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下圖),其開始標志是( ) A.“鐵幕”演說發表 B.北約組織建立 C.杜魯門主義出臺 D.華約組織建立 2. 如圖是1947年美國人畫的一幅漫畫。“?”處對應的正確選項是( ) A.杜魯門主義B.馬歇爾計劃 C.兩極格局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3.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張看不見的鐵幕阻礙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其實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是( ) A.美蘇“冷戰”對峙局面 B.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 C.世界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 D.日本的崛起 4. 2016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古巴時表示,他跨越歷史和意識形態的阻隔、傷痛與分離的藩籬來到古巴,意在埋葬美洲大陸最后一絲“冷戰殘余”。對奧巴馬所說的“冷戰”認識錯誤的是( )??????? A.?帶有濃厚的大國強權色彩 B.?盡量避免直接的軍事對抗 C.?是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紛爭 D.?對國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5. 下圖為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示意圖,對此圖解讀正確的是( ) A.戰后美國經濟發展持續增長 B.五六十年代羅斯福實行新政推動經濟發展 C.70年代中期增長率最低 D.新經濟的出現促進了90年代的經濟增長 6. 雨果曾說:“總會有這么一天,到那時,你們法國、俄國、英國,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筑歐洲的友愛關系。”為“構筑歐洲的友愛關系”打下堅實基礎的是( ) A.建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B.成立聯合國 C.成立歐盟 D.成立世界貿易組織 7. 下圖中,某條折線反映了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變化的趨勢,這條折線是( ) 1870~1998年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統計示意圖(百萬 1990年國際元) A.① B.② C.③ D.④ 8. 赫魯曉夫改革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的先河。赫魯曉夫改革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共同之處是( ) A.把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 B.大規模開墾荒地 C.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 D.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9. 20世紀80年代后期,波蘭、民主德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因自身積重難返的政治經濟困難,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影響下,相繼發生劇變,新政權爭先恐后向西方靠攏。東歐劇變最根本的變化是( ) A.執政黨的變化 B.國家名稱的變化 C.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D.各國放棄了社會主義旗號 10. 某小論文的內容,主要是“宣揚人道的社會主義、放棄一黨制、實施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可見,該文的主題是( ) A.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赫魯曉夫上臺執政 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11. “非洲獨立年”是指( ) A.1952年 B.1960年 C.1975年 D.1990年 12. 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如火如荼,各國為爭取經濟和政治獨立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下列史實標志著非洲國家最終實現政治獨立的是( ) A.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B.古巴建立人民政權 C.1960年非洲17個國家獨立 D.納米比亞獨立 13. 歷史上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之稱。二戰后,印度再次出現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最終使這顆“寶石”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領導人是( ) A.玻利瓦爾 B.章西女王 C.尼赫魯 D.納賽爾 14. 據統計,中國與亞非國家的貿易額由1950年的3.6億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億美元。中非貿易額的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 A.萬隆會議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合作 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C.中國與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關系密切 D.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 15. 小剛同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獨立與振興”為主題作探究性學習,以下是他的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 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過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政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②1960年非洲17個國家獨立 ③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 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④亞非拉國家獨立后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可見的未來,美國政府不能和蘇聯政權保持政治上的密切關系。在政治舞臺上,應繼續將蘇聯視作競爭對手而非伙伴……美國人民應該感謝上帝,他讓美國人感受這種無法改變的挑戰,從而使美國的安全依賴于他們的團結,以及接受歷史希望他們承擔的道義和政治領導責任。 ——[美]喬治·凱南《蘇聯行為的根源》(1947年) 材料二 有美國人這樣感嘆:“對于美國這樣具有多樣性的國家,只有外部的各種挑戰可以使它團結起來。”“蘇聯曾是有用的敵人……沒有蘇聯的空間計劃,美國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蘇聯挑戰的美國政府找到了幫助那些受壓制者的‘國家安全’的理由。”而這種“兩個世界”對抗的格局……在戰后40余年間影響了部分國家和部分地區的發展道路。 ——摘編自俞邃《大國關系調整與世界格局的發展》 材料三 美國著名戰略問題專家托馬斯·巴尼特在《五角大樓的新地圖——21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寫道:在克林頓政府的第二個任期期間,我在五角大樓辦公室的一面墻上發現了這樣一則個人廣告。招聘敵人啟事成熟的北美超級大國尋求有敵意的合作者以進行軍備競賽、第三世界沖突和一般性對抗。候選者必須有足夠威脅,以說服國會滿足軍事需要。具備核戰能力者優先;但如果擁有重要生化武器資源,非核候選人也可考慮。請將求職信并艦艇和空軍中隊照片寄至:美利堅合眾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角大樓,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劉福明《中國夢》 (1)據材料一,指出二戰后美國政府對美蘇關系作出的調整。 (2)據材料二,概括美蘇關系調整帶來的影響。 (3)據以上材料、問題及所學知識,概括美國為實現其目的而采取的策略。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歐洲)共同體的目標應是:通過共同市場的建立和各成員國經濟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個共同體內促進經濟活動的和諧發展,不斷的和平衡的擴張,日益增長的穩定,生活水平的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員國之間更緊密的關系。 ——摘自《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1957年3月)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歐洲共同體的成立有什么作用?寫出歐盟正式成立的時間。 (2)分析材料二,1950—1970年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是________,歐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是________。 (3)在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中,你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4)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及原因。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東方的中國,有著與非洲共同的歷史遭遇。周恩來說:“非洲人民是勤勞勇敢的,它的落后并不是自己造成的。”“西方的近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犧牲亞非國家取得的。” 材料二 這一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它們是喀麥隆、多哥、中非、索馬里、貝寧、尼日爾、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乍得、扎伊爾、馬達加斯加、加蓬、塞內加爾、馬里、毛里塔尼亞和尼日利亞、剛果(布)。 (1)材料一中的“共同的歷史遭遇”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中的“這一年”被稱為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眾多國家獲得獨立的有利國際因素有哪些。 【史海拾貝 史實論述】 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有約三十個國家打破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枷鎖取得獨立。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亞非國家普遍感到應增進相互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3)依據材料指出,亞非國家為“增進相互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召開的國際會議是什么?這一時期亞非拉國家面臨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以史為鑒 升華認識】 (4)新的歷史時期,你認為亞非國家加強團結合作有什么重要意義?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BACD 6-10CBACD 11-15BDCAA 二、非選擇題 16. (1)調整為競爭對手。 (2)對美國:有利于美國的團結;促進了美國科技的進步;為美國干涉別國內政創造了條件。對世界:推動兩極格局的形成;影響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注:兩個角度答全才能得滿分) (3)樹敵(塑敵),設立假想敵人。 17. (1)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經濟政治的發展,提升了歐洲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對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的聯合起了示范作用,推動了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時間:1993年11月。 (2)日本 聯邦德國 (3)最關鍵的因素: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 (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平穩而相對快速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和社會生活發生較大變化。 原因:①高科技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模式。 ②二戰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它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增加了政府和企業的經濟負擔。 18. (1)近代中國與非洲都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掠奪,都曾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非洲年”。二戰加速西方殖民列強的衰落;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亞洲和拉美人民反帝斗爭的興起;西方國家內部反帝國主義的民主主義情緒的發展;法西斯的侵略破壞了原有的殖民體系,反法西斯戰爭促進了殖民地的覺醒。 (3)1955年召開的亞非會議(或萬隆會議)。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保衛和平,反對殖民主義等。 (4)有利于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促使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