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統治的事件是( ) A.紅巾軍起義爆發 B.朱元璋攻占應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 D.明北伐軍占領大都 2.明末民謠“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敝械摹瓣J王”是指( ) A.陳勝 B.張獻忠 C.黃巢 D.李自成 3.努爾哈赤即汗位后,先后以兩個城市為都城,它們是( ) ①會寧 ②赫圖阿拉 ③沈陽 ④北京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圖是位于浙江某地的戚繼光紀念館,是為了紀念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在此地抗擊倭寇,九戰九捷,蕩平浙江的倭寇而修建的。那么這個地方就是今天浙江的 ( ) A.杭州 B.溫州 C.臺州 D.嘉興 5. “在清軍對臺灣已形成大兵壓境的有利態勢下,以鄭克塽為首的鄭氏集團終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談條件,放棄抵抗企圖,向清政府繳械投誠。十三日,施瑯率清軍在臺灣登陸,接管臺灣全境。”這表明清政府的對臺策略是( ) A.依靠壓倒性武力統一臺灣 B.以政治和談方式統一臺灣 C.借助外國的武力統一臺灣 D.武力威懾與政治招撫并用 6.以下是某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整理的資料卡片。據此判斷,他研究的主題是( ) A.君主專制的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C.侵略與反抗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7.某歷史興趣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收集到一些資料。下面這組圖片資料體現的主題是( ) 絲綢之路上的商隊 玄奘 鑒真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A.唐朝的經濟繁榮 B.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響 C.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D.古代的對外友好交往 8.下列明朝經濟現象中,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出現的是( ) A.各地出現了較大的工商業城市 B.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 C.一些手工業生產部門規模很大 D.手工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9.到乾隆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 ) A.3億畝 B.5億畝 C.7億畝 D.9億畝 10. 《明史?選舉志》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睆囊陨鲜妨现胁荒塬@取的信息是( ) A.科舉考試的答卷文體 B.科舉考試的命題范圍 C.沿襲唐宋的考試科目 D.稍變唐宋的考試方法 11.下列對明代戲劇成就的描述,錯誤的是( ) A.明朝時期,戲劇表演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 B.湯顯祖是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 C.《牡丹亭》是吳承恩的代表作 D.湯顯祖對吃人的封建禮教進行了批判 12.2011年6月,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工程啟動儀式,長約7.8千米的北京中軸線現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天安門、故宮、景山、北海、永定門(復建)、天壇、鼓樓、鐘樓等。將一系列重要宮殿都建在中軸線上是因為( ) A.便于設計建造 B.體現皇權至上 C.城市布局嚴謹 D.工匠隨意修建 13.明太祖時期將《孟子》一書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內容盡行刪去,纂成《孟子節文》,頒行天下,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專制加強 B.科舉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圖書出版發達 14. “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時的一位進士因寫這兩句詩而被斬首,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設立特務機構 B.制造文字獄 C.實習八股取士 D.設立軍機處 15.某興趣小組在學習“閉關鎖國”政策時,制作了一張學習卡片,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 “閉關鎖國”政策 表現 ①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②絕對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和船只出海 ③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影響 ④導致國家閉塞,逐漸在世界上落伍 A.① B.② C.③ D.④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名片”,是現代人們自我介紹、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縱觀華夏歷史,兩千年前的絲綢、一千年前的瓷器和五百年前的茶葉都名符其實地成為古老中國的“名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公元前一世紀的一天,歐洲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身穿絲袍出現在羅馬大劇院,轟動一時。后來,身著中國的錦衣繡服,成為羅馬上層社會的風尚。 (1)據材料一,絲綢這張“名片”主要是通過什么渠道送達羅馬的?當時中國絲綢業高超的生產技術有哪些?(舉一例即可) 材料二 新華社2012年4月電,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在此間舉行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的專場拍賣,激烈競逐后拍品以2.786億港元(合2665萬美元)成交,創造了宋代瓷器新的世界拍賣紀錄。 (2)這個天青釉葵花洗如此昂貴,不僅僅是因為其年代久遠,主要還是其制作工藝非常精美。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所知道的宋代制瓷業的輝煌。 材料三 有史料記載,早在明末清初,中國的茶葉風靡歐洲各國,并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1662年,號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布拉甘薩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時,其陪嫁物品中,包括有221磅的中國紅茶和精美的東方茶具。 (3)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在此情況下,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材料四 鴉片戰爭前后,西方列強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瘋狂掠奪中國的茶葉、生絲、瓷器。在列強鐵蹄的蹂躪下,古老中國的“名片”黯然失色。 (4)對于中國名片的“鮮亮”、“失色”,你有什么感想? 17. 讀史明志: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自有戚爺會抵擋。 ——明朝東南沿海一帶哄兒謠 材料二 “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逐荷虜,一代英雄?!?——郭沫若同志撰寫的一幅對聯 材料三 清朝前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祖國版圖基本奠定。 ——七年級·歷史·北師大版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戚爺”指的是誰?他的主要歷史功績是什么? (2)材料二中被郭沫若譽為“一代英雄”的是誰?郭沫若對他做出這一評價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3)從“戚爺”、“一代英雄”身上,你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 (4)清朝前期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施。 ①清朝政府堅決鎮壓了那些分裂叛亂活動? ②清朝政府采取哪些措施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對外國的態度是開放的,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學生、外國人到長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況空前,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氣度恢宏的隆盛時代”。 材料二 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天朝“物產豐盈”,不需要外洋貨物……,這一政策使中國遠離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潮流,一直到鴉片戰爭中國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的對外交往帶來什么影響? (2)材料二中的“這一政策”指什么?根據材料,清朝統治者實行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清政府實行的這一政策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4)從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國運的盛衰與所采取的不同對外政策之間有什么關系?這對于今天中國的發展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DDCCD 6-10DDBAA 11-15CBABB 二. 非選擇題 16. (1)絲綢之路;使用提花機(或染色技術)。 (2)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浙江哥窯以燒制的冰裂紋瓷器聞名;景德鎮開始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答對其中一項即可) (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4)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敗的專制統治導致了近代的落伍。 17. (1)戚繼光;平息東南沿海的倭患。 (2)鄭成功;抗擊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3)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勇于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崇高品質;等等。 (4)①鎮壓了準噶爾貴族叛亂;平定了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 ②確立冊封達賴和班禪的制度;設置駐藏大臣;制定“金瓶掣簽”制度。 18. (1)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氣度恢宏的隆盛時代” (2)閉關鎖國;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天朝“物產豐盈”,不需要外洋貨物 (3)A、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B、使清政府與世隔絕,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C、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D、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4)對外開放,國運昌;政策封閉,國運衰。國家謀求發展和強盛,要善于學習別國的文明成果;建立開放的對外關系,不能故步自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