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豎彎鉤 一、教材介紹: 本課承接前兩課的教學內容,依然為帶鉤的復合筆畫的教學。豎彎鉤是由豎彎和鉤復合而成的筆畫,是楷書中常見的筆畫,往往是字中的主筆,因為它的外形像一只浮于水面上昂頭翹尾的鵝,所以也被成為“浮鵝鉤”。 本課大體可分為豎彎鉤的教學、范字“元”“色”的教學及介紹“讀貼”三部分教材中采用了歐體楷書中最常見的豎彎鉤的形態作為典型,以讓學生掌握豎彎鉤的基本書寫要領。 二、教學目標 認識豎彎鉤的形態。 掌握豎彎鉤的起筆、行筆、與收筆方法。 初步掌握教材中兩個范字“元”和“色”的書寫方法。 了解讀帖的含義、方法和作用。 三、教學重點: 認識豎彎鉤的形態及掌握其書寫要領。 初步掌握教材中兩個范字“元”和“色”的書寫方法。 了解讀帖的含義、方法和作用。 四、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思考和練習掌握豎彎鉤的起筆、行筆、與收筆方法。 彎轉的角度和及轉向右行的長度。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文房四寶、彩色板貼 七、教學過程: 激趣與導入 1、唱古詩《詠鵝》導入新課,豎彎鉤,(貼課題:豎彎鉤。) 上課,同學們,老師知道大家積累背誦了很多古詩,比如最熟悉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今天我們換個形式,隨著音樂一起唱一唱這首詩,好嗎?真好聽,老師被你們的歌聲陶醉了。(師生拍手一起唱)。 2、和老師一起板書豎彎鉤。講解豎彎鉤由豎部、橫部、鉤部三部分組成。 瞧!也把一只大白鵝吸引來了,這只體形優美的大白鵝給我們勾畫了一個新的筆畫“浮鵝鉤”,(貼浮鵝鉤)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豎彎鉤,(貼課題:豎彎鉤。)伸出食指和老師一起板書豎彎鉤。豎彎鉤由豎部、橫部、鉤部三部分組成。 二、講解與示范 1、豎彎鉤又叫“浮鵝鉤”,對比豎彎鉤和大白鵝的相似之處,連線。 (出示豎彎鉤和大白鵝圖片) 豎彎鉤又叫“浮鵝鉤”,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對比豎彎鉤和大白鵝的相似之處,連線(指名孩子回答)比如豎彎鉤的起筆和鵝的頭部相似,把它們相連、其余的誰來連?豎部和頸部相連、橫部和腹部相連、鉤部和尾部相連。你真會觀察分析,老師獎勵你一只大白鵝。我們寫豎彎鉤的時候可以通過聯系大白鵝的體形,把它寫得舒展、圓潤。 2、學習豎彎鉤練習歌。指名讀、齊讀。 為了讓大家把豎彎鉤寫好,書上有一首豎彎鉤練習歌(大屏幕出示豎彎鉤的書寫兒歌)請一個同學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指名讀,你讀得聲音真洪亮!注意“略”字的發音。齊讀。 3、根據兒歌提示,老師范寫豎彎鉤。 根據兒歌提示,請同學們看老師范寫豎彎鉤。1、師邊寫邊口述,先寫鵝頭、鵝脖子、再寫鵝肚子、最后寫鵝尾巴。2、書法語言口述:首先起筆輕按,向左下方行筆寫豎,轉彎處圓轉,轉彎后向右行筆,筆畫漸粗,行筆至橫的末端,筆鋒漸提一氣呵成或回轉,向右上方出鋒收筆,要舒緩有力。 4、通過游戲打拳操了解回筆的作用:調整筆鋒,寫出的鉤部更有力。 提問:在這個位置回筆的作用是什么?不太明白是嗎?我們先來放松放松,和老師做個打拳操,一會兒再思考這個問題,好嗎,準備好了嗎?“請你舉起左右手,請你握成左右拳,左拳向上使勁舉,右手先回再出拳,比比哪個拳頭更有力?左拳有力還是右拳有力呢?為什么?(指名說)你說得很有道理,回一下,是為了更好地出拳發力?那么老師剛才行筆至橫末端的時候回筆,也是為了更好地調整筆鋒,寫出的鉤部更有力! 5、出示學生豎彎鉤作業圖片,指名說出不妥之處,提醒大家注意,紅筆圈點,評價,總結豎彎鉤寫法要領. 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有幾個孩子這樣寫豎彎鉤,請睜大你們的眼睛,發現每一張有什么不妥之處嗎?說出來提醒大家注意。(豎部過長、轉彎處過圓、轉彎處過方、鉤部方向不對)生邊說,師邊用紅筆圈點。師對每個學生進行評價。希望大家在寫的時候避免出現這些問題,9個字記心間“一頓二彎三回四上鉤”。這樣我們就能寫好豎彎鉤這個筆畫。(揭掉四幅圖,換波浪豎彎鉤圖) 6、觀察 “元”和“色”的主筆豎彎鉤的形態發生了哪些變化,掌握其書寫方法。 豎彎鉤在不同的字中形態也會發生變化,同學們觀察 “元”和“色”的主筆豎彎鉤發生了哪些變化?指名分析。 師補充總結:(1)、“元”中的豎部向右傾斜度大,轉彎處比較細,橫部長且略向右下行,從左到右逐漸變粗,鉤部較長較大,比較夸張地向右上方鉤出。(2)、引導學生注意元字中筆畫多傾斜但整體字卻斜中有正。師總結“色”字,上緊下松,左收右放鉤筆粗壯有力。 7、請看老師書寫這兩個字。(師范寫“元”和“色”。) 三、讀貼與拓展 1、了解什么是讀貼? (1)仔細觀察每個筆畫的形態。 (2)注意字中筆畫之間的相互關系。 (3)把握字的整體姿態。 2、聽故事:歐陽詢讀貼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讀貼的重要性。 3、拓展楷書四大家(歐體、柳體、顏體、趙體)字體的特點。 剛才老師在寫豎彎鉤和字之前,(貼元和色)并沒有著急去寫,而是先認真讀貼,讀貼可不是簡單地看字帖,而是(課件出示)(1)仔細觀察每個筆畫的形態。(2)注意字中筆畫之間的相互關系。(3)把握字的整體姿態。這就是讀貼。有句話說得好,臨帖十遍不如,精讀一遍。有的孩子會問,書法家也讀貼嗎?當然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大書法家歐陽詢有一次和朋友去深山游玩,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在亂草中有一塊古碑,他走近一看,啊,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所書的碑刻,他欣喜若狂,如饑似渴地細細欣賞起來,把跟他同道而來的朋友擱在一邊,不管不問。過了很長時間,在朋友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依依不舍地離開石碑上路,走了一會兒,他又改變了主意,讓朋友先走一步,自己轉身回去,又站在石碑前專心細致地看了起來,一邊看還一邊用松枝在地上臨摹呢。天黑了,他仍然舍不得走,索性在碑下露宿了三天三夜,終于領悟了索靖書法的精妙所在,這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家里。 從這個故事中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讀貼的重要性。說到大書法家歐陽詢的歐體特點是筆力險峻、清奇瘦勁。大家看這個“資”,右上部像不像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有點傾斜,但整個字卻給人斜中有正的感覺。 除了歐陽詢,楷書四大家還有顏真卿,他的顏體用筆肥厚,內含筋骨、柳公權的柳體字字嚴謹,一絲不茍、趙孟頫的趙體筆畫優美,絲毫不拖泥帶水,還有很多書法家他們的字各有特點。無論寫哪種字體,必須先懂得范字好在哪里,這就需要通過讀貼來觀察、分析、體會。先臨摹達到形似—然后神似—最后又回歸不似自成一體。 四、練寫與互評 學生練習寫豎彎鉤和 “元”和“色”,師巡視指導,并提醒孩子執筆方法和坐姿“頭正臂張肩平足安”。 學生寫完后同桌交流互評,發現優點指出不足。 聽了老師講這么多,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動筆了,書翻到41頁,1、執筆后請回憶五字執筆法,(放幻燈片擫、押、鉤、格、抵),五個手指各司其職,又通力配合,使筆上下左右靈活運動2、調整坐姿,“頭正臂張肩平足安”,對照原貼進行“描紅—單鉤臨寫—臨寫”。寫完之后同桌之間對比一下,不但要發現優點還要指出不足,好,開始! 五、作業與總結 1、課下自己選擇兩個帶豎彎鉤的字練寫。 2、板書總結。 有的孩子用行動告訴老師已經完成,除了“元”和“色”這還有幾個帶豎彎鉤的字(大屏幕出示),課下自己選擇兩個練寫。 瞧,火紅的太陽、藍天白云、藍藍的湖面和體形優美的大白鵝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師簡筆畫畫大白鵝)“鵝兒水中游,脖子細又長,身體帶弧線,尾巴向上翹,寫完笑一笑”。希望同學們把今天學的豎彎鉤和帶豎彎鉤的字寫得像這幅畫這么美!好,下課! 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