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fā)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據史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多達16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有效處理政務,后來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 A.設立中朝 B.設立丞相 C.設立內閣 D.設立軍機處 2.“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首民謠稱頌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 B.李自成起義 C.翟讓、李密起義 D.洪秀全起義 3.“慟哭三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軍隊的明朝將領是( ) A.尚可喜 B.吳三桂 C.耿精忠 D.張獻忠 4. 在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程中,民族英雄不斷涌現。如下圖所示人物的事跡共同反映了( ) 戚繼光 鄭成功 A.明清時期鎮(zhèn)壓邊疆地區(qū)的叛亂行動 B.明清時期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措施 C.中華民族積極主動對外交流的表現 D.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 5. 有鑒于臺灣所用南明永歷年號的錢文甚多,1689年,清政府發(fā)行“康熙通寶”錢幣(如圖),其背面刻有滿文、漢文書寫的“臺”字。這表明清朝( ) A.推翻了南明政權的統(tǒng)治 B.大力推行文化專制政策 C.加強對臺灣的有效管轄 D.貨幣受南明錢文影響大 6. 韓老師為學生上網課準備的專題復習資源包中有以下材料,該專題復習的是( ) 資源 名稱 地圖 清朝疆域圖(1820年) 視頻 影視作品《民族英雄鄭成功》、《東歸英雄傳》 圖片 順治會晤五世達賴圖、金奔巴瓶、伊犁將軍府 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使用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 A.華夏與戎、狄等族的民族交融 B.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鮮卑與漢、羌等族的民族交融 D.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 7.15世紀上半期,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鄭和船隊最遠到達的地區(qū)是( ) ①馬六甲海峽 ②紅海沿岸 ③印度半島 ④非洲東海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明代種植較廣的經濟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樹,江南和華北都形成了大面積植棉區(qū),蠶桑業(yè)則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福建、廣東等地則利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大力發(fā)展甘蔗、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材料說明( ) A.明朝農產品商業(yè)化程度較高 B.明朝農業(yè)經營方式發(fā)生根本性轉變 C.明朝農業(yè)以專門化生產為主 D.明朝農作物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9.如圖所示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前期經濟發(fā)展 B.清朝后期科技發(fā)達 C.清朝前期疆域廣闊 D.清朝后期領土擴張 10. 我國的科舉制度經歷了從積極推動社會進步到束縛人們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轉變。這種轉變始于( ) A.設置進士科 B.開創(chuàng)殿試和武舉 C.設置明經科 D.明朝“八股取士” 11.施耐庵創(chuàng)作的《水滸傳》取材于( ) A.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B.北宋末年宋江起義 C.秦末劉邦、項羽起義 D.明末的李自成起義 12.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社會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學藝術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征。下列反映清朝文學藝術成就和特色的是( ) A.《三國演義》和秦腔 B.《水滸傳》和昆曲 C.《紅樓夢》和京劇 D.《西游記》和漢調 13.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薄睹魇贰分械倪@段記載,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關系融洽 B.反對鋪張浪費 C.君主專制加強 D.飲酒之風盛行 14. 清朝時期,文人大多埋頭于古籍,不敢過問社會現實,考據之風大盛,形成為考據而考據的現象。這反映了清朝( ) A.文化專制加強 B.閉關鎖國政策實行 C.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D.儒家學說地位提高 15. 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對外貿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由此可見,清朝實行的政策是( ) A.閉關鎖國 B.休養(yǎng)生息 C.輕徭薄賦 D.重文輕武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神宗時,南京一帶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萬頃;明熹宗進一次賞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萬計,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明崇禎帝時,云南沐氏占地萬頃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 材料三 明末民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社會問題?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聯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4)“均田免糧”口號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歷史意義?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3世紀初鐵木真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國。后來,他的孫子忽必烈繼承了汗位,1271年改國號,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統(tǒng)一了全國。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 材料二 清政府頒賜的金奔巴瓶 材料三 在我國西北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居住著維吾爾等族人民,清代把這個地區(qū)稱為“回部”。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fā)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他們殘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為無罪之人,不會株連。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經過兩年戰(zhàn)斗,平定了這場分裂祖國的叛亂。 (1)材料一中“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指的是哪個朝代? (2)材料二所示的金瓶掣簽制度反映了清政府對哪一地區(qū)的管轄?除此之外,清政府還采取過什么措施對這一地區(qū)加強管理?(寫出一點即可) (3)材料三中,乾隆帝平定叛亂后,設置了什么機構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qū)? 18.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確立、改革和不斷完善,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治和民族的統(tǒng)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在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廢行中書省,權分三司。 材料二 軍機處之所以創(chuàng)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個聯系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則由于它是一種避開權勢顯赫的親王,從而進一步鞏固皇帝權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說出明朝對地方和中央的管制進行了哪些改動。其改動的目的是什么? (2)據材料二,指出軍機處設立的原因。并結合所學,說說軍機處的職能是什么。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政治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CBBDC 6-10DCAAD 11-15BCCAA 二. 非選擇題 16. (1)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現象嚴重。 (2)正是由于土地兼并嚴重,所以李自成起義軍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 (3)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歡迎,因為“均田免糧”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強烈要求和減免賦稅的迫切愿望心聲。 (4)這一口號已經觸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標志著農民起義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大大豐富了古代農民起義的內容。 17. (1)元朝。 (2)西藏。冊封達賴或冊封班禪,設置駐藏大臣等。(答出一點即可) (3)伊犁將軍。 18. (1)改動: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和中書省,設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散地方權力。 目的:強化皇權,鞏固統(tǒng)治。 (2)原因:起草詔令的需要;鞏固皇權、提高效率的需要。 職能:討論國是并提出建議;記錄旨意,傳達政令。 (3)認識:因時因勢進行調整、改革和創(chuàng)新;以鞏固統(tǒng)治為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