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2022學年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單元測試卷一.選擇題1.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fā)的第一次武裝起義是( )A.萍瀏醴起義B.安慶起義C.武昌起義D.黃花崗起義2.下列孫中山先生的重大活動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組建興中會②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③成立中國同盟會④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②④3.電影《非誠勿擾》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臺灣女孩說在臺灣的歷史教科書中記錄:“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這里的“民國三十八年”指的是( )A.1912年B.1937年C.1945年D.1949年4.電視劇《闖關東》中,有給傳武兄弟剪辮子的情節(jié),這種現(xiàn)象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5.它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zhèn),有著“首義之城”的美譽;2020年年初,它同樣承接著歷史的使命,走在抗疫一線,成為名副其實的“首‘疫’英雄城市”。這里的“它”是( )A.北京B.上海C.昆明D.武漢6.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他(孫中山)的多數(shù)追隨者僅致力于推翻滿人,建立共和國,而很少有人關注民主重建與解決民生這些更重要的任務,當?shù)蹏煌品⒚駠闪⒅畷r,他們認為自己的主要目標已經(jīng)經(jīng)實現(xiàn)。作者旨在說明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A.帝國主義國家的阻撓和破壞B.清朝封建勢力的強大C.袁世凱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D.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歷史局限性7.新文化運動的幾個基本主張在思想文化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塑造了一批熱血沸騰、志存高遠的優(yōu)秀馬克思主義新青年。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 )A.開啟了近代化進程B.解放了人們的思想C.維護了民族尊嚴D.挽救了民族危亡8.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出現(xiàn)頻次大體相當:1919﹣1922年,“民主”出現(xiàn)次數(shù)不到“科學”的1/10,不及“革命”的1/20.這種變化可說明( )A.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發(fā)生了轉變B.國民革命運動受到民眾普遍擁護C.資本主義政體模式被知識界否定D.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改變9.1920年5月,《新青年》發(fā)表了陳獨秀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lián)合會的演講。該演講稱:世界勞動者的覺悟計分兩步。第一步覺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覺悟是要求管理權,要求做工的勞力管理政治、軍事、產(chǎn)業(yè)。這表明,此時馬克思主義( )A.正在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B.已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思想C.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D.完成了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10.某時期的報紙上出現(xiàn)了一首題為《相隔一層紙》的詩:“屋子里攏著爐火,老爺吩咐開窗買水果,說‘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屋子外躺著一個叫花子,咬緊了牙齒對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里,相隔只有一層薄紙!”這首詩最早可能創(chuàng)作的時期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D.抗日戰(zhàn)爭二.填空題11.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是: 。12.1915年,新文化運動掀起。新文化運動中高舉的兩面大旗是 和 。1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是 ;孫中山領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是 。14.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線是 。15. 是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qū)。三.辨析題16.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將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fā)為“民主”“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錯誤: 改正: 。17.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錯誤: 改正: 。18.京師同文館是北京大學的前身。錯誤: ;訂正: 。1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判斷: ;改正: 。20.觀察如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表述的正誤,正確的涂“√”,否則涂“×”。①科技革命②向帝國主義過渡③形成對立的軍事集團④爆發(fā)戰(zhàn)爭(1)該示意圖描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的發(fā)展進程。(2)①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3)在②的進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4)③中軍事集團形成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的正義與和平。(5)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6)①②③④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四.材料題21.請觀察如圖,回答問題。(1)圖中的歷史人物是誰?他所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資產(chǎn)階級政黨是什么?(2)他領導了什么革命?這個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這個指導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3)他領導的革命有什么重大的歷史意義?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jù),新軍亦起而相應……從此而萬惡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葉圣陶?日記材料二 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誓詞》請回答:(1)材料一出自葉圣陶的日記,這則日記最可能記于哪一年?與這則日記相關的是什么歷史事件?“萬惡政府”叫什么?(2)材料二中的“中華民國”建立于哪一年?這是什么性質(zhì)的政權?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tǒng)是誰?(3)有人認為,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變”,辛亥革命是個“飛躍”。你認為說辛亥革命是個“飛躍”的理由有哪些?2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孫中山先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歷史偉人,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他主張“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敢于向幾千年來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權制度和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宣戰(zhàn)。﹣﹣江澤民《在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圖1材料三:圖2是2010年11月19日鳳凰網(wǎng)關于“你認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圖。請回答:(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皇帝制度”是由誰建立的?(2)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向幾千年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權制度”宣戰(zhàn)所取得的最為突出的成果是什么?(3)根據(jù)材料二歸納孫中山領導這場革命的指導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4)從材料三提供的統(tǒng)計圖中可以看出,武漢、廣州和南京的得票率較高,試選擇其中一座城市,說明其“能代表辛亥革命”的理由。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1.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fā)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lián)合當?shù)氐臅h發(fā)動的,參加者達3萬余人,范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故選:A。2.孫中山是我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組織成立了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闡發(fā)“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并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故選:B。3.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民國38年,1912+38﹣1=1949年。故題干中“民國三十八年”指的是1949年。故選:D。4.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頒布剪辮令,要求全體國民剪去發(fā)辮,做新國民。故選:C。5.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nèi)新軍工程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zhèn)取得勝利。這次革命史稱“辛亥革命”。因此武漢被譽為“首義之城”。故選:D。6.根據(jù)材料“很少有人關注民主重建與解決民生這些更重要的任務,當?shù)蹏煌品⒚駠闪⒅畷r,他們認為自己的主要目標已經(jīng)經(jīng)實現(xiàn)”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時的不足,反映出作者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歷史局限性。故選:D。7.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新文化運動的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fā)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而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故選:B。8.1919﹣1922年,“革命”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較多,是由于新文化運動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故A正確;B錯在“普遍”,排除;C材料未體現(xiàn),排除;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并未發(fā)生改變,故D錯誤。故選:A。9.依據(jù)題干信息“1920年、世界勞動者的覺悟計分兩步。第一步覺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覺悟是要求管理權,要求做工的勞力管理政治、軍事、產(chǎn)業(yè)”可知,此內(nèi)容反映了此時馬克思主義正在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故A符合題意;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故B與題干時間不符,不合題意;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完成了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是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思想的提出,與材料無關,故CD不合題意。故選:A。10.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強調(diào)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吟”。陳獨秀緊接著發(fā)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經(jīng)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據(jù)“屋子里攏著爐火,老爺吩咐開窗買水果,說‘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屋子外躺著一個叫花子,咬緊了牙齒對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里,相隔只有一層薄紙!”及所學知識可知,這首詩最早可能創(chuàng)作的時期是新文化運動。故選:B。二.填空題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故答案為:辛亥革命.12.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中高舉的兩面大旗是民主和科學。故答案為:民主;科學。1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建立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大大推動了全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fā)刊詞中把其革命綱領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它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故答案為: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14.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的兩大軍事集團,雙方不斷擴軍備戰(zhàn),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故答案為:薩拉熱窩事件。15.根據(jù)所學可知,1918年,李大釗連續(xù)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頌揚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李大釗第一個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是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qū)。故答案為:李大釗。三.辨析題16.1905年8月,孫中山聯(lián)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以“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后來孫中山在《民報》的發(fā)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指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解除民族壓迫;創(chuàng)立民國即民權主義,指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國政府;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指改革土地制度。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故答案為:錯誤:民主;改正:民族。17.根據(jù)所學可知,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故答案為:錯誤:北京;改正:南京。18.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創(chuàng)辦于戊戌變法時期的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被公認為中國的最高學府,是現(xiàn)在北京大學的前身。故答案為:錯誤:京師同文館;訂正:京師大學堂。19.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題干表述正確。故答案為:√。20.(1)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chǎn)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zhàn),最終導致了一戰(zhàn)的爆發(fā),該示意圖描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的發(fā)展進程.(2)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chǎn)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3)在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4)在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集團,軍事集團形成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世界的正義與和平.(5)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chǎn)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zhàn),最終導致了一戰(zhàn)的爆發(fā).(6)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chǎn)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zhàn),最終導致了一戰(zhàn)的爆發(fā).因此說①②③④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故答案為:(1)√.(2)×.(3)√.(4)×.(5)√.(6)×.四.材料題21.(1)觀察題干圖片人物可知,圖中的歷史人物是孫中山。他所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資產(chǎn)階級政黨是同盟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它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2)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這個指導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1905年8月,孫中山聯(lián)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以“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把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作為革命目標。后來孫中山在《民報》的發(fā)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3)孫中山的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答案為:(1)孫中山;同盟會。(2)辛亥革命;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3)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2.(1)據(jù)材料一“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jù),新軍亦起而相應…從此而萬惡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可知,辛亥革命爆發(fā)于1911年,故葉圣陶的這則日記最可能記于1911年,與這則日記相關的是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萬惡政府”叫清政府.(2)“中華民國”建立于1912年,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標志著中華民國的正式成立,中華民國是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政權,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tǒng)是孫中山.(3)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變”,辛亥革命是個“飛躍”,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故答案為:(1)1911年;武昌起義;清政府.(2)1912年;資產(chǎn)階級;孫中山.(3)清朝的統(tǒng)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潰,延續(xù)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終于結束,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23.(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首先自稱皇帝的是秦朝建立者秦始皇(秦王嬴政).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規(guī)定最高統(tǒng)治者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2)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3)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內(nèi)容是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將其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并把它當做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其中“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指的是推翻滿清統(tǒng)治,反對民族壓迫的民族主義;“創(chuàng)立民國”指的是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民權主義;“平均地權”指的是實現(xiàn)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問題的民生主義。(4)根據(jù)所學可知,廣州在辛亥革命前是發(fā)生過兩次武裝起義,即1895年廣州起義和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首義武昌起義的發(fā)生地武昌是武漢三鎮(zhèn)之一,且后來在武漢建立了湖北軍政府。南京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同時也孫中山先生陵寢所在地。因此,以上三地均與辛亥革命有關,均能代表辛亥革命。故答案為:(1)秦始皇或者秦王嬴政。(2)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3)民族、民權、民生。(4)廣州:孫中山學習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或說出相關史實,如黃埔軍校所在地等也可適當給分。);武漢:武昌起義發(fā)生地;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民國首都、孫中山先生陵寢所在地。(答出其中一項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