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2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預習導學一.心中有數1.重點: 實現認識根本任務的條件;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2.難點: 兩個條件的內在關系;為什么要深化認識,發展認識。二.知識梳理是什么為什么 占有 。第一次飛躍 怎么辦加工制作。認識要不斷的深化第二次飛躍 認識要不斷的擴展認識要不斷的向前推移問題思考1.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需要創造兩個條件:①占有 。②運用 對 進行 。2.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的兩個條件中, 是前提; 是關鍵。3. 是認識的起點。4.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需要( )、( )、( )、( )。5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是: 。6.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是: 。7.認識的最終目的是 。8.思考認識要不斷的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哲學依據分別是什么。拓展延伸:一.對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認識的深化1.理性認識依賴與感性認識,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中的體現;2.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是唯物辯證法在認識論中的體現;3.二者聯系完美再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以及認識論三者的統一。二易錯警示:1.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同屬認識,都來源于實踐。2.注意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的區別,不要將其混為一談。3.感性認識來源于實踐,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4.認識的根本任務是指導實踐。三.認識的起點是感性認識,認識的終點是什么?鞏固練習1.繼2011年9月15日成功發射“天宮一號”后。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又于2011年10月27日發射升空,并成功完成天空對接任務。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這一成功是①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②認識過程中第一次飛躍的結果③在實踐基礎上使認識不斷反復并最終完成的結果④在正確認識指導下。科學實踐的結果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2.“兩軍對壘勇者勝”表明A、人的主觀能動性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B.客觀規律性受主觀能動性的制約C、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決定勝負的最終因素D.在同樣條件下,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不同。其效果會大相徑庭3.幾個法輪功癡迷者在天安門廣場自焚的慘劇,使全國各地各界群眾進一步認清了“法輪功”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邪教本質。廣大干部群眾紛紛表示,要深入開展與“法輪功”邪教組織的斗爭.崇尚科學,破除迷信。這說明A.現象和本質具有根本區別B.現象和本質密不可分.認識了現象也就認識了本質C.現象是本質的現象。透過現象可以抓住本質D.現象和本質直接統一,任何事物都是現象與本質的統一4.上題材料中“法輪功”癡迷者自焚,廣大干部群眾表示要祟尚科學,破除迷信,是因為A.“法輪功”癡迷者的行為是無意識的、廣大干部群眾具有明確的意識B、“法輪功”癡迷者的行為受錯誤認識支配,廣大干部群眾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C.“法輪功”癡迷者信仰宗教,廣大干部群眾信仰科學D.“法輪功”癡迷者與廣大干部群眾利益根本對立。行為截然不同5.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前提是A.對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 B.開動腦筋,善于思考C.發揮主觀能動性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 D.敢于實踐6.2011年第29期《求是》載文指出:“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這—論斷說明A.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B.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C.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D.現象與本質是有區別的,必須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7.解放后,我國按照科學家李四光的理論勘探石油,相繼開發出大慶油田等高產油田,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這一事實說明,A.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B.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C.人類具有認識世界的能力 D.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創造性8.害蟲天敵的存在,調節著動植物的數量、是保持生態平衡的一種自然控制力。人們利用天敵昆蟲防止農作物病蟲害。大面積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這種做法說明A.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和制約關系 B,人們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造福人類C.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世界造福人類D.科技的發展使人類成為自然的主人9.2011年評出的全國“雙學雙比”十大杰出婦女致富模范,顯然她們的事跡各不相同.但都共同體現了一個忘我的奉獻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時代風貌。這說明A.同一現象可以表現不同的本質 B.同一本質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現象C.同一本質一定是相同現象的表現D.同一現象的本質是多變的本質10.規律的客觀性對人們的活動提出的基本要求是A.要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 B.要有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C.按規律辦事要有預見性和創造性D.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和前提11.我國有“小兒辯日”的故事:小兒甲認為早晨的太陽離人近,因為早晨的太陽比中午的大。近大遠小;小兒乙認為中午的太陽離人近,因為中午的太陽比早晨的熱.近熱遠涼。兩小兒的辯論給我們的啟示是A.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 B.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C.理性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 D.認識事物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12.關于條件、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條件不具備,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造條件。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才能按客觀規律辦事B.條件具備了,人們就能技客觀規律辦事,不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C.人們按規律辦事,要受到條件的限制。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無用的D.規律的存在并且發生作用是無條件的。而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有條件的,是受物質條件制約的13.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只有經過思考,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 B.只有經過思考。才能獲得理性認識C.只有經過思考,才能完成認識的任務 D.只有經過思考,認識運動才能完結14.體現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區別的是,A.感性認識是認識的起點。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終點B.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C.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D.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總和。感性認識必然會發展到理性認識15.司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規讓人脫離水,而是打破水缸。讓水脫離A。司馬光破缸救人從思維方法的特點看是A.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抽象思維 B.敢于打破常規進行逆向思維C.敢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創造性思維D.借助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事物的邏輯思維16.江澤民在首都各界迎接新世紀和新千年慶祝活動上發表講話指出:“一千年來。人類文明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推陳出新的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中實現的。”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這段話給我們的啟示是A.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透過事物的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B.要自覺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C、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D.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答案1——5CDCBA 6——10DBCBD11——15BBDCB 16——B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