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2019年4月3日,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中韓雙方舉行第六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韓國向中方送還10具志愿軍遺骸。這些戰士當年奔赴朝鮮戰場的原因不包括( ) A.朝鮮請求中國派兵援助 B.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 C.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D.為了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2. 欣賞下列“話劇”:農民對地主說:“你被消滅了”;地主對農民說:“你翻身當家了”;土地興奮地說:“我要換新主人了”;農民、地主、土地一起說:“一切都變了”。該“話劇”所反映的史實發生于( ) A.1937~1945年 B.1946~1949年 C.1950~1952年 D.1953~1957年 3.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2.8萬名中國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前往蘇聯受訓。156個蘇聯援助的工廠的廠長、總工程師和大批工人在蘇聯的工廠接受專門訓練;長春汽車制造廠派500人前往莫斯科利哈切夫汽車廠受訓。”可見,“一五計劃”( ) A.培養了大批的建設人才 B.建成了數個新工業基地 C.促使各個領域捷報頻傳 D.使重工業擺脫了落后面貌 4.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前,曾有1.5億人民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這充分說明( ) A.它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 B.它體現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D.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5. 1953年,陜西農民侯永祿曾在其日記中寫道:“劉永康同志便向我談了讓我擔任農業社會計的意見,晚上我便參加了建社委員會的會議。從此,我便開始了建社方面的許多具體工作:先登記各人社戶的土地畝數,再評定地的肥瘦等級,并按各地段、地名編順序號數;按照評出的產量等級進行折算;將入社的牲口、車輛、農具等進行折價登記。”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 ) A.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實現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C.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D.開辟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新路 6. 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災害的影響, B.蘇聯撕毀經濟技術合作協議 C.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 D.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7. 從如圖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1966—1968年我國經濟狀況統計 A.1966—1968年我國經濟狀況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B.1966—1968年我國經濟狀況下滑可能和“文化大革命”有關 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D.“文化大革命”拉大了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8.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此“新”的含義是( ) ①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入城市,開始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 ③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④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⑤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9.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20世紀70年代中國最早實行這一制度的地方是( ) A.華西村 B.小崗村 C.葉橋村 D.水利村 10.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對外開放步伐不斷擴大。對此表述正確的是( ) ①深圳是對外開放的“窗口” ②鹽城被列為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③海南1988年被設為自貿區 ④全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 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對外經濟合作主要的有利條件是( ) A.資源豐富土地遼闊 B.陸陸交通便利 C.多數地區具有沿海沿邊的特點,有利于發展邊境貿易 D.人口眾多,素質較高 12. 1972年,中國致函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指出“香港、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于中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于通常所謂‘殖民地’范疇”。聯合國采納了中國的立場。中國政府這一舉措( ) A.掌握了解決港澳問題的主動權 B.是“一國兩制”的具體體現 C.奠定了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D.標志著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13.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兩岸一家親”的政治基礎是( ) A.三民主義 B.一個中國 C.經濟相互促進、互補互利 D.軍事力量強大 14.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后,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首次提出這“五項原則”的是( ) A.毛澤東 B.周恩來 C.尼赫魯 D.吳努 15. 中美兩國關系曲折發展。下列反映中美關系由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的史實是( ) A.清政府派詹天佑等人赴美國留學 B.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C.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以下是我國1953—1976年工農業總產值變化情況表,閱讀下表,回答問題。 表一 時段 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 1953—1957年 14.6% 1958—1962年 0.6% 1963—1965年 15.7% 1966—1976年 7.1% 表二 時間 1966— 1967年 1967— 1968年 1972— 1973年 1974— 1975年 工農業總產值 比上年增長 -9.6% -4.2% 9.21% 1.9% (1)表一中的數字變化反映了這段時間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其中不正常的情況主要有哪幾次?分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1953—1976年間,我國的經濟建設既有成功也有失敗,請你談談應該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深圳這個昔日的小漁村,在短暫的時間里人口從只有2.5萬,發展到已經超過1000萬,城區面積也從最初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從1979年的1.79億元增長到了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1.75萬億元,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深圳這個昔日的小漁村能在短短三十多年間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從材料二中這幅我國《早期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中可以看出當時開放的主要區域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3)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對外開放,我國現在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4)請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談談對外開放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積極影響?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5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為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題寫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賀詞;10月15日,青藏鐵路全線貫通慶祝大會在 拉薩火車站隆重舉行,胡錦濤主席為此專致賀電. 材料二?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 材料三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中,漢族占93.3%,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55少數民族占6.7%,人口超過100萬的有壯、回、維吾爾等15個. 請回答 (1)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__________周年. (2)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根據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互助的原則,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施了__________。這一制度的內容和作用分別是什么? (3)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你是怎樣理解“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 (4)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關系如何?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CABB 6-10DBBBC 11-15CABBD 二、非選擇題 16. (1)過程:經歷了“增長──下降──增長──下降”的曲折過程。 不正常的情況:1958─1962年和1966─1976年。原因: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所以1958─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很低;1966─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動亂,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沖擊,所以工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低。 (2)我們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事求是,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7. (1)1980年國家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 (2)都位于沿海地區。 (2)現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4)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給我國帶來了資金、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18. (1)70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內容: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分別設立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務。 作用: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3)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各族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發展。 (4)新中國成立后,按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新型民族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