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1783年失去美洲殖民地后,沒有人預見到英國能夠再次崛起。英國能再次崛起是因為( ) A.資產階級革命 B.工業革命 C.第二次工業革命 D.第二次世界大戰 2.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蒸汽機引起了歐洲生產領域的革命。……英國引領了這一歷史發展的潮流……”。下列選項中代表這一潮流的成果是( ) A.哈格里夫斯 珍妮機 B.斯蒂芬森 蒸汽機車 C.本茨 汽車 D.萊特兄弟 飛機 3. 理查德出生于英國一個工業世家。18世紀中前期,理查德的父親興建了一座棉紡織廠;19世紀初期,理查德又投資興建了一座棉紡織廠,但他和他父親在選定廠址的問題上卻有不同意見。他們考慮選定不同廠址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產環境的變遷 B.機器動力的改變 C.殖民地的擴張 D.交通工具的革新 4.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倫敦正式出版。它標志著( ) A.啟蒙思想的興起 B.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C.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D.第一國際的成立 5. 馬克思主義誕生后,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是( ) A.創作《國際歌》 B.巴黎公社 C.俄國二月革命 D.俄國十月革命 6. “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奴隸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以上內容出自( ) A.《獨立宣言》 B.1787年憲法 C.《宅地法》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7. 2020年5月,美國警察暴力執法致非裔黑人死亡,再次引起人們對于“種族主義”的譴責。追溯歷史,150多年前為解放黑人奴隸作出杰出貢獻的美國總統是( ) A.華盛頓 B.林肯 C.羅斯福 D.尼克松 8. “19世紀60年代,它(俄國)的弱點暴露無遺,內部很不穩定,對外則比想象中虛弱許多。其關鍵弱點既是政治的,又是經濟的。”為此,俄國( ) A.廢除農奴制 B.進行二月革命 C.實行新經濟政策 D.開展工業化建設 9. 比較學習法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日本明治維新與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相同點是( ) A.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 B.廢除了農奴制 C.擺脫民族危機 D.廢藩置縣 10. 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時,用10種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這主要反映了明治維新( ) A.使日本實現富國強兵 B.改變日本民眾的生活 C.使日本開始對外侵略 D.使日本放棄傳統游戲 11. 19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大力興建鐵路、發展國家的郵政和電訊事業,建立官營企業。此外,日本政府陸續將一大批國營工廠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使日本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近代化。這反映了日本政府( ) A.加強中央集權 B.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C.努力向歐美學習 D.提倡“文明開化” 12. 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下列事件因果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 ①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民族大起義 ②葡萄牙殖民統治——玻利瓦爾領導獨立運動 ③1861年農奴制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④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 羅超平在《近代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階段和特點淺議》一文中指出,亞洲在1917年之前,出現三次反殖民侵略的高潮,其中第一次高潮發生在19世紀中期。下列事件屬于該次高潮的是( ) A.日本的明治維新 B.玻利瓦爾領導的反殖民斗爭 C.印度民族大起義 D.甘地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4. 1866年,人們鋪設了一道橫跨大西洋的電纜,建立了東半球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通訊聯絡。其主要技術來源于( ) A.工業革命 B.第二次工業革命 C.新航路開辟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5. 在英國的城鄉人口結構中,1750年城市人口占21.0%、農村人口占79.0%,到1850年城市人口占52.0%、農村人口占48.0%。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光榮革命”的發動 B.工業革命的推動 C.“電氣時代”的到來 D.自由貿易的拓展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我國(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生產的國家……因為我們有良好的政府,因為我國有一些獨特的有利條件,因為我們有豐富的煤炭……由于我們所處的位置,我們不易受到戰爭的破壞,而在遭受戰禍的國家里,一切改良的進程都被打斷了。尤其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有雄厚的資本積累,這是其他任何國家所無力抗衡的。 材料二 英國國民經濟結構變化表 農業 工業 1770年 40% 16% 1821年 24% 31% 材料三 工業革命以世界性的規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使生產力史無前例的增長成為可能。大不列顛首先受到這方面的影響……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階級都在大小不等的程度上得益,其他的人則堅持認為,少數人獲得了巨大的財富,百多數人卻在遭受無情的剝削,其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1)根據材料一,試分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生產的國家”的原因。 (2)材料二表明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動力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工業革命有哪些影響? 17. 19世紀中期,俄國、美國、日本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隨著克里米亞的災難,農奴不斷上升的壓力變得不可抗拒,亞歷山大二世頒布《解放法令》,解放了農奴,將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重新分配。此后,俄國的舊制度被削弱,工業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國這場戰爭的意義在于,它粉碎了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勢力,使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全部國家政權,使其能夠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全面地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戰爭消滅了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奴隸制度,無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為美國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摘編自劉祚昌、王覺非等《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 材料三 極其龐大的地稅收入,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正是這筆從農業中獲取的巨大財富,才能使政府順利地實行“殖產興業”政策;才能使政府從地稅收入中撥出大量款項創辦國營企業和資助私人企業,從而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貨幣資本。 ——摘編自湯曉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稅改革探析》 請回答: (1)材料一中俄國的“舊制度”指什么?這一“舊制度”的削弱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 (2)材料二中的“這場戰爭”史稱什么?這場戰爭使美國的階級關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從而“為美國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次改革?概括指出這次改革“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貨幣資本”的措施。 (4)綜合上述材料,19世紀中期俄、美、日都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 18. 城市化進程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又極大地影響著城市化進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紀上半葉,美國東北部城市的繁榮為西部的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由于運輸條件改善,運河和鐵路快速興建,貿易、商業發展迅速等因素,東部向西部移民進程加速……西部一部分剩余農業勞動力來到城市找工作,成為推動西部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 ——摘編自董革非著《美國城市化進程對中國城市發展的啟示》 材料二 傳統有軌電車運營里程數(公里) 圖1 20世紀初,有軌電車在 世界各地曾經得到極大的發展 圖2 舊上海街頭的有軌電車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運河和鐵路快速興建”與哪兩種交通工具的發明及廣泛使用有關?根據材料一,概括“運輸條件改善”對推動美國西部城市發展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初哪種交通工具在城市得到廣泛使用。這種交通工具以什么新能源作為動力?這種新能源的廣泛使用說明人類歷史進入了什么時代? (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影響城市化進程帶給我們的啟示。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BBBB 6-10DBAAB 11-15BCCBB 二、非選擇題 16. (1)建立了資產階級政府;煤炭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戰爭較少;資本積累雄厚。 (2)國民經濟中農業比重下降,工業比重上升。蒸汽機。 (3)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增長;促進了資本的積累;拉大了社會貧富差距等。 17. (1) “舊制度”:農奴制。 積極影響:進一步推動俄國的工業化(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史稱:南北戰爭(美國內戰)。 改變:粉碎了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勢力(解放了黑人奴隸);使工業資產階級掌權。 (3)改革:明治維新。 措施:地稅改革。 (4)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18. (1)交通工具:汽船、火車。 作用:運河和鐵路快速興建,貿易、商業發展迅速等因素,促使東部向西部移民進程加速;西部一部分剩余農業勞動力來到城市找工作,成為推動西部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 (2)交通工具:有軌電車。 能源:電。時代:“電氣時代”。 (3)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