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觀察下面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漫畫中鐵鉗下的“惡人”曾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B.漫畫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司令員是朱德 C.漫畫向我們表達的寓意是正義戰勝了邪惡 D.漫畫中鐵鉗下的“惡人”代表的是以英國為主的“聯合國軍” 2. 穿越時空,回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的農村采訪,不可能看到的現象是( ) A.農民生產積極性很高 B.地主成為一無所有的階級 C.農民擁有自己的農具、牲畜 D.農民不用向地主繳納地租 3. “一五計劃”期間,知識分子、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工作者,為實現國家工業化大顯身手。大批高等學校和各類專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無條件服從國家統一分配,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青春。可見“一五計劃”能順利完成是由于( ) A.蘇聯的援助 B.良好的工業基礎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群眾齊心協力 4. 《人民日報》記者袁水拍在《六億人民心花開》一文中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項權利,這是中國開天辟地的第一次”。這些“代表們”參加的是( ) A.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B.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5. 北京同仁堂創建于清康熙八年,至1954年公司合營,近300年一直是世代相傳,故又稱為“樂家老鋪”。1954年,樂氏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帶頭申請公私合營,并成為同仁堂合營后的首任經理。樂松生成為同仁堂首任經理的時代背景是( ) A.土地改革的開展 B.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 C.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 6.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下列哪一項措施不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 A.1950 一 1952 年的土地改革, B.1958 年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C.1978 年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1953 一 1957 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 7. 某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對方見他披著軍裝,就說:“我們是北航紅旗的‘揪彭戰斗隊’,你知道嗎?我們的司令就是中央‘文革’支部的韓愛晶,我們要找彭德懷。”材料中的“我們”指的是( ) A. 走資派 B. 造反派 C. 中立派 D.元老派 8. 如圖為某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內容中的標題。由此可見,這一年應是( ) A.1977年 B.1978年 C.1976年 D.1980年 9. 下表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有關數據編制的,該表中農村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增長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1979—1984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增長率表 收入 農村(家庭收入) 17.6% 城鎮(職工貨幣工資) 8.0% 消費水平 農村 8.9% 城鎮 4.5%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土地私有制的實行 C.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10. 2018年4月13日,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對外開放的地區逐漸擴大,增設海南島為( ) A.經濟特區 B.沿海經濟開放區 C.沿海開放城市 D.特別行政區 11. 這一制度根植于中國歷史傳統,契合統一多民族的基本國情,是我們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創舉。……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決不能動搖,具體的政策舉措和實現形式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更好做到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使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材料中的這一制度是(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社會主義制度 C.一國兩制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2. “‘一國兩制’是老船長的交響,香港、澳門正在祖國的懷抱中歌唱。”詩歌中“一國兩制”構想出臺的歷史背景包括( ) ①歷史原因造成了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和臺灣問題的存在 ②實現祖國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 ③不斷發展的中國已經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實力 ④實踐證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是正確的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13. 近幾年來,兩岸關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實現“大三通”、共同抗議外國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共同應對自然災害、國共兩黨高層持續良性互動、通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8~2012年兩岸貿易總額達5542.7億元等。這些變化充分說明海峽兩岸( ) A.和平發展、中華民族復興是共同愿望 B.統一的阻力已經完全消除 C.相互交流僅限于經濟領域 D.“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已變為現實 14. 周恩來在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我們應該在共同的基礎上來互相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材料所體現的原則是( ) A.團結一致 B.互不結盟 C.自由平等 D.求同存異 15. 2019年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針對中美關系,王毅表示40年來中美關系既取得了歷史性進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關于“40年”,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中國重返聯合國40周年 B.“乒乓外交”40周年 C.尼克松訪華40周年 D.中美建交40周年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材料 朝鮮戰爭大事記(1950年部分) 時間 主要內容 6月25日 朝鮮內戰爆發 6月27日 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公開宣布武裝入侵朝鮮,干涉朝鮮內政,并命令其海軍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 8月27日 美國F-51型軍用飛機2架,侵入安東市(今遼寧丹東市,中國東北鴨綠江畔城市)浪頭機場上空,掃射2分鐘,打死機場工人3名,打傷19名,擊毀卡車2輛 8月29日 美軍飛機4架沿寬甸拉古哨、長甸河口、古樓子(均系鴨綠江中國一側地區)一線掃射,打死漁民4人,打傷7人 9月15日 “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仁川港登陸,開始大舉北犯 9月22日 美國B?29型轟炸機1架,侵入寬甸拉古哨上空偵察,繼而飛抵安東市區上空,在振安路一帶投炸彈12枚,炸死居民2人,炸毀房屋28間,震壞800余間的屋瓦和玻璃,炸毀菜田3 330平方米 10月1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致中國政府求援信函:我們不得不請求……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10月7日 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 (1)根據以上大事記,概括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決策的主要背景。 (2)請列舉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國內、國際意義各一點。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共中央通過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土地改革的決議,實行土地改革是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指出要促進農民聯合起來,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認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體所有制,將進一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積極地做好準備。 ——摘編自孫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材料二 農業生產承包制的實施,解決了幾十年來困擾中國最高決策層的最大難題,即吃飯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又為非糧種植業騰出了空間,從而豐富了城鄉農副產品供應。農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動了城市全面改革的進行。 ——摘編自蕭冬連《農民的選擇成就了中國改革》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央人民政府為開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概述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的變化歷程。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業生產承包制的主要形式并評價農業生產承包制。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闡述農村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 18. 名人傳記能夠使我們了解名人們的思想、個性,更能夠使我們去了解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請仔細閱讀兩本名人傳記的片段,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1982年9月22日早晨,我在從東京飛赴北京時,一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根本不承認英國與清政府1842年就香港島簽訂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先決條件。我們事先也商量過了,決定把談判立場建立在英國至少對一部分香港領土擁有主權的基礎上。如果中國承認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在此立住腳,然后把主權讓出,以換取對香港繼續管治的權利。 ——劉健飛《撒切爾夫人傳》 材料二 “如果說宣布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作出決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兩年時間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如到時還不能解決,中國將單方面作出宣布”。如果在這期間發生人為制造的動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回歸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傳》 (1)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英之間香港問題的源頭是什么?英國在香港問題上打的如意算盤又是什么? (2)鄧小平所說的“單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中國為什么要單方面作出宣布? (3)中英雙方談判的最終結果是什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推進祖國統一和實現國內各民族團結發展,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哪些制度創新?試舉一例。 (5)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悟。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BDCB 6-10BBBDA 11-15ABADD 二、非選擇題 16.(1)美國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干涉中國內政;新中國領土主權遭受侵犯;新生的人民政權受到威脅;美國侵犯了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朝鮮政府請求援助。 (2)國內:保衛了國家獨立;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國際:打亂了帝國主義擴大勢力范圍的戰略部署;捍衛了亞洲與世界的和平。 (3)戰爭的正義性;中朝軍隊的精誠團結、浴血奮戰;軍事指揮得當;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等。 17.(1)法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變化:由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到農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體所有制。 (2)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評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3)農村改革要堅持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 18.(1)源頭:1842年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英國的如意算盤:以主權換治權。 (2)“單方面作出宣布”:收回香港(或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原因:因為香港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3)最終結果: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或成功解決了香港回歸問題)。 (4)制度創新:“一國兩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答出其中任 意一例即可) (5)感悟:要重視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問題;加強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是鞏固我國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