。在這里更注重字的結構平正的特點。 3.師生共同分析顏體楷書的結字特征——平正的體現。 (1)字形整體平正是《顏勤禮碑》在結字上的一重要特征。 (2)平正并不是絕對的橫平豎直,而是在筆畫保持局部變化的基礎上呈現整體的平正。 (3)說說長橫的起筆、收筆略重,這一特征在結字中的意義與作用。 增加了字平穩、端正的特征。 4.分析四個例字的書寫特點。 直: (1)長橫的起筆、收筆略重,是這個字的主筆,兩長豎左輕右重; (2)上邊的短豎稍向右撇,字顯得活潑; (3)三個小短橫是右尖橫,與右邊豎不連。 (4)正中有斜。 夫: (1)長橫起筆、收筆都較重,挺拔大方; (2)撇舒展靈動,捺的筆畫重; (3)整體平衡。 玄: (1)長橫起筆、收筆都較重,挺拔大方; (2)下部呈三角形; (3)上邊的點在橫的中間,字左右均衡。 軍: (1)橫筆畫平行,長橫起筆、收筆都略重,挺拔有力; (2)右邊的豎比左邊的豎粗,中間的豎重,為懸針豎; (3)縱橫有序。 4.教師結合書寫要點與看看想想,示范例字。學生仔細觀察、揣摩,跟著老師初步練習。 五、當堂訓練 1.學生練習范字,老師巡回指導。 2.講評: (1)投影展示典型佳作與病例,先由學生點評,再師作小結。并找出原因糾正錯誤。 (2)學生自評。 3.小結:對優秀同學及作品提出表揚。 六、全課總結。 七、布置作業。 補充修改 板 書 設 計 9.平正 平正:筆畫局部變化基礎上呈現整體 直:正中有斜 夫:整體平衡 玄:左右均衡 軍:縱橫有序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