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2011課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九課 楷書四大家 作品用筆比較方整,筆力剛勁挺拔; 結構獨異,自成一家。世稱歐體。 作品結構方正,筆畫橫輕豎重, 筆力渾厚,挺拔雄勁。世稱顏體。 他的作品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他和顏真卿合稱為“顏柳”,有“顏筋柳骨”的說法。世稱柳體。 外貌圓潤,外柔內剛,形體端秀,骨架勁挺。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世稱趙體。 左上起筆 右下頓筆 向右行筆 右上輕提筆 頓筆回收 出鋒收筆(懸針) 輕提筆、頓筆回收(垂露) 左上起筆 右下按(頓筆) 轉筆向下行筆 原 帖 找找這兩個字的共同點 橫折都是橫畫與豎畫的連寫 左上起筆 右下輕按 垂露收筆 右下輕按 左上起筆 垂露收筆 左上起筆—右下頓筆—向右行筆— 轉折處停頓調整筆鋒右上輕提筆— 右下輕按—調整筆鋒向下行筆—垂露收筆 右上輕提 調鋒筆鋒 順勢寫豎 調整筆鋒 順勢寫豎 右上輕提 提筆和下按的動作,動作太大,會產生“鶴膝”狀病筆;動作太小又 會使折肩缺肉”。 鶴 膝 原 帖 原 帖 原 帖 溫馨提示: 1.注意橫豎的長短粗細變化。 2.寫好折處,就是在轉折處稍微停頓, 然后向上提筆再右下按,之后才轉筆 向下力行。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愛練字,那個人就是王獻之。一天,王獻之想寫一個太字,可剛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獻之立刻跑到父親王羲之的書房,讓父親點上太字的那一點。王獻之把太字遞給母親看,母親夸他寫得非常好,只有一點似羲之。王獻之這才知道自己寫的字和父親比起來,相差還很遠哪。從那時候開始, 王獻之練字就更認真了。聽了這個故事 你有什么體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