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落實核心素養是本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人類文明因傳承而存在,文化傳承需要一定的載體,人類文明傳承的過程就是載體發展演變的過程。本課教學立意為——傳承中華文化,提供中國智慧,堅定文化自信。同時,本課設計關注歷史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的落地,指導學生在唯物史觀的引領下,從時空關系的角度分析相關史料并能理解各載體發展背后所呈現的文化傳承的規律,認識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強化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堅持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傳承與創新中華文明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選擇性必修三是圍繞“文化交流與傳播”設置的專題史,本課屬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這一主題下的子課題,主要講述了學校教育、印刷書刊、圖書館、博物館四大文化傳承載體的發展歷程。教材容量較大,史料比較豐富,欄目設置多樣,引言、學習聚焦、學思之窗、史料閱讀、思考點、歷史縱橫、探究與拓展等各項設置都很好地發揮了其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三、學情分析選擇性必修的面向對象為高二年級學生,高二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已經對中國史和世界史有了初步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減少史實的講述,應該指導他們怎樣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當今時代文化交流頻繁,文化沖突也有發生,怎樣看待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怎樣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價值,是高二學生形成正確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四、教學目標課程標準: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唯物史觀——通過學習文化傳承的演變過程,認識到從古至今不同的文化傳承載體,分析影響文化傳承的因素。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學校教育對文化傳承的影響,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時空觀念——以時間軸和地圖梳理文化傳承的過程,能夠確認四種文化傳承方式的時空定位。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史料實證——通過分析概括史料與圖片,使學生能夠總結學校教育的作用、印刷術發展對文化延續的意義、博物館和圖書館在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作用,學會從史料中歸納歷史規律,運用史料論證自己的觀點。歷史解釋——運用唯物史觀對史料進行分析,理解文化交流與共享對于文化傳承的巨大作用,解釋新時代下如何進行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家國情懷——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之靈魂,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認識中華文化為世界治理提供中國智慧,進而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文化自信。五、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學校教育的發展過程及其對文化傳承的作用。難點: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新時代應如何傳承中華文化。六、教學設計思路高二學生已經完成《中外歷史發展綱要》的學習,已經對中國史和世界史有了基本的認識,因此本課設計主要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思維品質。《論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學生并不陌生,以《論語》的傳承為主線梳理學校教育、書籍、圖書館和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和這四種載體對文化傳承的影響,進而思考中華文化傳承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教材按照文化傳承的四種載體設置了四個學習子目,介紹了學校教育、書籍、圖書館、博物館的發展概況,內容豐富,史料詳實,需要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將其重難點突出,因此可以按照《論語》的“讀”“寫”“譯”三個方面理解《論語》的傳承過程,并從中總結出文化傳承的載體及其發展情況。七、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展示:論語中出現的詞語。教師講述: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些成語:不亦樂乎、不自量力、循循善誘、欲罷不能、犯上作亂、巧言令色、吾日三省吾身、言而有信、溫故知新、見義勇為、既往不咎、盡善盡美、見賢思齊、無欲則剛、不恥下問、文質彬彬、舉一反三……這些詞同學們都會用,但是大家知道它們的出處嗎?它們都來自中國古代一本儒家經典《論語》,據統計出自論語的成語有數百個,《論語》里蘊含了中國智慧,今天我們要通過學習《論語》傳承過程中的“讀”、“寫”、“譯”,探索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新課講授:一、“讀”在學校設計意圖:《論語》的傳承最主要的方式是學校教育,學校是文化傳承的最重要載體。伴隨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國地位的上升,《論語》是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讀”在學校主要講授學校教育的發展和學校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教師展示:《論語》書影及論語簡介。教師講述:春秋時期,分封制、宗法制的逐漸瓦解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私學誕生,其中儒家代表孔子影響最大,他的學生將他的言行、答弟子問及弟子之間的談話記錄成冊,謂之《論語》,但此時《論語》并未受到統治者重視。教師展示:《論語》傳承大事件教師講述:伴隨西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論語》成為官學主要傳授內容。從官學到私學,再從私學到官學,《論語》的誕生和傳播離不開校園,《論語》的閱讀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完成。教師提問:下面請同學們根據教材內容完成表格,梳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發展。時間私學官學西周學在官府。春秋私學產生。西漢設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太學。西晉設中國古代最高教育行政機構——國子監。唐宋進一步發展,學塾、村學、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書院發達,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教師提問:《論語》的學習在近代學校教育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原因是什么?材料一:學生回答:《論語》閱讀及學習都不再是主要內容。教師追問: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回答:近代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京師大學堂創辦于戊戌變法,主要是為了推動維新變法,學習西方。教師小結:洋務運動的新式學堂拉開近代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京師大學堂——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有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教師展示:留學教育的發展情況。教師講述: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留學教育興起,這時期《論語》并沒有隨著留學生們的求學足跡而擴大影響,反而備受留學生們的冷落,《論語》的傳承也面臨著艱難轉型。教師展示:《論語》傳承大事件。教師講述:新中國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致力于人民教育,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權利,儒家經典的學習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必修內容。設計意圖:梳理《論語》傳承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填寫與記憶,而是發現與思考的過程,從比較中發現、從推理中思辨。通過梳理《論語》在古代和近代中國學校教育中的不同,引導學生發掘其深層次的原因,培養學生從比較的角度對史實進行分類整合。教師講述:《論語》的閱讀與學習在不同歷史時期有所不同,但無論哪一時期它的傳承都離不開學校教育,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分析,學校教育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有著怎樣的作用?材料二:從漢武帝時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人教版必修三教材材料三:洋務派派遣的留歐學生回國后對中國近代海軍發展起過重要影響,例如,北洋艦隊12艘主要艦船的管帶中,有一半由留學生擔任。——梁燕波、王晨《近代中國的留學教育及其影響》材料四: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師生共同分析:保存典籍、培養人才、塑造品格。設計意圖:學校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是本課的重點,引導學生提取史料關鍵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這里史料設置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歷史事物進行分類整合——從書籍、人才和精神三方面分析影響。教師過渡:學校教育是《論語》的閱讀和學習的主要途徑,而《論語》的書寫與記錄離不開簡帛與書籍。二、“寫”于書簡設計意圖: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記錄,而人類記錄的方式也在發生著不斷地變化。“寫”于書簡主要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理解記錄方式的變化,從而引出書籍的變化,從書籍的變化進而引出書籍的保管即圖書館和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教師過渡:根據我們前面的《論語》小檔案我們已經知道,《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書寫的主要工具是什么呢?學生回答:木簡、竹簡。教師提問:《論語》的的書寫,也經歷了一番變化,下面請閱讀材料,思考《論語》的書寫工具有怎樣的變化?材料五:海昏侯墓出土漢簡材料六:宋刻本《論語》學生回答:《論語》書寫從簡牘變成了紙書。設計意圖:文物史料對于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史料實證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刷術進步的史實在初中已經詳細講述,高中學習在這里可以嘗試深化學生挖掘史料信息的能力,從不同角度解讀史料。本部分從記錄載體分析簡牘到紙書的變化,從收藏地點分析博物館和圖書館對文化傳承的作用。教師展示:《論語》傳承大事件教師講述:出土文物是我們研究歷史重要史料,這批漢簡出土于海昏侯幕,是我們研究西漢《論語》傳承的一手資料。而宋代出現的紙質的《論語》書籍,又為我們打開了了解宋代《論語》傳承的一扇窗。根據材料,請同學們說一說,宋代《論語》的傳承出現了哪些有利的因素?學生回答:有了書寫用的紙,印刷術也進步了。教師講述:從簡牘到紙書,是文化傳承的革命性變化。請同學們說一說,中國古代史上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改良的概況。學生一回答:西漢,就已經有了植物纖維的紙,但是這時候紙的使用非常有限,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成的紙物美價廉,成為了后世主要的書寫工具。學生二回答:中國古代的印刷術有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昇發明的,他使用的是泥活字。教師講述: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宋刻本《論語》采用的不是活字印刷而是雕版印刷。為何這時期主要的印刷方式仍然是雕版印刷呢?由于活字印刷術初創技術并不成熟,這時期印刷質量并不如雕版印刷,因此在《論語》的印刻中選擇中了更為精美的雕版印刷。教師提問:活字印刷術的大規模使用要到明清時期,這說明了什么呢?學生一回答:技術的應用與普及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生二回答:技術的進步有利于文化的傳承。教師小結:科技發展是影響文化傳承的因素之一。造紙術、印刷術的進步為文化傳承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推動了文化的普及,提高了人的文化修養。教師提問:從這兩則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論語傳承和哪兩個機構有關呢?學生回答:它們收藏于博物館和圖書館,說明博物館和圖書館也有文化傳承的任務。教師講述:海昏侯博物館中記錄在簡牘上的《論語》和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宋刻本《論語》為我們了解《論語》傳承打開了新的視野。博物館、圖書館也是我們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請大家觀看視頻,并結合教材說一說我們可以到哪些圖書館和博物館了解中華文化。(播放微課)展示圖片:中國國家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教師講述:各級各類圖書館、博物館各有特色,其豐富的藏品和文物向我們娓娓道來中華文化傳承的故事,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總結前面所學內容我們知道了學校教育、書籍、圖書館、博物館都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教師展示:中華文化傳承載體及其發展。學校教育:官學古代:私學中央:太學與國子監。地方:各級地方私學。產生:春秋,孔子講學。發展:宋,書院發達。近代:大學教育: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留學教育:發展壯大。書籍:圖書館:博物館:現代:人民教育興起,推進教育普及。材質:從簡牘到紙質。技術:從雕版到活字。古代:官方和私人藏書。近現代:公共圖書館建成。近代:出現于上海。現代:綜合性、專業性博物館不斷發展。教師提問:回顧《論語》的傳承過程,我們可以思考影響《論語》傳承的因素有哪些呢?教師展示:《論語》傳承大事件學生一回答:不同時代《論語》在學校教育中地位不同,體現了時代的影響。學生二回答:統治者的態度會對《論語》傳承造成了影響。學生三回答:技術進步有利于文化傳承。教師小結:時代的需求,統治者的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文明的開放程度,杰出個人的貢獻……都可能對文化的傳承造成不同的影響。設計意圖: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題中之義,梳理《論語》的傳承過程不能僅僅立足于史實,指導學生聯系已有知識,通過知識遷移從不同角度分析影響文化傳承的因素。教師過渡: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論語》也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傳播,它所閃耀著的中華智慧光芒受到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視。三、“譯”傳世界設計意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論語》在東亞文化圈受到了極大重視,并曾經在世界近代史上寫下了重要一筆,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譯”傳世界講述世界治理中的中國方案,強調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突出文化交流與共享對文化傳承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展示地圖:《論語》世界傳播形勢圖教師講述:約公元一世紀,《論語》以及其他儒家經典傳入朝鮮半島。公元三世紀末,經朝鮮半島《論語》傳入日本。明末,利瑪竇等最早來中國的傳教士,陸續以不同的語言翻譯《論語》,將其豐富而深邃的文化蘊涵傳播至西方各國。1684年,比利時人柏應理與中國傳教士沈福宗應邀訪問法國時,將拉丁文版的《論語》、《大學》、《中庸》獻給路易十四,得到高度重視,在知識分子階層掀起“中國熱”,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的“慕華”情節可謂其典型現象,伏爾泰在書房里懸掛著孔子畫像,他甚至被譽為“歐洲的孔夫子”。1809年,第一部英文版《論語》問世,《論語》伴隨著日不落帝國版圖擴大,傳播更為廣泛。教師展示:《論語》傳承大事件教師講述:《論語》在海外的傳播促進了文化交流。如果我們要研究《論語》在海外的傳承,也需要研究學校、書籍、圖書館、博物館這四種載體。下面我們來一起梳理它們在世界歷史中的發展概況。古代:古希臘產生歐洲最初學校形式學校教育近代:法國:“大學區”制度,確立了國民教育制度。德國:促成大學職能轉變。美國:大學走向世俗化、商業化。書籍圖書館博物館古代:埃及紙草書卷近代:德國古登堡《圣經》采用了活字印刷術。古代:修道院藏書。近代: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古代:埃及“亞歷山大博物館”,人類歷史最早的博物館。近代: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教師過渡:今天在一些國外大學中開設了《論語》學習的課程,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中收藏著翻譯成拉丁文的《論語》,在日本長崎孔廟中雕刻著《論語》全文。學校、書籍、圖書館、博物館向我們展示著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智慧共享。請思考《論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有何意義,我們又能得到什么啟示?(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展示)材料七: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材料八:孔子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等東方國家,而且對歐洲,尤其對歐洲的啟蒙運動也產生過積極影響。——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材料九:自由是屬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的事的權利,其原則是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第六條師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文化傳承,增強民族認同;擴大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設計意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化傳承也離不開交流與共享。在新時代世界發展面臨一系列的難題時,中國智慧能夠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進而理解文化交流對文化傳承的積極影響,并結合本課內容分析怎樣利用好四種載體進行中華文化的傳承。教師小結:梁啟超先生曾經熱情洋溢地贊美:“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學校、書籍、圖書館、博物館所承載著的中華文化,鐫刻著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是中國民族之靈魂,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思想智慧,它不僅是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也為人類文明做出卓越貢獻。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提供中國智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八、教學評價設計水平一能夠認識到文化傳承的基礎是經濟的發展,文化傳承受時代、技術、個人等因素的影響。在敘述《論語》傳承過程時,能夠運用恰當的時間和空間表達方式。在解答問題時,能夠依據史料嘗試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能夠辨別不同文化傳承載體的歷史解釋,比如,學校教育對于典籍保護、培養人才和塑造品格有著重要意義。能夠表現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欣賞,認識本課的學習價值。水平二能夠認識到文化傳承的基礎是經濟的發展,文化傳承受時代、技術、個人等因素的影響。能夠利用示意圖和材料對《論語》傳承的過程加以描述;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能夠認識文物和文獻資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在論述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嘗試運用材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比如,能分析海昏侯漢簡和宋刻本《論語》具有不同的史料價值。在對材料的解讀中,依據不同時期的時代特點設身處地理解學校教育中《論語》學習地位不同并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運用相關歷史術語,提出自己的解釋。能夠通過本課學習,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促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水平三能夠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來理解歷史上的學校教育、書籍、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變化與延續及其意義。能夠把握相關史事的時間、空間聯系,并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較長時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比如,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著民族危機,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學校教育這時期也在面臨轉型的任務。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的長處,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能夠分辨材料中對學校教育作用的不同歷史解釋;嘗試多方面說明學校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并加以評析。能夠判明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增強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水平四能夠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來理解歷史上的學校教育、書籍、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變化與延續及其意義。在對書籍演變過程的分析過程中,能將其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能夠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對其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在此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解釋。比如,在活字印刷術出現后,雕版印刷術仍然因為其精美的印刷水平繼續發揮著文化傳承的作用。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分析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能夠闡述以往的觀點或提出新的解釋,例如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承的關系。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對主動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感,能夠在對歷史的敘述中體現出正確的歷史觀。九、板書設計古代:從官學到私學學校教育中國:近代:大學教育、留學教育現代:人民教育世界:近代大學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簡牘到書籍書籍世界:活字印刷術的傳播圖書館:從私人藏書到國家圖書館博物館:從私人收藏到公共博物館十、教學反思本課在上課過程中應該注意三個方面:首先,本課內容豐富,圖書館和博物館部分學生需要大量查閱網絡資料才能完成學習;其次,本課體驗性強,學校、書籍、圖書館和博物館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怎樣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歷史分析;第三,將繁雜的內容系統化,注意從整體理解文化傳承。《論語》成書: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內容:記錄孔子的言行、答弟子問及弟子之間的談話,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地位:儒家經典,蘊含大量為人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昏侯墓《齊論語》傳承自漢代《齊論》宗師昌邑中尉王吉,目前藏于海昏侯博物館宋淳祐六年(1246年)姜文龍湖州頖(pan)宮刻本《論語》,現藏于國家圖書館藏,名錄00329。中華文化傳承載體及發展世界文化傳承載體及發展文化傳承的載體及其發展(共28張PPT)成書: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內容:記錄孔子的言行、答弟子問及弟子之間的談話,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地位:儒家經典,蘊含大量為人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印目錄1“讀”在學校2“寫”于書簡3“譯”傳世界第一章“諸不在六藝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春秋戰國《論語》誕生西漢成為正統孔子講學圖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天人三策》時間私學官學西周?學在官府。春秋?西漢?設中國古代最高學府——西晉?設中國古代最高教育行政機構——唐宋進一步發展,、、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發達,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私學產生。太學。國子監。學塾村學蒙學書院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發展概況《論語》的學習在近代學校教育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原因是什么?材料一:近代留學教育的興起,給《論語》傳承帶來挑戰。中華文化圈時間留學去向1872——1875年(洋務運動期間)美國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新文化運動期間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古代中國近代中國一、“讀”在校園春秋戰國《論語》誕生西漢成為正統近代艱難轉型新中國成立后,致力于人民教育,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權利。1955年,遼寧省復縣沙坨村的掃盲班在地里通過實物進行掃盲教學。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1954《共同綱領》春秋戰國《論語》誕生西漢成為正統近代艱難轉型現代不再必修材料二:從漢武帝時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人教版必修三教材材料三:洋務派派遣的留歐學生回國后對中國近代海軍發展起過重要影響,例如,北洋艦隊12艘主要艦船的管帶中,有一半由留學生擔任。——梁燕波、王晨《近代中國的留學教育及其影響》材料四: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學校教育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有著怎樣的作用?保存典籍培養人才塑造品格第二章材料五:海昏侯墓出土《論語》漢簡材料六:宋刻本《論語》海昏侯墓《齊論語》傳承自漢代《齊論》宗師昌邑中尉王吉,目前藏于海昏侯博物館。宋淳祐六年(1246年)姜文龍湖州頖(pan)宮刻本《論語》,現藏于國家圖書館,名錄00329。《論語》的書寫工具有怎樣的變化?簡牘紙書春秋戰國《論語》誕生西漢成為正統東漢至宋技術進步近代艱難轉型現代不再必修造紙術、印刷術的進步為文化傳承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推動了文化的普及,提高了人的文化修養。簡牘紙書材料五:海昏侯墓出土《論語》漢簡材料六:宋刻本《論語》海昏侯墓《齊論語》傳承自漢代《齊論》宗師昌邑中尉王吉,目前藏于海昏侯博物館。宋淳祐六年(1246年)姜文龍湖州頖(pan)宮刻本《論語》,現藏于國家圖書館,名錄00329。《論語》傳承和哪兩個機構有關?博物館圖書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是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為清政府籌建的京師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材質:從簡牘到紙質。技術:從雕版到活字。書籍:中華文化傳承載體及發展中央:太學與國子監。地方:各級地方私學。官學產生:春秋,孔子講學。發展:宋,書院發達。私學古代:學校教育:大學教育: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留學教育:發展壯大。近代:現代:近代:出現于上海。現代:綜合性、專業性博物館不斷發展。博物館:古代:官方和私人藏書。近現代:公共圖書館建成。圖書館:人民教育興起,推進教育普及。春秋戰國《論語》誕生西漢成為正統東漢至宋技術進步近代艱難轉型現代不再必修回顧《論語》的傳承過程,思考影響《論語》傳承的因素有哪些?時代的需求,統治者的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文明的開放程度,杰出個人的貢獻……第三章約公元一世紀,傳入朝鮮半島。公元三世紀末,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明末,利瑪竇等傳教士,翻譯《論語》。1684年,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與中國傳教士沈福宗將拉丁文版獻給路易十四,得到高度重視,在知識分子階層掀起“中國熱”,1809年,第一部英文版《論語》問世。17世紀之后,伴隨西歐國家入侵,《論語》在美國開始傳播。《論語》世界傳播形勢圖柏應理翻譯《論語》書影,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論語》是一部純美道德的箴言集,你們在這部書中找不到任何低級趣味或荒謬的預言。——伏爾泰春秋戰國《論語》誕生西漢成為正統東漢至宋技術進步明清傳播歐洲近代艱難轉型現代不再必修《論語》在海外的傳播促進了文化交流。古代:產生歐洲最初學校形式法國:“”制度,確立了國民教育制度。德國:促成大學職能轉變。美國:大學走向、。近代:學校教育:古代:埃及紙草書卷近代:德國古登堡《圣經》采用了。書籍:古代:修道院藏書。近代: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圖書館:世界文化傳承載體及發展大學區古希臘世俗化商業化活字印刷術公共圖書館古代:埃及“”,人類歷史最早的博物館。近代:牛津大學、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圖書館:亞歷山大博物館阿什莫林博物館自由是屬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的事的權利,……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梁啟超孔子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等東方國家,而且對歐洲,尤其對歐洲的啟蒙運動也產生過積極影響。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法國《人權宣言》《論語》的世界傳播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何意義,又有什么啟示?有利于文化傳承,增強民族認同;擴大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提供中國智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博物館里的這些鎮館之寶.mp4 選必3+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doc 選必3+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