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朱元璋為了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使君臣關系完全成為主仆關系而設立的制度是( ) A.廢除宰相制 B.廠衛制度 C.廷杖制度 D.八股取士制度 2.“殺牛羊,備酒菜,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上述是引自《石匱書后集》一書的一段材料,材料中的“闖王”是指( ) A. 陳勝 B. 劉邦 C. 黃巢 D. 李自成 3.他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勛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卻能逢兇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諳韜略善用人;他戎馬倥傯數十載,橫掃白山黑水,統一女真各部,擊潰大明王朝,成為威震北中國的一代鐵血汗王!他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爾哈赤 D.皇太極 4.瓦氏出生于今靖西市,后嫁至今田陽區,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入侵我國東南沿海,檄書到達田州,瓦氏不顧年事已高,統六千八百多俍(liáng)兵奔赴抗倭第一線,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同一時期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 A.鄭和 B.戚繼光 C.鄭成功 D.李自成 5.清朝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代表清政府協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的是( ) A.伊犁將軍 B.軍機處 C.駐藏大臣 D.宣政院 6.如果清王朝是一座高山的話,乾隆皇帝就是站在山巔的那個人。對西北邊疆的鞏固為他的文治武功又增添了絢麗輝煌的一筆。這一事件是( ) A.臺州大捷 B.收回臺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7.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材料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國威 B.加強與外國的友好往來 C.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D.增加中國的海外貿易 8.明清時期,“蘇湖熟,天下足”的狀況已不復存在,唐寅曾描繪蘇州等地“五更市賈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工商業成為民眾生計的主要來源和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這說明明清時期( ) A.江南地區農業落后 B.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C.江南地區工商業發達 D.南方經濟落后于北方 9.清朝前期,一些市鎮發展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這主要反映了當時( ) A.商業較為發達 B.著名商幫開始出現 C.人口快速增長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10. “秦以后中國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運: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一次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舉制度。”明初的科舉制度成為中國文化“厄運”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詩賦 B.打破門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 11.以曹、劉矛盾為主線,出色描繪了當時大規模政治、軍事斗爭的長篇歷史小說是( ) A.《水滸傳》 B.《三國演義》 C.《西游記》 D.《紅樓夢》 12.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中,民國時期“水云樓”戲班班主商細蕊,為弘揚“國劇”藝術雖吃盡苦頭,卻癡心不改,其精湛的舞臺技藝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的“國劇”應該是指( ) A.昆劇 B.徽劇 C.川劇 D.京劇 13.如圖是我國古代兩個朝代的國家機構設置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權制度建立 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C.地方行政機構精簡 D.丞相權力不斷增強 14.下列古代官職中,源于清朝強化君主專制而設立的是( ) A.御史大夫 B.節度使 C.轉運使 D.軍機大臣 15.清朝后期,“處處皆關,關關有稅。”“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調發邊衛充軍。”這反映了清朝( ) A.設立關卡、禁絕貿易 B.抑制商業、實行海禁 C.重農抑商、打擊海運 D.征收重稅、限制商貿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42年8月中英雙方代表在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條約的情景 材料二 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戰敗,顯示了洋槍洋炮的厲害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在聯合外國人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清朝統治集團中一些人進一步認識到,要鎮壓人民起義,抵御外國侵略以維護清朝統治,就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 材料三 慈禧對列強保留她的統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電李鴻章:“……所有十二條大綱,立即照允”,并表示要“盡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而清政府則完全置于列強控制之下。 (1)聯系所學知識回答清政府與西方列強之間進行的第一次較量,是指哪一場戰爭? (2)材料一反映了《__________》簽定的情景。材料三中讓慈禧對列強“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簽署的條約是《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為維護清朝統治”,統治階級開展的一場自救運動是什么運動? (4)材料一、三涉及的兩個條約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材料二 蘇州城里有幾千沒有固定工作的機工,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橋頭巷口等待雇傭。每座橋還有介紹工作的經紀人,被“行頭”。機工工作條件差,工作時間長。他們一天沒活干,就得挨餓,過著“得業則生,失業則死”的貧困生活。 請回答: (1)“機戶”指的是什么?“機工”指的是什么? (2)“機戶”與“機工”是一種什么關系? (3)“機戶”和“機工”的關系是什么性質的生產關系? (4)“得業則生,失業則死”說明了什么? 18. “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不斷進取、和平交往、交流合作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0年是鄭和首次下西洋605周年,某校舉行以“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請問: (1)鄭和下西洋發生在哪個朝代?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哪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2)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由于實行什么樣的對外政策,才導致了中國與世界的日益隔離?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發展和強大應該得益于實行了什么政策? (3)“讀史使人明智”,這段對外交往的歷史,劃你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ADCBC 6-10CACAC 11-15BDBDB 二. 非選擇題 16. (1)鴉片戰爭(或第一次鴉片戰爭)。 (2)《南京條約》;《辛丑條約》。 (3)洋務運動。 (4)鴉片戰爭(或《南京條 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或《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7. (1)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 (2)他們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 (3)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4)機工一無所有,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18. (1)朝代:明朝。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歷史意義:促進了明朝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2)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改革開放或對外開放。 (3)啟示:①從改革開放方面來談。如:改革開放,國運昌;政策封閉,國運衰。或借鑒歷史經驗,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等。 ②從鄭和精神方面來談。如:開拓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敢為天下先等。 ③從國家謀求發展和強盛方面來談。如:要善于學習別國的文明成果,不要妄自尊大;要建立開放的對外關系,不能固步自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