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在全國結束元朝統治并在應天(今南京)稱帝的歷史人物是( ) A. 努爾哈赤 B. 朱元璋 C. 皇太極 D. 李世民 2.引發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有( ) ①政治腐敗嚴重 ②國家財政危機 ③陜西連年大旱 ④朝廷加派賦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616年,_________自立為汗,定國號為金,史稱后金( ) A. 耶律阿保機 B. 完顏阿骨打 C. 骨力裴羅 D. 努爾哈赤 4.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是( ) A.寇準抗遼 B.文天祥抗元 C.岳飛抗金 D.戚繼光抗倭 5.清政府一些官員認為臺灣土地狹小. 人口稀少,設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養,浪費糧餉,主張放棄臺灣島。大臣施瑯勸告康熙帝,沒有臺灣,東南沿海不得安寧,雖然邊遠,其實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決定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設立臺灣府的目的是( ) A.接受漢族文化 B.發展海外貿易 C.鞏固東南海防 D.鼓勵官員進諫 6.有人說,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以下屬于康熙帝鞏固邊疆的措施是( ) A.打擊倭寇 B.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C.設立駐藏大臣 D.制定“金瓶掣簽”制度 7.鄭和本姓馬,云南人,初名三保,他率船隊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關系,至今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還保留著為紀念鄭和而命名的“三寶廟”“三寶塔”等遺址。他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尊崇,主要是因為( ) A.開通絲綢之路 B.七下西洋 C.六次東渡日本 D.西游天竺取經 8.下列農作物傳入我國的先后順序是( ) ①胡蘿卜 ②占城稻 ③甘薯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9.清朝前期人口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發展 B.環境改善 C.商業發達 D.醫學進步 10. 《全球通史》認為:明朝時,中國的航?;顒舆_到極盛。這反映了當時中國( ) A.造船航海技術先進 B.專制統治空前強化 C.對外貿易遍布世界 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11.明朝的小說和戲劇在思想上的共同點是( ) A.都運用豐富的語言和高超的藝術手法 B.都具有反封建思想 C.都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D.都描繪人間的愛情故事 12.某校文學長廊中懸掛著以下一組圖片,他們取材于( ) 舌戰群儒 蔣干盜書 單刀赴會 A.《三國演義》 B.《西游記》 C.《水滸傳》 D.《紅樓夢》 13.某校七年級歷史活動課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搜集了明太祖廢除丞相. 明成祖設立東廠,雍正設立軍機處等方面的資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學習的主題可能是( ) A.明朝經濟的發展 B.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 C.君主專制的強化 D.統一多民族的鞏固 14.“軍機處一日日程:接折(閱讀奏折)——見面(請皇帝旨)——述旨(擬皇帝旨意)——過朱(皇帝過目確定)——交發(下發旨意)。”這實質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勞 B.君權的強化 C.地方的無權 D.儀式的完善 15.康熙. 雍正. 乾隆統治時期,一方面社會安定. 經濟繁榮. 國力強盛,另一方面卻潛藏著巨大的危機,“危機”的表現主要有( ) ①文化專制達到頂峰 ②壓制打擊工商業 ③鄙薄科學技術 ④白銀大量外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 廈門. 福州. 寧波. 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 臺灣. 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1)指出三則材料分別是哪三個條約的內容?各與什么戰爭有關?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兩個條約的主要異同點。(通過簽定背景. 內容. 影響進行比較) (3)寫出材料三條約的簽訂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危害。 17. 材料 圖一 圖二 (1)圖一中的人物是誰?他生活在哪一朝代?編纂了哪部科技名著?有何價值? (2)圖二中《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這部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后人對此書有怎樣的贊譽? (3)圖二中所引的一段話反映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材料二 這是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書中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生產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歐洲的水利技術。這是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4)材料二中的這部“農業百科全書”名稱是什么?作者是誰?這部書在中國科技史上開了怎樣的先河?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順治初年,為了對付東南沿海及臺灣的抗清勢力,清政府實行海禁,“片板不準下海”。并下令在福建. 廣東. 浙江. 山東. 直隸六省實行遷海,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遷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 材料二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為擔心本國商人到南洋勾結海寇進行反清活動,除東洋貿易外,嚴禁中國商人至南洋貿易,只許外商來華貿易。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又制定《防夷五事》,規定外國商人在廣州必須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會館中,并不許在廣州過冬,中國商人不得向外國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聽商業行情。 請回答: (1)以上三則材料共同說明了清朝政府實行了什么政策? (2)這一政策實行期間,清政府惟一開放的對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國商人的機構是什么? (3)這一政策,實行了多少年?它從根本上說明了什么問題? (4)你認為當代中國應該采取怎樣的對外政策才能發展?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BDDDC 6-10BBAAA 11-15BACBA 二. 非選擇題 16. (1)《南京條約》,鴉片戰爭 ;《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辛丑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同:1. 背景:清政府戰敗. 妥協的產物。2. 內容:都有割地. 賠款. 通商口岸。3. 影響:都喪失了主權。 異:1. 背景:《南京條約》簽訂時中國主權完整,《馬關條約》簽訂時中國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內容:《南京條約》有關稅權《馬關條約》規定在華設廠;3. 影響:《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3)《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7. (1)李時珍。明代,《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是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 (2)宋應星。書中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個生產部門。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 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科學技術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正確認識。 (4)《農政全書》,徐光啟。這部書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是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18. (1)閉關鎖國政策。 (2)廣州。廣州十三行。 (3)200多年。封建制度的腐朽(或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 (4)中國只有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才能迅速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