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1825年9月的一天,史蒂芬森發明的“旅行者號”機車試車。一位馬車夫趕著一輛四匹馬拉的馬車與其賽跑,結果遠遠地落在了后面。這一結局的出現得益于( ) A.蒸汽機的普遍使用 B.電力成為機器的主要動力 C.內燃機的廣泛應用 D.流水線生產成為一種趨勢 2. 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使國人在短暫的假期中都能實現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鐵路交通的變革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最早為鐵路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是 ( ) A.斯蒂芬森 B.愛迪生 C.本茨 D.萊特兄弟 3. 據統計,到19世紀20年代,在兩臺蒸汽織機旁工作的一個男孩所織的布匹比一個熟練的手工織工多15倍。這一數據直接說明( ) A.傳統手工行業日益消亡 B.機器效率高于手工生產 C.機器生產完全取代手工勞動 D.工業革命加劇貧富分化 4. 恩格斯稱《共產黨宣言》是共產黨人的第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綱領,對于確立科學社會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的主導地位,無疑是完全必要的。這里恩格斯強調的是( ) A.工人階級必須組織起來 B.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 C.需要成立國際工人協會 D.用科學理論指導工人運動 5. 列寧指出:“這本書篇幅不多,價值卻相當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還鼓舞著、推動著文明世界全體有組織的正在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這本書是( ) A.《共產黨宣言》 B.《資本論》 C.《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D.《獨立宣言》 6. 1862年9月,林肯說:“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隸的政策的話,是不可能平息這個叛亂的……解放奴隸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東西,使敵人減少同樣多的東西。”他這一主張的直接目的是( ) A.扭轉戰局 B.解放農奴 C.廢除奴隸制 D.維護國家統一 7. 1862年9月,林肯說:“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隸的政策的話,是不可能平息這個叛亂的……解放奴隸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東西,使敵人減少同樣多的東西。”為此他頒布了( ) A.《獨立宣言》 B.1787年美國憲法 C.《宅地法》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8. 19世紀中期,俄國“在農奴制下,一方面農奴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造成國內市場狹小;另一方面工場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勞動力,因為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自由工作的權利。”材料反映了農奴制 ( ) A.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B.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導致農民貧困頻繁暴動 D.符合俄國經濟社會發展國情 9. 恩格斯說:“登上王位的亞歷山大二世,必須采取某種辦法來改變他的國家異常糟糕的處境。”亞歷山大二世采取的辦法是( ) A.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B.加緊對外擴張,轉移國內矛盾 C.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D.頒布《人權宣言》 10. 評述“日本領導人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加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部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中,最能體現“增加了民族力量”的是( ) A.加強中央集權 B.建立新式軍隊 C.發展近代工業 D.提倡文明開化 11. “如果說‘文明開化’主要從精神層面推動了日本的進步,那么‘殖產興業’則更多地是從物質層面使日本的實力得到了加強。”下列明治維新的舉措,屬于“殖產興業”的是( ) A.開始實行征兵制 B.大力興辦高等學校 C.鼓勵興建工廠和鐵路 D.廢除全國所有藩國 12. 梳理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如圖是小華同學的課堂筆記中可以概括出的共同主題是( ) A.資本主義的擴展 B.工人運動的興起 C.變法圖強的嘗試 D.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13. 西蒙·玻利瓦爾曾經說:“獨立是唯一的賜福,要以其他一切為代價。”他踐行的“獨立”是( ) A.美國獨立戰爭 B.法國大革命 C.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D.印度民族大起義 14. 1931年1月21日,美國政府為紀念一位偉大發明家的逝世曾下令停電1分鐘;1979年,美國政府又花費了幾百萬美元,舉行長達一年之久的紀念活動,來紀念這位偉人的某項發明誕生一百周年。這位偉人是( ) 15. 如圖表示的是美國、德國、中國制造業的變化趨勢,美、德兩國所占份額在1900年急速增長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B.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C.第一次工業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紀中期,在英國發生了一場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革命,這場革命沒有你死我活的拼殺,而是通過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 馬克思說:“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場手工業變成現代的大工業。” 材料三 人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 ——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請回答: (1)材料一所評論的“這場革命”的名稱是什么? (2)根據材料一、二,“這場革命”的標志性成就是什么?“這場革命”后工廠生產形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場革命”的影響。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該內容出自哪一著作?該著作的發表標志著什么?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國崛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利堅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陸的首批開拓者,但經過100余年的開拓卻構成了美洲領土最大的國家;雖然美利堅合眾國不是第一個實現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但到19世紀末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 ——《大國崛起》 材料二 近現代史中的日本,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中后期經歷了兩次重要的國家發展階段,在危機中尋求出路,在較短的時間內脫穎而出、后來居上,迅速具備足以同世界強國抗衡的實力,令世界為之震驚,也值得世人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大國崛起》 材料三 和其他大國的崛起不同,中國是從內憂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爭取到獨立自主和國家富強的。有著五千年輝煌燦爛歷史的中華民族在那時候跌倒了,怎樣重新站立起來,怎樣才能有尊嚴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覺。 ——《復興之路》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第一個到達美洲大陸的人物。美國“到19世紀末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日本為擺脫危機在19世紀經歷了哪次重要改革。在這次改革中,對日本持續發展發揮最重要作用的措施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有著五千年輝煌燦爛歷史的中華民族在那時候跌倒了”的原因有哪些。 (4)美、日兩國的崛起之路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啟示? 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1900年,歐洲人口從2.66億增加到4億,1914年達到4.63億,增長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區。1870年,美國人口總數只有3 845萬,到1915年,就達到了1億以上。 材料二 1850—1900年,倫敦和紐約的人口分別從268萬和70萬增加到658萬和344萬。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了150座。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國家城市人口已經占到總人口的絕對多數。 材料三 1911—1913年,英國25歲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擁有60%以上的財富。在德國,1911年3 425個富人平均每人擁有的財產價值是532萬馬克,另外161萬人的人均財產價值只有2.3萬馬克,最貧困人口尚不在此列。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出現類似情況。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世界文明史》等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社會現象?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對這一現象有何看法? (2)材料二反映出什么社會現象?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評價這一現象。 (3)材料三反映出什么社會現象? (4)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出現上述社會現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BDA 6-10ADBCC 11-15CACCD 二、非選擇題 16. (1)工業革命。 (2)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機。 變化:大機器生產或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 (3)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確立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4)著作:《共產黨宣言》。 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7. (1)人物:哥倫布。 原因: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完成了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消除了兩大障礙,實現了民族獨立,維護了國家統一。 (2)改革:明治維新。 措施: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 (3)制度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如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政治上,官場腐敗,貪污風氣盛行;經濟上,統治者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等,導致了國力的衰弱。 (4)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堅持科教興國;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統一;堅持改革開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18. (1)社會現象: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美地區人口迅速增長。 看法:說明了當時生產力得到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 (2)社會現象: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美地區的城市數量增加,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長,出現了城市化現象。 評價:一方面,城市的發展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的不合理的規劃也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如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等。 (3)20世紀初,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貧富分化嚴重。 (4)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